增强文化自信 坚定艺术为人民的思想立场
2023-10-12赵旻
赵 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了专门一章“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年,第42页。,阐述文化建设问题。这段文字思想深邃、意味隽永、充满了真理的力量、闪烁着智慧之光,是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将我们党对文化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把握其核心要义,把它作为指导文化建设实践和具体工作的重要指针。
一、充分认识文化和文艺工作的历史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2)同注①,第42—43页。这是对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文化建设的战略定位,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将其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44页。对文化建设认识高度的提升,体现了现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强调了做好文化工作的思想自觉。文艺工作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文艺事业发展的当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页。“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5)同注②,第5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6)同注②,第6页。这段话高屋建瓴确立了文艺的定位,也明确了文艺的任务,文艺要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放歌,不断创新发展,书写出反映时代主流价值观的华彩篇章。清醒认识文化建设的历史地位,对于我们在社会发展中把握文化和文艺的发展方向,承担相应的历史责任,发挥文化的历史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基础、根基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这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强调经济的基础地位,也明示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页。这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本源分析得出的结论,严格意义的文化活动、精神层面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式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8)恩格斯:《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1890年9月21—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4页。。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复杂的相互作用,尤其不容忽视文化的作用力。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为基础,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文化建设在新时代的角色定位和重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历史地位的认识和论述,坚持以中国历史文化为源头。从中国文化发展的演进历史分析,文化的作用和地位具有十分明显的典型意义。中国文化所承载的“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9)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74页。历代文化的继承发展“创造着、延续着有数千年文字记载且不曾断流的属于自己的文化史,一定程度上对于全人类的文化建设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10)李劲、梁鹏:《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四维审思》, 《特区实践与理论》,2022年,第4期,第26页。。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秉承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的原则,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时代发展和文化的稳定作用出发,强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文化是广大地域与长远历史所孕育的,因而具有广博性和深厚性,在一个民族内也必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涵盖力,……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具有普遍性和相对稳定性,它内在于政治、经济领域中。在这层意义上,如果从文化的视角透视人类历史的演进,则是对人类社会和历史的一种深层反思。”(11)韩美群: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当代思考》, 《学习论坛》,2006年,第8期,第57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12)同注①。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文化的阐释提升了对国家综合治理效能的全景观察力,也为世界发展道路提供了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理念,进一步昭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用丰盈和博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滋养,又要在传承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论述,是认识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钥匙。分析现阶段社会实际发展的运行轨迹,经济建设始终占主导地位,而文化的力量正在改变其为经济附属品的认知。文化在社会进步稳定和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及产生的实际成果在相当程度上已经直接体现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基于文化需求的日益广泛和影响力的增长,其在经济发展、文明水平提高和国际竞争中彰显出巨大的推动力量。在当今世界,文化已成为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是相互认同的基础,是集聚智慧和共识的黏合剂。有学者提出文化国力或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要有经济、科技、军事、资源等方面的硬实力,也要注重国家文化形态、价值观、社会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与示范力。随着世界融合发展趋势的增强,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竞争日益加剧。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社会中,影响国家发展的因素更为多元,其中历史文化水平对经济发展速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的文化能推动经济健康发展,消极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在新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进步程度。因而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文化国力的重要作用也得到普遍的认同。”(13)同注③。
二、遵循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树立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年,第43页。,这是文化发展的总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3页。这是党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人民也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为人民服务要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四项要求,鲜明地概括了文艺为人民的导向。这里,我们可以回溯一下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3页。“……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17)同注③,第16页。“……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18)同注③,第20页。。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系统阐述党的文艺观,第一次明确表明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第一次科学回答文艺创作与批评中的重大问题,在我们党的文艺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理解和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强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19)同注②,第14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注人民,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为文艺事业发展点亮了思想的明灯。文艺工作者要有责任感,永远记得为谁写作、为谁演戏、为谁歌唱。这里要特别注意科学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艺术为人民的论述,他一方面强调艺术要接地气,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同时也强调艺术创造美、传递美的功能,艺术要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做到对生活现实的抽象和提升。
三、秉持正确的艺术观,把创作作为文艺发展之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是文化和文艺发展的战略任务。
把创作作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讲话中都反复强调创作的先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7页。。文艺活动需要以内容为支撑,创作是形象的塑造,也是文艺活动的灵魂。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艺术创作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生活之美和生活的哲理。文艺创作要坚持守正创新,跟上时代的变化和人民需要,推出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创作标志着文艺发展的水平,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2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24页。优秀的文艺作品要达到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相统一,创造美传递美和引导人们的正面情绪相统一。坚持创作为人民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2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3-324页。。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扎根人民、立足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书写时代、贴近生活、不断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观察能力增强作品的活力,出精品、出传世之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2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3页。。“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24)同注①,第15页。“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25)同注①,第16页。坚持创作为人民,就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积累和艺术实践,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要有突破,在市场上也能受到欢迎,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26)同注①,第9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善于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搏,领悟人民心声,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和创作的动力,也通过创作展示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艺术观是创作动力和艺术方向的定盘星。艺术观是一套系统的认识体系,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格、文化素养、美学修为作基础,对艺术价值、创作方向、思想意识要有清醒的认识,明确为谁服务、为谁创作。要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仅有艺术热情和技术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思想意识上融入正确观察的视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定位,明确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有生命力的作品。艺术观关系着艺术创作的方向,决定着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品格,进而引领社会风尚与丰富精神生活。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观,牢记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潜心创作,推进文化繁荣,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奠定建设文化强国基础力量。
坚持实践的观点,深入人民、扎根生活。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产生于人的实践,人是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其本质也应该体现人的主体性。在分析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劳动是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劳动”创造了“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阐明,文艺是来源实践的,实践是文艺的先决条件。文艺创作要坚守人民立场,就要走进群众、走进实践。文艺产品说到底是作者与受众的共同感觉、共同感受之共情与审美的结晶。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人文与历史相结合的诗意共情与审美意象,深深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引发共情与共鸣。只有在获得人民内心的信任与认同时,作品才能产生启发、引导、审美、激励的作用。所以,文艺创作必须走进广大人民群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守文艺创作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根本原则,吃透“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永不过时的命题,“……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2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页。。“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从而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全景展现生活。”(28)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年版,第 267 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文艺产品要真实表现人民的工作与生活。文艺创作必须以反映人民心声为己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根本方向。“……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2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324页。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人的集合。要从人民的实践中着眼,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进行艺术的深化和加工,进行美的发现和创造。“要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人们在黑暗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30)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68页。文艺创作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文化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3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年,第45页。,始终把引领社会和服务人民作为旨归。文化产品只要投入交换,就会成为商品,自然而然会受到市场规则和价值规律的影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文化产品,绝不能够被资本所俘获,沦为市场的奴隶。“……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32)同注①,第20页。文艺工作者要提高专业技能和思想站位,注重创作的价值导向。“追求真善美是文艺创作不变的原则,而能否将生活转化为艺术,审美的形式与情感的凝练至关重要。文艺工作者应当在创作中反映生活的本质,并通过艺术的形式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同时带来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震撼。”(33)姚景谦:《论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继承与创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2卷,第5期,第3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人民艺术观和正确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打造文艺精品、攀登文艺高峰,形成了文艺繁荣的新局面。在大地上行走,成为文艺工作者的行动自觉,为人民弘艺成为文艺工作者坚定的信念。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这些年,艺术家们心怀“国之大者”,以充沛的激情、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旋律、动人的形象,展现时代变迁、反映多彩生活,在“中国梦” “歌唱北京” “延安新民歌”“抗疫主题歌曲”“冬奥会”“喜迎党的二十大《领航》主题音乐”创作中,交出了属于一代人历史担当的答卷。学校还推出“5.23音乐节”“10.15艺术节”,把文艺送到基层,把舞台搭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些都是践行人民艺术观的生动实践。
四、提炼和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家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3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年,第45、46页。这些重要的论断,阐释出讲好中国故事本身就是政治美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深刻理解人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揭示出传播能力和传播效能的分量。文艺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文艺可以更直接地反映社会关注,沟通思想感情。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的特殊属性做了深入剖析,阐明了文艺与人的深层联系。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3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3页。“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36)同注③,第24页。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对文艺的论述,既是对文艺价值的肯定,也强调了文艺的功能和方向。要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塑造正面形象,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需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规范力。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37)同注②。。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价值蕴含在人的内心伦理规范的生成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应实现对中国文化的自主认知、自我反省和自觉超越,不断增强对中国文化产生、演进的历史环境和内在规律的认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交往方式的变化,世界性的文化交融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在坚持对外开放的文化思想和理念的前提下,需要增强文化自信,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出来,对中国文化传承发展所呈现的价值内涵、核心功能、理论品格建立坚定的信仰。
与世界沟通是文艺的特殊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3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页。同时,要增强中国文化的感染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3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年,第45页。文化艺术本身就承载着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需要不断凝练其强大的生命活力、内在规律和理论内涵,从直抵人心的设计构建中,探索人类共同的命运,展示中国东方神韵。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融合和竞争,没有融合就没有理解,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
以上既体现了文艺的精神价值,也说明了文艺的巨大包容性。“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是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比如,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在国际舞台竞争中,不断崭露头角;中国创作、中国音乐在美国、在维也纳奏响,自信地与世界对话,让外国观众感知中华文明的底蕴,抒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中国文艺获得越来越多国外受众的关注与喜爱。文艺作为国家建设的软实力,提振精神凝聚思想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40)同注②,第42、43页。。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中不仅是重要内容、重要支撑,而且成为发展的风向标和动力。进入新时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41)同注②,第60页。,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4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219页。。文艺工作者身处文化变革前沿,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时代使命,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谱写新时代文化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