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比较法在品味语言中的运用

2023-10-11金国桢

文理导航 2023年31期
关键词:品味比较词语

金国桢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词语的替换、移位和增删,把原文和改文进行比较,是一种能顺利展开语言品味活动的简便快捷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精妙之处,能迅速激活学生思维,引发课堂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细读文本和结合语境进行语言品味的阅读习惯。坚持运用,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细品精析的阅读鉴赏水平。

【关键词】词语;比较;品味;语言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举了不少咬文嚼字的实例,其中有好几处都运用了比较法,如“你是”式和“你这”式语法的比较,李广射虎一段的不同版本表达的比较,古代诗歌中“推”和“敲”的炼字比较等。比较法是一种辨别相似对象之间异同点的思维方法,也是阅读教学的常用方法。具体到品味语言,比较法是指文本内部或文本内外相似语言之间的比较,而词语比较法是指对作品原文词语进行某种替换、移位和增删,让学生比较改文和原文的不同,以达成对原文语言的品评、玩味和赏析。

下面,笔者试结合阅读教学实践,通过列举实例,具体呈现运用词语比较法进行语言品味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一些运用策略和注意点。

一、词语替换

为了突出语言的表现力,有经验的作家在创作时总会精挑细选某字某词。福楼拜曾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適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教师通过替换类似词语来比较,能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字斟句酌的功夫。

鲁迅是运用语言的高手,其文章中的不少词语不但准确传神,而且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曾用词语替换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中的“浓黑”能否换成“浓重”?师生比较辨析后发现,“浓重”只强调悲凉的程度深,用它修饰的“悲凉”多指人在情感上的悲伤凄凉;而结合句中“非人间”的语境,鲁迅这里所说的“悲凉”还应包含三·一八惨案导致的人事上的悲惨荒凉。鲁迅特别采用移就的修辞,用只能修饰客观具体的视觉形象(如头发、胡须)的颜色词“浓黑”来修饰没有颜色的人的主观感受,不仅能使读者鲜明地感知自己情感上的深沉悲痛和愤懑,还能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极度黑暗和残酷,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这类作者精心选择的词语,读者留意的可能性大。但学生作为一般的读者,能注意到却未必能深入体会其妙处,教师运用词语替换法,能让学生在比较中全面开掘其意义表现。此外,作品中一些看似随意、易被学生忽略的选字用词,有时却对作品思想或情感的表现意义重大。对此,教师也可用替换法引起注意,带领学生走向语言和文本的深处。

如在探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的形象特点时,读到“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一句,有学生认为刘邦乐善好施。对此,笔者相机引导:“喜施”能否换成“乐施”?通过比较,学生认识到,“乐施”指不吝啬财物,对处于生活困境中的人心甘情愿地慷慨资助,突出的是人物善良而有同情心的品性;而“喜施”是把施舍当作一种爱好,即不重视自己拥有的财物,爱用阔绰的给予来笼络人心。只有用“喜施”才能恰当地表现出刘邦率性洒脱、轻财重义的为人特点,并和后面“豁如”一词的意义相贯通。

又如在《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中,在赏析“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的表达效果时,笔者曾将“守着窗儿”替换成“坐在窗边”,让学生通过比较来玩味作者用词的妙处。显然,“守”有枯坐、固守之意,将自己晚境凄凉,盼着有人到来,渴望得到慰藉的企望状态表现了出来;“守”还有依靠之意,表明陪伴自己的只有“窗儿”,带有拟人口吻;而“着”又是一个状态词,表明持续时间之久,词人内心的煎熬可见一斑。可见,“守着窗儿”与下句“独自怎生得黑”搭配后更显时光难捱,更能展现作者李清照晚年的孤独难耐和苦闷无聊,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

以上两例,均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语感和细读文本的意识与能力,能对作者文字的选用有细微的发现和精当的感悟。

二、词语移位

词语移位,是指不改动原文字眼词句,只是移动、调整词语的顺序,来和原句比较,引导学生品析原句在独特排列组合上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笔者有一次播放朱自清散文《背影》的朗读音频,发现朗读者将“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一句中的“费事些”读成了“费些事”,于是让学生比较二者表达上的差异:“费些事”是“些”做 “事”的定语,当指处理起来过程有些复杂,强调会经历几件事;“费事些”,当指一件事不太好办,处理起来有些费力、麻烦(“些”可看成是形容“费事”的程度)。文中写买橘子这件事要“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由于父亲长得“胖”,“走过去”自然会比较费力、麻烦,因此用“费事些”才准确。可见,“语序跟语义是有着一定的奥妙的,同样的词语,语序发生了变化,它的内涵也就发生了变化”,大师创作时字斟句酌实非虚言。

在阅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时,笔者曾设计一个问题:司马迁写高祖“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如把“且喜且泣”换成“且泣且喜”,效果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发现,先“喜”,能传达出刘邦“见信死”时抑制不住的由衷欣喜和庆幸,说明其对韩信的猜忌由来已久;先“泣”,表现的则是刘邦“见信死”瞬间产生发自内心的无言悲痛,是一种至情至性之人才会有的真诚伤心。先“泣”,突出的是刘邦善良感恩的美好人性,后“泣”是一种人道主义式的惋惜同情,融入的只是他对韩信戎马一生,帮助自己夺得天下却不得善终的理性感叹。显然,先“喜”后“泣”才符合刘邦自私残忍的本性。

这种词语的移动换位需要教师善于发现语言文字的微小差异,抓住教学契机,提高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

三、词语增删

词语增删是指通过增添或删减句中的某个字词来比较有无这个字词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在教读《〈边城〉节选》时,面对学生把“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误读成“你是个悖时砍脑壳的”,笔者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有无“是”的区别:原文“你个——”句式后所接内容无论是贬义(如“你个坏家伙”“你个倒霉蛋”)还是褒义(如“你个机灵鬼”“你个小可爱”),说话者都带有几分戏谑调侃意味。即使是贬义色彩的内容,语气上的贬抑排斥也不十分强烈,而常常是轻微的恼厌。文中在写翠翠骂人之前有一个“轻轻的”修饰词,翠翠骂傩送,语气却不带有恶毒诅咒的恨意,而只是在感觉对方触犯自己尊严、“欺侮了她”时进行的下意识回敬。这恰恰表现出十三四岁的翠翠涉世未深、纯朴娇嗔甚至憨真可爱的一面。如果添加“是”字,变为“你是——”这样的判断句,翠翠就是在恶意毁谤傩送。这种语气肯定坚决的回骂,俨然会让翠翠成为一个世故泼辣、粗鲁野蛮的少女,不仅读起来与“轻轻的”语气相龃龉,也与作者要展现的人物形象特点相悖。

在教读《我与地坛》时,笔者曾提问:“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句中的“要”能否删去?比较后发现,“常常”表现某种行为活动本身间断性地持续,强调两次行为活动之间间隔的时间很短;“常常要”表达的是对后面提到的行为活动有主观上的追求,此处作者强调多次特地“到那园子里去”必须要达成某个目的,更符合作者的心境,因此“要”字不能删去。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种“字不得减”的严谨创作态度是中外作家们的共同追求。下面试再举两例。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真是有趣的事”一句中的“真”字和“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句中的“到底”一词都不可删减。前者不仅是由衷赞叹采莲是当时“热闹”“风流”的事,更有心生向往之意,表達了作者对青春快乐和自由美好生活的憧憬;“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到底”有“本不会刻意地去想,却又不自觉地想起”之意,表明作者对自己现状的不如意(又回到“颇不宁静”的现实中来),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思乡的情绪。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讲词的结句(“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中的“将”同样不能删去。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连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共产主义运动才刚刚兴起。结句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言,表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充满信心。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虽然逝世了,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仍会蓬勃发展下去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如删去“将”字,既不符合当时的客观事实,表达不够准确,也无法传达恩格斯内心的无限憧憬和必胜信念。

以上就是笔者运用词语比较法进行品味语言的实例。通过实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运用策略和注意点:

第一,作为“启疑导思”的手段,词语比较不能泛化,不能“为比较而比较”,只有当某词语具有独特内涵或关涉语言体味、形象表现、情感体验、主题表达等时才有设比较的必要。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只有培养自己咬文嚼字的意识和能力,像作家那样“精挑细选”,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在“有疑”处巧设比较“导思”,又能在“无疑”处设比较“启疑”,发现有价值的词语比较点。

第二,“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没有“言”的语文教学,就失去了学科价值;同样,没有了“意”的语文教学,充其量是一堆零散的语言材料或所谓的语言知识。”词语比较作为一种言语活动,具有学科价值,但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要揣摩某个词语独特的韵味,感悟词语自身在表情达意上的准确性和精妙之处,还要挖掘词语在表现“意”(如作品的形象、情感、主题等)方面的丰富意蕴,实现“言”和“意”的统一。

第三,词语比较法既能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鉴赏语言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通过考查词语所属句子和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不同词语之间或词语增删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性,也要引导学生注意选用“此词”而不选用“彼词”时的特定考量——思想和情感。正如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所言:“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如此,词语比较法才能发挥它“学以致用”的使用价值,教会学生在自我写作时锤炼语言,“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学会根据全文内容表达的需要选用准确精当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凌宗伟.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黄厚江.语文课堂寻真:从原点走向共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品味比较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品味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