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的诊断与防控
2023-10-11作者任婷婷
◆作者:任婷婷
◆单位: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农业农村局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L群等链球菌引起的、具有多种病症的一类细菌性传染病,链球菌种类繁多,呈世界范围分布,分类复杂,具有35 个血清型。不同链球菌致病性不同,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急性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节较为多发,常呈地方流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有研究表明,猪链球菌还可感染人,但至今为止,未有人传染人的报道。温度变化、环境卫生条件不适宜、应激等因素均可加快该病的发生与发展。我国2022 年新修订的《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将猪链球菌病列为三类动物疫病。
1 猪链球菌病原简介
猪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有荚膜、有菌毛,无芽孢、无鞭毛,菌体呈圆形或球形,常以单个、成对或短链形式存在。对营养需求较高,需在含有葡萄糖、血液或血清的培养基中方可良好生长(魏恒,2019)。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被污染的粪便、水、灰尘中可存活较长时间。对高温、阳光、消毒剂较为敏感,在50 ℃条件下,可存活2 h,在60 ℃条件下,可存活10 min,在100 ℃条件下,不可存活。在阳光直射条件下,可存活2 h。一般消毒剂数分钟内可将其杀灭(许大文,2012)。
猪链球菌的血清群、血清型种类繁多,根据表面抗原(C 抗原)不同,将其分为20 个血清群,即A~V(除I 和J),对猪致病的血清群主要有C、D、E、L 等多种血清群(魏明奎等,2006);根据其荚膜抗原的不同,可分为35种血清型(1~34 型 和1/2 型),对猪致病的血清型为1、2、7、9、14、1/2 型,其他血清群、血清型对猪的致病性不强(夏小静等,2012)。
2 猪链球菌病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患病猪、带菌猪、康复猪为主要传染源。在感染猪的血液、内脏、关节、肌肉、鼻液、唾液、扁桃体、粪便、尿液中均可分离到链球菌,患病猪可通过其分泌物与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料槽、圈舍、器具、饲养人员,导致该病传播与扩散。另外,外伤、阉割、注射时消毒不严等也可增加链球菌扩散的风险。
2.2 易感动物
链球菌的易感动物较为广泛,猪、野猪、牛、羊、马、家禽、兔、水貂等多种动物以及人类均为易感动物。在自然条件下,猪易感性最强,各种品种、性别、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仔猪最为敏感(王巍,2015)。
2.3 传播途径和方式
猪链球菌病大致有4 种传播途径。第1 种是直接接触传播,健康猪只通过接触或舔舐患病猪只皮肤或黏膜创伤而被感染;第2 种是垂直传播,患病妊娠母猪通过子宫、阴道、胎盘等传播给胎儿;第3 种是经空气传播,患病猪在咳嗽、呼吸、打喷嚏时,猪链球菌随飞沫散布于空气中,使得健康猪只吸入后而被感染;第4 种是经活的媒介物传播,老鼠通过机械性携带方式、蚊蝇通过叮咬方式使得链球菌在猪群间传播。
2.4 发病情况
猪对链球菌易感性较强,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其中仔猪最为敏感,且多见于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不同猪群发病率及死亡率存在差异,新疫区较老疫区发病与死亡率高,未经治疗猪群较及时治疗猪群死亡率高(张大鹏等,2021)。另外,天气变化、卫生条件、各种应激因素也时刻影响着该病的发生。
3 临床症状
猪链球菌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一周左右,任何年龄的猪只均可受到猪链球菌病的影响,有的表现为急性病例,潜伏期较短;有的表现为慢性病例,潜伏期较长。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将猪链球菌病分为败血型、脑膜炎型与关节炎型3 种类型。
3.1 败血型临床症状
败血型在流行初期的最急性病例,往往见不到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后全身皮肤发绀,肛门流出不凝固血液;急性病例,病程短,死亡率高达80%以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1~43℃,稽留热,眼结膜流出浆液性鼻液,呼吸急促,有时会出现咳嗽症状,最明显的特征是颈部、耳朵、腹部、臀部皮肤呈紫红色斑块,类似于“刮痧状”。
3.2 脑膜炎型临床症状
脑膜炎型多发生于仔猪,病初,体温升高到40.5~42.5 ℃,少食,有浆液性或黏液性鼻液。最明显症状是出现脑神经症状,表现为盲目走动、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后躯麻痹倒地,有的仰卧或侧卧,四肢呈游泳状划动,病程在24~36h 内及时治疗可以痊愈或转为慢性关节炎型。
3.3 关节炎型临床症状
关节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保育猪、中大猪,病猪出现一个关节或多个不同关节肿大,表现为跛行、不能站立、体温升高、被毛粗乱,病程在1 个月左右,无其他继发感染的病例死亡率较低。
4 病理变化
败血型表现为肺部充血、出血,肺部局灶性化脓;脾大,呈黑色心外膜和新冠脂肪出血;肾脏出血呈黑色;小肠外壁出血、充血。
脑膜炎型表现为脑膜充血、出血,脊髓液增多、混浊;脑实质有化脓性脑炎病变。
关节炎型表现为关节部位化脓,有类似于果冻样渗出物,关节囊内有脓性渗出物。
5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
猪链球菌病的诊断有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2 种方法,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变化以及动物年龄对猪链球菌病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通过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检测来进行。
生化反应是鉴定链球菌的重要方法之一,但由于猪链球菌不同血清型之间有大量的生化反应,且生化反应活性存在差异,识别有一定的难度,一般作为血清学实验的补充实验(黄晶晶,2017)。
血清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协同凝集实验、平板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E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协同凝集实验是临床试验中较为常用检测方法;平板凝集反应具有特异性强与敏感度高的优点;ELISA 特异性强、省时、灵敏,可用于猪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快速鉴定(杨慧敏等,2019)。
分子诊断技术主要为聚合酶 链 式 反 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它不仅可以检测出链球菌的种类,还可用于区分不同血清型、毒力因子鉴定以及菌株的分子分型,是目前猪链球菌检测中应用最广、效率最高的检测技术(张超颖,2015)。
6 防控措施
6.1 搞好环境和消毒工作
良好的生长环境是猪只得以健康成长的基石,因此在日常生产中要及时打扫卫生、清理粪便及污染物,保持地面干燥整洁;合理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适时调控温湿度,确保冬暖夏凉;保持猪舍安静,避免各种应激。与此同时,消毒是预防和控制猪链球菌病的主要途径,养殖场管理人员应根据本场需要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并将消毒工作贯彻到对猪只、环境、空栏、用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等多个方面中去。
6.2 抓好生物安全工作
良好的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动物疫病的关键,因此养殖场管理人员应从日常生产抓起,严禁外来车辆、人员进入本场,严禁饲养人员任意换岗与串岗;生产区与生活区要严格分离;同时,做好防鼠灭蚊工作,严防野狗、野猫、鸟类进入场区。
6.3 做好疫苗预防工作
对猪链球病的预防关键在疫苗免疫,尤其在疫区或受威胁区一定要及时采用猪链球菌的活疫苗进行免疫。具体来说,母猪需在产前1 个月左右进行免疫注射;小猪在35-45 日龄时进行1 次免疫注射,也可以在小猪10 日龄、60 日龄时各进行1 次免疫注射。注意在注射疫苗期间(前2 天和后7 天)禁用任何抗菌药物。
6.4 做好药物治疗工作
败血型猪链球菌治疗方案:青霉素钠+氨基比林+40mg 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第1 天治疗3次。第1 次集中注射;第2 次根据猪的情况,如果猪只发烧继续选用退烧药物,如果不发烧直接注射青霉素钠;第3 次集中注射。第2 天猪只好转后,改为1天2 次,连续治疗3-5 d。
脑膜炎型猪链球菌治疗方案:磺胺嘧啶钠+氟苯尼考分开注射,连续治疗3-5d。
关节炎型猪链球菌治疗方案:氨苄西林+萘普生+地塞米松(怀孕母猪不可使用)1 天1次,连续治疗3 d,严重的可以1天2 次,停药2~3 d;然后药物改为注射普鲁卡因青霉素2 天1次,连续3 d,停药一周,根据情况可重复一个疗程。
另外,学者们研究表明中药对猪链球菌的治疗效果较佳,所以养猪场可以根据需要适当选择中药来进行治疗,中药毒副作用小、无耐药性、经济实惠,既可以提高猪只抗病能力,又可减少对猪只身体的伤害,还可为猪场节约治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