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道德与法治建设融合的发展之路
2023-10-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道论是重要的内容,道德与法治是传统治道论的鲜明主题。历经实践检验的古代道德与法治思想及其互补结合的路径,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深刻的意蕴,值得传承和进一步挖掘。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道德与法制相融合的路径,以实现德治与法治的互补共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由俞秀玲主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一书,改变了以往从历史发展阶段的维度采取贯穿式的编写体例,采用专题形式,以问题意识来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转型中的作用。该书围绕儒家德治与人治、法家法治的基本内容及其局限性,“礼法之争”“王霸之辩”下德治与法治的融合,传统治道论中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治理智慧,进行了深刻地分析与阐释,对现代社会的治理具有深远的意义。此书对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治理思想的阐释,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
第一,礼治与法治融合,形成传统治理的特色。本书指出,儒家的德治更多的是体现终极的人道及人文关怀;法家的显著特色则是“以法治国”,其思想体系的建构和基本理念是从人性论出发的,即以人性论为基础。但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浓郁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伦理与政治过多地纠缠在一起,存在道义与功利价值对立的局限性;法家则存在治理中去道德化的倾向,法治更侧重群体本位等局限性。将礼治与法治相结合,便可以使尊礼与守法互补共济。这种融合,实则是贯穿“德—礼—法”的思想结构,将礼治渗透于法治的具体规范之中,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主流。
第二,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彰显传统治理的智慧。作者认为,我国古代的儒、道、墨、法、名诸家,都有自己的治道学说,而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在思想建构上更为系统。儒法结合、德治与法治结合,在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中是主流。德治与法治结合的治理智慧就在于运用辩证思维与辩证方法,形成综合化的治理体系;克服德治与法治的不足与局限,确保治理不会走向极端。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也展现出中国传统治理对于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与艰难探索,还贯穿了人本理念,体现了教化与法治融合的教育意义等。这些传统治理智慧虽历时空之变迁,但其生命力却历久弥新。
第三,传统与现代整合,优化道德法制建设。本书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号召在传承历经检验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及其治理路径的同时,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的视域,进行深入挖掘,积极寻求传统治理智慧的转化。在当下,德治与法治结合的传统治理智慧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道德与法治建设焕发出新的生机。
中华传统文化治道论中有关治理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等,均对道德与法治建设有引领和启迪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积极寻求传统治理智慧的现代化转型。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也是实施道德与法治融合教育的时代呼唤。
(重庆市江北区洋河花园实验小学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