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信州刺史薛府君墓所见幽营二州薛氏

2023-10-11卢亚辉

北方文物 2023年5期
关键词:府君双室幽州

卢亚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内容提要〕 北京姚家井信州刺史薛府君墓为双室砖墓,出土兽首人身十二生肖俑。志盖篆刻“大唐故信州刺史河东薛府君墓志之铭”文字中的信州,是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为安置契丹失活部落而置的羁縻州信州,原隶属营州都督,后寄治幽州范阳县,改隶幽州都督管辖。信州刺史薛府君墓下葬的年代在开元中后期至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叛乱之前。信州刺史薛府君,极有可能是薛仁贵、薛讷、薛楚玉家族成员。正是薛氏家族与营州、幽州一地的紧密联系,才使以下事件成为可能:安史叛乱后,薛楚玉将领刘正臣带领平卢军的迅速反正;河朔平定后,薛嵩的感恩奉职;薛嵩之子薛平未效仿河朔故事,归附中央;朝廷平定李师道后,薛平又为平卢军节度、观察使等。

“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为之牙距也。至师行数千万里,穷讨殊斗,猎取其国由鹿豕然,可谓选值其才欤。”①从薛仁贵“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漠北、辽东咸遵声教”②,到其子薛讷“镇幽州二十余年,吏民安之,未尝举兵出塞,虏亦不敢犯”③。以薛仁贵、薛讷为代表的薛氏家族成员,为唐代经营河北道北部营州、幽州、辽东等地,立下功劳。薛讷长期驻守幽州,其弟薛楚玉亦在幽州等地为官,薛楚玉子薛嵩“生燕、蓟间……以膂力骑射自将”④,若从薛讷武周年间镇幽州时起,至薛嵩参与安史之乱,薛氏家族在幽州地区生活长达半个世纪。若是从薛仁贵东击高句丽时算起,时间要更长。1954年公布的北京姚家井信州刺史薛府君墓,为前后双室砖墓,出土汉白玉兽首人身十二生肖俑,或许就是薛氏家族在幽、营二州煊赫的实物证明。

一、北京姚家井信州刺史薛府君墓的发现与研究

北京姚家井薛府君墓,1952年11月发掘,是一座双室砖墓(图一),砖室发掘长度17.1米。发掘者从扰乱的情形推断,墓葬下葬后不久便被扰乱;清光绪年间在墓顶开挖南北向的泄水明渠对其破坏更为严重。墓圹四壁残存最高处仅1米,最低处仅0.2米,故壁画近乎全毁,发掘时仅看到花卉和禽鸟残片。出土的随葬品仅有墓志盖1块、生肖俑5件。简报根据墓志盖纹饰,认为下葬于武则天时代⑤。《试论北京地区唐墓》一文、《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中略有涉及⑥,然对信州刺史薛府君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均未加以推定。张永珍《生肖俑在唐代》认为,信州薛府君墓埋葬年代在神龙元年(705年)以后⑦。

图一 北京姚家井信州刺史薛府君墓平面图(据简报改绘)

薛府君墓的研究现状,亦是唐墓研究中常面临的问题,即墓葬多被盗掘,随葬品已被扰乱,墓志可能在墓葬发掘前已出土,墓志缺失使得对墓主人的判定难上加难。如何判定墓主的身份,笔者曾以政治文化集团的视角,即“政治史的视角”,结合唐代两京地区墓葬的研究,对咸阳唐代苏君墓、西安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M7的墓主身份进行判定,得出结论⑧。故下文拟以“政治史的视角”,结合唐代墓葬与墓志纹饰已有研究成果,对信州刺史薛府君墓的墓葬年代与墓主身份进行推定。

二、信州刺史薛府君墓葬年代与墓主身份推定

笔者从薛府君墓出土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俑、信州地望、双室砖墓等丧葬元素出发,对信州刺史薛府君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进行推定。

1.兽首人身十二生肖俑

对唐代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纹饰梳理后⑨,可知兽首人身十二生肖纹饰在墓志中出现的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后期,即Aa型Ⅱ式、Ba型Ⅱ式墓志,如Aa型Ⅱ式墓志中的韩忠节(742年葬)⑩、张去逸(748年葬)、郭晞夫妇(795年葬)(图二);Ba型Ⅱ式墓志中的郭君(733年葬)、王徽(754年葬)(图三)、刘公墓志(771年葬)(图四)等,其中,以郭君墓志时代最早。唐代长安地区较早出土兽首人身十二生肖俑者,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孙承嗣暨妻高氏合葬墓(图五),出土兽首人身十二生肖俑的墓葬,墓主多是李唐宗室、唐元功臣、龙武军、元从奉天定难功臣等军队系统或内常侍人员,这与兽首人身生肖纹饰见于唐代元从功臣及其后裔郭君、董等墓志上有相似之处。在公布的材料中,唐代长安地区出土十二生肖陶俑年代最早者为葬于736年孙承嗣与妻高氏墓,年代虽然略晚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郭君墓志上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纹饰,但从十二生肖纹饰的整体发展情况看,无论是墓志纹饰中的兽首人身十二生肖,还是兽首人身十二生肖陶俑,当起源于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的长安地区。至于两湖地区出土十二生肖的隋唐墓葬,如湖南长沙牛角塘M1、黄土岭唐墓56长黄M024、长沙咸嘉湖唐墓、湘阴唐墓、岳阳桃花山M4、岳阳桃花山M12、武汉东湖岳家嘴砖室墓、武汉马房山砖室墓,其墓葬年代判断有不尽正确之处,结合墓葬中同出墓龙、人首鸟身俑等判断,年代可能是玄宗时期,墓主多为于两湖为官的北方人士,通过墓葬形制与随葬品数量分析,墓主以三品至五品官员居多。

图二 郭晞夫妇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

图三 王徽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

图四 刘公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

图五 孙承嗣墓出土的十二生肖俑

薛府君墓出土5个高1尺(33厘米)左右的生肖俑(图六),汉白玉石刻,兽首人身,站姿,残存的生肖俑有龙、鸡、蛇、羊、猪。薛府君墓出土的生肖俑使用汉白玉石应是就地取材,与当地出产汉白玉石有关,俑身穿交领广袖宽袍,双手拱于胸前,立于器座上。脖颈短而粗,头略向下垂,俯视前方,厚重端庄的风格接近两湖的坐姿生肖俑,是站姿生肖俑的早期类型。结合唐长安地区兽首人身生肖俑的出土情况,薛府君墓出土的十二生肖造型与王徽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相近,可知薛府君墓的年代极有可能在玄宗开元中后期至天宝年间。

图六 薛府君墓出土的生肖俑(图片出自张永珍:《生肖俑在唐代》,2020年)

2.信州地望

薛府君墓志盖,盝顶方形,边长80厘米。周饰宝相花纹,志盖中间篆刻“大唐故信州刺史河东薛府君墓志之铭”(图七)。志盖上的篆书刻字,是薛府君墓中仅有的文字。信州则成为解读墓葬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另一关键要素。唐代,信州作为地名,在文献记载中多见,以下就相关记载加以辨析,以明确薛府君所任刺史之地信州地望。

图七 薛府君墓志盖拓片

(1)夔州、颍州、衢州与信州

武德元年(618年),唐改夔州为信州,后于武德二年至八年(619—625年)之间,又改为夔州。

武德四年(621年),李唐平定王世充时,在“汝阴县西北十里置信州,领汝阴、清丘、永安、高唐、永乐等六县”,武德六年(623年)时,改为颍州。

乾元元年(758年),李唐政府曾割衢州之常山、饶州之弋阳、建州之三乡、抚州之一乡,置信州。

前文已从生肖俑的角度推定薛府君葬于开元中后期至天宝年间,加之薛府君葬于唐河北道幽州,故薛府君任职的信州不可能是上述三处的信州。

(2)营州与信州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为了安置契丹失活部落而置信州,为羁縻州,隶属营州都督,原治所在黄龙。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营州城旁的契丹叛唐,唐朝东北的塞外重镇——营州失陷于契丹,迫使原来寄治于营州境内的羁縻州信州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迁到青州安置。唐中宗神龙初年(705—707年)北还,但非还治于营州界内,而是寄治幽州范阳县,改隶幽州都督管辖。天宝年间,信州领县一,户四百一十四,人口一千六百。

从时间与葬地看,薛府君任职的信州,只能为原是营州羁縻州,后寄治幽州范阳县者。

3.双室砖墓

唐代双室砖墓一直备受学者们关注。对双室砖墓最新的类型学分析可知,双室砖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前、后室面积相差较大,前室面积接近天井面积,规制相对较小,此类墓葬有尉迟敬德墓、郑仁泰墓、安元寿墓、康文通墓、节愍太子墓;第二类是前、后室面积相差较小,前室已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墓室,包括咸阳唐苏君墓、唐太宗妃韦贵妃墓、唐太宗妃燕妃墓、房陵公主墓等。其中,除节愍太子之外,尉迟敬德、郑仁泰、安元寿、康文通等是唐建国元从及其后裔,咸阳唐苏君墓的墓主为南昌公主与驸马苏勖,由此可知,第二类双室砖墓的墓主主要是李唐宗室与姻亲,第一类双室砖墓的墓主为元从功臣及其后裔,元从功臣及其后裔的墓葬遵守唐代严格的丧葬等级制度,略低于李唐宗室与姻亲所用的双室砖墓,元从功臣及其后裔以前室较小的双室砖墓来彰显自身特殊的身份。

李唐开国元从,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作为藩王时期的王府僚佐、唐元功臣、元从奉天定难功臣等,都是元从功臣涵盖的范围。薛府君的双室砖墓,总体规制略小,接近于元从功臣及其后裔的墓葬,即薛府君可能是元从功臣及其后裔。

那么,同时满足元从功臣及其后裔、任职信州、葬于开元后期至天宝年间者,考之诸史,高宗至玄宗时期只有薛仁贵、薛讷、薛楚玉家族满足条件。薛仁贵,贞观末年时的“迁右领军郎将,依旧北门长上”,永徽五年(654年),万年宫遭遇山水冲击玄武门时,护驾高宗,开耀元年(681年),被高宗召见时,仍提及“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漠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698年突厥入寇,薛讷赴任安东道经略之前,在洛阳同明殿受武则天召见时,曾以“丑虏凭凌,以庐陵为辞。今虽有制升储,外议犹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则狂贼自然款伏”之语,有功于李唐皇室。玄宗刚即位,新丰讲武之时,薛讷“为左军节度。时元帅与礼官得罪,诸部颇亦失序,唯讷及解琬之军不动。玄宗令轻骑召讷等,至军门,皆不得入。礼毕,上甚加慰劳”。薛仁贵、薛讷可以说有功于李唐皇室,类似于唐初开国元从功臣或者唐元功臣的位置。

三、信州刺史薛府君墓所见幽营薛氏

1.薛讷与幽州

698年8月,突厥默啜入寇河北,武则天使薛讷摄左武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不久拜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710—712年之间,薛讷由幽州都督,转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正如岑仲勉所言,薛讷都幽州最多不过九年。然文献多载薛讷“镇幽州二十余载,边人怀之,未尝深入,虏亦不敢犯”。从本传看,薛讷自任职并州之后,再无任职幽州的记载。若文献中薛讷镇幽州二十余年的记载无误,薛讷可能在698年之前也曾在幽州任职,惜无史料可供参考,唯有薛讷的年岁或是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据薛讷本人传记可知,薛氏以七十余岁高龄逝于开元八年(720年),则其生年最晚是651年。698年默啜入寇河北时,作为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子的薛讷已48岁,而在此年之前,薛讷只有任职城门郎、蓝田令的履历,让人不易理解,或许此时的薛讷任职肃政台(即御史台),有可能任职肃政大夫或中丞(御史大夫、中丞),才有可能对肃政中丞来俊臣因受贿、发义仓事加以阻止,且以御史大夫,摄左武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也是合适的,因为后来的张守珪亦是先至京师长安加御史中丞后,才改幽州长史、营府都督等。考虑到薛讷父薛仁贵有长期在河北道北部、朝鲜半岛任职与征战的经历,48岁之前的某段时间,薛讷或在河北道北部(如幽州等地)任职,前后任职时长合并计算,才有薛讷镇幽州二十余载的相关记载。

2.薛楚玉与幽州、营州

薛楚玉是薛讷之弟,薛嵩之父。732—733年,薛楚玉为幽州大都督府长史,后因征讨契丹失败,由张守珪接任。《旧唐书》记载,薛嵩父薛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考虑到天宝元年(742年),更幽州节度使为范阳节度使,以平卢为节度,以安禄山摄中丞为使,加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薛楚玉卸任幽州长史不久去世,故《旧唐书·薛嵩传》中薛楚玉为范阳、卢龙节度使若非追赠,则指的是薛楚玉曾任幽州长史、营州都督一事,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第一是接任者张守珪的情况。张守珪任职幽州长史的同时,还兼任御史中丞、营州都督等,在亲王李瑶于724—737年遥领幽州都督的情况下,薛楚玉、张守珪作为实际主持幽州地区事务的最高长官,颇怀疑薛楚玉也极有可能肩负营州事务,故张守珪接任薛楚玉幽州长史一职时,也接替其营州都督一职。

第二是薛仁贵、薛讷、薛楚玉等,与安东都护府(安东都督府)、平卢节度使(治营州)所在地区与出身、任职于此地区的官员联系亲密。薛仁贵曾以兵二万镇安东府;薛讷任安东道经略,安东都护已见前述。薛楚玉与营州地区联系紧密,可从部分唐人传记中加以证实。刘全谅父刘客奴(即刘正臣),“少有武艺,从平卢军。开元中,有室韦首领段普恪,恃骁勇,数苦边;节度使薛楚玉以客奴有胆气,令抗普恪。客奴单骑袭之,斩首以献”。上文的表述,似乎印证了薛楚玉为营州地区军事长官的推测。或许正是因为这层紧密联系,才使以下事件的发生成为可能,如平卢军及将领刘正臣在安史之乱后的迅速反正;河朔平定后,薛嵩“感恩奉职,管内粗理”;薛平在其父薛嵩卒后,未效仿河朔故事,归附中央;朝廷平定李师道后,以薛平为平卢军节度、观察等使,仍押新罗、渤海两蕃使。

薛府君墓志盖上篆书的“信州刺史”四字,似又为薛氏家族与营州地区的紧密联系添一旁证。同时期,尚有薛泰一人,值得注意。从开元三年(715年),将军薛泰督军镇抚归附的契丹李失活部;到开元六年(718年)营州都督许钦澹“令薛泰帅骁勇五百人,又征奚王李大辅者及娑固合众以讨可突于”,官军失利,薛泰被擒;至开元十三年(725年),安东都护薛泰“请于黑水靺鞨内置黑水军”;直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春,玄宗敕书久在边镇、深练兵权的薛泰,与纪思晦、王忠嗣等,讨伐契丹奚部。从715年至733年,薛泰一直在营州、幽州地区活动,其活跃的年代,上接薛讷,后与薛楚玉同时。惜薛泰相关资料不详,无法进一步研究。新近公布的张献甫墓志,提及献甫因其伯父幽州都督府长史张守珪,“筮仕于幽蓟”;后因其兄梁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节度使张献诚、张献恭,“佐军于巴梁”。薛府君、薛泰或与张献甫的任职情况相近,二人可能是薛讷、薛楚玉家族之人,而得以在幽州、营州等地任职。若此判断不误,或许给我们认识安禄山能长期在幽州地区任职提供新的思考。文献记载,李林甫欲杜出将入相之源,而专任蕃人为将,安禄山叛乱的原因,是“专得大将之任故也”,无疑是正确的。然李林甫的建议之所以能够为玄宗采纳,尤其是后来让安禄山长期主政幽州,或与薛讷一族长期在营州、幽州的任职使边疆基本安稳,不无关系。

四、结 论

北京姚家井薛府君墓,墓志盖中间篆刻的“信州”,是唐河北道营州幽州地区的信州。薛府君极有可能是薛仁贵、薛讷、薛楚玉家族成员。薛府君墓下葬的年代极有可能是唐玄宗开元中后期至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叛乱之前。

注 释:

① 《新唐书》卷111《郭孝恪等传》,中华书局1975年,下同,第4157页。

② 〔宋〕王钦若等撰,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134《帝王部·念功》,凤凰出版社2006年,下同,第1483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0《唐纪二十六·玄宗·先天元年》,中华书局1956年,下同,第6672页。

④ 《新唐书》卷111《薛嵩传》,第4144页。

⑥ 刘耀辉:《试论北京地区唐墓》,《北京文博》1998年第4期;宋大川:《北京考古发现与研究》(上册),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

⑨ 卢亚辉:《唐代墓志纹饰中的十二生肖》,《古代文明》(第15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第209—250页。

⑩ 中国文物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出土墓志·河南·贰》(上册),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84页。

猜你喜欢

府君双室幽州
渠县汉沈府君阙
黄道周
长治府君庙和崔珏
碰撞、变异与融合:论日本文学中的“泰山府君”
血流动力学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 Linear在脑胶质瘤DCE-MRI渗透性定量分析的复测性及有效性研究
目不识丁
烟气导向式双室熔炼炉
TiO2纳米管双室光电化学池光催化制氢的研究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幽州与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