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五项举措 推进“双减”政策落地
——“双减”改革的晋中实践
2023-10-11李江涛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
李江涛 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对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晋中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深入领会中办、国办“双减”精神,严格落实中央、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要求,坚决把推进“双减”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紧紧抓在手上,从体制机制入手,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把“双减”工作落实到位。
一、调整作业结构,减轻校内负担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主要源于课业和课外重复机械的作业任务。为此,晋中市在坚守“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基础性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基础性书面作业不超过60 分钟且不出校门、初中作业不超纲”等底线要求的同时,从以下三方面向重复机械的传统作业“亮剑”。
一是改革基础性作业。将传统作业中大量围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复性作业,分类、选择、整合、改编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趣味性、可操作、拓展型的实践作业,减少作业总量,减少无效作业,减少低效作业,提高作业质量,保障学生充分的多元发展时间。
二是增加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操作实验、观察探究、收集归纳等形式完成前置性作业,更好地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进一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落实好前置作业,晋中市成立了减负专家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已经编制出了覆盖小学6 个年级、5 个学科共20 册的《前置作业指南》,出版前置作业经验汇编《逐梦作业蓝海》。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前置作业改革催生课堂教学变革成为现实,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成为常态,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践,主动完成前置作业,带着作业成果回到课堂,课堂上学生说得多了,做得多了,想得多了,尤其是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提升,学习的注意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动表现也激发了教师的教改激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满堂灌”,促进了研究型、项目化与合作式等深度教学,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轻松完成学习任务,课后作业负担明显减轻。
三是探索综合性作业。充分整合学科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不同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拓宽知识视野、淡化学科界限。同时,在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要多给学生设计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作业,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个性化作业,倡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阅读、操作、观察、查找资料、探究、体验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运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设计作业,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让学生不再把作业看成是一件苦差事、烦心事,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高对学习的兴趣。
二、催生课堂变革,提升课堂质量
晋中市以作业改革撬动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从根本上减轻其学习负担。在实践中,突出抓了以下三点:
一是优化教师教学理念。全市持续在转变教师理念上做文章,采取“线上+线下”形式,开展了一系列的课改培训和教学研讨,特别是组织全市小学中青年教师,面向全国定期举办网络教研,参与人数达到3 万余人,通过“师师互动”实现了互促共提,优化了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共识,更加注重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等,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探索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提上来”。
二是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全市减负专家组成员深入学校,为一线教师举办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全市教师现场观摩。同时,还积极开展“名师送教进太行”系列活动,农村和山区特岗教师、教学点教师也都感受到了“减负提质”改革带来的课堂变化,教师能够通过挖掘学生生活体验和学习经验等教学资源,灵活使用“资源+小组学习+展示交流+教师点拨、讲评、指导”等形式,丰富课堂教学策略,课堂成了学生体验与展示成果的舞台。
三是区域项目实验求突破。2020 年,在小学实施语文主题学习。所有实验校围绕目标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探索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课型,倡导以阅读评价、展示评价、生生互评及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促进语文主题学习提高度、扩广度、挖深度。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就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全面提升全市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在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工作的基础上,2022 年引进国内语文教育优质资源,市、县教育部门及时总结主题学习经验,将实验成果不断辐射运用到各门学科和各个学段,扩大资源覆盖面,建设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示范区,使改革成果能够惠及更多学生。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精神,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晋中市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合作,从2021 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市所有初中学校选取部分学科整体推进“指向核心素养的项目学习区域整体改革”项目。两年来,晋中市在开展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学生的学习也不是单独的任务驱动,必须在个人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与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推进命题改革,找准减负关键
考试命题是“双减”落地的核心,考试的方式不动,命题的内容不改,在考试结束后,学校迫于成绩压力,必然会回归应试之路,家长必然会对校外补课再次追崇。从2021 年起,晋中市提出了市域统筹义务教育考试命题改革的思路,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启动考试命题改革。
一是全面实施考试命题改革。晋中市把市域统筹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命题改革,作为“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举措,制定了《考试命题改革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围绕学校考试的功能定位,明确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考试三个主要功能就是诊断学情、教情,改进和加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期中、期末考试不具有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的终结性评价、甄别、选拔作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考试命题就是把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作为唯一依据,命题围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创新试题形式的原则,围绕育人目标、课标要求、课改方向、教学导向,科学合理地控制试题难度和题目数量,做到命题范围不超前、不超标,不出繁、难、偏、怪试题,以考试命题改革扭转“死记硬背”“机械刷题”“题海战术”等应试倾向,实现了从“育分”向“育人”的根本转变。
二是把握考试命题核心要素。晋中市把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考试命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准确把握学校考试的功能定位。在命题中,重点围绕考查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教师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丰富命题形式,在试题中增加综合、开放、应用、探究性试题的比例,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考查要求。同时,试题设计在素材选取、情境创设、设问方式、评分标准制订等方面有重要提升,拓宽试题材料选择范围,丰富试题材料的类型,更加注重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提炼问题、设置任务,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出考查学生素养水平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从过去只会“解题”向现在“解决问题”转变、从过去只会“做题”向现在“做人做事”的全面转变,在正确的命题导向指引下,在命题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形成“刷题套路没有用,校外补课没市场”的改革效应,助力“双减”政策落实落地。在提高教师命题能力的基础上,晋中市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平常的作业设计研究上,与全市推行的前置作业改革相结合,推动学生作业减负,撬动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是培养考试命题团队。晋中市通过市级统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命题和实践、培训和研讨、指导和提升,用3 年时间帮助各县区和各学校培养出一支擅教学、会命题、懂评价、能指导的命题队伍。市县教研机构分别建立了命题人员选拔培养制度,通过成建制分批次的集中命题培训,开展以“双减”政策、学科课程标准、考试评价理论、命题技术、安全保密等为主要内容的命题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不断提升一线教师试题命制能力和命题研究评估能力。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市县教研机构分学段、分学科组织试题质量评估工作,开展命题总结与经验交流,进行典型试题案例分析,及时改进命题工作。市县教研机构指导初中学校探索开展期中考试独立命题工作,将命题能力培训、试题质量评估和命题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了一线教师的实际命题水平。在两年的实践中,全市现在拥有一支稳定的命题队伍。
四是规范考试命题管理。晋中市严格实行等级评价,考试结果全部以五个等级呈现给学生和家长,学校不公布学生考试原始分数,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解决考试评价“分分计较”的“唯分数”倾向。严格考务管理,小学三到六年级和初中期末考试由市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统一确定全市的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考试由各义务教育学校自主组织,县区不得统一组织考试,不得统一组织阅卷,改变教育行政部门简单将考试结果作为评价学校依据的做法。严格执行教育部考试管理有关规定,严惩违规行为,解决考试过多过滥、试题买卖乱象,考试评价短视化、功利化等问题。除教育部的要求外,初中学校期中考试要在教研机构的指导下自主命题,不得向市场购买试题,不得向学生收取考试费用。晋中市统筹推进考试命题改革,就是要发挥考试命题的“指挥棒”作用,优化育人方式,深化教学改革,缓解家长社会焦虑,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建立绿色评价,扭转评价导向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风向标,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是破解“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瘴痼疾的关键之举,更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核心举措,为此围绕完善评价体系,晋中市抓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实施综合评价。晋中减负提质改革,小学坚持科学评价、绿色评价、多元评价的理念,改变过去单独以学科成绩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学生学业发展质量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劳动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考查。学业发展单独考查,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劳动实践纳入“综合评价”进行考查,整体上构建了“学业发展+综合评价”的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初中从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入手,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系统平台,形成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网络。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从过程性、阶段性、标志性等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评价结果采用等级转换分数的方式,以20分总分计入中考成绩,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由过去作为高中招生的“软参考”改为高中招生的依据,引导学校、教师、家长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积极主动开展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社团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等,将发展素质教育落实到位,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软参考”向“硬挂钩”的转变,突出了综合素质评价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打破了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办法,改变了学校和家长的育人观念。
二是注重过程评价。着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小学建立以课堂表现(25%)、作业表现(15%)、学习成绩(60%)为主的学生学业发展评价体系以及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小学学科分为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进行评价。一、二年级不进行书面测试,三至六年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等五门学科。每门考试科目都要从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学科成绩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三至六年级考查科目为音乐、美术、体育等三门学科。考查科目不得进行统一考试,通过适当方式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结合课堂评价、作业评价确定考查结果,以合格或不合格呈现。
三是推行等级评价。义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普及不是筛选,用考试分数评价是没有意义的。在课堂评价、作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中,不是每节课、每次作业、每项表现都要进行评价,而是根据学生学期内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最优的一次给出结果,或者对课堂表现、作业情况、日常行为表现好的学生发放优秀卡,以累计集优的形式开展评价。这样做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让每个学生在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中健康成长,同时能够极大地减轻教师评价带来的工作负担。为此评价结果以A+、A、A-、B+、B 等级形式呈现,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排名,以鼓励激励为主,以评价导向推动学生学业减负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通过实践探索,学业评价中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只注重学业成绩、忽视全面发展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五、坚持系统推进,完善创新服务
推动学生减负改革,构建家、校、社协同的共育机制十分重要,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配合尤为必要。为此,我们配套出台了多项举措,从四个方面来凝聚家、校、社协同减负的合力。
一是推动家校协同共育。晋中以市编制并出版《家校协同育人——叩开孩子的心门》读本,发放给全市学生家长,让读本成为教师、家长“管用、实用、好用”的简易学习工具,引导家长在理念、认识、行动上紧跟时代,做减负改革政策的传播者、制度的践行者、教育的同盟者。多渠道搭建家庭和学校沟通平台,让学校、家庭共同承担育人重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高远志向。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依托家长委员会,定期向家长宣传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及时反馈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协助学校制定减负措施,监督推动改革实施,在减负提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实施“放心午餐”工程。解决“接送难”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晋中市始终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增强人民幸福感作为开展城区小学午餐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市加强统筹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学校主体、家长分担、社会参与”的午餐服务管理体系。全市积极启动“放心午餐”工程,目前已有16所小学实施,两年覆盖8 000余名学生,已经实现城区有需求小学生全覆盖。市政府将“放心午餐”食品安全保障工程作为民生实事之一,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作为推进午餐工作的首要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互联网+明厨亮灶”等举措,继续扩大覆盖范围,继续提高午餐质量,让学生吃得营养、吃得安全、吃得舒心。
三是推进课后服务育人。课后服务是发挥学校育人作用的重要环节。晋中市坚持建立三个制度,制定课后服务方案和课后服务指南,教育部联合发改、财政、人社、税务等部门合力推动中小学课后服务,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服务范围,指定服务内容,延长服务时间,确定收费标准,增加受惠人群。“双减”政策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把课后服务提升到了“课后育人”的高度,要求必须优化课内外教育结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在满足学生教育需求上做文章,在全面育人上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小学育人体系。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市教育局印发了《中小学课后服务指南》,从适用范围、适用时间、实施原则、主要任务、服务内容、组织实施、学习方式和保障措施八个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成为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有效减轻家长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建立管理考核制度,要求各县(区、市)将课后服务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学校将课后服务纳入对教师履职的考核。建立督学督导制度,充分发挥市教育督导职能,将“双减”督导列为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成立督学责任区,组织责任督学开展“双减”工作日常督导和专项督导。
四是着眼长效完善机制。始终把制度建设和完善机制摆在突出位置,围绕工作运行,出台了《晋中市“双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加强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有关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三项制度;围绕规范办学,推出了《贯彻落实“五项管理”和“十项举措”指标体系》《贯彻“双减”要求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行为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公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五项制度;围绕考核督导评价,制订了《晋中市2022 年推进“双减”工作和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督导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双减”政策落实督查专项行动方案》等制度。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传导了压力,规范了行为,为推动工作落实、强化督导实效提供了遵循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