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究
2023-10-11高春莲辽宁省沈阳市八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高春莲 辽宁省沈阳市八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要求,呼吁教师科学、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变革数学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生动、精彩的数学活动。新时期,教师应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数学课程内容,找准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为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与生机,使教学取得更大的效益。尤其在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教师应加快信息化教学的进程,给学生创设更加轻松的学习环境,满足减负提质的需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小学数学教学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教学效果相较于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部分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养成了很多固定的教学习惯,但面对新兴事物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同时缺少较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抱着“稳中求胜”的心态沿用着传统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参与兴趣与积极性都不高。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唯分数论、成绩论,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久,但是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是“考什么就去教什么”,教学内容完全取决于考试内容,受制于数学教科书,学生的数学素养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提升。除此之外,课堂导入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是教师经常忽视的点。部分教师在数学课上直接开门见山地引进本节课所要讲解的概念、公式等内容,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好奇、好动,如果教师一开始就引入课本知识,很难吸引学生,这就会出现“课前乱”的问题,即教师已经开始讲课但是很多学生还未进入状态,或是在与同学说话,或是在回味课间活动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课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就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说,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或者认为小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把时间交给学生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只顾自己的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甚至为零,从整体上看流于形式。这些问题在如今小学数学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并立足实际去研究,逐一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水平,而信息技术则是教师改善现状的重要工具。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路径
(一)课前运用微视频指导预习,提升学生听课起点
数学知识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还有一些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等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用通俗的话说,教师在分析完一个概念或公式后进入到下一个环节,仍然有一些学生在努力消化着概念、公式,即“教”与“学”之间完全脱节。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进度跟不上,课堂教学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数学知识点难与小学生学习能力弱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借助微视频指导学生提前预习,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个更高的听课起点,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缝衔接。
以“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这部分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掌握通分、约分等知识,同时还要知道为什么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或相减需要通分,如果这些知识与原理没有掌握,在课堂上就会出现思路跟不上、理解不透彻等问题,难以跟上教师的思路。故此,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之前,可以通过钉钉这类网络平台给学生提供关于介绍通分、约分等知识以及异分母分数相加先通分的原理等知识的微视频,视频中每一个抽象的内容辅以一个生动的案例加以说明。学生课前依托微视频自主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在线请教老师或同学。这样一来,他们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就胸有成竹,及时跟上教师思路并消化其所讲的内容,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质量还是教师的教学进度均得到了保证。
(二)设计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听课动机
小学数学课堂上有一个好的导入与没有一个好的导入,效果相差巨大。众所周知,不论做什么事,开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开头,学生在没有调整好状态的情况下教师就着手讲解概念、公式等知识,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天性活泼、爱玩,教师更要注重其学习状态的调整,要设计一个趣味性的开头,让学生想要去学习而不是被迫去学习。主动状态下的学习与被动状态下的学习,效果有明显差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什么样的导入才是好的导入,答案就是能足够吸引小学生,所以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去设计。我们都知道,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喜欢生动、直观、具体的事物,比如动态的、颜色鲜艳的图画和视频等。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在数学课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或播放视频,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给予学生良好的视觉体验,以此驱动他们主动去探究本节课的数学知识。
以“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图片中有提前收集的各种轴对称图案,有实物,也有卡通图像,如蜻蜓、蝴蝶、鼠标、故宫、京剧脸谱等。学生的注意力会快速地被这些多姿多彩的图片所吸引,全身心投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找规律”的游戏,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案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这样的课堂导入生动、有趣,可以驱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对本节课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充满求知欲。
(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消化
在当前这个互联网社会,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工作、生活已经成为常态,信息技术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与好评,除了它的信息共享优势以外,还包括它的可视性。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因为逻辑性、抽象性强而不为学生理解,教师也无法用语言给学生阐述清楚,这时候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就更合适。具体来说,教师在全面、深入理解信息技术适用范围与使用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主题给学生创设匹配、适宜的教学情境,这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形象,从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这对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有着重要意义。
以“位置与方向”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给学生播放动画,以学生所熟悉的校园为对象,通过白板的移动、旋转等功能向学生展示学校内的运动场、图书馆、教学楼、食堂等位置的方位图。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校园,既熟悉又新奇。这个时候,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对应建筑物与方向之间的关系,再依据学生的答案去补充和完善。相较于传统数学课上生硬、刻板的讲解,这种借助教学情境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从心理、视觉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既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于数学知识,又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此外还能有效锻炼与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数学视野
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要善于打破教材限制,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的数学视野不被教材上有限的内容所限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要从整体上研究和把握教材内容,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此补充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章节内容。尤其在习近平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教师要扭转一直以来重知识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局面,在给学生讲述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素材,整合成课程资源去教育学生,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以“圆形周长”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给学生讲述圆形周长计算方式的时候会提到“圆周率”这一概念。一些教师只是给学生讲解圆周率的含义、应用价值等,实际上,这个简单的概念背后有着深厚的数学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拓展讲解圆周率背后的故事,如播放短视频《圆周率与祖冲之的故事》《“祖率”的由来》等。适当地引进这些故事可以提升教学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延伸教学内容,适当地引进数学史,在无形中渗透了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学习这些数学家身上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刻苦勤奋、永不气馁的精神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推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落地。除了以数学史为切入点拓展延伸教学内容以外,教师还可以围绕教学主题引进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真实案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又能提升学生迁移应用的能力。
(五)基于智慧课堂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有效的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教师不能自顾自地教,学生也不能自顾自地学,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在数学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去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结果做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构建高效课堂,真正彰显学生主体地位。但是在传统数学授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空间、时间障碍,教师需要赶进度,而一节课的时间却又十分短暂,教师无法逐一了解学生的需求,只能按照自己的经验去把握教学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盲目性。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借助智慧课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升信息互动的实时性,进而提升教学效益。具体来说,学生在课堂上人手一台电脑、平板或手机等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与教师的设备相连接,由教师操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送事先准备好的习题、试卷等,并设置提交的截止时间。学生在收到任务后,立即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等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写上答案并通过系统提交。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教师可以获得直观的报告,看到每道题的正确率、错误率,从而了解教学的薄弱环节,知道学生哪方面的知识没有理解透彻,进而有针对性地巩固与强化。由此可见,基于智慧课堂加强师生互动,既可以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能提升教学针对性,使数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利用大数据技术客观实施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最终学习效果。在传统小学数学课上,教师主要实施结果性评价,通常只看学生的测试结果、练习结果,如作业完成度、测试成绩等。这样的评价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甚至让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有效的评价需要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而教师很难全面掌握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但信息技术为教师完成这一任务提供了契机。究其根源,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均会留下痕迹,而且这些数据会直观地通过时间等反映出来,这为教师量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依据。具体来说,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客观实施评价,如综合学生线上学习时长、每一次的数学检测结果以及课堂上的表现情况等展开评价。与过去的结果性评价相比,这种过程性评价更加具体、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清楚地认识自己,辅助学生取长补短,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以及提升数学教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数学素质的差异给学生准备对应的数学题库,让学生在题库中随机挑选练习进行自我测试,并在测试结束后及时查看答案,订正自己的错误。教师也要充分运用这部分数据,将学生日常练习的次数、答题正确率等纳入考核中,以此为依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这可以显著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对于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互动性优势有目共睹,这也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迅速推行并得到广泛好评的原因。数学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升自身接受新事物以及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研究信息技术并将其巧妙地引进数学课堂,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让数学教学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