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纺织服装专业集群的建设思路与探索实践
2023-10-11张巧玲曹机良迟长龙
王 旭,郭 锐,张巧玲,刘 杰,曹机良,迟长龙
(1.河南工程学院 服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2.河南工程学院 纺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3.河南工程学院 化工与印染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4.河南工程学院 材料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促使产业规模效益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纺织科技与时尚创新的融合进一步加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服务于产业发展,专业建设应该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纺织服装类高等院校通过专业集群建设可以有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助力纺织服装行业形成产业集群的强大合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1]。
专业集群是对应产业集群上同一产业链、创新链的岗位(群)需求,按照群落状建设的原则,以与主干学科关联度高的核心专业(优势、特色专业)为龙头,充分融合若干个学科基础、工程对象与技术领域相同或相近的、具有内在关联的若干专业的有机集合[2]。2015 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专业集群”的概念。2016 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关于编报“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通知》明确将“专业集群”作为转型发展方案的重要内容[3]。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3]。当下,专业集群作为地方高校深化转型发展、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已经形成共识[4]。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集群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力量,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脱节、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5]。
本文以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示范校、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河南工程学院的纺织服装专业集群的建设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1 纺织服装专业集群建设的必要性
1.1 河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河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增强文化自信、拉动内需增长、促进社会就业、稳定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 年1 月25 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21〕4 号),到2025年,河南省服装行业要打造千亿级产业,同时在重点任务中提出优化发展布局,壮大产业集群,强化产业链配套,加快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提高创意设计能力,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能力,以集群集聚为依托,以产业链为主线,打造上下游贯通、左右侧协同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推进集群内资源共享,发挥规模优势。特别是在保障措施中提出要夯实人才支撑,鼓励高校与企业加强产教融合,大力推行订单式、冠名班技能人才培养,使我省从服装制造大省向服装制造强省迈进[6]。为此,适应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纺织服装专业集群建设势在必行。
1.2 学校优势学科转型发展需要
专业集群作为一种直面现代产业集群需求、优势资源集聚的专业组织形态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战略选择[7]。纺织服装作为我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资源丰富,办学成效显著,近些年在服务河南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才供给、科技转化及产业服务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根据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河南工程学院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目标,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响应国家“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形成特色专业集群”的要求,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纺织服装专业集群,充分利用材料、纺织、轻化、服装等优势学科完整的专业链条(图1),组建纺织服装专业集群,通过专业建设和融合,发挥专业集群效应,破解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培养适合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全面提升我校产教融合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推动河南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图1 专业链条图
1.3 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建设需要
2021 年1 月,我校纺织服装产业学院获批河南省首批重点现代产业学院,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要求,突出产业导向和应用导向,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专业、孕育交叉专业等方式,着力打造专业亮点,凝练特色优势专业,对接纺织服装全产业链(图2),推进一流专业集群发展,把现代产业学院打造成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为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因此,纺织服装专业集群建设是打造现代产业学院的必备任务、建设需要。
图2 产业链条图
2 纺织服装专业集群的建设目标
根据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布局,围绕纤维材料、纺织、印染、服装产业“科技、时尚、绿色”的产业发展新趋势进行专业集群定位,逐渐建成纺织服装产业链上有特色的专业集群,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要,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纺织服装产业为纽带,多措并举构建符合学校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运转良好的产学研融合运行机制,形成一个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有机专业组合,紧密对接产业链,在学院治理结构、专业产业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队伍建设、应用性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实质性突破,在新材料应用技术、生态纺织印染应用技术、纺织服装新品开发、服装技术与管理、数字化服装创意设计、服装智能生产等方面为河南省纺织服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发挥产业引领作用,促进河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总结出一套专业集群建设理论和成果,并向区域、行业和国内其他应用型纺织服装院校示范辐射推广,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和高校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此外,带动其他专业集群的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水平。
3 纺织服装专业集群的建设内容及实施方案
3.1 搭建产学研训共享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和实践教学
3.1.1 共建共享科研创新平台
全面统筹专业及科研平台建设,形成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推动专业集群的应用型科技创新工作,加快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目前,纺织服装专业集群已建成河南省稀土复合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纺织新产品开发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河南省服用纺织新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0 个省市级科研平台。并以河南省重振河南省科学院为契机,组建纺织服装产业研究院。对接专业链,构建4 个特色研究中心,包括新型功能材料研究院、印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纺织新产品技术研究中心、中原服饰文化与产品创新设计研究中心。
积极探索政、校、行、企合作新模式,共同组建校内外科研创新与实践平台,校企共享人才和技术资源,高校深度参与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攻关,实现合作共赢;与当地政府及企业签署河南工程学院“豫发时尚产业研究院”“印染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协议,与企业联合申报并获批了国家纺织服装人才双创示范基地、纺织服装创业设计试点园区、服饰创新产品创新设计河南省工程实验室、服装面料艺术再造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共建“河南省化学纤维研究中心”等校外科研基地。
3.1.2 融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强化实践教学、建好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条件[8]。根据纺织服装产业未来技术发展趋势,按照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产学研训一体化综合实践平台,共建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实习实训体系与产业链的对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集中整合和改造专业集群内教学资源和实验室,构建体现专业集群特色的河南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博物馆、绿色智能制造中心等系列化实践教学基地;联合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共建国家面料馆河南工程学院分馆,时尚智慧工场、锦荣时尚创意中心、智能穿戴实验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联合省内纺织服装龙头企业,如河南平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新乡白鹭化纤集团、河南豫发集团等,遴选省外优质企业,如申洲集团、华芳集团、安正时尚集团、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等,重点建设一批生产性、区域性、综合性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
3.2 重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打通人才培养的专业壁垒
目前,纺织服装产业正经历着数字化转型升级,人才涉足越来越多的企业部门和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知识生产主体格局”,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业型”向“一专多能”转型发展[9]。我校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的多元化思路[10],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课程教学范式综合改革,集聚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资源,联合企业协调推进多主体之间开放合作,整合多主体创新要素和资源,提出将产业部门与学校教育融合,将工作体系与学科体系融合,以“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就业+创业”一体化协作,构建跨学科专业、跨企业岗位的“跨界”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推动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转型发展落地落实,培养服务材料、纺织、印染、服装全产业链,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3.2.1 完善校企双元育人机制
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为导向,实施应用型课程建设工程,形成基于行业实践需求的DIO 课程体系,即Design(设计)-Implementation(实施)-operation(运作),鼓励开设面向专业集群的行业或企业课程,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引入更多企业参与专业集群建设,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广项目化教学、学科导师制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实施基于产教融合的“双轨管理、双轮驱动、双师教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图3),以校企混合式教学为手段,学校与企业实施双轨管理,专业对应职业实行双轮驱动,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开展双师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满足企业、行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图3 “双轨管理、双轮驱动、双师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3.2.2 构建集群资源共享机制
为满足当前纺织服装企业的多元化人才需求,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纺织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以多学科视角审视当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实现多学科融入专业课程,多专业融入课程内容,多专业课程互通,协力培养复合型、智慧型本科层次的专业人才。我校依托纺织服装产业学院和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加强学科专业集群的交叉融合,动态调整纺织服装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重组集群应用型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课程资源,共建功能纤维与智能材料、纺织品生产与工艺、非织造技术、纺织品染整工艺学、风格与时尚共5 门专业集群课程(图4),实现集群内部师资相互贯通和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鼓励跨专业合作式学习,促进专业集群内学生的交流互动。
图4 专业集群共享课程
3.2.3 探索交叉学科联培机制
鼓励教师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学科交叉科研项目,并以项目为依托带领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在开放实验室项目、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实行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跨院系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综合性专业训练;依托河南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组建跨专业创新创业团队,开展面向整个产业链条的创新创业训练和项目实践活动;调整教学管理政策,进行跨院系的学生学分认定和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打通人才培养的专业壁垒,推动专业集群内部的深度融合,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3.3 培育高水平教师创新团队,构建双向交流的合作机制
根据国家级专业认证评估及双一流专业建设标准,面向专业链、产业链需求,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积极推进“六个工程”建设——教授工程、专业带头人工程、硕博工程、双师双能型教师工程、教学团队工程、企业讲师工程。建立校企人才资源库,将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才纳入其中,实施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共享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双方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学院和企业通力合作,达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高度协同。
3.3.1 完善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
探索实施企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一是设置灵活的人事制度,通过实施企业教师特设岗位或设立流动岗位等方式吸引企业专家、技术人员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承担应用型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联合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工作;二是实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同育人,面向企业招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邀请各专业行业专家来校讲学,或进行校企联合授课,培养校企联合教学团队,补充专业链条上工程教育实践环节上的不足,增强学生培养的市场导向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3.2 共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基地
根据应用型专业集群的建设目标,需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动联系企业商讨共建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校企合作培育“双师型”教师,使得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中得到应用,同时也有利于院校科研创新在行业的转化与应用[11]。面向学院专任教师,企业每年至少提供1-2 次的师资培训,每年派遣5 名左右的专任教师赴企业合作方挂职和实践锻炼,深度参与企业管理、市场分析、技术研发、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准确了解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促使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定、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组织等方面与企业、行业实际进行有效融合,校企共建联合培养课程,撰写出版专著和教材。
3.3.3 组建高校跨专业教师创新团队
组建一支由专业集群建设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模块负责人、骨干教师组成的“金字塔”教师结构梯队,承担标准制定、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技术研发、咨询服务等任务。并建立专业教师交流共享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集群内教师定期开展学术、教学交流,促进专业之间的有机融合;鼓励跨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指导,逐步在专业集群内形成几支跨专业的教师创新团队,能够对接整个产业链条帮助解决纺织服装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技术难题,有效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建设。
3.4 调整科研考评和管理制度,发挥政策牵引和激励作用
充分发挥政策牵引作用,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给予横向项目一定的科研激励和政策支持;设立协同育人项目,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引导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战项目的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多指标科研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科研工作向专业应用领域延伸;不断优化教师职称评审政策,实行分类评价,将应用型科研成果纳入到职称考评中,重大的横向科研项目可认定为标志性科研成果;合理简化和放宽横向项目的经费报销政策,扩大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
4 结语
纺织服装产业是河南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支撑产业。根据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升级路径,构建以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等专业为主的纺织服装专业集群,坚持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以及“专业”“行业”“企业”“就业”四业贯通为目标,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发挥专业集群效应,有助于提升应用型纺织服装院校的产教融合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纺织服装企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有效助推河南省纺织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