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胸痛患者一体化急救诊治及效果分析
2023-10-10黄佩云HUANGPeiyun郭潋GUOLian钱彩端QIANCaiduan
□ 黄佩云HUANG Pei-yun 郭潋GUO Lian 钱彩端QIAN Cai-duan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比重日益增加,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患病风险在逐步增加[1]。急性胸痛是目前临床上发病率高且较为常见的危重急症之一[2],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且病情危急的特点,若不能及时抢救和采取有效的护理,则会严重危及患者生命[3]。据统计,在急诊科病人中,急性胸痛患者约占15%,且有逐年升高趋势[4]。因此,针对胸痛患者采取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准确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明确发生胸痛的病因,对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争取治疗黄金时间,改善预后效果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常规急救护理由于救治过程繁琐,环节多,不利于对患者进行快速有效的诊治[5]。一体化急救模式是近年来临床治疗中推出的一项创新型急救诊断治疗模式,与之相对应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也逐渐受到业界关注[6],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也为一体化急救护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一体化急救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建立规范的急救护理流程和标准化的护理指南,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水平,减少护理差错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符合排纳标准的急性胸痛患者2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对其进行分组。其中将2021年1 月—2021 年12 月收治的130 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2 年1 月—2022 年12 月收治的130 例患者设为研究组。研究组男71 例,女59 例,年龄在32~79 岁,平均年龄64.15±5.42 岁;其中心源性胸痛患者84 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46 例;对照组男69 例,女61 例,年龄在33~80 岁,平均年龄64.79±5.31 岁;其中心源性胸痛患者79 例,非心源性胸痛患者51 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诊断为急性胸痛患者;(2)患者临床资料及一般资料完整;(3)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及认知障碍者;(2)合并严重心脏功能疾病者;(3)合并有其他重大疾病者。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模式:①患者在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完成术前的相关准备工作;②与院内其他科室和部门完成衔接工作,随时获取和接收患者相关信息及患者的主动咨询;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住院安排和手术救治方案。(2)研究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①组建急救团队,以科室主任为主,护士长和核心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根据组员的学历专业以及职称,采取工作责任制,合理制定岗位职责,同时成立院前急救组、机动支持组、联络组和配合组,每组配备组长1 名和护理人员5 名。②进行专业技能知识培训,对基础救援人员和120 急救人员进行胸痛相关诊治技能培训,强化急救技能,相关药物使用,胸痛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患者入院前的诊疗护理工作。定期对急救团队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专业技能、实际操作等,由此拓展和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准,提高护理和救治的水平。组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分配相关工作内容;工龄达到2 年的护士可担任入院前急救护理人员,5 年及以上工龄的护士可担任院内急救护理人员;③改善急救工作流程,患者在入院前,120 急救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合作配合,护士引导和帮助患者完成心脏功能的一系列检测并持续对患者的心功能和血压状况进行监测,责任医师负责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进行治疗;针对院前救治,急救车通过车载监控实时了解患者急救动态,针对救治可能出现的问题,院内急救做好相应准备,为患者开通无缝衔接绿色通道,待患者入院后及时按照诊治流程进行救治,在规定时间内对患者完成相关药物的输注和服用,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各个救治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
3.观察指标。(1)对两组患者病情评估用时、检查用时、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长、门球时长、有效救治时长和住院时长数据进行分析,用时越短则说明救治和护理的效率越高,患者得到的救治越及时。(2)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治结果,好转和治愈为救治成功。(3)对比两组患者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人数/总人数×100%。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检验,两组之间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患者救治时间。观察两组患者的病情评估用时、检查用时、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长、门球时长、有效救治时长和住院时长,结果显示,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救治时间()
表1 患者救治时间()
2.患者救治结果比较。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两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救治结果 [n(%)]
3.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研究组在护理后的总满意度为96.92%,高于对照组的7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n(%)]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诱发急性胸痛的病因较多且复杂,其中心肌梗死、心绞痛以及张力性气胸等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常见原因,若患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可能严重危及病人的生命[7]。在对急性胸痛患者接收治疗时,需要及时有效地做出病情诊断,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预后效果[8]。
以往针对急性胸痛的临床诊疗中,通常采用分学科进行治疗和救治的方式,由于诊断和治疗的环节多且步骤繁杂,会导致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间的情况发生[9]。一体化急救诊疗模式旨在建立一套标准化的紧急救治流程对急性胸痛患者及危重急症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救治和护理,通过医护人员之间高效配合和专业急救技能,进一步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目前,一体化急救诊治模式在临床上已得到相关应用,但应用范围较小。急性胸痛作为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的急性重症,与临床其他疾病有较大差异,因此,在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对急性胸痛患者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应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10]。
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救治时间的比较可以得出,研究组在对患者的病情评估用时、检查用时、入院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长、门球时长、有效救治时长和住院时长上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救治效果进行对比时,研究组对患者实施救治的成功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3.08%,说明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急救和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对患者进行急救,提高了救治的效率,且实施救治的成功率较高。在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时,研究组患者在通过一体化急救护理后的总满意率96.92%,高于对照组的77.69%,说明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普遍较高。在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中,采取了患者入院前和入院后救治护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组建专业救治团队,并且对组员开展知识培训,定期进行考核,提高急救和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保证了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治疗和护理的连贯性有效,以及入院后各个环节的无缝隙衔接[11]。
综上所述,采用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有效提高了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和护理效果,为患者争取了更加有效的救治时间,大大降低了该病的致死率,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情况,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阔前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