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是否发泡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影响 *
2023-10-10张铭金肖泽旭
张铭金 肖泽旭
(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江西 赣州 341000)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是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近些年来,受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污染、饮食结构变化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该病发生率越来越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显示,过敏性鼻炎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达10%~2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第1 个疗程纳入患者共100 例,均为2020 年7 月—2020 年9 月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其中三伏贴发泡者50 例为研究1 组,不发泡者50 例为对照1 组。研究1组男35 例,女15 例;年龄23~50 岁,平均年龄(37.92±5.08)岁;病程1~26 个月,平均病程(14±1.05)个月。对照1 组男28 例,女22 例;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40.18±4.11)岁;病程2~20个月,平均病程(15±1.12)个月。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第2 个疗程纳入患者共100 例,均为2021 年7 月—2021年9月赣南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使用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患者,其中三伏贴发泡者50 例为研究2组,不发泡者50 例为对照2 组。研究2 组男30 例,女20例;年龄24~48 岁,平均年龄(36.88±3.08)岁;病程1~23 个月,平均病程(13±1.62)个月。对照2 组男26例,女24 例;年龄25~56 岁,平均年龄(39.52±2.26)岁;病程2~29个月,平均病程(14±1.28)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武夷山)》[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诊断学》[3]《中医耳鼻咽喉科学》[4]中“鼻鼽”之肺虚感寒证。主症为常因感受风冷异气发病,恶风寒。次症为面白,气短,咳嗽,咯痰色白;舌苔薄白,脉浮。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年龄20~60 岁;近半年内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病情稳定;同意参与课题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鼻腔存在器质性病变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能继续参加研究者,如严重过敏、皮肤溃烂等;研究期间服用影响疗效的其他药物者。
1.4 治疗方法4组均采用三伏贴治疗,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3 次贴药。三伏贴药物组成:白芥子12 g,延胡索12 g,甘遂6 g,细辛3 g,研末,生姜汁调匀备用。取穴:百劳(双)、大椎、肺俞(双)。每次贴药时间为6 h。
1.5 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标准,从喷嚏、流涕、鼻塞、鼻痒4 个主要症状进行赋值评分,每个维度计0~6 分,共0~24 分,分数的高低与病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记录并比较4 组治疗前后及完成治疗1 个月、2 个月、3 个月后的中医证候积分。(2)临床疗效。临床治愈:患者过敏性鼻炎经治疗后习惯性症状、体征全部消失,连续3 个月及以上未复发;好转:患者过敏性鼻炎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患者过敏性鼻炎经治疗后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临床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及完成治疗1 个月、2个月、3 个月后,4 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2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第1个疗程前后与不同随访时间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表1 2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第1个疗程前后与不同随访时间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1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研究1组对照1组t值P值完成治疗3个月后10.02±1.061)2)13.16±1.181)23.342 0.010例数50 50治疗前22.19±1.17 21.26±1.08 23.246 0.012治疗后8.50±1.211)2)16.43±1.021)26.362 0.001完成治疗1个月后9.20±1.141)2)14.66±1.221)21.215 0.032完成治疗2个月后9.66±1.101)2)13.01±1.161)24.426 0.042
表2 2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第2个疗程前后与不同随访时间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表2 2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第2个疗程前后与不同随访时间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2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研究2组对照2组t值P值完成治疗3个月后7.82±1.021)2)13.10±1.181)25.002 0.036例数50 50治疗前12.19±1.17 15.26±1.08 22.674 0.006治疗后10.96±1.191)2)15.12±1.021)21.363 0.018完成治疗1个月后10.22±1.281)2)14.60±1.071)20.512 0.042完成治疗2个月后9.08±1.131)2)14.06±1.531)24.400 0.044
2.2 临床疗效比较研究1 组与对照1 组治疗第1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44/50)、68.00%(34/50),研究2 组与对照2 组治疗第2 个疗程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6.00%(48/50)、76.00%(3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2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第1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4 2组过敏性鼻炎患者第2个疗程后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鼻鼽”范畴,究其根源,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寒,受邪而发,其病性以虚为主,病情发展过程中亦可出现虚实转化或虚实夹杂的情况。正如《素问·宣明五气》言:“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言:“肺气通于鼻,其脏有冷……故使津涕不能自收”;李杲《脾胃论》则言:“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治疗本病应该抓住“本虚”这个主要矛盾,在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配合经络选穴、药物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本研究选穴中,百劳穴为经外奇穴,具有止咳定喘、滋养肺卫的功效。大椎为督脉上手足三阳与督脉的交会穴,《针灸大成》言“主肺胀胁满……五劳七伤,乏力”。肺俞为足太阳膀胱经上肺之背俞穴,王居易在其《经络医学概论》中言:“可主治风寒或阳虚所致的咳嗽、皮肤瘙痒”。诸穴相配,标本兼治。
本研究三伏贴中使用药物为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白芥子味辛,性温,主归肺、胃经,黄元御《玉楸药解》言其可“破壅豁痰……扫寒痰冷涎”。现代药理学研究[6]表明,白芥子水提取物祛痰效果明显。此外,白芥子还可刺激敷贴部位皮肤,提高敷贴部位温度,使皮肤细胞间隙增大,从而促进敷贴药物吸收。延胡索味辛、苦,性温,经归心、脾、肺、胃经,叶天士《本草经解》言其“味辛,无毒……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杨彬等[7]也发现,延胡索提取物可通过抑制NALP3 炎性体信号通路,进而抑制多种炎性因子表达。甘遂味苦,性寒,主入膀胱经,《神农本草经》言其可“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细辛味辛,性温,主归肺、肾经,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言其可“破结气,消痰嗽”。生姜味辛,性温,归心、肺、脾、胃经,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言其可主“皮肤间结气……生者尤良”。现代药理实验[8]表明生姜成分较为复杂,但其发挥作用的成分主要是姜辣素、生姜挥发油、二苯基庚烷等几种化合物,其提取物有调节免疫、镇痛、抗炎、抗氧化等多种作用。组方中诸药相伍,遵仲景《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温化伏邪,肺、脾、肾三脏同治。
过敏性鼻炎是由多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性反应疾病,中医证候积分评价的是喷嚏、流涕、鼻塞、鼻痒4个主要症状,评分分值的高低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正相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对照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 个疗程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后期随访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研究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穴位敷贴药物相同、选穴一致的情况下,三伏贴发泡与不发泡均能有效治疗过敏性鼻炎,而发泡的效果优于不发泡。其原因可能与三伏贴可刺激皮肤产生刺激性、接触性炎症,从而促进机体将体内伏邪(主要是痰与湿)外排有关。但是,由于本次试验样本容量较小,还需要通过扩大样本容量、加强治疗次数、延长随访时间等方式进一步支验证研究结果。
总之,三伏贴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肯定,发泡的治疗效果优于不发泡。本研究的初衷是分析三伏贴是否发泡治疗过敏性鼻炎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无法排除不同患者体质对中药穴位贴敷效果的影响,接下来需细分患者体质,观察不同体质是否发泡对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