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丘梵云寺慈云桥浮雕栏板
2023-10-09贾城会
贾城会 胡 强
(1.内丘县文物保管所,河北 内丘 054200;2.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梵云寺,又名且停寺,位于河北省内丘县南赛乡寺沟村南且停山下,东距县城21 公里,系邢台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理位置北纬37°19′54″,东经114°19′56″,海拔高度222.7米。该寺早年已毁,遗址面积约1.33万平方米。寺院的建造时间不同记载有所差异,清乾隆十五年(1750)《顺德府志》载“梵云寺在且停山,元至大年建”[1],寺址内现存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且停山梵云寺记》碑则载“寺创于大宋,迄今五六百年矣”,另一通元代圣旨碑经考证立于元延祐二年(1315),其时梵云寺已历八代住持讲主,故可推知寺建于宋代[2]。现遗址内尚存慈云桥一座,尽管饱经沧桑,但依然可窥其旧貌,其栏板浮雕图案尤具特色。
一、慈云桥简介
慈云桥坐落在寺址之南端,取“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3]之意,南北向,为单孔石拱桥。全长48 米,宽6 米,通高9 米,券高7.5 米,两侧券脸石中间各嵌入一俗称“吞水兽”的圆雕兽头(图一)。桥面用条石铺墁,两侧有石栏杆、栏板围挡(图二)。此桥修筑时石材均为就地取用,材质有砂石岩、糙白玉、石灰岩等。
图一 慈云桥侧面(由西向东拍摄)
图二 慈云桥桥面(由南向北拍摄)
寺内现存的两通古碑记载了慈云桥的始建和修葺情况。明代万历八年(1580)《且停山新建慈云桥碑记》碑记述了此桥建造原因:“溪又横亘寺前……往来阻隔,僧人、乡民之樵者牧者病焉。虎头山牛朝臣者,乡之善士也,乃倡议建桥。”又记“功始于壬申,桥成于甲戌”,可知该桥始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竣工于明万历二年(1574)。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修且停山梵云寺大士前殿慈云桥》碑记载了当时对此桥的修葺:“维明万历间补葺以来,岁深时久,前殿倾圯,中桥坼裂……有住持戒僧显慧者……胜刹改观……不日落成之。”
二、慈云桥浮雕栏板
慈云桥两侧栏板原有30 块,每侧各15块,现存25 块,东侧13 块,西侧12 块,有浮雕图案的尚存8 块,包括明代原栏板5块,清代修葺补刻栏板3 块。栏板和望柱之间以榫卯连接,底与支垫固定在桥体上。望柱残损较严重,柱头多残失。每块栏板规格略有不同,长117~143 厘米,高60~70 厘米,厚16~20 厘米。浮雕图案均在栏板正面,每块有2 或3 幅主图案,画面大小不一,画幅之间设纵向隔梁分隔。主图案下方有装饰图案,3 至4 幅不等,画幅间以隔梁为界,包括云纹、“亚”字形纹和如意纹等。现将这8 块浮雕栏板的主要信息列表(表一),并对浮雕内容简述如下。
表一 慈云桥现存浮雕栏板
(一)东侧(从南向北)
1.第三块栏板 清代。主图案分别为“临渊羡鱼”“仙人乘槎”和“萧何月下追韩信”。“临渊羡鱼”图居左。画面中两座高山之间有一湖清水,一人双手抱膝临水而坐,水面波浪翻滚,一条鱼从水中跃出。表达了只靠空想,不付诸行动,只能空手而归的含义。该典故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句子“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4]。“仙人乘槎”图居中。画面中有一位道士坐在一叶弯曲的独木舟(槎)中,木槎的梢端悬挂酒葫芦,木槎下河水泛起层层涟漪,两侧山石壁立。表现了乘槎者在水面上漂然前行,悠哉游哉的情景。此典故出自秦观《次韵黄冕仲寄题顺兴步云阁》[5]。“萧何月下追韩信”图居右。画面中一人策马疾驰,右手扬鞭,左手紧握马缰绳。此图来源于民间故事韩信拜将,表现的是萧何月夜追韩信情节。在主图案的下部有4 幅装饰图案,中间2 幅为云纹,两侧分别为“亚”字形纹(图三)。
图三 东侧第三块栏板(清代)
2. 第四块栏板 明代。主图案分别为“苏武牧羊”和“李陵碑”。“苏武牧羊”图居左。画面左侧一牧人头戴毡帽,身披羊皮上衣,脚蹬马靴,右手挥舞旌节,站在风雪中正在牧羊,右侧有二羊,一羊卧伏,一羊边跑边回望主人。表现的是汉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几十年,放牧于漠北苦寒之地,誓不变节的故事。此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6]。“李陵碑”图居右。画面上一武将右臂扬起,左臂下垂,俯身撞向石碑。此故事来源于《杨家府演义》[7],表现的是宋辽战争中杨业头撞李陵碑殉国的悲壮故事。两幅主图案中间的方框内有题记:“本寺住持僧幸宽」徒满强」徒孙法心”。下部装饰图案3 幅,中间为双勾“亚”字形纹,两侧为双勾如意纹(封三,1)。
3.第五块栏板 清代。主图案分别为“郭子仪上寿”和“彭宗修行”。“郭子仪上寿”图居左。画面右侧一男子坐于堂上,左侧一女子双手捧物,面向男子跪拜。表现了唐代宗女儿升平公主跪在堂下给公爹郭子仪拜寿的场面。此典故来自《隋唐演义》中的故事[8]。“彭宗修行”图居右。画面中有一道士在船头仰卧酣睡,船随波漂浮,天空有祥云朵朵。此故事来源于楼观先师传碑碑文中记载的《赤城宫彭真人》,表现了彭宗浮水不沉的修道故事[9]。主图案下部有3 幅“亚”字形纹装饰图案(图四)。
图四 东侧第五块栏板(清代)
4.第十二块栏板 明代。主图案分别为“走兔投巾”“梅开二度”和“卧冰求鲤”。“走兔投巾”图居左。画面中两兔相对立于山石间,均用前肢捧起一巾,呈窃窃私语状。该故事来源于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10],表现了投巾于地,巾化为奔兔的神异故事。“梅开二度”图居中。画面中一女在梅树前跪拜,树上花朵盛开。此典故来自古代文学作品《二度梅》[11],表现的是女子祈求被风雨打落的梅花重开,诚心感动天地,梅花再次盛开。“卧冰求鲤”图居右。画面中一人赤身仰卧于小池塘的冰面上,身旁有鲤鱼一条,旁边树枝上搭有衣物。表现的是王祥用体温慢慢融化坚冰,从而取鱼孝母的民间故事情节。下部有3幅双勾如意纹装饰图案(图五)。
图五 东侧第十二块栏板(明代)
5.第十三块栏板 明代。主图案分别为“仙人指路”和“双雁衔龟”。“仙人指路”图居左。画面中月牙挂在天空,一仙人站立于古树下,右臂弯曲、手前伸作施法状,右侧一孩童仰躺在地。表现了仙人施法救人并指明前路,此故事来自于民间传说。“双雁衔龟”图居右。画面左侧二农夫卷裤腿站立,双臂屈于胸前,双手作拍手状;右侧两只大雁在水面上飞翔,水中一只乌龟探出头来。此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见于清代《蕉轩随录》[12]。两幅主图案中间的方框内有题记:“内丘县温居社□□白脂村居住,」信士、善人李孟祥、」同室人刘氏”。下部有4 幅“亚”字形纹装饰图案(图六)。
图六 东侧第十三块栏板(明代)
(二)西侧(从南向北)
1. 第三块栏板 明代。主图案分别为“僧稠解虎”和“棋逢对手”。“僧稠解虎”图居左。画面中一僧人立于二虎之间,右手将禅杖扛在肩上,左手下垂呈驱赶状,二虎相背而立,翘尾、弓腰、垂头,作顺从状。表现了僧绸法力高深,化解了猛虎的相斗。此典故出自《续高僧传·僧稠传》[13]。“棋逢对手”图居右。画面中两位着官服者相对席地而坐,中间有棋盘和棋罐,表现的是东晋宰相谢安在淝水之战中泰然自若,与门客对弈的情景。此典故出自《晋书·谢安传》[14]。下部有4幅装饰图案,中间2幅为“亚“字形开光内雕缠枝如意纹,两侧各有1 幅双勾线如意纹(图七)。
图七 西侧第三块栏板(明代)
2.第四块栏板 明代。主图案分别为“楚昭公疏者下船”和“梦斩蛟龙”。“楚昭公疏者下船”图居左。画面中有一只船在波涛中漂浮,船上有3 人,中间着长袍者十分惊恐正要投水,右侧着长袍者伸臂拦阻,左侧着布衣短袴持艄者下跪相劝,水中有两人在挣扎。此故事来源于《元曲选·乙集下·楚昭公疏者下船》[15],讲述的是春秋时吴楚交兵,楚败,楚昭公与妻、子和弟弟搭乘一渔船逃难,江风大作,船不堪载,艄公请亲属中疏者下船,夫人和公子先后主动投水,后为龙神暗中救起,最后四人皆平安归来。“梦斩蛟龙”图居右。画面左下部有两人在桌上对弈,右上方描摹了一人梦中的情景:一人手持宝剑正欲斩杀一条蛟龙。此故事来源于明代吴承恩小说《西游记》[16],表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于便殿对弈,魏征行棋时入梦,梦见自己手持宝剑斩杀了有罪的泾河龙王。主图案下有3幅装饰图,左侧1幅为“亚”字形开光内雕如意纹,中间为“亚”字形纹,右侧仅雕出“亚”字形轮廓,推测应为雕工遗漏(封三,2)。
2.西侧第四块栏板
3.第五块栏板 清代。主图案分别为“义犬救主”“管鲍分金”和“漂母饭信”。“义犬救主”图居左。画面中有一人仰卧于地上,一犬侧卧在其旁。此故事来自于东晋干宝的《 搜神记》[17],表现的是主人在草地上酣睡时身边起火,义犬跳入附近水中沾湿皮毛,将主人周围杂草滚湿使主人幸免于难,义犬因救主而死,主人厚葬爱犬的故事。“管鲍分金”图居中。画面中两人相对站立相互施礼谦让,中间有一块大银铤。表现的是春秋时期鲍叔牙知道友人管仲家境贫寒,愿将财利多分给管仲。该典故来自《史记·管晏列传》[18]。“漂母饭信”图居右。画面中左侧一妇人右手携篮,左手前伸,右侧树旁一男子手持金锭相送。表现的是汉朝名将韩信在功成名就后感谢在困难中扶助自己的恩人漂母。此典故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19]。主图案下部有4幅“亚”字形纹(图八)。
图八 西侧第五块栏板(清代)
三、栏板浮雕图案的工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慈云桥栏板浮雕图案运用了浮雕、线雕、减地雕等雕刻技法。浮雕均为浅浮雕,雕刻技艺娴熟,刀法简练、线条有力。图案构图严谨、疏密得当,运用传统的线条造型方法,轮廓线高度提炼,强调雕刻形象的神韵,突出主题人物与背景之间的主次关系。画面形象丰富,人物、动物、植物均有,特征鲜明,较好地烘托了意境,表现了故事情节。比较明代原栏板与清代修葺后补栏板,发现明代原栏板雕刻更为精细。
此桥栏板浮雕主图案的内容来源于历史典故、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等。既有当时的大众题材,如“二十四孝”故事,也有小众题材,如情节独特的“走兔投巾”,按题材可分为儒教、道教、佛教三大类。
儒教类题材最多,共有12 幅,如“棋逢对手”“楚昭公疏者下船”“义犬救主”“管鲍分金”“漂母饭信”“临渊羡鱼”“萧何月下追韩信”“苏武牧羊”“李陵碑”“郭子仪上寿”“卧冰求鲤”“梅开二度”等,宣扬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忠、孝”是儒家倡导的立身之本;“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是儒家倡导的人际交往的道德准则。佛教类题材2 幅,如“僧稠解虎”“双雁衔龟”等,宣扬的是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佛法无边,万事皆可化险为夷的佛教思想。道教类题材有5 幅,如“仙人乘槎”“彭宗修行”“走兔投巾”“梦斩蛟龙”“仙人指路”等,宣扬道家“道法自然”“守虚、守静、守柔”和得道成仙的思想。佛教寺院前的桥梁栏板浮雕宣扬儒、释、道的内容同时存在,反映了当时三教思想在长期的互相影响中已经逐渐融合。
慈云桥栏板浮雕反映了民间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内容丰富、纹饰精美,是古人留给我们的艺术精品。该桥修造年代明确,是河北地区重要的纪年石桥,为同时期无纪年古桥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照资料。
附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周双林先生、复旦大学在读博士赵子豪先生在文献查询中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