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劳动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
——以“智能花盆”项目为例
2023-10-09闵宝翠
闵宝翠 赵 蔚 张 红
(大连市西岗区中小学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大连市西岗区中小学劳动技能培训中心)
对劳动素养进行评价是衡量劳动教育实施效果、促进劳动教育目标达成和保证劳动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劳动素养具有综合性、具身性、阶段性、内隐性等特点,传统的纸笔测试和作品评价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复杂与内隐的劳动素养指标。劳动素养测评方法和模式的缺失,已然成为阻碍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有效推进的关键问题。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这与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和功能目标具有较高的适切性与耦合性,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劳动素养水平,可据此来了解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现状,指导教师识别学生之间的发展差异,选择劳动课程内容,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表现性评价与劳动教育的内在耦合
(一)关注真实性,准确评估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具体表现为对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工具的掌握情况,以及在劳动实践中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劳动能力。表现性评价为学生创设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机会,提供更具挑战的活动情境,从而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或核心素养。表现性评价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开放的,需要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制定方案,从而解决问题。换言之,表现性评价关注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迁移与应用,对复杂高阶的劳动能力的评价具有天然适用性。
(二)关注过程性,评估内隐的劳动素养
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精神等。劳动观念是个体对劳动、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认知与看法;劳动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与个体年龄及生理特点相适宜的劳动任务所需的胜任力,是个体的劳动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劳动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劳动习惯和品质是个体在劳动实践中表现出的行为倾向与品格特征;劳动精神是个体在劳动实践中秉持的信念信仰与人格特质。劳动素养是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所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有机整体,是学生的内在特征。传统的纸笔测试、作品评价以及态度调查很难测出学生的劳动素养,也不能反映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素养表现。因此,对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要从以往关注对学生内在能力的间接推测和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外在表现的直接观察和测量。表现性评价通过评价思考性任务、操作性任务和表达性任务,帮助教师诊断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技能、过程技能以及态度。换言之,表现性评价可以对学生劳动素养表现进行客观、真实的测量与评价。
(三)关注参与性,引发高度投入的劳动实践行为
劳动教育提倡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在技术的支持下解决问题,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劳动教育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是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驱动力。劳动教育以任务为主要载体,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使用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从而取得预期的劳动成果。劳动教育是没有知识边界的,知识技能在其中只具有工具属性。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不提供正确答案,甚至问题边界也是模糊的,需要学生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具体、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能够将学科知识、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学生的积极投入和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促进其素养的发展。换言之,表现性评价任务可以引发符合学生劳动认知和劳动能力的实践行为。
(四)关注区分性,支持在劳动实践中自我调节
劳动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实验、淬炼、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遵循学习资源的易得性,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学习材料,并对学习过程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掌控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要频繁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策略进行创意构思、批判性反思以及调节自身的内在与外在动机,实现自我驱动。同时,劳动实践所具有的自定步调、自我驱动和自我反馈的特点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成为支持学生自我调节的支架:一是量规提供了详尽的评价指标,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行为表现;二是量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等级划分,以支持师生衡量哪部分指标是合格的、哪部分需要改进。自我评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生成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此外,评分规则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搭建了教师期望与学生现有水平之间的桥梁。换言之,在表现性评价规则引领的劳动实践中,学生沉浸式地投入接近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利用评价规则获得有效反馈,明晰期望达成的劳动素养目标、目前所处水平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等问题,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劳动素养的形成。
二、基于劳动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基于劳动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流程,是对劳动课标和教学目标进行不断分解与细化的过程。表现性评价设计要将课程、教学与评价三者相融合,一致性地指向劳动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支持劳动教学实践,提升劳动课程的教学效果。表现性评价设计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一)确定评价目标
“智能花盆”项目选自《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的十个任务群之一“新技术体验与应用”,该任务群在内容方面要求学生选择1~2项新技术,如3D 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初步进行劳动体验与技术应用;在素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某项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初步具有亲近新技术的情感和使用新技术进行劳动的意愿,具有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热情。在明晰该任务群的内容要求和素养标准,并结合“智能花盆”相关能力标准的基础上,我们剖析了评价目标的重点,制定了表现性评价目标(见表1)。
(二)确定评价任务
我们根据评价目标设置6 个任务,并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学生的劳动实践中,以保证任务的完成过程也是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
任务1:需求定义及创意构思(1课时)
思考“植物需要精心养护”的问题情境,理解传感器、智能程序等科技的作用,想象理想中花盆的外观和功能,把想法写在学习单上。
任务2:方案制定(1课时)
依据创意构思,思考想要完成这样的设计需要哪几个步骤,并合理地对任务进行流程规划;依据成员的兴趣特长,合理分配任务,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任务3:技术运用(1课时)
为了完成预想的设计,选择相应的工具和材料,通过说明书阅读或咨询等方式了解它们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作品制作需要哪些知识技能,哪些是已经知道的?哪些是需要查阅的?通过学习材料或者查阅电脑来获取所需。
任务4:实践制作(1课时)
根据创意设计和制定好的方案进行元件的安装、定时设置,以及传感器安装和智能程序编写等实践操作。
任务5:作品展示(1课时)
给作品写一份广告文案,介绍其功能和特点,用简洁、富有逻辑性的语言推介方案。任务6:总结提升(1课时)
反思劳动实践表现,明确有哪些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确定数据采集策略
结合任务的完成过程,及时捕捉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性数据,从多元化的数据中全面系统地表征学生的素养水平。“智能花盆”的数据来源包括设计方案、动手制作以及反思日志,具体见表2。
表2 “智能花盆”表现性任务数据采集
(四)确定评价量规
“智能花盆”项目的评价量规是沿着每一个评价目标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轨迹形成的,致力于描述学习者在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等各个方面的水平等级变化。
三、评价量规的有效性验证
(一)评价量规的认同度调查
本研究基于斯蒂金斯提出的量规质量分析框架,从内容、清晰度、可行性和可信度四个方面来评价量规的质量标准,并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劳动教师对量规的意见。结果显示,此量规能够较为准确、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劳动素养表现的情况。通过对个别教师的访谈,获取如下信息:
首先,量规的评价结果能够准确地支持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优化。有3 位教师将表现性评价量规应用到课堂中,同时也按照量规中的任务提示和数据采集策略进行了信息采集。如王老师指出:“在智能花盆项目中,原来我们从花盆能否自动流水、外观是否精美等方面粗略评价学生的作品,但现在可以依据量规,全面精准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同时也促进自己进行教学改进。”
其次,量规是通用性量规,可依据具体任务细化,提升适用性。如高老师指出:“量规中对加工方法以及材料、设备和工具的描述不能覆盖所有的劳动项目,教师可以依据具体项目对量规进行更精细的更改。同时,筹划性思维、创意构思这两个维度对低年级学生要求偏高。”
最后,量规中各个评价维度的等级水平区分度较高。受访教师普遍表示:该量规能够区分不同水平学生之间的行为表现,在打分时很少甚至不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
(二)利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法对评价量规进行验证
本研究将“智能花盆”劳动项目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以检验所开发的评价量规的可行性。检验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收集课堂上学生行为表现证据;二是使用评价工具对设计方案打分,检验评分者的一致性;三是利用肯德尔和谐系数法检验评价工具。在课堂中,教师选择1 个小组的4 名学生进行观察,研究者和1 位评价者依据量规对4 名学生的表现进行排序,并将设计方案、课堂实录、学习反思、作品模型发给另外4 位评价教师,他们依据同样的标准对这4名学生进行排序。依据肯德尔和谐系数法的计算流程,教师将所获数据代入计算公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所有指标的p 值均小于0.05,说明6 位评分者使用此评价量规得出的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因为只有在指标水平层次描述清晰的前提下,评价结果才趋于一致。
本研究在分析了表现性评价在劳动教育应用适切性的基础上,遵循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流程,以“智能花盆”项目为例,进行了劳动教育中表现性评价目标、任务、量规案例探索,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效果检验。研究表明,表现性评价与劳动教育在教育理念、功能目标和实践取向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与适切性,能够有效指导劳动教育教学实施,精准地测评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此外,表现性评价还能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改善学习质量,真正促进学生将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