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红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探析
2023-10-08邓金荣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红山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趋势,但仍面临着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动力不足、传播形式缺乏创新、文创产业研发缓慢等问题。通过多机构、多学科合作深入挖掘红山文化的内涵、多行业联动发掘红山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新科技拓宽红山文化资源宣传渠道、加快文创产业发展步伐等形式让公众更直观感受、了解红山文化,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实践路径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8-0159-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127 文章标识码:A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较为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主要分布在西辽河流域,距今约有5 000-6 500年左右的历史,遗址最早发现于1921年,因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郊红山北麓而得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政府的支持下,考古工作人员经过不断努力,发掘出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祭坛、积石冢以及女神庙等,向世人展示了埋藏千年的绚烂文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红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赤峰市及周边乡村地区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 红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意义
1.1 红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助推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红山文化资源是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自身含有历史、经济以及教育等多种价值取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红山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促进红山遗址地区乡村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物流及信息流等汇集,从而带动乡村地区餐饮、住宿、交通、文旅、服装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村民收入。红山文化资源在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后,将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乡村发展面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2 红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树立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红山地区居民在漫长的农耕生产、畜牧、渔猎等活动中积累了相当高的雕琢工艺水平,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便是最好的佐证。红山地区出土的300余件以玉龙、玉龟、玉鱼为代表的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及作为神灵的动物玉器,造型简单、神似,但不失精美。红山遗址的陶器种类丰富多样,纹饰以压印之字纹为典型,其陶器造型和纹饰之独特明显区别于同时代的其它地区,具有极大的传承意义,为文化自信的树立提供了物质载体。玉器和陶器上的部分图案在文创产品、服装设计等领域的运用日益发展,充分展示了红山文化资源的绚丽,在丰富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坚定文化自信。
1.3 紅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当地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政策扶持下,红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必会促进周边乡村地区农业、工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改变乡村地区劳作方式单一的状况,推动乡村地区产业变革,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实现乡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村民的收入增加,居住环境质量日益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大大提升,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少。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困境
2.1 红山文化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对文化内涵的深度发掘、文化价值的精准提取都依赖于对文化本体的研究,研究的浅尝辄止会对二者形成阻滞,进而导致文化传播的失败[3]。红山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都十分丰富,但在发掘和传播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一是曾有不少机构、单位承办过红山文化的相关活动,但有个别承办单位对红山文化的研究未到位,并未深入发掘红山文化的内涵,甚至对红山文化内涵认知匮乏,导致活动无法真正展现出红山文化的魅力及内涵;二是随着各界对红山文化各个方向的研究增加,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对整体的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尚有欠缺,因而仍需加强对红山文化内涵的梳理凝练。
2.2 红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动力不足
红山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经济、文化、学术研究等价值,研究和传播红山文化资源的群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专门从事红山文化研究的工作人员或学生,二是热爱红山文化,并主动向外界弘扬和传播红山文化的群体或个人。参与研究的群体或个人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红山文化资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也将相应减少,人们对红山文化的关注度也会逐渐降低,红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及乡村振兴进程更加缓慢。
2.3 产业开发存在不足
一是在对现有资源进行改造开发时,相关保护工作没有同步到位,导致当地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旅游意愿相应增强,对旅游业的服务内容及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山地区的部分景区缺乏较为新颖的旅游项目、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文创设计产品品牌意识较为薄弱,近些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众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创产业品牌脱颖而出,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北京故宫”“黄鹤楼”等设计品牌,这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国人及外国友人更加关注我国的优秀文化,实现文化自信。相较于“北京故宫”“黄鹤楼”等知名文创产品,红山文创产品在吸引力及影响力等方面尚有欠缺。
2.4 红山文化资源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为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红山文化所在区域的工作人员身体力行,在赤峰市组织大型社会性教育活动、创作歌舞剧“一眼万年”、举办“红山文化艺术节”等相关活动,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传播红山文化及赤峰旅游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形式较为单一,受众群体较小,传播影响力有限。加之专门从事传播红山文化的主流媒体较少,个别传播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依然因循守旧,形式缺乏创新,难以引起公众阅读、观看兴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红山文化传播氛围的营造。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山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路径
3.1 深入挖掘红山文化资源内涵
红山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离不开对红山文化资源的发掘,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红山文化资源挖掘的财政投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快人才引进步伐,推动发掘进度。赤峰市博物馆、赤峰市图书馆、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各地红山文化研究会、各大高校等机构之间应加强合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形式交流学术成果,组建专家团队对新近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总结,深入发掘红山文化资源内涵,并及时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传播。同时,各个学科应对红山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促进历史学、文物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图书管理学、传媒学、表演、艺术、服装设计等学科交叉合作,将其研究成果加以整合,凝练红山文化的多元价值。
3.2 多行业联动发掘红山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
红山文化资源,只有在不断充实其内核的同时,进行多行业联动发展,方能展现出其蓬勃的生命力和强劲的辐射力,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文化发展带动、行业引领,农民主导、多方投入,政策指导、市场运作,科学谋划、特色发挥,根据文化创意设计、表演、乐器、绘画、传统手工艺、数字文化建设、节庆会展活动、文旅融入等重要领域,从培养市场主体、聚集人力资源、项目建设资金等方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带动地方社会文化组织与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扶贫和投资兴业[4]。例如,将红山出土的玉石图案融入服装设计中,红山文化中看似简单的玉石,因特征显著、形式多样,在今天受到很多领域的青睐,特别是服装设计领域,不仅在设计上拥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研究价值,更是拥有很高的文化、创作价值和收藏价值。融入服装的设计中后图案富于变化,使整体搭配更加和谐统一,也因与时代倾向相匹配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艺术风格[5]。红山文化资源的传播也需要当地民众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多产业共建,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3 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红山景区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推动景区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例如,旅游旺季来临时,因游客众多,景区或出现工作人员的数量及服务质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的状况,可采取启用数字导游等措施,一方面可以减轻解说员的压力,另一方面可给予游客更多的自主性,增强体验感。与此同时,景区要推进供水系统、供电系统、排污系统、供气系统、标识系统、交通系统、医疗系统、通信网络、售票处及管理处、游客休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区域,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舒适的服务,给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感,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3.4 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各地政府应加大对红山地区文创产业开发的资金投入及政策支持,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因地制宜,构建多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将红山文化内涵充分注入旅游产业中,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品牌,让游客们在旅途中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亦能感受到人文情怀。一是可以通过举办那达慕大会等形式,将摔跤、射箭、骑马、套马、下蒙古棋、蒙古舞、马头琴表演等民俗活动与旅游业深入融合,打造品牌特色,提升品牌影响力;二是将烤全羊、牛肉干、马奶酒、各式奶制品等地方特色美食与景区餐饮业深度结合,提升服务质量,以支持文创产业的发展;三是以红山文化资源为原型,以当地民族特色为依托,融入时代思想以及现代艺术审美,设计服饰、摆件、动漫等创意产品,提升红山地区旅游业的竞争力及影响力;四是在推动文创产业的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推动乡村振兴。
3.5 拓宽红山文化资源宣传渠道
一是红山文化资源的传播离不开科学的指导,当地政府应加大对红山文化的宣传力度,与时俱进,创新宣传方式,例如:找到当下流行与红山文化的契合之处,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角度切入,拍摄、剪辑宣传片,在官方网站、电视台、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推广,并安排工作人员在评论区积极与网友互动;建立线上平台,在宣传红山文化的同时,销售红山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村民销售农副产品等,增加村民收入及地方财政收入。二是以“大学生特种兵游红山”为主题,以寓教于乐为目标,主打低价享受高质量的服务,为红山文化周边地区高校学生量身定做一条旅游攻略,并联系周边高校,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校内广播、张贴海报等形式,在学生中进行信息扩散,吸引学生前来景区打卡,领悟红山文化内涵,以奖励等形式鼓励学生在社交平台宣传红山文化。同时,大力宣传当地的人才引进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于红山文化资源开发事业。三是邀请知名度较高的艺术家、明星、网络人士、电视栏目、剧组等前来旅游或取景,领略红山文化,并请其在抖音、快手、微博、微信视频号、知乎、电视台等网络平台,通过发布红山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景点、服饰、美食、文创产品等视频、文案及开启直播等形式,为红山文化进行宣传,吸引游客,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四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四维的数据采集技术等新型科学技术丰富红山文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以往以“听”和“看”为主的传统传播形式,让文化“活起来”,使游客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红山文化的魅力,领略红山文化的内涵,从而促进文化遗产的复兴。
4 结束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红山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各个学科、各个行业、各个群体和个人联动,深入挖掘凝练红山文化的内涵及其产业价值,打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产业新品牌,通过多种渠道传播,扩大红山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红山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丰厚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对促进乡村经济稳定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宜居,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发展也迎来了新面貌,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乡风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与基本经验研究”(19C0753)。
作者简介:邓金荣(1997-),女,汉族,湖南娄底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2).
[2]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姝雯.红山文化传播路径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0):10-14.
[4]胡妲珂,甘紫娟,丁佳丽,等.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资源活化路径研究——陕西省陵墓类文化资源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0):108-110.
[5]范甜甜.红山文化中的玉器图案在服装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23(05):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