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学与学科建设阅读推荐·2022*

2023-10-08

出版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出版学学科

书名:《编辑人的世界》

著者:[美] 杰拉尔德·格罗斯主编

译者:齐若兰

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阅读人:田常清副教授(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电视、数字报刊、移动端媒体等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生媒体形态蓬勃发展。新技术的高速变革与更新迭代开始日渐弥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差异,一个融二者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已然到来。而这无疑对当下的编辑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与挑战。编辑人应如何在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出应有之“变”的同时,更好地秉持初心,执著于职业之“守”,这是亟待深入思考的问题。而《编辑人的世界》一书,恰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答案。

《编辑人的世界》由美国著名编辑学家杰拉尔德·格罗斯(Gerald Gross)主编。该书自1962年初版问世以来即广受欢迎,至今经多次修订,已成为出版行业与内容创作者中颇具影响力的经典文集。目前最新的中文译本为齐若兰翻译,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的版本。书中集结了38位美国当代知名杰出编辑人撰写的38篇文章。所涉内容涵盖面广,既有理论层面关于编辑社会责任、编辑与社会关系、职业定位的深刻思辨与探讨,更不乏实践维度针对出版流程中各环节以及不同类型出版物出版细致入微的操作指导,可以说是带我们揭开编辑工作神秘面纱,燃起编辑人工作情怀、热情以及强烈满足感的有力之作。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本身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出版行业深化变革,书中存在略显陈旧与不合时宜的个别内容,也缺少对新时代编辑职责、使命的新的思考与及时回应。不过,它仍不失为一部全面了解编辑工作、真正走进编辑人世界的职业指南。

书名:《出版留痕》

著者:陈昕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

阅读人:邓香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

陈昕,原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中国出版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先后编辑或主持了《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当代学术思潮译丛》《中华文化通志》《中国通史》等数百项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出版集团,并将其改组为全国第一家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出版业率先试水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

《出版留痕》由43篇文章构成,分为《出版观》《出版研究》《出版改革》《编辑工作》《出版人物》《人大政协提案》几个部分,既有反映陈昕先生出版观和出版研究的思想跌宕,也有引领和推动出版改革的文献记载,更有回忆编辑工作和出版人物的真情流露。全书宏大的历史叙事,在一篇篇历经时光洗礼的作品中构成一个挥之不去的背景。陈昕先生个人的信仰、追求、彷徨、关切和思考,通过信手拈来而又浑然天成的文字沉淀为动人的往事和记忆,凸显了当代出版史上那些真切的存在。正如陈昕先生所言:“这40年出版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纪出版集团是这些变化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段历史的真正总结,也是要把一些历史细节搞清楚以后,才知道我们的出版为什么会这么变迁,会这么发展过来。”该书是陈昕先生出版思想的呈现,也是他对我们一直在探究的最本真问题—“出版何为、出版的品质是什么”的回答。

书名 :《出版学基础》

著者 :方卿,许洁等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年

阅读人 :许洁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高等教育阶段的教材是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化的反映。在当前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的背景下,编写、审定、选用贴近业界实践又具有理论高度的出版学教材,以构建完整的中国特色出版学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和方法体系,是摆在出版学科建设面前极为紧迫的任务。出版学基础理论教材,作为界定出版学学科轮廓、构建出版学基本知识体系、梳理出版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石,是出版学教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的突破口。

2020年初春,由方卿教授牵头,汇聚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十余位工作在编辑出版本科教育一线的专家学者、青年才俊组成了编写组,开始编写全新的出版学基础本科教材。历时两年半,72万字的《出版学基础》终于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与已有的出版学基础理论类教材相比,这本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容相对全面,整部教材分为基础理论、出版管理、出版资源、出版流程、出版领域和历史文化六篇十八章,较为清晰地勾勒了出版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呈现的体系轮廓。二是论证学理性强,教材的第一篇出版理论篇由方卿教授亲自撰写,从科学学和科学哲学的视角展开,以库恩的范式理论切入,重构了出版学的核心概念体系、基本原理体系和基础理论体系,这是本教材区别于其他同类教材的突出创新之处,使本教材具有了较高的理论价值,体现了以方卿教授为核心的编写组为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理论做出的努力;三是形式上做到了纸电融合,编写组为本教材配套制作的慕课已经于爱课程同步上线,利用爱课程这个平台,编写组不定期更新参考文献、视频、网络资源等多种辅助教学内容,为使用教材的老师和同学提供学习支持。

我有幸参与了《出版学基础》的编写和校对,虽然有“王婆卖瓜”之嫌,但仍然想向广大编辑出版学界业界专家和正在学习编辑出版专业的同学推荐这部凝聚着编写组全体成员对出版学科建设思考的教材。同时,也恳请大家对教材提出批评和建议,我们将在未来的教学实践和教材修订中不断充实和完善,以期逐步走向成熟。

书名:《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

著者: [美]埃姆·格里芬

译者 : 展江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6年

阅读人: 王炎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出版学院)

编辑、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组织、加工信息并将其公之于众的传播活动,出版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正是实现内容产品的最佳传播效果,可见在建设学科人才队伍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和系统化。

《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是一本关于传播学学科的经典教材,作者是惠顿学院荣休教授埃姆·格里芬(Em Griffin)。全书分为6大部分、36章节。第一部分从理论的定义开始,为初学者搭建了基础。中间的人际传播、群体和公共传播、大众传播和文化语境4部分囊括32种传播学理论,从基本的信息、意义、语言等概念开始,到理解人际、人与群体乃至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作者带领读者在传播理论地图上漫步学习。最后一部分则通过梳理传播理论的共享线索对全书内容进行回顾与整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全书的主要特点,对配合着大量案例、电影剧情的理论阐释,初学者不至于望而却步,同时又能在作者的批判观点和问题设置中有所深度思考。需说明的是,作为传播学入门导引教材,本书帮助初学者理解传播现象、搭建理论框架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此基础上,要深刻领会并灵活运用理论还需回归原典细细咀嚼,厘清其发展源头、脉络、情境、困境与突破等等。《初识传播学(插图第7版)》同样适用于出版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一种趋势,出版学科亦如此。基于学科属性和行业指向属性,出版学科既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学科融合性。在新文科教育的大背景与融合出版的新态势下,复合型、创新型的出版学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跨学科与融合培养思维,或许能有效推动出版学科、出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书名:《科技创新:中国未来30年强国之路》

著者:陈劲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阅读人:孙晓翠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清华大学陈劲教授的《科技创新:中国未来30年强国之路》立足当下中国科技强国战略,聚焦科技创新战略路径和体系机制。本书引发的思考涉及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涉及当下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陈劲教授熟悉工程学、管理学和经济学,对技术创新管理与科技政策等领域研究经验丰富,知识面相对宽广。这使得其关于科技创新相关论述的创见十分专业,如书中“只有把知识变为利润(财富)的过程才叫创新”,清晰地指出经济学范畴的“创新”概念。这足以让立身于出版学这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当代学者反思:如何探索跨学科科研,形成自身代表性的学术话语体系?

本书内容多与科技创新、科技强国有关,这对于我们理解出版业科技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书中对当下中国建设科技强国背景和任务的解读,对美、英、德、日、印等世界主要科技强国和新兴经济体科技创新的借鉴分析,对国家、区域、产业层面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定量梳理和定性总结,对战略思想、体系、政策维度中国建设科技强国创新范式的深入思考—不失为一种宏阔的学术视野,其中不乏系统阐述和深刻洞见。这正好有助于当下出版业对加强科技创新应用、促进科技创新推广、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除了本书之外,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可结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中国经济的前景》(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版)进行研读。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格局、读懂科技强国战略,从而跳脱出来看出版业科技创新和深度融合发展在更长远、更广阔时空中的定位、局限和未来进路。

书名:《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从〈林海雪原〉到〈芙蓉镇〉的编审历程》

著者:李频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2 年

阅读人:杜朝晖教授(湖北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学系)

龙世辉是资深的文学编辑,编审出版了《林海雪原》《将军吟》《芙蓉镇》等当代文学史上颇有分量的文学作品。《龙世辉的编辑生涯》以这位编辑家丰富多彩的工作经历为案例,从编辑学的角度,结合文化学、传播学,深入考察龙世辉的编辑实践,挖掘了编辑活动在文化作品创作、整理、加工、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和基本规律。是改革开放后编辑学早期理论著述的重要之作。

《龙世辉的编辑生涯》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清晰的问题意识。书中的核心问题是“编辑在出版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研究者深入分析作家、编辑、稿件、读者之间的关系,并把对各种关系的讨论思考拟成章节标题,诸如“社会化与编辑角色意识的形成”“作者与稿件:编辑的双重价值指向”等,全书12章内容围绕核心问题层层展开,有很强的问题指向性。二是恰当的研究方法。该书主要采用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这些方法依据研究对象及目标而确立。龙世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职业编辑家,不同于文学家兼职编辑的名人,研究者选择考察一位专职编辑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探索编辑人才的培养路径,这对于当时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当代人物除采访外,还需大量的书面材料,但编辑档案是“保密”的。研究者认识到一手资料的重要性,经过努力获得龙世辉编辑手稿,通过对原始材料的研究,展现了优秀文学作品的具体编辑出版过程,考察了龙世辉等人在编辑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成功与失误。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突破了过去编辑学研究因资料阙如而隔岸观火的困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反映了作者强烈的学术自觉。

总之,该书对于编辑学、编辑史、当代文学史的研究,均有积极意义。就编辑出版学专业来说,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编辑工作,为教师提供教学案例等,也是很实用的教材。

书名:《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著者:[法]皮埃尔·布尔迪厄

译者:刘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5年

阅读人:刘蒙之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以下简称《区分》)一书是布尔迪厄(Bourdieu)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他提出习性、资本、场域和实践等一系列对学术圈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概念。在布氏看来,习性不是天赋的或是自然形成的东西,它是一种后天的生成性结构,习性的获取与受教育程度相关;资本既指物质形态的经济资本,还可以是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以及象征资本这三种形态;场域关注的不是实体或实体的特征,而是实体间的关系。实践是前三者的共同的产物,也在反向影响着它们。布氏通过对资本、习性、场域与实践等概念的经验化分析探讨了社会支配权力的日常运行与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本关于“社会批判”的集大成之作在我国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等众多学科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布氏的这一系列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当前文化生产的社会结构及其运作逻辑具有巨大的理论透镜价值。然而,受限于学科分立与学者个人取向的问题意识因素,《区分》中的一些学术资源,诸如文化中介这样的理论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令人顿生遗珠之憾。文化中介是文化消费社会学的一个枢纽性概念,布氏将其描述为提供象征性商品和服务的机构或介于文化生产和消费环节之间承担符号价值生产的职业群体,他们依赖品位和专业知识从事特定文化商品、服务和行为的生产工作。包括布氏本人以及他在全球的学术信徒多从社会结构和阶级区分的角度发展《区分》的学术脉络体系,该书主流阅读框架之外布氏的其他重要学术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布氏没有重点讨论的问题,也许是我们心中的真疑问,这需要在阅读原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这些概念建构,或者将其运用于中国文化生产的在地现实进行经验分析。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反复细读布氏的《区分》。

书名:《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

著者:田雁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阅读人:肖超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的作者田雁在日本出版业研究、日文图书翻译出版史研究等方面著述颇丰。在写作这本书前,作者历时多年,广泛查阅《全国总书目》等多种书目,筛选和整理汉译日文图书书目,主编并出版了4卷本《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1719—2011》。在收集整理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的基础上,作者对25749种汉译日文图书的出版机构、出版地、作者及译者群像、学科分布、出版年份等方面做了数据统计分析,进而探讨日文汉译图书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力,梳理出汉译日文图书的传播路径。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论点。在分析1949—1976年日文图书翻译选材高度意识形态化这一特征时,作者采用翻译学的研究视角,提出“文本操控与译者操控”的观点。正如作者所言,政府在对出版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明确“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这一政策导向。在政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出版社及译者在选择翻译作品时格外慎重,文本操控得以实现。政府通过建立行业协会、创办《翻译通报》、召开翻译工作会议等方式,实现翻译工作的组织化、计划化和制度化,最终完成对译者的操控。

作者在书中也对不同时期的翻译出版现象作出了详细阐释。内部发行图书、皮书、潜在译作、集体翻译等出版现象,深刻地打上了时代烙印,反映了翻译出版与政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日文图书汉译出版史》一书引入目录学、翻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给出版学科建设带来启示。翻译出版研究是出版学、翻译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课题。以往的翻译出版研究,多引入副文本、赞助人等概念,关注对人文社会科学译著的文本解读和翻译出版史梳理。在今后研究中,或许可以引入知识社会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关注科技译著的跨学科研究。

书名:《什么是概念史》

著者:方维规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20年

阅读人:吴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与传播学系主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浙大城市学院双聘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在出版学的学科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概念”无疑是构成学科基础的重要基石。出版学的固本强基,有必要从学科核心概念入手,概念史研究可作为一个参考借鉴的领域。

概念史研究是一个与思想史、观念史、社会史、关键词研究存在深刻关联的学术领域。这一研究在东亚和中国学界越来越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成为当前中国知识界颇为关注的一种学术方法,但究竟什么是概念史,似乎还是悬而未决的基本问题。方维规教授的《什么是概念史》一书旨在正本清源,确立中文学界接受概念史方法的知识前提。概念史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在于借助概念理解历史。概念史查考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及其发展变化,亦即概念的延续、变化和新意,发现并阐明概念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别及其起源和成因。一些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需要从学理层面去追根溯源、探其究竟。

当前出版学界对于“出版”“阅读”等关键概念仍有认识分歧,出版学界需建立起符合出版自身发展规律及出版业发展实际的定义框架,对“出版”“阅读”等概念进行新的界定,为出版科学和出版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每一次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媒体语境的变迁都会造成其对象、形式、性质的变化。而出版背后的内涵也因为技术环境和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而不断延伸。因此,只有基于时代环境对“出版”“阅读”等概念进行建构,才能明确出版学的研究对象,为出版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夯实基础。

书名:《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第二辑)》(分校阅读、分级阅读、分众阅读、分时阅读、分类阅读、分地阅读)

丛书主编:朱永新,徐雁

分册主编:《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徐雁,张思瑶,张麒麟,冯展君);《分级阅读:读物提升幸福》(尹士亮,李海燕,王成玥,蒋小峰);《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万宇,王奕);《分时阅读:读物愉悦性情》(蔡思明,江少莉,陈欣,章笑笑);《分类阅读:读物优化气质》(周燕妮,唐曦,石莹,王碧蓉);《分地阅读:读物联通文脉》(凌冬梅,郑闯辉,朱琳,林肖锦)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阅读人:秦洁雯讲师、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文学院)

《书香中国全民阅读推广丛书(第二辑)》共有6种书:《分校阅读:读物增益才华》《分级阅读:读物提升幸福》《分众阅读:读物给养头脑》《分时阅读:读物愉悦性情》《分类阅读:读物优化气质》《分地阅读:读物联通文脉》。该丛书重视经典阅读、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也重视中国人信奉的“天人合一”、文脉传承等精神,当然,该丛书也充分考虑了数字时代阅读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从多个视角、不同层面,关切阅读对读者的心智影响,解析特色案例,为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深耕细作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并提供专题书单,为感兴趣的读者深入了解相应专题提供路径指导。我深深感动于该丛书编辑开发优良选题的职业敏感性,受益匪浅。

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要显著提升“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能力”,就要求出版专业人才能够深度解析读者的阅读行为。该丛书以充实的阅读文化学的学理体系,能为出版专业人士掌握阅读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和方法论基础。丛书主编朱永新先生在总序中提到:我心目中的“书香社会”,一定是一个全民阅读的社会:人人溢书香,处处有书香,时时闻书香,好书飘书香。出版专业人才只有深入把握国民的阅读行为,其提供的优质内容才能有的放矢。出版专业人才对阅读的认知深度及具体业务实践关系着“书香中国”建设的愿景能否实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特别推荐出版专业人士成长过程中读一读这一辑丛书。

书名:《文化经济学手册(第三版)》

著者:[英]露丝·陶斯,[荷]特里尔塞·纳弗雷特

译者:周正兵

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阅读人:崔波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面向兼具文化中的经济和经济中的文化特性的出版产业之研究,常常引起人们困惑—不断出新的出版产业在颠覆传统出版模式的同时也处在一个不确定性的状态。这使得接受传统学科教育的研究者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些困惑逐渐积累,进而形成对出版学科建制化认识的焦虑—出版学科能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出版学科有没有一个基本问题研究领域?出版学科有没有自己的学科发展史?这些摆在出版学领域研究者面前无法逃避的问题,需要出版研究者做出正面回应。

推荐的《文化经济学手册(第三版)》这本书,由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知识产权政治与管理中心创意产业经济学教授露丝·陶斯(Ruse Towse)和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文化经济学讲师特里尔塞·纳弗雷特(Trilce Navarrete)编著。这本手册是在第一版和第二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影响的内容,如网络经济学和平台经济学。整个手册洋洋洒洒82.3万字,集中文化经济学几乎所有具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呈现了作为独立学科的文化经济学演化史。这对于从事出版学科建设的研究者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文化经济学手册》由导论和58章构成,每一章又包括若干小节。内容覆盖艺术、人工智能、广播、商业模式、版权、创意、众筹、文化资本、文化统计等61个话题。编者在对文化经济学高度概括的同时,也兼顾了内容的通俗性。每一章的作者都是文化经济学领域的权威,既有文化经济学的创始人鲍莫尔(Baumol),也有后起之秀吉安·道尔(Giuian Doyle),他们解决了一个个“普通”经济学并不适用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惊世骇俗的结论,让人脑洞大开,深受启迪。总之,这是一本打开文化经济学之窗不可多得的著作。

书名:《新中国出版研究》

著者:万安伦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阅读人:朱丹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是历史与文明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文明传承和传播的主要路径及重要工具。出版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的文化记忆、文明思想以及软实力的重要表征。中国出版书写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记载了中国的文化发展,也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可供探寻的足迹。

万安伦教授长期关注人类出版历程的发展与变化,已出版了《中外出版史》《中外出版简史》《中外出版原著选读》等多部专著。基于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万安伦教授将新中国的出版历程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了专门的断代史研究,出版了《新中国出版研究》一书,系统梳理了新中国出版走过的光辉历程和不凡经历,全面总结了新中国出版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经验启示。

《新中国出版研究》一书突破了传统的线性时间序列叙述,以出版载体、出版符号、出版技术、出版活动及成就4个维度的综合矩阵模式进行谋篇布局。以时间序列的发展为脉络,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为依据,划分新中国出版研究的发展阶段。全书结合出版技术的更迭,出版载体的变化,以新中国出版活动及成就为主体,建构《新中国出版研究》著作的内容逻辑与篇章结构。著作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展开叙述,为中国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迈进,提供历史依据与理论支撑。

《新中国出版研究》一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点面结合,立体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发展的全貌。书中既有丰富的史料,又有鞭辟入里的分析。既可以引领新闻出版专业的莘莘学子进入五彩斑斓的出版世界,也可以指导新闻出版从业人员的日常实践工作,还可以作为新闻出版研究人员的学术参考史料。

书名:《学术部落及其领地:知识探索与学科文化》

著者:[英]托尼·比彻, [英]保罗·特罗勒尔

译者:唐跃勤,蒲茂华,陈洪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

阅读人:陈莹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师范大学国家级文学实践教育基地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学术部落与学术领地:知识探索与科学文化》是英国知名学者托尼·比彻(Tony Becher)、 保罗 ·特罗勒尔(Paul Trowler)关于学科文化的学术力作,多年来被有关知识社会学、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广为引用。本书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对英美两国18个机构中12个学科的221名学者的深入访谈以及大量文献的阅读,对学科知识与学术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了细致而富有启示性的研究,这部用了7年时间才完成的著作已成为学科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认识论和社会学视角出发,一方面,详细阐述了“学科领地”和“部落文化”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并认为“特定的学术群体组织及其学术生活的方式,与其所从事的知识活动密切相关”,“与其他任何部落社会的构成一样,学术部落内部也有权力分化,地位之别,工种之分”,“社会结构因素在调整这些内部分化的形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将“彼此隔离、共性较少、交流不多”的各个学科共同体比作部落,并说明由于“知识的特性”而产生的“学科文化”对形成学术部落的深刻影响。此外,作者基于其他学者对于学科的划分类型做出调整,从而构建出关于“知识、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分析框架,向读者展示了理论层面的学科划分逻辑以及社会现实层面的学术部落冲突引发的学科对话困境。

此书分为9章,主要围绕学科知识与学科文化内部发生的社会过程,同一学科不同分支的学术基因,学术部落间交流模式以及不同角色身份下学术部落的权力和地位等问题展开论述,数据丰富、见解精辟、文笔流畅,对当前多元场域下思考出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这也正是我推荐此书的关键理由。

书名:《学术图书馆与新型出版》

著者:初景利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

阅读人:徐雷副教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不论从学科专业还是行业实践来看,大众对图书馆和出版都有各自的偏见性认识。比如,干出版的就是编书卖书的,自己不做研究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代表着商业体系,做图书馆的就是藏书读书的,自己有文化也埋头做研究就是不挣钱,代表着学术体系……偏见归偏见,但不无道理,出版在图书馆上游,出版机构大多具有企业性质,而图书馆则普遍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本书将这两个学科专业范畴进一步限定到学术图书馆和学术出版领域,在该问题上作者认为两者本质上是竞合关系,为学科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是两者的共同愿景。在全书叙事的过程中,作者提到数据出版、语义出版、开放出版等诸多新型出版议题,并试图从出版的视角来探索未来图书馆的发展,这不禁让出版学人感叹:之前都有图书馆出版这一新型出版模式,现在连新型出版研究对象也开始被人关注了。感叹归感叹,作者给出的观点还是很值得学习借鉴的,书中运用的生态理论、调查方法都显示出做学问的规范性,尤其是当前国内大力建设完善各自学科知识体系的环境下,多看看多了解其他学科专业对出版的认识,能更清醒地感受出版学科的差距与不足,作为更接近知识生产源头的出版,更应及时响应学科需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出版知识体系。

书名:《元宇宙改变一切》

著者:[加]马修·鲍尔

译者:岑格兰,赵奥博,王小桐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

阅读人:王鹏涛教授(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元宇宙是目前最重要、最有辐射力的技术之一,它将影响到各个行业、每个个体,那么元宇宙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会怎样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思考方式?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机会?遭遇哪些阻力?出版业应该如何去把握住元宇宙带来的变数?这些是出版研究绕不开的话题。2022年,我一直在搜罗、筛选元宇宙方面的读物,有过失望,有过怀疑,最终在与多位师友讨论后,决定将这本《元宇宙改变一切》推荐给大家。

马修·鲍尔(Matthew Ball)是全球最早系统介绍元宇宙的人,被尊为“元宇宙商业之父”,他历任科技名企战略主管,自2018年起写过一系列探讨元宇宙的文章,刊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上,作者的知识积淀和实践经历保证了该书的思想深度,他用翔实数据和深入分析为我们思考元宇宙的“道术法器”和递归革新提供了有力支持;该书兼顾了学理性及可读性,内容丰富度和体系严谨度远高于同类书籍,作者文笔洗练,表达有趣,读起来不会太吃力;此外,该书被元宇宙局内人(metaverse insider)列为2022元宇宙十大必读书之一,出版日期很近(英文版2022年7月,中译本2022年9月),内容时效性强,是我们了解元宇宙最新进展的重要参考。

就出版学教育科研而言,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技术跃迁给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带来的挑战在哪里。如果接受元宇宙将改变一切的假设,我们该如何重构相关概念谱系和理论架构,大学里的专业课程体系该如何调适;如果不接受这一假设,出版学理论体系该如何突围目前遭遇的多重困境,既有的学科建制又该如何顺势再造。上述任务固然艰巨,但只要迎难而上定会有所作为,我坚信这本书会成为大家求索路上的一盏明灯。

书名:《中外出版史》

著者:肖东发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阅读人:于文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学院)

出版作为一项文化生产与传播活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既有多姿多彩、风格各异的出版形态,又有惊人相似、殊途同归的演变历程,更有彼此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历程。因此,包括中国和外国两方面的出版史整体研究是必然且必要的。

首先,出版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回答诸如出版的本质、出版的基本规律等本源性问题。而只有涵盖古今中外各个维度的比较与考察,出版史研究才能全面而深入,从而获得真理性和一般性的认识,这是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其次,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实际也要求加强中外出版史的整体研究。因为当前我国大力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并不是在封闭的状况下仅仅通过历史传承和自我探索演化而来,还伴随着对他国出版制度与观念的借鉴和改造。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出版产业起源于西方,社会主义出版事业也有着深厚的国际背景,对外国出版史的研究,能使我们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认识现代出版业的本质与规律,并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业提供比较视野。

出版与社会是出版史永恒的主题,也是本书的重点着墨之处。从图书编辑在春秋战国和古希腊罗马的辉煌初现,到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斗争,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不断的塑造和改变着出版业的产业形态,并为其提供发展助力和成长机遇;而反过来,图书出版业的技术革命和制度变迁又一次次地成为历史进步的推手,并频繁地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将这一主题作为思想主线贯穿其中,拓展了出版史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展现了出版史学所应具有的学科独立性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出版学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学科评估指标看出版学学科建设
加强出版学科建设应提上议事日程
数据科学视域下的出版学研究方法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出版学的学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