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原山区“稻+鲈+鲢”共生轮作综合种养试验

2023-10-07申晓东江学海李小义李嘉尧任勃姚俊杰

水产养殖 2023年9期
关键词:环沟排水口田面

申晓东,江学海,李小义,李嘉尧,任勃,姚俊杰

(1.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6;3.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浦东 201306;4.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5.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稻田养鱼是一种古老的人工生态种养方式,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随着稻田种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融合水稻栽培、水产养殖、耕地生产力培育和设施渔业为一体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充分发挥水稻和鱼(虾、鳖等)共生互利的作用,做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生态高效”[1],不仅大幅减少化肥和农药用量,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绿色化生产,还能有效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提升耕地的综合效益。该模式既绿色又高效,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促进贵州稻田养鱼的品种结构性调整和产业健康发展,解决传统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比较低、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2020 年,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借助“山区稻渔配套模式集成与研究”项目,引进经济价值较高、市场需求较大的“优鲈3号”[审定编号:(GS-01-001-2018)]新品种,在铜仁市思南县项目协作单位的稻渔生产基地,开展了“稻+鲈+鲢”共生轮作综合种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与地点

2020 年5 月。试验地位于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思南泗水源农业开发公司稻渔生产基地。该地年平均温度17.3 ℃,积温较高,无霜期在294 d 以上。

1.2 稻田

试验稻田面积为4 068.7 m2,开挖“回”形环沟,沟渠横切面为梯形,田埂加高100 cm,水源为石阡河水,阳光充足,水体清新,pH 值6.5~7.5,水温12~28 ℃,进排水方便,适合开展稻鱼种养[2]。稻田进排水口对角安装,并在进出水管口安装一层拦鱼网布,网眼大小以不漏鱼为宜。稻田环沟中配备1 100 W 喷水式增氧机2 台,对角安装。

1.3 水稻

种植的水稻品种为“中浙优8 号”。于5 月18 日开始全人工插秧,行距和株距分别为30 cm、17 cm,每穴3~4 株,5 月19 日插秧完毕。

1.4 苗种

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协作种苗生产企业,购进当年3 月份孵化的“优鲈3号”水花,经强化培育,规格达9~11 g/尾。6 月初,水稻返青完毕,将3 050 尾“优鲈3 号”鱼种,经过3%~4%食盐水浸泡3~5 min 后[3],投放在稻田的环沟中,放养密度为每667 m2500 尾。同时搭配混养规格为400 g/尾的鲢、鳙(4∶1)183 尾,放养密度每667 m230 尾,见表1。

表1 鱼种放养情况

1.5 水质、水位调控

“优鲈3 号”和鲢、鳙鱼种入田后,根据水稻的生长特点,前期田面水深为5 cm,促使秧苗扎根;中期水稻孕穗期,田面水深加至12 cm;后期水稻抽穗灌浆成熟,水深>20 cm;环沟可定期加注新水。9 月份水稻收割后,将田面水深加至80~90 cm,透明度为20~30 cm,定期沿环沟每667 m2泼洒生石灰20~25 kg[1]。控制水体中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氮、pH值等水质指标,经常加注新水或适时开启增氧机,为稻田中鲈生长提供良好的水环境。

1.6 水稻施肥、施药管理

稻田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整地时每667 m2施水稻专用肥40 kg 作基肥,均匀撒施;于水稻移栽后5~7 d,施尿素5 kg。稻田放养鱼后,不再施用任何肥料。在水稻生长期,每667 m2使用3 kg 尿素追肥1 次。稻田养鱼一般不需专门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如果水稻遭遇病虫害或者杂草,采取人工除草和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生物农药。使用生物农药时,选择在晴天的中午,将药物喷洒在水稻的叶和茎上,不要喷洒在水中,以免污染水体,引起鱼类不适[4]。

1.7 饲料投喂

坚持“四定”原则。饲料选用“通威”鲈专用料,蛋白质含量为47%~53%。当鲈体质量≤15 g 时,粒径1.0~1.5 mm;15~50 g 时,粒径2.5 mm;50~150 g时,粒径3.5 mm;150~250 g 时,粒径7.0 mm;250~400 g 时,粒径8.5 mm;400~600 g 时,粒径10.5 mm。

每天09:00 和17:00 分别投喂1 次,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具体投喂量根据当天气候、鱼体生长情况、鱼塘水质等及时调整。遇高温或者天气突变时,减少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在整个养殖期间,每个月投喂1 次添加增强鲈免疫力的复合维生素的饲料。天气转冷、水温降低时,减少投喂次数,每次少喂或者不喂。不喂变质、发霉变质的饲料[5]。

1.8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按照“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稻田养殖鲈,由于放养密度小,鲈发生病虫害的现象较少。稻田环沟在放养鱼种前,每667 m2使用生石灰150 kg,干法彻底消灭病原和敌害生物;使用3%~5%的食盐水浸泡鱼种;用20 mg/L 漂白粉对生产工具进行消毒。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鱼病流行季节,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水体泼洒消毒;定期投喂添加了增强鲈免疫力的复合维生素或大蒜素的饲料。

1.9 日常管理

(1)防洪、防涝和防逃。在夏季暴雨来临前,及时检查进、排水口及拦鱼设施是否完好,多设排水口,以增加排水能力。

(2)养好水。稻田水位很浅,除晒田要排水外,日常稻田水深为10~15 cm,确保鱼类有相对稳定的水环境;随着稻禾和鱼类生长,逐渐加高水位;在水稻抽穗、灌浆时,稻田水位加至15~20 cm;水稻收割后,以稻田埂高度为上限,将稻田水位加至最高(田面水深≥80 cm),为鲈提供最大的水体环境,有利于其后期育肥。日常检查稻田中的环沟,保持其宽度、深度完整,水流畅通,防止其塌陷。及时清除拦鱼栅上杂草、污物,确保水流畅通。

(3)清除敌害。鲈刚入田时,因为个体较小,田面水较浅,及时清除和驱赶敌害生物(如鸟类等)。保持堤埂完好保水,防止水老鼠、黄鳝等在堤上打洞。

(4)水稻收割和捕鱼。一般每年9 月,水稻黄熟时收割。收割前几天,缓慢排干田面水,将鱼赶入环沟,为防止其在环沟里缺氧浮头,每天02:00 和天气突变时,开启增氧机。水稻收割完毕,及时将田水加深(田面水深≥80 cm),继续养殖3~5 个月。12 月至翌年2 月,开始捕捞鲈和鲢鳙。排水捕鱼时,首先疏通环沟,然后打开排水口慢慢放水,切不可排水过急,在水位渐渐降低时,鱼会随水自动退入环沟中。可以先用小型拖网捕鱼,待稻田水基本排干后,在排水口用网或其他工具接捕。如果田面不平,1 次不能把鱼全部集中,还应再进排水1~2 次,重新慢慢排干田水,使鱼再次向环沟聚集,直到将鱼捕完为止。

2 结果

2020 年6 月10—20 日,放养9~11 g/尾“优鲈3 号”鱼种和400 g/尾规格2 龄鲢、鳙鱼种,经过270 d 的人工饲养,于2021 年3 月15 和16 日分别起捕。收获“优鲈3 号”总质量为1 561.6 kg,每667 m2产量256 kg,人工配合饲料总用量为1 873.9 kg,饲料系数为1.2,养殖成活率93%;花白鲢253.75 kg,667 m2产41.60 kg,养殖成活率86.7%;使用人工配合饲料1 873.9 kg,花费20 612.9 元,购买鱼种6 649.0 元,鲈销售价格42 元/kg,鲢鳙12.0 元/kg,鱼类产值68 632.2 元。除去成本,毛利润达41 370.3 元,实现每667 m2毛利润6 782.0 元。

3 讨论

山区稻鲈鲢共生轮作模式,通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稻鱼共生理论和水稻鱼类秋冬轮作实践,构建稻田生态系统。通过加高稻田埂、开挖鱼沟鱼池等,建设山区新型标准稻田,在稻田中种植水稻,主养鲈,混养花白鲢,充分发挥物种间共生互利的作用,为主养鲈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稻田里既种植水稻又能同时养殖高价值鲈等。

在水稻收割后,9 月下旬至翌年3 月下旬,有6 个月时间都属于秋冬闲季节。该模式通过加高田埂,开挖鱼沟鱼池等技术方法,提高鱼类放养密度10 倍以上,实现“宽水养鱼”,使生产时间增加了2~6 个月,产量也显著提高了十几倍;同时由于田面水深达到90 cm,田面上也成为鱼类主要活动场所,大量鱼类的粪便和鱼类的活动,有效增加了耕地的肥力,减少翌年化肥的使用量,进而提高了耕地的生产力,有效解决我国耕地面源污染和稻田撂荒等问题。

山区稻鲈鲢共生轮作模式,利用鲈优质品质、较好的市场价格、绿色(或有机)水稻和水产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贵州高原山区,可充分利用山区优质无污染的水源条件,引进“优鲈3 号”等高价值品种,务实推进山区稻鱼生态种养生产,可以有效促进农业品种结构调整,使贵州省生态渔业走向高质量健康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环沟排水口田面
城市道路排水口安全自动打开系统的设计
增效剂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春耕稻田滞水减排控制面源污染效果研究
青虾育苗新模式
——环沟直放抱卵虾
虾稻共生生态高效养殖难点及改进措施
排水口工程对京杭运河通航条件的影响研究
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
水稻全程机械化灌溉技术模式应用
成都市稻田综合种养田间工程改造关键技术
可裁剪地漏过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