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办代替的游戏到自主游戏的转变
2023-10-07湖南省韶山市艺术幼儿园
湖南省韶山市艺术幼儿园 胡 伟
游戏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幼儿获得快乐的最初动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而自主游戏是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和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区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游戏方式、游戏内容、游戏玩伴,进而促进幼儿游戏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我园实施户外自主游戏已达十年之久,我园以投放的“木制攀爬架”为例,让幼儿实现了从教师包办代替到自主游戏的转变。
教师包办代替的弊端
1.游戏兴趣点不高,持续性不长
木制攀爬架投放之初,教师担心幼儿不会玩、搬不动,便采取了包办代替的做法——每天的户外自主游戏时间都是由教师将攀爬架搭好,幼儿只要进行攀爬即可。刚开始出于对新器械的好奇心理,玩攀爬架的幼儿有很多,但随着时间推移人越来越少了。
2.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挑战愿望
游戏材料种类居多,但简单地将材料进行组合拼搭,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挑战愿望。指导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马上进行了调整——他们将园内的轮胎蹦蹦床、四分之一圆、体能器械组等与木质攀爬架相结合,希望吸引更多的幼儿,但是并没有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大多数幼儿玩了一轮之后就换区了。
3.材料的摆放和归位不当,幼儿参与度不高
游戏材料的摆放和归位不当,教师的包办代替导致幼儿参与度不高。因攀爬架是木制的器械,所以我们将木制攀爬架组合放置在器械室里。但是器械室空间较窄,考虑到安全因素,我们要求幼儿不进器械室,游戏前由教师将攀爬架搬出来,游戏后又由教师搬进去,所以教师包办替代了器械的摆放和归位,导致幼儿的参与度不高。
幼儿自主性游戏
开展自主游戏是让幼儿有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而不是任由教师安排、选择。这就需要教师对幼儿有深入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开发幼儿的潜能。
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
在自主游戏中,幼儿对游戏有支配权和选择权,游戏方案也不再是教师事先设想好的。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通过增加新颖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素材,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活动结束时的分享环节,引导同伴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如针对喜欢的区域、材料、自己想出的有趣玩法以及相同材料的不同玩法、不同材料的组合玩法等进行交流,激发幼儿对区域、材料、玩法等一步探索的兴趣与欲望。而制定高质量的游戏计划需要教师具有系统而灵活的游戏决策能力、丰富的玩具知识以及宽阔的教育视野。例如,刚开始幼儿只是玩攀爬,但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自己会生成玩法,于是教师调整器械的摆放格局,把轮胎、塑料圈、四分之一圆等与攀爬架摆放在一起,有意识地投放软垫等材料让幼儿不断生成新玩法。游戏后期,幼儿还可以通过绘画、讲述等不同方式制定游戏计划。
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而每位幼儿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创设游戏环境时,要体现开放性和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为了方便幼儿搬放器械,我园特意新建了一个器械棚,从环境的创设方面着手,将攀爬区移至大操场的右边与攀爬网相结合,让幼儿创设新的游戏玩法。因为游戏场地变宽了,所以幼儿的思路也拓宽了,攀爬网无论呈一字形还是半圆形,幼儿都可以根据需要自我调适。
3.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均等的游戏机会,可以保证每位低龄幼儿都有机会玩攀爬架,甚至达到幼儿想玩什么就自由选择什么的目标。改变了“玩不到想玩的游戏”或“教师让我玩的”等因教师指定和安排而人为造成的现象。包办代替的游戏使得部分幼儿丧失了对攀爬游戏的兴趣,导致只有少数几位幼儿玩过,甚至玩过一次就不想再玩第二次。通过调整,幼儿既能够享受搬运、搭建的乐趣,又能感受到玩攀爬的乐趣,甚至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调整,即使是重复游戏也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了,由此幼儿游戏的兴趣明显增强。
4.教师角色的多重性
假如材料品质是自变量,游戏质量是因变量,那么幼儿发展就是中介变量,教师指导就是调节变量。因此,教师多重身份指导有利于推动游戏发展。幼儿在寻求新材料时,教师是满足幼儿继续游戏愿望的材料提供者;幼儿遇到搬运、搭建、攀爬等困难时,教师是游戏的拥护者;幼儿需要教师一起玩时,教师是游戏的合作者;幼儿不需要教师干预时,教师便是游戏的观察者。教师的角色不断变化,这为幼儿的自主性发展提供了可能。
尝试自主游戏
怎样才能让幼儿真正游戏起来呢?教师开始尝试放手,让幼儿进行自主游戏。
1.放手第1天
刚开始幼儿对教师的突然放手有点措手不及,他们迷茫地看着架子、梯子发呆。见教师并没有要帮忙的意思,阳阳说:“我们自己来!”说着,他就一个人搬起一块木板,而围着架子发呆的幼儿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搬一字梯,有的抬人字梯。
“可是一字梯和木板放哪儿呢?”不一会儿,幼儿便意识到要先放架子,于是阳阳又吆喝着同伴一起抬架子。幼儿手忙脚乱地将架子放好,由于没有考虑木板及梯子的长度、没有把握好架子之间的距离,有的架子离得太近,不方便放进木板;有的离得太远,只能搭到一边……重新调整后,幼儿第一次尝试终于成功了。在进行室外自主游戏总结的时候,我特意表扬了攀爬区的幼儿——表扬他们能够自主动手搭建,遇到困难能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
2.放手第2天
第二天,幼儿好像对堆放的攀爬架有些见怪不怪了,他们搬起木板、梯子就走。蓉蓉把一个1.5米的架子打横,放在另外两个高架子中间。懿子说:“不是这样放的!”蓉蓉说:“这样也可以,我就要这样放!”教师虽然觉得这样摆放的难度较大,但并没有制止,而是让幼儿自己尝试。
蓉蓉很顺利地从起点走过来,但到中途时明显慢下来了。能站着走过去的幼儿只有两个,他们有的是爬过去的,有的是钻过去的。轮到蓉蓉的时候,她也钻了过去的。指导教师请走完一轮的幼儿看一看哪一段是最困难的,幼儿都指着打横的这一段。教师问:“那该怎么办呢?”宁宁表示:我们小心点爬过去就可以了。瑾萱说:“我们换一下吧!”教师肯定了幼儿的想法,幼儿说干就干。
瑾萱指挥着同伴把架子抬起来竖放在两个高架子中间,可是他很快就发现架子与架子中间有空隙,没有连接的部分。瑾萱把架子移到旁边,凯凯、涵涵搬来了一块木板。多出来的架子在瑾萱的指挥下被抬到了最边上,两个架子中间同样用木板连接。幼儿在架子的另一端还搭了一个梯子。就这样,在幼儿自主的动手搭建下,第二轮游戏开始了。教师开始让位,在一旁观察着幼儿的游戏。
3.放手第3天
幼儿习惯性地搬起木板就走,阳阳说道:“先放架子咯!”大伙儿一起把架子放好,然后有的搬,有的抬,有的拖,他们还利用架子四边都可以搭建梯子的特点,在其中一个架子的两侧加入了木板和梯子。这一次,幼儿的搭建创意又不一样了。
4.放手第4天
幼儿先前的经验让他们一开始就选择了先搬架子再放木板。但是他们在架子连接处搭建得比前几次还要高,尤其是两个架子中间仅用一块木板连接,婉婉迟迟不敢动,导致后面的队伍排起了“长龙”。教师用语言提示婉婉:“可以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帮忙。”婉婉连忙叫一旁的哥哥姐姐,她一脸为难地看着修贤(大班幼儿),后面的阳阳说:“她过不去!”教师也说道:“是的,这里有点难,她是小班小朋友,你能不能帮帮她?”修贤看了看把木板从第三格移到了第二格。最后,婉婉顺利地通过了。
5.放手第N天
幼儿不断调整自己的玩法,教师则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游戏还在持续、深入地开展……
自主游戏的意义
1.体验自主游戏的快乐和成就
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自由支配物体、操作材料、大胆设想,其创造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获得自信并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幼儿自主搭建攀爬架时,想怎么搭就怎么搭,想怎么组合就怎么组合,丝毫不受教师“精心搭建”的影响。每每搭建出不同的攀爬组合,来自教师和同伴的赞许都会让幼儿的自信心不断提升,成就感油然而生,这也激励着其他幼儿的创造欲望。
2.提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攀爬类运动游戏不但可以让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得到发展,而且可以让幼儿的协调性、灵敏度和平衡能力得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变好了,对外界的适应性也就增强了。同时,幼儿在自我搬运攀爬架、搭建攀爬架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经验——想要搭出攀爬架,要先放好架子,这样木板和梯子才有地方搭;架子和架子之间要留有一定的距离,距离的把握是靠幼儿自己动手去发现的,而不是教师的指导。如果是教师来搭建,幼儿是不能发现这些细节的,可见自主游戏可以提高幼儿自主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仅用暗示性的语言“能不能帮帮她”,而不是明确告诉幼儿“你可以怎么做”,给幼儿留足空间思考问题,进而才会顺利解决问题。
3.发展团队意识与安全意识
良好的户外环境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机会,也满足了幼儿独立交往的愿望。小伙伴之间无拘无束地共同游戏,成为他们之间建立友谊的桥梁。幼儿为了更好地游戏,必须要与同伴合作,于是他们主动寻找并邀请伙伴、协商玩法、制定规则……久而久之,幼儿从独立走向合作,有效发展了团队意识。
在游戏中,幼儿能合理地使用器械,保持适宜的间隔距离,学会自我保护,知道在有需要的地方铺上软垫;游戏后,教师组织分享交流活动,促使更多的幼儿了解到哪些行为是应该注意的、哪些行为是安全的,并学习同伴的自我保护方法,安全意识得到了发展,且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了提高。
4.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搭建、整理器材的过程中,一个人搬不动的架子,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抬,但抬的时候应该几个人往各自的方向使力还是所有人往一个方向使力?整个过程中教师都保持放手的状态,幼儿在游戏中要不断磨合,从而获取经验——力要往一处使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小中班的弟弟妹妹们遇到问题会求助大班的哥哥姐姐,大班的哥哥姐姐们也会高兴地为弟弟妹妹们排忧解难。这种在游戏中出现的互相配合行为,可以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和平交流。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互相尊重和照顾、学会礼让,尽量自己动手化解矛盾,从而产生积极的人际效应,使他们从自我中心状态过渡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中的人。
5.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如专注、坚持、创造等,也是《指南》中最核心的一个关键任务。从幼儿的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计划,并适时对游戏的进程进行调整,表现出计划性和目的性;做事专注,愿意主动表达和分享;面对问题主动思考,尝试将多种器械组合游戏,创新玩法;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并坚持完成游戏。
由此可见,只有幼儿真心想玩、真情投入游戏,才能将游戏的最大教育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才能真正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