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10-07李世杰庄候毛孙伟

西藏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农牧民人居意愿

李世杰 庄候毛 孙伟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针对农村人居环境存在的建设乱、环境差、饮水难等问题,我国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4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2018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着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改善村容村貌、加强村庄规划管理、生活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建设;2021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可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意识。人居环境整治逐渐进入深水区,治理内容涵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以及诸多重点领域的协同治理。然而,现阶段环境治理仍未走出“政府强制主导,社会及其他市场主体参与有限”的窠臼,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调查报告显示,社会公众对我国的环境政策与发展的关系具有积极的认知、社会公众参与大气污染的实际行动相对不足、社会公众参与意愿较强,但认知和途径受限。因此,影响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阻碍居民参与意愿的因素有哪些?在具体实践中有哪些局限?如何才能在各个维度上探究提高居民的参与意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农牧民的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宜居宜业和美家园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首要实现的目标。然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农户主动性不高、参与意愿不强的现象: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尽管社会规范鼓励某种助人行为,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具有比较强的被支配性,也会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另一方面,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意味着家庭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增加,利他行为能否内化为个人规范、社会责任感、信念与价值观成为关键,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活动面临着现实条件的约束,此外,个人受限于理念的限制,对不参与环境整治行为的后果意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整治的效果。如图1所示,本文运行Cite Space 6.2.R2 软件对现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探究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及前沿动态,为本文假设以及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关键词聚类#0 乡村振兴同#2 生态文明、#5 乡村建设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表明人居环境整治对于促进乡村建设乃至乡村振兴都有重要的意义。#1 人居环境同#3影响因素、#4建设形成较为频繁的互动关系,如何促进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发挥农户主体地位,提升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内生性问题等,已经成为现阶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热点议题之一。既有研究已经关注到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因素,取得一定丰硕的成果,但大多针对的是具体环境治理参与行为,如亲环境行为、塑料污染减量化、农户生活垃圾支付意愿等,并未考虑到不同区位特征对群体参与意愿的规范约束。基于此,本研究结合西藏农牧民实际情况,结合田野调查的经验,探索影响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因素。

图1 关键词聚类图谱

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具体来看,首先,藏族在生活习惯、传统文化、生活环境与其他省市的农民大不相同,在生产区域划分上一般分为农区、牧区、半农半牧区,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差异,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在西藏这片土地上交织着,构成了多元的文化背景。其次,西藏海拔比较高,资源禀赋比较薄弱,生态环境抵抗能力差、恢复力弱,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因此,需要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理论提出相应的假设。

计划行为理论(TPB)主要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主要体现在利己方面,是解释个体行为决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领域被广泛验证。其认为行为意愿被认为是个体参与某一行为时,内心对于这一行为的机会成本以及利益获得的衡量与判断,行为意愿受到经济预期、社会规范、资源禀赋、参与渠道等前置变量的影响。

TPB 理论是在理性行为理论(TRA)基础上提出的,TRA 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意向是人们打算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量度,它是由对行为结果的主要信念以及对这种结果重要程度的估计所决定的。结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可能受到经济预期的影响,一是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可能提高经济收入;二是通过参加人居环境整治获取补贴奖励或避免处罚;三是通过对废弃物的市场化交易或资源化利用回报。基于此,提出假设H1:

H1:经济预期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作用。

社会规范是指就某一个体行为受到外部环境的社会压力,如亲戚、朋友、邻居等人对参与行为的看法。换而言之,个体通常更喜欢与群体的期望保持一致,通常情况下,预测他人行为时,那些对个人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种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1],与个体关系密切的个人或团体对采取某一行为表现的越积极,个体表现实现该行为的意愿越积极;反之,则会降低个体执行该行为的意愿。从哲学层面来看,和谐的人际观和和谐的文化一直是藏族传统的灵魂,公元7 世纪,吐蕃第32 代赞普松赞干布制定了《十善法》和《十六净法》。这两个法律既提出了禁止做什么,又提倡应该怎么做,为人们在交往方面更注重社会的恶和善提供了判断标准,藏族大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1182—1251 年)的一部哲理诗集《萨迦格言》中对个体在处世、识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尤其对如何判定人的思想正误、行为优劣、取与舍、智与愚、柔与刚、利与弊、事先与事后等有着精辟的论述。综上所述,藏族农牧民的部分意愿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基于此,提出假设H2:

H2:社会规范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作用。

感知行为控制是指个体采取某一行为时遇到的容易和困难程度,是个体对促进或者阻碍行为发生因素的主观感知。这种认知一般程度上包括资金、能力、时间、精力等多重成本与采取行为的衡量对比。这其实也反映了当个体效能感随着自身能力的判断影响行为意愿,当个人认为自身实现某一行为较为容易时,其就会产生较为积极的效能感;反之,则会影响个体实现某一行为。从西藏实际情况出发,西藏资源禀赋比较薄弱,人均生产总值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薄弱,这些都可能是影响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客观因素,从主观层面来看,农牧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认知能力受到民族语言的限制,对相关政策了解有限,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H3:

H3:资源禀赋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作用。

在田野调查中发现,部分政府惠民政策得不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如从环境整治行动来看,要求实施开展乡村清洁、家畜集中养殖,提倡人畜分离,但西藏家畜饲养的方式因草场情况、家庭劳动力的不同,传统藏族农牧区住宅结构多为单体二三层,一层为圈养牲畜、二三层住人,早在2015年始,国家开始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西藏当地政府认为影响人居环境改善最关键的问题是人畜混居[2],由于历史原因使然,西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3],公共服务也较为落后,还存在农牧民参与活动单调、服务形式单一等问题[4]。因此,参与渠道可能是影响农牧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关键因素,提出假设H4:

H4:参与渠道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有显著影响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与数据

课题组选取西藏自治区为调查区域,调查问卷主要通过问卷星的形式线上调研,调查时间为2022 年12月至2023年2月,受到疫情影响笔者委托当地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样本涉及拉萨市、林芝市等多个地市,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鉴于本文研究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将样本的年龄限定在18岁以上,此外本文对样本中存在漏题较多样本进行清理,部分缺失值主要通过线差法补缺。共发放问卷450 份,得到有效问卷447 份,有效率99.8%.问卷信度(克隆巴赫Alpha 系数)为0.896,问卷效度(KMO 值)为0.945,巴赫利特球形度检验为0(小于0.05)。本文利用SPSS 23软件对样本统计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回归分析,样本统计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2.2 变量设置

2.2.1 被解释变量。根据马歆等、刘淩瑜等、胡德胜等的研究,将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设置为5个题项,分别对应垃圾分类、污水处理、村庄清洁、信息关注和信息反馈五个领域,问卷采用6 点李克特量表,选项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为了方便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数据处理阶段,将其分别赋值为1~6。

2.2.2 解释变量。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将经济预期、个人规范、后果意识、责任归因、社会规范、禀赋条件和参与渠道7个变量作为分析影响农牧民参与影响人居环境的潜在影响因素。问卷统一采用6点李克特量表,选项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被访者可以通过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为了方面进行深入地分析,在数据处理阶段将其分别赋值为1~6。

2.2.2.1 经济预期。主要考量农牧民对于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经济收益对比是否影响其参与意愿的因素,结合赵晓颖[5]等、刘凌瑜等人的研究,设置3 个题项,其中包括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可以提高收入、避免处罚、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得到资金回报。

2.2.2.2 社会规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亲朋好友对个体的期望可能会对个体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造成影响,该变量主要考察个体的亲人、邻居、村组织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意愿的影响,结合赵晓颖等、汪兴东[6]等、李苏婉[7]、贾丽[8]、马歆等、张辉等、刘淩瑜、Carrus et al.等人的研究,设置5个题项。

2.2.2.3 禀赋条件。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需要足够的知识能力、行动能力、资金支持等,结合赵晓颖等、张辉等、贾丽、万翼[9]等人的研究,该变量设置5 个题项,主要衡量个体的家庭劳动力、时间、资金、能力以及个体认为该行为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对参与人居环境的影响。

2.2.2.4 参与渠道。西藏的基础条件比较差,环境基础设施的数量、分布状况等都有可能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造成影响,结合万翼等、赵晓颖等、李苏婉等人的研究,该变量设置4 个题项,主要衡量被访者所在村庄环境基础设施分布状况、数量情况、活动参与渠道等。

2.2.3 控制变量。选取已有研究成果对样本进行系统地评估,主要考察被访者的性别、学历、政治面貌、民族,性别包括男性和女性,分别赋值1 和2;学历包括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大学、研究生及以上7 个选项,分别赋值1~7;政治面貌设置为群众赋值1,共青团员为2,中共党员(包括预备党员)为3;民族变量设置为藏族赋值1,回族为2,汉族为3,其他民族为4。

2.3 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SPSS 23 软件定量分析变量之间的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不同的变量的相关统计量可以反映改变了的离散程度,即数据样本统计量与均值之间的偏差程度。责任归因离散程度最大,这表明被访者在该变量的选择上的差异化比较大。社会规范离散程度最小,表明被访者对该变量的看法差距不大。此外,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偏度为负值,表明在变量选择上问卷的问题都比较符合被访者的实际感受,峰度为正值表示分布具有比正态分布更大的尾部,峰度,表明被访者对该变量的选择比较多样化,统计量分布陡峭。控制变量的偏度和峰度则表明了不同被访者的基本特征,如民族选项上,偏度为正值,样本值分布右偏,表明被访者是藏族和回族的人数多于汉族和其他民族,这比较符合西藏农牧区实际,进一步反映了样本的合理性。

表2 变量统计量分析

2.4 农牧民人居环境整治影响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4.1 模型构建。Logistic 回归是研究观察结果为分类变量与多个影响因素之间回归关系的多变量统计方法。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概率模型,结果发生的变量必须是二分类或者是多分类,自变量可以是分类变量也可以是连续变量。由于本研究主要讨论经济预期、社会规范、禀赋条件、参与渠道4 个变量影响农牧民参与影响人居环境的基本情况,且解释变量都是采用6 点李克特量表。针对这种解释变量,一般采用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来进行研究。下面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具体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具体建模过程如下:

Logistic 模型是逻辑概率分布函数,是分析个体决策行为意愿的理想模型,基本形式:

公式(1)中,Z是变量X1,X2,……Xi的线性组合:

公式(2)在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把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概率设为P(Y=1),不愿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的概率为1-P(Y=1),Xi是影响居民参与农牧民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诸多因素,a0为常数项,表示截距,ai是偏回归系数,表示影响因素Xi对P 的贡献率。记Y 为被解释变量,ε为误差,对上式取自然对数并整理得:

公式(3),经过Logit 变换后,得到概率的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表达式:

公式(4)在分析过程中,借助SPSS 23 软件中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和建模。

2.4.2 模型检验。对调查样本中447 份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系数的综合检验显示模型拟合似然比检验的显著性P 值为0.000(小于0.05)表明模型有效,平行线检验显著性P 值为1.000 大于0.05 不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通过平行线检验,可进一步进行分析。考斯克-斯奈尔伪R 方为0.700,内戈尔科伪R 方为0.704,均大于0.1,说明模型拟合度较好。此外,本研究进行了各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得出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5,据此可以判断本研究纳入回归的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2.4.3 回归结果分析。为了实证检验农户个体特征等各种因素对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影响,基于模型进行有序Logistic 回归。如表3 所示,经济预期对农牧民人居环境参与意愿的影响较不显著,假设H1不能得到验证。个人规范、后果意识、社会规范、禀赋条件、参与渠道等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比较显著。

表3 有序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

具体来看,假设H1在P 小于0.01 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经济预期对农牧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社会规范、禀赋条件、参与渠道等变量显著,从深层次来看,现有研究一种思路认为:藏民族对精神信仰的排序为生命崇拜、国家主义等等,其中金钱崇拜排列最后,这主要是因为藏民族以农牧业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对自然生命的崇拜排第一,而相应的从藏文化的本质来看,藏文化是一种出世文化,信奉来世和出世,因此在金钱的追求上更加重视来世,不会有太多的追求[10]。另外一种思路认为:藏族并非不适应市场经济,也没有“贫困文化”,两地农民的不同行为都是基于自身条件和市场机会的理性选择,是在市场经济中对比较优势的灵活运用[11]。

社会规范对藏民族对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P小于0.001)最大,藏族农牧民可能受到文化的约束更大,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藏族文化对本民族的生态环境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在其宇宙观有深刻的体现,在藏民族原始的神话歌谣《斯巴问答歌》和著名说唱《格萨尔王传》中都有古代藏民族深刻的自然保护观[12],加之重视精神追求,贬物质享受,减轻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压力。二是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然崇拜,如降边嘉措提到万物有灵和自然崇拜,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神山神湖的膜拜,在藏族社会是根深蒂固的[13]。学者马成富对藏族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意识的关系,从山神崇拜、水崇拜、土地崇拜、动物崇拜、鸟类崇拜到树崇拜等方面都做了细致的历史考察[14]。三是村规民约作为维护农村社会公共秩序的社会规范之一,在乡村社会环境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村规民约认知——村规民约认同——环境整治意愿等内化模式将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具有一定的影响[15]。

参与渠道是影响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另一大因素,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参与渠道的便利性、分布数量、基础条件等都是制约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的因素,结合访谈发现主要是因为当前西藏所有乡村都有垃圾集中处置点,也有较为固定的垃圾回收时间节点,部分乡村村两委班子会定期组织村民捡垃圾、清扫村道,居民在利己和利他的选择中,由政府主导的这一影响越来越大。

禀赋条件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最小,通过分析发现,家庭劳动力、家庭资金、精力等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有一定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可见在调查中的被访者对人居环境整治的调查,社会规范、参与渠道对影响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更大。

2.4.4 稳健性检验。为了进一步验证logistic 回归模型结果的稳健性,本研究运用STATA16.0 辅助完成回归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在稳健性检验中为了避免异方差的问题,在检验中利用多群组分析。如表4所示,核心解释变量中的社会规范、禀赋条件、参与渠道均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产生影响。经济预期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对比模型M1 和模型M3 可以发现,女性的参与意愿受到社会规范的约束更大,男性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意愿则受到禀赋条件和参与渠道的影响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西藏特殊的区情导致的,通过实地调研发现,西藏农牧区近年来农牧民增收渠道逐渐多元化,大多数农牧民会采用劳务输出、农机租赁等方式增加家庭收入,男性居民大多数会外出打工,而女性居民则因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老人小孩一般会留在家里,因此男女性群组对于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因素感知不同。

表4 按照性别分群组回归结果分析

3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计划行为理论,采用实证分析对西藏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的意愿展开了讨论,分别测算了农牧民的经济预期、社会规范、禀赋条件、参与渠道等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结论如下:

(1)经济预期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当地农牧民的金钱观和财富观有很大的不同,促进农牧民参与意愿并不能仅仅依靠补贴、激励、处罚等政策的出台,还需要对其他变量进行深入地探究。

(2)社会规范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效果最大。数据显示,农牧民受到社会规范影响在P=0.00显著水平下,社会规范影响参与意愿的标准系数为1.544,是三个影响变量中影响水平最高的一个变量。主要原因是藏族传统生态观对农牧民影响颇深,这也给提高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3)禀赋条件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效果最小。通过对447 份问卷分析,发现农牧民的禀赋条件(P=0.00)对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标准系数为0.747,是影响水平最小的一个变量。随着近年来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人才素质的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是在家庭场域内完成的,大部分家庭成员有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人居环境的整治。

(4)参与渠道对农牧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数据显示农牧民在参与渠道方面(P=0.00)对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标准系数为1.094,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等的有效实施,加上“雪亮工程”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革新给西藏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参与渠道也对农牧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意愿显著影响。

4 讨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践行“两山理论”,探究农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改变乡村发展面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有助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对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意义重大。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梳理,探究当前在该领域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以及热点问题,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通过实地调研,获得447份西藏农牧区的问卷。并对其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经济预期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并不显著,社会规范、资源禀赋以及参与渠道对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的影响比较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加强村规民约等制度的建设,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在道德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对农牧民进行约束和引导,引导其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改变农牧民的主体认知差异[16],重视西藏传统生态观的开发与传承,深入实施“人畜分离”工程,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是要继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的建设,坚持农业农村有限发展,推进农村厕所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及村庄保洁设施等一体化设施进行运营维护,强化需求导向,构建上下协同、内外协同的协同机制[17],加强市场参与和科技赋能,鼓励相关企业参与西藏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设中,建设西藏的美丽乡村。

三是要拓宽农牧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渠道,加强基层党建引领,通过党组织建设、组织嵌入和组织动员等阶段实现基层自治,将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18],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趣味活动、特色活动等,努力为西藏的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农牧民人居意愿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人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