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

2023-10-06王一帆

新楚文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摘要】中国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很多优良的礼仪规范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遥远的西方国家同样拥有自己的一套礼仪体系,在餐桌礼仪方面,从古至今中国与西方国家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了两个地域的人民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的价值观核心是集体主义,喜欢从整体看待事物;西方人倾向于分析性思维,提倡个人主义和自我,注重个性的张扬。受其影响,中西方餐桌礼仪在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对于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在中西方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很有必要先了解对方的餐桌礼仪。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双方都应采取向对方文化靠拢的原则,了解并尊重他国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有助于我们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而且掌握了他国的交际文化也可以有效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餐桌礼仪;中西对比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1-0077-04

一、引言

泱泱中华历史千年,中国文化包罗万象,璀璨夺目。中华民族在其悠久的时间长河里,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餐桌礼仪文化。面对与我们不同的国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餐桌礼仪也不例外。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各国之间以及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这也凸显出餐桌礼仪对于跨文化交际成功的意义。把握好两者的区别对我们提升自身素质以及跨文化意识有极大帮助。在进行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之前,人们有必要了解中西方国家餐桌礼仪的区别,这样才能够在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尽可能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际。

二、中国餐桌礼仪

在中国,餐桌礼仪的演变与发展,孕育出了一套我们今天所见及所遵守的礼仪规范。餐桌礼仪是人们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美好而进行的一种文化行为。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餐桌礼仪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和家教素养,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在中华大地上,圆形餐桌备受推崇,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亲密无间。而每张圆桌上的座次也代表着其年龄的大小和身份的尊卑。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讲究“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因此正对着大门的位置是上上座。越靠近主座的位置越尊贵,以此类推。若距离相同,则左边尊于右边。在用餐前,务必确认所有宾客都已到场,才可入座开席,即使有人迟到,我们也会耐心等待。而入座的顺序也应是从上上座的宾客开始,依次落座。请客的主人要照顾好在座的所有宾客,会时刻关注大家是否吃好喝好,会在席间给宾客夹菜,关注客人是否能夹到所有菜品等。注意到客人的饭碗空了,会劝说客人再来一碗,菜快吃完了也会询问客人是否需要加菜,时刻关注宾客需求。大家在就座后,需要保持端正的姿势,双脚踩在本人座位下,不得随意伸展,肘部不得靠近桌缘,也不得将手搭在旁边的椅背上。在用餐时,应当展现出优雅的风度,不应贪食,不仅要关注自身,更要关心其他人的需求,要时刻为他人着想。主人不要让客人有做客的感觉,不要让客人对饭菜不满,而客人一定要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席间大家举杯畅饮,无所不谈,中国有其独特的“酒文化”,主人在宴席开始时会提一杯酒,说些祝酒词,席间也会互相劝酒,没喝尽兴主人会认为自己招待不周。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提到用餐工具,就会第一时间想到筷子,可以明显看出,它在中餐的餐具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开饭前,就餐者要将筷子整齐地摆放在饭碗的右侧,吃好后需要筷子竖直地放置于饭碗中间。在进食过程中,或是用餐结束时,都不要嘬筷子头。进餐时与人交谈,应该放下筷子,停止进食,不要一边谈话一边咀嚼食物。交谈中不可用筷子头对着别人指指点点,这是十分不礼貌的行为。中餐礼仪中,还有一个禁忌要注意,就是不要将筷子插在饭碗里,在夹取食物的时候也不要直接用筷子插着。因为在中国民间祭祀的时候会上三炷香,并把筷子竖起来插在碗里祭奠去世的人,表示让祖先用食。所以在中国的饭桌上,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还要注意的是,除了用公筷把凉菜提前拌好之外,不能用自己的筷子在菜肴里挑挑拣拣,这是很不礼貌的,应该直接夹走最上面的,不能去底下翻找。另外,无论在开饭前、进食中,还是饭后,都不要用筷子敲击饭碗和盘子发出声音,这一动作与古时乞讨的动作几乎一致,不是好兆头。当主人想要帮客人盛饭时,可以说“再来点吧。”“还要吃吗?”不能说“你还要饭吗?”这样说很不礼貌。还应以食就口,而不是以口就食。中國孩童趴在碗里和盘子前吃饭菜,都会被家长教育把碗端起来吃,要把食物拿到嘴边吃,而不应该把嘴凑上去吃。吃饭时,嘴巴不能大开大合,喝汤吃面也不要弄出声响。进食时也是不允许抖腿的,因为有抖腿漏财一说。上菜顺序通常是先上汤,紧接着上主食,再就是餐酒,最后上水果促进消化。在中国的餐桌上,菜品的数量通常只能是双数,单数的寓意是不好的。小辈尤其要注意,不管是饭前入座还是开饭动筷,都要等长辈先开始,小辈先做都是不符合礼节的。

而同样是使用筷子的国家,中国和日本、韩国的筷子也各有不同。中国的筷子筷子头是圆形,末端是方形,上圆下方,意味着“天圆地方”。而且中国的筷子一般较厚较长,因为中国家庭吃饭通常是一家人围坐在圆桌旁,桌子中间摆放食物,大家一起夹起来吃,所以筷子较长更方便。厚且长的筷子对于爱吃火锅的中国人来说也是安全且方便的。日本人由于经常吃寿司和生鱼片,他们的定食是提前分出来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因此他们的筷子就比较短,筷子头也比较尖,可以更容易夹住海鲜和寿司,也更便于挑出鱼刺。韩国的筷子大多为金属制品,比木质筷子重很多而且又扁又薄,也就便于他们夹烤肉片和撕泡菜叶。

三、西方餐桌礼仪

在西方的餐桌上,礼仪和素养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元素。人们追求的是一种雅致、宁静的环境,因此在用餐时不能有丝毫失礼之处,同时在进餐时应该尽量减少噪音和其他动作的发生,发生前或发生后要及时道歉,因为这打扰到了别人。

西方家庭从孩子踏上餐桌的那一刻起,家长就开始注意培养他们在餐桌上的礼仪素养。在西方,父母会在孩子四岁时就教给他们餐桌礼仪,再大一点的孩子就要培养他们尽可能多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摆放餐具、饭后收拾餐盘等。西方人的时间观念为单一制,所有事情要严格按照时间和顺序进行。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的饮食工具为刀叉。进餐前,座位的中间会摆好餐盘,餐盘的右边摆放着刀子和勺子,餐盘的左边为叉子。因为更多人习惯用右手写字,进餐时就自然地用左手拿叉子,右手持刀或勺子。在用餐时,切忌张大嘴咀嚼食物,需要张嘴要用餐巾纸等把嘴挡上。喝汤、吃面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这是与中国礼仪相同的部分。

中国存在一些餐桌上的禁忌,西方也不例外。比如在使用刀子的时候,刀刃不可以冲向外面,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应该把代表危险的部分面向自己。刀叉在不使用时应该放在餐盘的旁边,不可以一端搭在餐盘上,一端放在桌子上。餐桌上,刀叉的摆放位置也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是进餐时,暂时放下刀叉,需要将其摆成“八”字型,刀刃面向自己,并分别摆放在餐盘边上。结束用餐的时候,则是将叉子的背面朝上,刀刃朝向外边与叉子平行并拢,平放在餐盘上。切牛排的时候要先从边角开始,切一块吃一块,切的肉块大小要适当,不可以塞进嘴里一大块,这都是不优雅的行为。

四、餐桌礼仪背后的价值观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极为不同。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则是“个体主义”。中国人讲求“人情”,亲戚朋友之间的交往总是在所谓的“欠人情”和“还人情”之间增进情谊的。而请客吃饭则是最常见的中国人培养和建立感情的方式之一。中国人喜欢团圆,追求圆满,讲求“以和为贵”和“家和万事兴”,所以自古以来,就餐除特殊情况外,人们就餐使用的餐桌都是圆形的。大家在用餐时会谈论趣事,沟通感情,席间充满欢声笑语。相反如果饭桌上气氛沉闷,主人会觉得招待不周,宴请不成功,很没有面子。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曲线形的,人们在交谈时会为他人考虑,因此请求时一定要委婉,要绕几圈,不能直奔主题。

西方人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体主义”,强调人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讲求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他们点餐点的是自己那份,进食也只吃自己盘里的部分,更多体现的是分餐形式,而不是同享美食。西方人不把吃饭当作是可以拓宽自己的交友圈,还人情的方式,他们在用餐时不会高声阔谈,而是用彼此能够听清的音量轻声交谈。如果说中国人吃的是“情”,那西方人吃的就是饭本身。西方国家认为孩子和长辈之间都是平等的,要尊重每个人的自由权利,因此西方的父母是不会追着孩子喂饭的,他们认为孩子在经历了几次饥饿后没有食物食用的状态之后,他们会吸取教训,按时吃饭的。与中国人不同,西方人使用的是直线思维模式。大家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是很直接的,直抒胸臆,请求和拒绝也都直接表达,不绕弯子,而且遵循规矩,不代入过多的人情。因此西方的餐桌多为长方形的,就餐的人距离相对较远,人们会碰杯,但不会劝酒。

谦虚是中华民族一直推崇的传统美德,“谦虚”可以说渗透在中国人说话做事的各个方面。尽管中国餐桌上琳琅满目的佳肴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主人仍会谦虚地表示:“这就是我随便做的几个小菜,照顾不周。”“就这么几个菜,委屈你了,请多担待。”而在西方国家,思维与说出来的话语之间的联结是直线型的,宴请时主人会很自然地用“help yourselves”让客人尽情享用,想吃什么请自便。在中国的餐桌上,主人看到客人经常夹一盘菜,会把这个菜挪到客人眼前,发现客人餐碟里菜吃完了或者上了新菜之后会主动给客人夹菜,客人的碗有时会被主人夹得满满当当。而在西方的餐桌上,是不会看见这样的情景的,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是很不礼貌的,客人会觉得自己的自我意愿和用餐自由没有受到尊重。

中国和西方国家所具备的等级观念是不同的。中国的宴席,座位的安排是讲究礼仪规则的。靠近门口的餐座是下座,因为可能会服务大家,帮服务员上菜,帮着倒酒等。上座则是最里面面向出口的座位。上座通常是饭局里地位、职位最高,或者最年长的长辈坐的位置。饭前一定要等上座入座了,其他人再依次落座。“百善孝为先”,家庭聚餐时,父母长辈没动筷子女是不许先吃的。西方为长方形餐桌,他们认为右边为尊。男女主人通常分开就座,女主人的右边坐着男主宾,男主人的右边坐着女主宾。西方讲究绅士礼仪,即女士优先。一旦女士入场,男士会起来欢迎并帮忙拉开座椅。而父母与孩子更是地位平等的独立个体。

五、中西方餐桌礼仪与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宴请宾客是一种十分常见而且友爱的交际方式,不同国家的朋友所具备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礼仪都会在饭局中展现出来。而中西方在饮食的种类和习惯、餐桌及座位的形式、用餐时使用的餐具和就餐氛围等都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直接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结果。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中他国的餐桌礼仪和饮食文化有助于我们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掌握了他国的交际文化可以有效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首先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各个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主流文化,都能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和特点,是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为社会所需要的、与该社会发展至现阶段相适应的。它们都是世界文化百花园的组成部分,构成了我们世界多姿多彩的多元文化格局。每种文化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在平等的文化交流中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中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轨迹的不同,常吃的菜品有很大不同,因此用餐工具也就截然不同。了解并尊重他国饮食文化和餐桌礼仪是成功的跨文化宴请的前提。

跨文化交际中,还要理解与适应目的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所面对的文化,仅仅从态度上尊重还不够。因为这是必须接触和运用的文化,需要进一步主动理解该文化。如果是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文化,则更需要尝试适应它。

另外,我们要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即使是自己喜爱的文化,在接触和学习过程中,文化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而每一种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又有其合理性。因此需要采取开放宽容的态度,用求同存异的原则化解文化冲突。知识文化本身是不会引起交际障碍的,但要格外注意交际文化会带来的误解。但是很多知识文化又是交际文化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我们要多去了解和学习自己国家和对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最后,我们要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所以更多情况下,为了保证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双方都应采取向对方文化靠拢的原则。我们要了解他国的餐桌礼仪,尽可能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冯心如,徐艳萍.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比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04):92-94.

[2]孔令达.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东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J].时代报告,2018(08):105.

[3]梁家萃.从中西餐桌座序看中西礼仪的跨文化交际[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18):171-174.

[4]王佳.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

[5]谭洋阳,曹霞.跨文化视角下饮食文化的差异研究——以中美两国为例[J].现代食品,2021(08):38-39.

[6]刘洋.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餐桌礼仪[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7(01):240-241.

[7]赵彦.中西方餐桌礼仪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D].开封:河南大学,2013.

[8]张亚红.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4):74-75.

[9]陈洁.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餐桌礼仪文化[J].中国培训,2016(12):276-279.

[10]余靓,胡慧.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J].考试周刊,2016(48):21-22.

作者简介:

王一帆(1997),女,满族,辽宁抚顺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形文化障碍
从《推手》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中日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