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燮清《倚晴楼诗余》探析
2023-10-06王江东李平
王江东 李平
【摘要】黄燮清(1805-1864),原名宪清,字韵甫,一作韵珊,自号吟香诗舫主人、两园主人,浙江海盐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官湖北宜都、松滋县令。黄燮清以戏曲名世,诗词创作也负有盛名,著有《倚晴楼七种曲》《倚晴楼诗集》《倚晴楼诗余》等。其中他的词作《倚晴楼诗余》内容非常丰富,整体风格婉约细致,深情绵邈,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目前对黄燮清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戏曲研究,笔者另辟蹊径,以黄燮清的《倚晴楼诗余》中所录的二百余首词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知人论世,立足文本研究,将其内容分为三个类型:题画词、冶游闲情词和羁旅行役词,研究黄燮清词创作的特点,对其词学成就和地位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黄燮清;题画词;冶游闲情词;羁旅行役词;《倚晴楼诗余》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1-0020-04
黄燮清(1805-1864),初名宪清,字韵甫,又作韵珊,自号吟香诗舫主人、茧情生、两园主人等,浙江海盐人。道光十五年(1835)举人,官湖北宜都、松滋县令。传见《清史列传》。黄燮清以戏曲名世,诗词创作也颇负盛名,著有《倚晴楼七种曲》《倚晴楼诗集》《倚晴楼诗余》等,此外还选刻《国朝词综续编》。其《倚晴楼诗余》入晚晴名家词之列。
黄燮清作为晚清词坛名家,虽没有专门的词学理论著作,但他在《国朝词综续编》对词作的评点和《寒松阁词》评跋四则,可以看作是黄燮清的词学主张。如黄燮清在《寒松阁词》跋中云:“词宜细不宜粗,宜曲不宜直,宜幽不宜浅,宜沉不宜浮,宜蓄不宜滑,宜艳不宜枯,宜韵不宜俗,宜远不宜近,宜言外有意,不宜意尽于言,宜寓情于景,不宜舍景言情。以上数条,合之则是,离之则非;合之则为雅音,通于风骚;离之则入于曲调,甚或流为插科打诨,村歌俚唱矣。此中界线切宜细辨。若随题布置,信笔直书,则积弊终不能洗净也。韵甫识。”[1]针对张鸣珂的创作历程,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黄燮清总结出“十宜十不宜”的作词方法。他强调,“十宜”合则为雅词,分则为村歌俚词,可见,雅正之音是黄燮清追求的审美风格。
《倚晴楼诗余》共四卷,收词两百余首,“在词的体式上,既有长制,又有短篇,长调,中调,小令三种体制分布均匀,且两百余首词共用97个词牌,选调非常丰富”[2]。可见,黄燮清填词敢于尝试和创新,不拘泥于一端,取径较为宽泛,是有意识的创作。
《倚晴楼诗余》内容丰富,题画、咏物、写景、酬答、咏怀等多有涉及。可以说,《倚晴楼诗余》正是词人黄燮清诗酒人生、雅致情怀的写照。本文在仔细研读《倚晴楼诗余》的基础上,将其内容划分为三个类型,依次是题画词、冶游闲情词、羁旅行役词,并以此来研究黄燮清词作的特点。
一、题画词
《倚晴楼诗余》中题画词有63首,占到全词的三分之一。好的题画词既不应离开画面,又不宜停留于画面。而是要求目注画中,心游画外。既画形,也写意。黄燮清由于善于绘画,所以他的题画词词境与画境能相互交融,境界与性灵能互生。
如《疏影·题张松溪泰初花影吹笙图》,词人并没有按常规上阕工笔描画面,下阕写画意。而是在上下两阕中兼有对画面的描述与画境的生发。上阕“烟痕似雪。有瘦萤几点,飞上衣褶。料理银簧,坐对瑶天,黄昏韵事幽绝”是工笔描写画的景物,轻烟似雪,几点瘦萤飞上美人衣袂,美人手着笙簧,于黄昏独坐。这是实写,而“凄清不耐离人听,怕剩梦、断时难接。莫等闲、作弄凉声,挑醒一窗梧叶”又是虚写,是词人想象着笙簧发出凄清的声响,让离人都不忍倾听。而笙响“挑醒一窗梧叶”又是作者以动写静。下阕“仰见明河浪静,夜深正露重,丝鬓微湿。袖底香归,指上秋生,逗起惺忪蝴蝶”既写画中女子的丝鬓、衣袖、手指,强调画面细节,呈现静态的画面;又写动作,如“仰见”“逗起”,突出画面的动态。而“栏干闲了谁同倚,但靠碎、半身斜月。到恁时、寻取双成,偷谱羽衣三叠”是作者对画中女子心绪的揣测与想象,是虚写。这篇题画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写得非常传神。
又如《念奴娇·题查青华人渶龙灵石图》,词人上阕开门见山:“孤峰瘦立,问飞来何处,离奇倔强。”硬语盘空,接着词人想象灵石来历:“料得巨灵开华岳,削落芙蓉一丈。”突出出处不凡。下阕词人目注画中,状画中灵石形态:“堪讶剔透玲珑,嵚崎天矫,无一平庸相。”而“碧髓常腥,苍鳞自动,势欲飞腾上。海天风雨,恐随云气来往”又是作者写意。词与画照相呼应,相得益彰,“无一平庸相”。
黄燮清还有一类题画词引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由于画面内容的触发,使词人的人生体验在词中不经意流露。如《雨霖铃·题陆次山矶蜀游图》,上阕描绘了蜀地奇峰险峻:“奇峰青削。问谁人遣,力士开凿。”接着又写:“偏安自古形胜,英雄代谢,风云萧索。”由地形想到英雄更替,引发感慨:“指数兴亡似马,背残梦依约。”最后又回到画面:“买浊酒、一醉斜阳,笑倚吟鞭慢斟酌。”下阕词人舍弃了画面提供的内容,转入自己的思索:“玉环花蕊都飘泊。叹香魂、更比秋烟薄。当初坠粉零艳,只合付、浪游诗橐。自别峨嵋,城上芙蓉,几度开落。悔听了、杜宇归来,过后思量著。”花蕊都漂泊,芙蓉几开落,时光易逝,历史兴亡,各种思量涌上心头。而在《浪淘沙·题葛民花楼风月图》这首小令,开篇即云“无限千古愁”,奠定愁苦的基调。接着转入画面的描写,独上高楼,浩荡的长江匹练如同展开的白练,极为壮观。“只有渔舟”在浩荡的画面中凸显出来。此时画面戛然而止,直接抒发作者“旧时歌舞几时休。一样朱阑人换了,往事悠悠”的感慨,流露出一种迷茫的失落情绪,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无奈和迷惘。
黄燮清的这类题画词,因画面内容的某一点触发了词人心头积郁已久的感慨,所以既写画面内容,又引入词人的人生感受。当然,这个人生感受必须受到画面内容的限制。
黄燮清词学思想正統,恪守“词为小道”的传统,与时事有一定的距离。但时局的动荡,生活环境的改变,让词人从闲适的士大夫生活惊醒过来,正视眼前发生的一切。受到环境的刺激,词人自觉改变了原来的创作题材,而以时事入词。
如《水龙吟·题沈晓沧年丈炳垣月夜渡海卷》一词,上阕是对画面内容的描绘:“阵云冷压艨艟,片帆如叶烟涛里。”战士们有着“忧时感遇,临流慷慨”的雄心,这是词人“补足”画面中的形象,接着词人又转入画面的描写“潮打征袍,雷轰虞鼓,睡龙惊起”,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入手。可是,当时局势颓废,朝纲不振,有志之士倍受压制,故有“但浩歌击楫,问天不语,无人会、苍茫意”的沉重失落。下阕词人离开画面,转入评论,将帅虽有报国的热情:“将帅星辰有几?闪燐芒、欃枪犹指。”但一个“空”字,宣泄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望空搔首,壮心不已”。但词人并未因此而沉沦,而是期待“柱倚南天,剑横北斗,男儿谁是。待扶桑日出,馀腥断瘴,借银河洗”。豪情壮志呼之欲出,词人的评论延续了画面的全过程,挖掘画面中所寓含的情感。黄燮清这首题画词,一洗凄凉悱恻之态,代之以饱满的爱国热忱。
二、冶游闲情词
黄燮清的词作中,也有一些写景咏物,反映闲适生活志趣的冶游闲情词。这类冶游闲情词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中心,以表现人的情感为归宿。严迪昌认为“黄燮清词以流美新活见长,能以平易语辞道人所不能道”[3],这一特点多表现在黄燮清冶游闲情词中。黄燮清是浙江海盐人,早年一直生活在这里,此地风光旖旎,山川秀美,故而多吟咏山水景物的词作。
如登山临水而有词《四犯翠连环·薄暮泊孤山,登巢居阁,和吴子述承勳韵》,此词写景巧用颜色词,如上阕交代出游时间:“夕阳红到销魂地”“半天暝色,半湖云气”,薄暮的晚景让词人突然觉得“忽忽愁难寄”,心底顿生一种莫可名状的愁绪,下阕词人发出“秋老矣,白了菱花影,青了莲房子”的感慨。夕阳的红、菱花的白、莲房的青,化解了词人心头绵密的愁绪,笔调轻快,用词流丽。
同是登临之作,《浪淘沙慢·早春偕钱筱南登滕王阁》一词,写景气象阔大,上阕一开篇就写眼前景“看江上,惊涛练卷,万里寒色”,接着由景抒情“兴废都成往劫,登临况是倦客”。历史兴废已成往事,更何况是在“倦客”的眼中,一个“倦”字让全词呈现出萧瑟的氛围,接着词人又从远处着笔,写落日、帆樯、乱鸦、浪花,“带落照、点点帆樯,共乱鸦、飞去渐如墨。天在浪花中白”。下阕又抒情,眼前景并没有让词人抒怀,“算今古、儿女英雄恨,并作潮和汐”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兴废的思考及对人生的无限感慨。
黄燮请的词善于用叠词,如《清平乐·当湖秋泛》这首词连用四个一:“一枝枝舻横塘。一声声笛邻墙。一点点蘋秋意,一丝丝蓼斜阳。”不仅在音律上朗朗上口,而且将景色的动人之处简练又生动地表现出来。
黄燮清冶游闲情词中有不少咏物词。宋代张炎论咏物词“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摹写差远,则晦而不明”,“唯所咏了然在目,且不留滞于物”[4],黄燮清的咏物词用笔极工,别有寄托。如《齐天乐·芦花》:“枝枝叶叶萧萧响,荒汀暮寒时候。映水成云,迎风化雪,色相似空还有。萍踪浪走。”动态描摹芦花在寒风中零落,“萧”“荒”“寒”“萍踪”凸显了芦花在草木摇落、气象萧瑟的季节里的孤寂之感,而这孤寂与落寞是否正是词人当时的心境,似别有寄托。《齐天乐·车灯》以旅途中如影相随的车灯入题:“平原碎碾凄迷影,轻随画轮移去。瘦借烟肥,昏怜雾隔,红晕马蹄尘土。残更四五。正一点心焦,闷天难曙。”词人由这碾碎的灯影想到荒凉愁旅,发出“照醒离魂,不眠人最苦”的感慨。
三、羁旅行役词
黄燮清一生困于科场,六应科考不第,所以《倚晴楼诗余》中有大量的羁旅行役词。黄燮请的羁旅行役词,涉及其后期漂泊异乡、奔走各地时的亲身感受,所书写的情感真实、细腻、感人。如《苏幕遮》叙写漂泊天涯的种种愁情。“客衣单,人影悄”交代了游子孤独无人陪伴的辛酸。紧接着,巧用四个“越”,构成意脉清晰的四个层次:“越是天涯,越是秋来早。”“越是黄昏,越是虫声闹。”“越是无家,越是乡书少。”“越是销魂,越是灯残了。”层层渲染,造成词情摇曳、韵味悠长的审美效果。
黄燮清的羁旅行驿词与相思别离交缠,夹杂着失意文人仕宦的忧伤以及游子漂泊的苦涩。如《兰陵王》写于词人赶考途中,上阕先写黄昏景色,营造了衰飒忧伤的氛围,然后使用典故交代自己漂泊在外的原因:“弹铗。清游未歇。”然后又转入写景:“野草凄迷,疲马争啮。烟中楼阁云堆叠。望远水无际,乱峰争暝,苍茫残照赴雉堞。”“野草”“疲马”“乱峰”“残照”无不给这黄昏景色涂上凄迷的色彩,词人乱愁郁结于胸,无处发泄,唯有将愁情寄予明月:“遥情千里,试寄与,雁外月。”《念奴娇·将客西泠填此志感》将羁旅、仕宦、思亲、相思结合,上阕写了词人的各种心酸:“双亲老矣,更弟兄潦倒,一般作客。两字功名何日就,望得门闾头白。乌鹊依枝,雁鸿印雪,落落饥驱迫。欲留难住,未行先计归日。”双亲已老,弟兄落魄,此为一种心酸;为了功名,客居他乡,却长久未能实现,此为第二種心酸;迫于饥饿,欲留难住,此为第三种心酸,上阕几番心酸,皆因功名未遂而起,此番离别,也是为功名奔波,以期有所作为,所以这一字一句渗透着浓浓的失意和悲怆。下阕从芳闺的角色写离别:“堪叹寂寞芳闺,露花烟草,总是伤心色。”不单是男女间的离别,一句“总是伤心色”,包含着各种心酸。
将羁旅之嗟和知己之叹结合而有《念奴娇·新店见亡友许金桥题壁诗》一词,上阕写月夜羁旅途中,遇亡友许谨身题壁诗:“晓星疏朗,送荒寒行色,五更羁旅。野店啼鸦如唤我,留看故人诗句。”下阕是词人的慨叹,羁旅之苦融合着身世之悲、功名之痛、知己之情:“赢得天涯知己泪,痛哭招魂何处。已矣功名,悲哉身世,弹指成今古。”词作内容非常丰富,感情也缠绵深沉得多。
四、结语
黄燮清的题画词,不仅能目注画中,生动描绘画面,挖掘画家的画面构思和画面所表现的意蕴,而且有些题画词融入词人自己的人生体验,别有韵味,个别题画词甚至将时事引入其中,不得不说是对题画词的突破;冶游闲情词写景咏物,惜春赏花,笔调清丽自然,韵味隽永,是词人闲适生活的体现;羁旅行役词交织着相思别离,夹杂着失意文人仕宦的忧伤以及落拓游子漂泊的苦涩,又是词人外出赴考,仕宦奔波的写照。
我们可以通过学者对黄燮清词的评价窥见他在清代词坛的地位,张炳堃认为“联绵旷邈,哀感顽艳,截竹依永,累黍罔忒,固已挹周、柳之袖,入姜、张之室”[5]序,王韬认为“独饶神韵”[6],李慈铭认为“律切深秀,固所谓词人之词也,于词中为当家”[7],《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虽未达玉田行云流水之境,而沉幽婉曲,措辞清雅,每词收处有言尽意不尽之妙”[8]。
虽然《倚晴楼诗余》偏于抒写封建士大夫的闲适情怀,抒发个人的喜怒哀愁,很少反映广阔的社会内容,思想性不高,但是黄燮清创作的态度严谨,词作内容淳雅。《倚晴楼诗余》的整体风格婉约细致,深情绵邈,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不愧为晚清词坛的名家。
参考文献:
[1]陈良运主编.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571.
[2]蔡庆.黄燮清创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22.
[3]严迪昌.清词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1999:498.
[4]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261.
[5]黄燮清.倚晴楼诗余[M].刻本.1869(清同治八年).
[6]王韬,陈戍国.瀛濡杂志[M].长沙:岳麓书社,1988:131.
[7]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102.
[8]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16[M].济南:齐鲁书社,1996:716.
作者简介:
王江东(1987-),女,汉族,甘肃武山人,甘肃省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研究。
李平(1985-),男,汉族,甘肃武威人,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古籍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