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构建模式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3-10-06冯朝辉张晴羽刚正文

新楚文化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科技文化

冯朝辉 张晴羽 刚正文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战略不断深化,“科技+文化”的融合渐成大势。在此浪潮下,各文博机构分别依托自身优势进行了应对性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科技与文化艺术的融合并非朝夕之功,技术与发展路径的短板始终存在,各类文博机构分头发展所造成的重复建设、资源固化的弊端日益明显。在此情形下加快建设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理应成为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中一项优先关注与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文化;科技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1-0085-04

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艺术于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担着通过审美的方式生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人类世界观、塑造人类思维方式的构建功能。2014年10月習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中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调研时曾强调:“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可见,数字技术的应用已成大势所趋。数字办公、数字看展、数字游览、数字教学、数字科研、数字会议等功能发展迅猛,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建设全国一体化的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是实现我国“数字蝶变”乃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必然要求。

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以文化艺术资源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提供展示、传播、思想建设等服务,呈现信息资源全面化、资源共享化、传播网络化、生产数字化、使用智能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它的构建将有效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提高各文化场馆的数字智能化服务水平,创新交互体验应用,充分发挥社会美育作用,提升文化艺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

一、当前文博机构数字化建设现状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建设并非从零开始,当下各文博机构已经具有一定的建设基础,部分国内优秀馆区建设已卓有成效。然而从整体水平来看,绝大多数文博机构因前期缺乏统筹思维,分头建设发展,造成了馆与馆之间发展不均衡、资源信息封闭、存在技术缺陷等弊端。

(一)主体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馆规模、隶属关系、人员配备、财政状况等不同,导致各馆自身发展定位不尽相同,尤其一些规模较小的馆受主客观双重因素的影响,发展上存在严重的局限性,从而在数字化建设上出现了“大馆愈强,小馆愈弱”“各自为政”的不均衡发展局面。

在此以辽宁省为例,虽然辽宁省文化厅(现省文旅局)于“十三五”工作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三五期间,我省二级以上博物馆全部实现数字化博物馆功能”①,但各馆差异仍然显著。

辽宁省博物馆作为全省文博机构的龙头单位,设有官网、微博、微信等多种数字化在线展示平台,2021年辽宁省博物馆对社会发布了“智慧化博物馆建设项目(一期)招标公告”②,预算金额为305万元。这一方面说明其依托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为主的数字化智能建设的强势起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项目开展相对滞后,且仍以本馆自身建设为主的弊端。

再如沈阳故宫博物院,设有数字与信息化部,由信息网络组、数字传媒组、数字展示组、数字资源组、大数据管理组等九个分支小组构成,负责故宫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更承担故宫博物院的国际互联网站和文化展示信息平台的开发与日常维护工作,是辽宁省具有较高数字化建设水平的文博机构代表。但在实际工作中同样面临着跨计算机与艺术专业人才缺乏,数据云端共享不足等问题。

至于一些管理人员少,财政投入不足的小馆,如隶属于沈阳市文旅局管理的沈阳美术馆,则存在着数字技术专业应用研究人员“配备难”的问题。目前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文化传播手段仅限于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运营,对线下展厅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基本处于尚待开发状态。其他同类型小馆的数字化建设状况大体如此。

为服务于教学工作,各高等院校在发展建设中亦普遍积累下了不少文物资源。由于高校管理的相对独立性,且作为教学辅助机构的学校典藏部门并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从而造成了高校典藏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严重滞后。往往因人员配备少、数字化工作量大,工作技术水平不高,使得数字化工作处于滞缓状态,珍贵而庞大的档案、文物资源因主客观双重因素被“束之高阁”,研究、展示、欣赏、教育功能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信息资源相对封闭

各文博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工作起初是各单位(部门)自发开展的,所以以本单位(部门)资源为数字化信息组织单位的“单馆模式”成为目前各文博机构数字化发展模式的主流。这种发展模式在从“零”到“一”的前期发展阶段有一定效果,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数字化质的突破,但从长远预期上看,这种发展模式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由于技术标准不统一、资源相对封闭,形成数字化壁垒与孤岛,为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阻碍。不但导致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且不利于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长远发展,与当下新时代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趋势及发展要求不相符。

在高校馆藏方面,其建设局限性尤其严重,投入大,产生的效益却较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回报。部分学校提出数字化工程外包,此方式能够有效推进数字化进度,但后期管理所面对的风险也被大大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各校的数字化系统近乎全然独立,或出于对本校师生的研究资源倾向,或出于对本校研究团队的优势课题保护,或单纯束缚于技术层面带来的不便,各高校在资源交流一事上不约而同地展现出被动应对态度。

在文献类馆藏方面,问题可归为“对同行封闭”和“对大众封闭”两种情况。为了保障重点文献安全,各馆对于民众借阅的约束条件很多,往往需要经过复杂的审批流程。而对于同类型驻馆研究人员及学者的借阅要求,各单位也无法及时无条件地予以提供,这极大地阻碍了学术研究进度,不利于研究型人才培育和整体文化实力的提升。

(三)现有数字化搭建基础不牢

一是质量差,存在安全隐患。作为对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匆忙应对,多数文博单位早期行为难免带有很多的盲目和随意性,所采取的措施亦存在漏洞或不切合实际的状况。部分单位由于缺少前期规划,决策跟风或项目仓促实施,导致数字化质量较预期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后续的管理和使用工作。如数据录入精度差、录入信息不全面、文物编码线上、线下不对应、查找筛选功能匹配度低。尤其对网络安全防卫方面问题,前期认识高度不够,造成设计上考虑不全,为后期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是数字化功能单一。目前国内二、三线城市甚至部分一线城市的文博数字系统功能匮乏,更新滞后。理应具备的馆区介绍、线上展陈、社会教育等展示、服务基础功能,在官方网站上常常是功能不全,或是开发不深。对于360度全景和三維虚拟等技术的运用更显缺乏,数字化“艺术展厅”“艺术教室”“艺术剧场”等开发不足。

三是交互性差。从现有展馆数字系统与观众交互水平上来看,部分机构在用户体验上开发得还很不够,如建议与反馈渠道不畅通,电子客服答非所问或无人应答;线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囿于屏幕之后,沉浸式声影结合技术的应用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等问题。

以上问题客观上源于技术缺陷与资金匮乏,主观上则反映出研发者和设计者对交互理念理解的不到位。

二、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的构建模式

为解决现实问题、合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应坚定站在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大方针下,构建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从数字科研、数字观展、数字行政三方面理解新模式。

(一)数字科研

作为数字化建设中最易凸显效果的项目,“线上博物馆”与普通观众的联系最为密切,完善“线上博物馆”建设有助于推动远程取用功能实现效能最大化。云端数据库可以容纳比线下展厅多数倍的藏品,能有效解决空间制约,为国内及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新的桥梁。因此,应从技术层面加强基底建设,在丰富线上博物馆功能、加强游客承载力的同时,也要把目光放到各个博物馆数据库的联结和沟通上,最终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国的综合数据库。另外,依赖线上数据库的强大储备力和登入查看的便捷属性,一些不便于公开展出的特殊文物也可以在一次性上传后实现“一劳永逸”,如此一来,文物保护功能与文化传播功能之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数字观展

一是名家讲解带动“学与游”,构建名家名师参与展览讲解的系统工程。随着民众文化水平的提升,泛泛科普性质的导览词已经无法满足高水平观众的需求。将名家名师讲解词纳入导览资源库,既可避免对展品艺术价值的低估与掩盖,又能显著提升讲解词内涵。

二是展区布置数字化,打造“沉浸式”看展体感。现如今,传统展馆陈设已经不能满足民众飞速增长的体感要求了。“沉浸式观展”为此提供了最优解。一方面,沉浸式观展体验有利于接纳低龄观众,促进受众群体的全年龄层覆盖;另一方面,有利于彻底打破观展门槛,缩减审美差距。

(三)数字行政

一是提高行政部门日常管理与服务工作信息化水平。面对受众需求持续细化,文博机构的服务保障体系必须紧跟步伐、加速完善。数字行政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员工的工作负担,降低错误率。同时,意见反馈系统的完善应着力于打通民意反馈渠道,减少沟通程序,着重考虑操作简化问题。

二是加强安全保障、防卫机制与监管机制建设。加强文物资源库的安全质量管理贯穿实体文献与藏品数字化过程始终,包括数字化流程的质量管理、图像质量管理、外包中的质量管理等。

三、构建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的实践路径

面对各文博机构数字化建设工作向着“数智人文”方向全面转型与升级的发展机遇期,应以切实可行为宗旨,探索实践路径。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一是充分认识加快建设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工作对于各地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这是一项需要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主动构建、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具备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打破专业限制,拓展思维宽度,着眼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将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紧密结合政策与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工业和信息化、科技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文化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发展路径,尽快实现优秀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与共享,以数字艺术手段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弘扬中华文化,打造文化强国、数字强国,实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创新性发展。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文化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鉴于目前国内各文博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已在单馆发展的路线上具备了一定基础,可以从政府整体谋划的层面上,将对各机构的“单馆投资”资金予以整合,化零为整。由于文博机构不具备政府行政职能,欲成功构建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无疑需要政府行为的参与,或者由政府相关部门赋予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的职能。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企业)单位,“文博艺”行业的资金投入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回报形式也不如单纯的商业收益那么直观,但其社会效益和基础性作用是单纯商业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应以政府行为为主,加大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

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发挥民间资本助推作用。2022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顺应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积极运用开发性金融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支持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扶持一批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类项目和新型文化企业③。以金融支撑科技,以科技发展文化,这为进一步开放金融与文化、科技合作力度、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技术优势互补,人才互助共享,统筹推进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吸纳复合型人才,破除专业壁垒。目前对于人才的缺乏一方面体现在行政管理者对互联网数字化认识不足、不透,甚至不懂,难以做出有一定高度和专业水准的决策;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同时拥有文化与科技知识的专业人才不足。基于此,应培养、吸纳跨文化与科技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改变传统的单一视角与单一行业思维,甚至通过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以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形势需要。

二是发挥产学研优势,搭建互利合作机制。我国有三千余所高等院校,可集合区域内各高校的专业优势,在科技立项上改变过去仅鼓励跨单位、跨部门联合申请立项的做法,补充以政府从全局、长远发展角度上优先设定一批必选项目,成立相应工作组(协调组),指导相关单位搭配组合,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配职能。在具体分工方式与合作方式上,由理工类院校担当数字平台的搭建以及功能研发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文科院校在文物信息整合、平台运营、项目策划等方面发挥人才优势;艺术设计类院系在文物鉴定、网页设计提供专业支撑。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同高校的联合开发,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解决传统文博界从业人员中,互联网人才和交叉学科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同时又明确了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目标,使得高校的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应用,让在校学生们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实现一举多得。

三是吸引市民与艺术消费者主动参与科学文化建设。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是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艺术资源库群,统筹推进重点公共数字文化艺术工程建设,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艺术建设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民众对于文博机构的功能需求和发展预期始终是我们开展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要畅通市民、民营、个体企业等建议渠道,甚至有条件地开放建设端口,从而捕捉最新鲜的社会需求,群策群力,构建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

数字化艺术服务体系的成功构建,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性互助的发展氛围,由成熟带动不成熟,由不平衡走向平衡,提升各地的文化艺术氛围,提高大众的欣赏品位,增强民众的幸福指数,构筑良好的学术环境,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带动全国文博数字化整体水平走上新阶段,在国际文化艺术领域展示出中国文化艺术资源建设的先进形象。

注释:

①辽宁省文化厅明确“十三五”期间文化改革发展任务.https://www.mct.gov.cn/whzx/qgwhxxlb/ln/201605/t20160509_780542.htm.2016-05-09.

②遼宁省博物馆智慧化博物馆建设项目(一期)招标公告.http://www.ccgp.gov.cn/cggg/dfgg/gkzb/202108/t20210826_16777833.htm.2021-08-26.

③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5/27/content_5613011.htm.2021-04-15.

参考文献:

[1]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文艺工作纪实[N/OL].人民日报,(2021-12-01)[2023-04-28].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1-12/14/nw.D110000renmrb_20211214_1-01.htm.

[2]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N/OL].光明日报,(2023-04-04)[2023-04-28].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04/04/nw.D110000gmrb_20230404_3-02.htm.

[3]郑然,李晶.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进展[J].情报资料工作,2012(3):69-71.

[4]傅林,夏志刚.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81-89.

[5]王红,刘素仁.沉浸与叙事:新媒体影像技术下的博物馆文化沉浸式体验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8,34(04):161-169.

作者简介:

冯朝辉(1967.1-),男,汉族,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生,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美术馆馆长,研究方向:中国书画鉴定研究。

张晴羽(1999.6-),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书画鉴定研究。

刚正文(1997.3-),男,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中国画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数字化科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谁远谁近?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数字化制胜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