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实践研究
2023-10-06张露薇
张露薇
美术欣赏是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方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以及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愈发受到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素养培养效果,便成为现阶段初中美术教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拟从创设教学情境、进行思维引导、加强临摹练习三个角度出发,探究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以期为初中美术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可以反映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度和直觉性感悟,是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事物的感知更多来自具象思维。因此,在组织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全面、更真切的具象化感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使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时,可利用电教设备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契合教学内容和需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层面产生具象化感知,从而更敏锐、更全面地感受到美术作品流露出的艺术魅力,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提高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一课时,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品鉴和体会画作意境,以此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踏歌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古筝演奏的古曲。古筝演奏时,那婉转、悠扬、空灵的音调能给予学生强烈的听觉感触。伴随着古曲,学生的心境也逐渐平静、舒缓,思维和情感也慢慢地跟随流动的旋律回到了遥远的古代。随后,教师以“自上而下缓慢展开画卷”的动画形式,将《踏歌图》呈现在大屏幕上。此过程中,学生的视线会跟随动画“自上而下”形成“先看远处山景,后看近处人物”的欣赏流程,能够使学生产生“身处画中,远处观望”的感受,从而增强视觉感触,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远处山峰之奇峭,近处农民之欢愉”,进而对画作意境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最后,在古曲背景音乐的衬托下,教师可结合“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与画作意境相符的诗句,引导学生对画中“远山”“楼阁”“农夫”等具体元素进行欣赏和感悟。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古筝古曲播放”“画卷展开式作品展示”“引入相关古诗词”等教学手段创设出符合美术作品意境的教学情境,从听觉、视觉、文化情感等多个层面,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使学生能够真正“走入画中”,更深刻地感受画作意境及各元素所蕴含的美感,从而使其审美感知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进行思维引导,培养审美想象
“想象力”是发现美、创造美的基石,因此,“审美想象力”也是审美素养的重点之一,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审美想象力的培养。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创造欲强,喜欢进行丰富、奇特的幻想并提出想法。这些认知特征为审美想象力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认知特征,通过适时、合理、有效的思维引导,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审美想象力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九年级上册《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一课时,教师可从“思辨思维”和“创造思维”两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以此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的教学目的。首先,教师在大屏幕中同时展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和《米洛斯的维纳斯》两个雕塑作品的图片。然后提出“为什么前者做成‘胖胖’的形态,后者要去掉双臂?”这一开放性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辨思维”和“想象思维”被充分激发,他们回答出“那个时代以胖为美”“模特体型的写实表现”等多种天马行空的答案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思辨思维”引导过程既有利于课堂氛围的活跃,又能够使学生依托丰富的想象力对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鉴赏,以此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当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讲解后,可通过“找回维纳斯双臂”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塑作品的审美感知和艺术理解,想象“维纳斯”缺失的双臂是怎样的动作或形态,并鼓励学生到讲台上摆出自认为“维纳斯”应有的整体形象。在这一趣味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激发,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美术知识、对当前美术作品的审美感悟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审美想象力的有效培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两个美术作品的对比欣赏为载体,利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思辨思维”和“创造思维”进行启迪和引导,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由化的交流探討中,对美术作品产生更加多元化的审美感悟并进行有效的审美表达,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美的空间,使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从而将“审美”“想象”“创造”紧密联系,使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得到有效培养。
三、加强临摹练习,培养审美理解
美术欣赏是一个理性与感性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的心理过程。欣赏时不仅要从感性层面出发,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进行情感上的感知和品味,还要从理性层面出发,结合所学的美术知识、鉴赏方法,对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美术作品所流露出的美感。因此,审美理解力也是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需要重点培养和锻炼的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教师就需要从理性和感性的层面出发,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通过开展探究性、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好地感受和理解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感,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素养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生活的艺术——中国工艺美术》一课时,教师可将“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与“临摹创新”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理实结合”的形式,对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如,在进行“彩陶”美术工艺品欣赏时,教师可带领学生一同以“彩泥”为材料,模仿“彩陶工艺品”的制作手法和艺术特点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此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将玻璃、塑料等现代材料或青铜器造型、瓷器纹饰等设计元素融入“彩陶”作品中,通过临摹、创新的实践加深对现代工艺和传统工艺,以及青铜器、瓷器、陶器等工艺品制作技法的理解,从而实现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临摹”作为美术欣赏的主要手段,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具有一定艺术创新性的实践学习活动,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体验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从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出发,对美术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从而加深其审美体验,促进其审美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是审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美术欣赏教学时,应以这些组成部分为着手点,通过创设情境、思维引导、临摹创新等教学策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培养,从而更好地落实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的作用和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宣堡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