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2023-10-05邹银

文理导航 2023年28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高中生影响因素

邹银

摘要: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动机可能会受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师行为、自信心和责任感等诸多因素影响。学习动机在定义上指的是能够维持个体进入持续性学习状态的一种心理状态,只有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才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正向的反馈。它可以被当做一项自变量进行研究,学习动机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不仅学生的个人原因会导致学习动机的形成,父母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期望和社会的支持对学习动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因此通过研究我们需要找到不同因素对学生动机的影响,指导教育实践工作。站在系统论的角度出发观察高中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动机类型,比如表面性动机、深层动机和成就性动机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引文: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内部自驱力的成长,它能够让学生持续不断的从事某一项学习活动,维持某一种学习状态,也能够引导学生的行为朝向一定的目标去前进,也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促进个体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姿态,并且做好内部心理的调试工作。也有学者认为学习动机是指学习个体通过学习希望获得正向的反馈,通过学习获取一定的回报。总而言之,无论对学习动机如何定义,它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自明的。本文围绕着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展开论述,希望为有關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高中生学习动机分类

(一)内部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不同的,内部动机指的是个体自然而然产生的学习的欲望,这种动机不需要通过外部的刺激也能够维持和生成,个体对学习内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通过学习活动本身就可以引起兴趣的增长,只要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心理需求,就能够让学习行为得到持续和延续,这种动机只有少部分学生可以自觉拥有,这部分学生往往拥有不错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他们能够自觉的让自己的学习状态保持在长期热情的水平线上。学习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关键要素,有些学者认为人生下来就一定会热爱学习,这点不需要依靠环境的培养,因此学习内容本身就足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生成。

内部学习动机有两个要素,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学习内容是否能够充分满足学习需求,而外部动机则不然,外部驱动机指的是由于外界环境刺激而产生的与学习者内在需求本身不完全重合的一种动机。比如有些学生是为了获得本次考试的好成绩,还有些学生是为了获得家长和教师的鼓励和表扬而学习,这种外部动机属于赞赏性动机,或者避免惩罚而产生的动机,学习者可能并不关注学习内容的本身也不关注学习过程是否快乐。

(二)认知驱动力和附属内驱力动机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境分析,可以把动机划分为认知内驱力动机、自我提升内驱力动机和附属内驱力动机。认知内驱力指的是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需要通过自身的亲自探索来获取经验和学习动力,通过学习处理困难和困境。自我提升内驱力指的是学生想要获得更好的社会地位,或者是更好的工作能力而产生的一种动机。附属内驱力更多的是由生活情境产生的,比如通过学习来维持正常的人际表面关系,或者需要赢得朋辈关系中的他人尊重。

二、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一)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归因方式是有关系的,并且关系较为密切,动机包括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同时还包括任务价值、学习控制感以及自我效能感,这些都和归因的能力和努力程度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同时与运气和任务难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强,那么他很明显外部归因方式较为明显,学生的动机较弱,很明显他的内部归因方式较为明显,比如学习动机强的学生通常会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是因为题目太简单,考好是因为我正好复习了。而动机较弱的学生却不认为如此,他把自己不想学习的原因归结为我就不是这块料,我没有好好努力或者本次考试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学习动机强的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不管有没有收获到自己满意的成果都能够把成败归因到外部因素之上。如果本次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可以让自己脱身,如果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会告诉别人是因为题目过于简单,而别的学生认为难,反向证明了自己还是能力比较强,如果失败了就可以说题目太难,不至于让别人认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自己笨。而学习动机比较弱的学生,却并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考出来成绩不错会说是自己能力强,不学习也可以考出好分数。如果考出来成绩不好,会说自己不够努力没有好好复习。

这是一种自我防御性的归因形式,学习动机强可以归为外部因素,表明学生内心缺乏自信心,而学习动机弱可以归因成内部因素,认为自己不愿意学习是因为能力不足或者努力不够,如果自己的学习动机较弱可以归结为能力不够的原因,不利于学习动机的培养,这样的归因方式很容易让学生自暴自弃。同时学习动机的强弱与考试焦虑和能力也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考试焦虑动机较强证明学生重视考试,为了考试而努力,如果没有考出好的成绩会归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或者努力不够,为下一次考试做好准备。如果考试焦虑动机较弱,那说明学生无论如何都不重视本次考试,不管考的好不好都可以归因为试卷难度太大或者自己没有复习,这样就避免了承认自己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尴尬和不适感。

(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任务价值、学习控制维度会呈现出正相关的状态,与考试焦虑动机反而呈现出负相关的状态。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维持学习动力的关键要素,自我效能感能够对学习动机进行预测,如果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学生就会更加有信心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做去完成,本身就能够让学习内部动机有所增加。因为自信所以学习成就也不错,成绩好会获得更多的外部夸赞和羡慕,这也满足了学生的外部动机需求。如果学生自我效能感较差,本身就会导致信心较弱,内部动机不足,无法取得好的成绩,接下来也无法获得老师和父母的赞赏,也无法获得同学的羡慕,使外部动机持续下降。自我效能感和考试焦虑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自我效能感越强,说明学生的考试焦虑动机越弱。而自我效能感越弱则证明学生的考试焦虑动机比较强,表明了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极强的认可和自信,不会因为考试的分数进行自我怀疑,这也就意味着考试引起的动机会减弱。学生如果对自己的学习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展开学习活动,就有可能会惧怕考试,考试的压力增加会增加考试焦虑动机,这也是自我效能感较弱的学生学习的主要诱因。

(三)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显著的关系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师生关系之间应当是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考量,师生关系可以从亲密度、支持度和满意度等几个要素去考虑,和冲突性呈现出负相关的状态。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师生之间的关系好坏与紧密程度会影响到学习动机的强弱,除了考试焦虑动机以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强,有利于维持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和支持度。相反老师更容易认可和夸奖那些有充足动力去学习的学生,学生得到了教师的赞赏和夸奖就会更加容易投入到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相反,如果学习动机较弱学生就很少受到老师的重视和表扬,因为没有外部的磁场奖励,会导致动力不足,渐渐的变得不再愿意参加到学习中,或者自觉性下降,形成恶性循环考试焦虑动机与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呈现出负相关的状态,却和冲突性呈现出正相关,考试会给学生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如果自身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会导致心生抵触,慢慢演变成对教师的外部归因,认为教师故意为难我,或者都是老师没有教好等等。这些问题的放大意味着考试教育动机和师生之间的亲密度、师生关系呈现出负相关的影响。

(四)学习策略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学习策略包括学习精加工、自我调试、时间管理、环境利用、努力程度、外部求援等多种因素,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有关,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也能够间接的对学业成绩起到影响,学习动机和策略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认为通过策略的训练能够促进动机的提升。除了考试焦虑之外,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弱和策略的使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动机较强的学生更加善于利用各种类型的策略,因为他们有着充足的动力去学习,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掌握课本知识,培育良好的策略和习惯。如果学习动机比较弱,由于本身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他们无法更好的钻研自己适合的方法也没有兴趣为之,學生在学习中善于使用策略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加牢固且透彻的掌握知识内容,也能够让自己对这是学习更加有自信。相反,如果学生学不会使用正确的策略,会导致无法掌握有效的知识掌握不充分,成绩下降,进而导致动力不足。

三、提升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建议

(一)找到正确的归因方式

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主动教导,很多教师都反映无法帮助学困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可以尽可能减少由于自身的负面因素给学生造成不良的情绪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奖励和表扬都能够在所有的时刻奏效,有时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归因方式,才能够找到对症下药的药方。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可以先问学生第一步应该先怎样做,接下来我们再怎样操作,这样的言语能够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知道答案的起因,并不会让学生觉得整个解题步骤学生都无法掌握,而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在很认真的教他们解题,教他们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和奖惩策略,有些学生成绩本来不是很好,应当多多努力才能够提高成绩,在成功的时候需要给予他一定的夸奖和认可,让他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件事情,但是如果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简单任务的时候,教师就不会再另行夸奖他们,当学生无法完成和自己能量相互匹配的任务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批评和惩罚。

(二)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动机有显著的影响,第一个方面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都非常重要,但是课堂上主要参与者应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如果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他们就能更加以负责任的心态自发自觉的获取知识,提高思维境界与思维活跃程度。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可以利用这一策略让学生进入到更加积极的状态中,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实现价值。

第二个方面,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置更加合理的学习目标和动机,目标设定理论是一种动机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自我动能和自我效能,学生需要对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醒的认知。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小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特别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实现的目标,更加具有效能感和成就感。另外一方面,设置合理的目标应当给自己形成一定的挑战,而不是难度过大或过小。

第三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奖励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应当和自己之前的成绩相比,只要有进步就可以被认为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教育工作者需要建设适当的奖励机制。奖励机制的针对对象是成绩比之前有进步的学生,或者学生能够完成之前无法完成的任务,教师就要给予学生合适的夸奖和鼓励,让学生继续进步,再接再厉。

结语:综上所述,高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多面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把握正确的时机和切入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高中生影响因素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