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阳江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2023-10-04胡瑾
胡瑾
【摘要】阳江市坐落在广东省西南部,在1400多年悠长岁月中,岭南土著俚僚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片依山傍海的沃土上碰撞、交融,千百年岁月浸润,造就了源远流长、深沉厚重、绵延相续的文化之乡。近几年,阳江市被评为“中国诗歌之市”“中国楹联文化城市”“中国风筝之乡”“中国广东省漆艺之乡”等殊荣。如今,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的背景下,阳江迈入新发展阶段,文化资源优势对构建阳江市新发展格局的作用不容忽视,继续提升阳江市的影响力需要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潜。基于此,文章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从政府、市场、社会三大运行机制入手,全面梳理并分析了阳江市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求为建设阳江“文化名城”的棋局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阳江;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0-0093-04
阳江坐落在广东省西南部,背倚鹅凰,面朝大海,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滨海城市,有平安城市、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风筝之乡等荣誉,素有“北有潍坊,南有阳江”的南国风筝之乡称谓。独立入海的漠阳江哺育出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历经1400多年漫长岁月沧桑,岭南土著俚僚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块依山傍海的肥沃土地相遇、相通,经历汉越民族融合,千百年浸染,形成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绵延不绝相传承的文化之乡,逐步创建出海丝文明、高凉(俚僚)文明、古石器文明、器物工艺文明、疍民民俗文明等独具魅力且具有代表性阳江文化。
在如何进一步加强阳江市文化建设的思考方面,本文建议在公共管理的视角下,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协调、社会辅助三位一体协同联动机制,全面整理阳江市文化建设发展状况和难题,借助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等组成一个多中心的交往合作联动机制,切实发挥多方优势,三管齐下[1],共同助推阳江市文化建设事业发扬光大,对于建设阳江“文化名城”棋盘布局提供借鉴。
一、阳江地域文化特色概况
一万六千多年以前,漠阳江畔的独石仔出现人类祖先聚居时,阳江文化便开源了。阳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拥有开放性、多元性、兼容性、重商性、创新性、务实性等共同特质[2]。而在岭南,历史如此悠久而文化如此独特且厚重的城市,阳江是难得的一个。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个性的地方文化形态,阳江文化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地气因素,有深厚悠久的历史人文底蕴,有多元开放的融合发展优势。阳江文化除了拥有岭南文化的特质,还有独特个性和特色,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独特的文化和生态背景区域
在地域上来说,阳江东面为珠三角区域,西面为廣东南路区域(雷州半岛),阳江同时受广府文化、雷州文化辐射与冲击。向北而行,经漠阳江,阳江近接西江,远达中原。向南,漠阳江流向南海,江海一体[3]。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阳江地区有较强的开放性,与此同时,又比较封闭独立,对阳江文化的沉淀创造了客观条件,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能够兼容其他文化。
(二)深厚的俚僚文化积淀。
阳江市境内独石仔古老的石器文化遗存,为旧石器时期晚期,大概在1.7万—1.1万年前[4]。此即阳江地区的本地人起源,其中的中心要素就是俚族人。五色俚文化绚烂纷呈,成为阳江区域文化的根本或基层。唐代以后,俚汉两族文化交流,特别是宋代以后,俚族汉化或移居,阳江土著文化同中原汉文化交流,但仍有若干个要素、若干维度留下了传承,这种效应延续至今。俚僚文化中,俚族部落联盟统领者冼夫人的事迹被广为赞颂,她被称为“岭南圣母”,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重要贡献[2],阳江,就是冼夫人及其家族主要活动范围。
铜鼓文化的发掘,是俚僚文化中灿烂的篇章。漠阳江流域先后出土了包括周亨铜鼓的七面铜鼓,彰显了此地在汉代时期的人口繁盛。周亨铜鼓的鼓面直径142厘米,在全国已发现的2000多面铜鼓中列第三位、广东第一位[5],保留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值得进一步研究漠阳流域的铜鼓文化和海丝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拥有广阔多元的海洋文明
阳江背山面海,海上资源是阳江人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专家考证,秦汉以来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阳江就是其中的一段[6]。阳江海域发掘的宋代“南海I号”就是阳江古代繁荣的海上贸易的一个缩影。海神崇拜、疍家民俗、江海题材歌谣等民间文艺体现了海洋文化的丰富性,这些资源为阳江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支持。
二、阳江市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阳江市历史悠久,是“粤西古邑”的发源地,它汇聚着多元的文化,包括本地的传统、闽客的传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鲜血液,这里的居民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物质财富,更是拥有辉煌的精神文明。近年来,阳江市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培育。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打造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该市还制定了一系列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如《阳江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2年)》等,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阳江市的文化建设中,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文化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与全国一些大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也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品牌,制约了阳江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文化消费水平不高。尽管阳江市拥有广泛的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文化创作环境,但由于文化消费水平不高,限制了文化产业的扩张。文化消费包括购买音像制品、参观博物馆等,而这些活动的开支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撑,如果消费水平不够高,很难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尽管阳江市一直在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但目前来看,整体上还是滞后于其他文化发达城市。如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演出场馆等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提高,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四是文化创新能力不足。文化创新能力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阳江市在文化创意方面的投入还有限。政府和企业需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扶持,鼓励文化从业人员进行研究和创作,提高文化创新能力。
三、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理论概况
(一)公共管理视角在文化建设中的思路和方法
公共管理视角是一种从公共利益和公共政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公共事务和公共组织的理论和方法。它强调政府、市民社会、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在公共事务中的协作和互动,追求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公正分配,目标是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文化建设中,公共管理视角可以提供一些独特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公共管理视角要求政府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引导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监管。其次,公共管理视角注重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通过公共私营合作、社会资本等方式推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此外,公共管理视角还要求将文化发展与城市规划、旅游业、教育等其他领域相结合,实现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
(二)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目标和原则
1.文化建设目标
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目标是构建和谐、多元、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个文化生态系统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促进国家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
2.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是以人民为中心。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此种意义是文化构筑要以符合百姓的审美诉求为出发点,秉承百姓导向,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及高级别的文明成果,营造一个美好的文明环境。二是多元性原则。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这是多元性原则,也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三是创新性原则。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必须鼓励并支持文化创新。只有通过持续地创新,才能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也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四是可持续性原则。公共管理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必须具有可持续性。采取全面的策略、精心的管理和不断地科技创新,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资源的潜力,促进文化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三)通过公共管理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建设的发展
为了促进社会的进步,政府应该从公众的利益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支持文化产业、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宣传、宣传教育、宣传艺术活动、宣传社会主义精神。二是管理文化资源:公共管理视角强调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在文化领域中,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如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最大效益。三是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公共管理视角要求政府通过规划和政策支持,推进文化产业升级,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水平,在經济增长的同时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多元性。四是弘扬本土文化:公共管理视角注重社会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文化建设中。阳江市可以利用公共管理视角,弘扬本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心。
总的来说,公共管理视角强调政府、社会、市民以及其他相关主体在公共事务中的互动和协作,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文化建设中,公共管理视角可以提供一些独特的经验和方法,有助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创意的繁荣。
四、公共管理视角下阳江市文化建设策略
阳江市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解决当前存在的文化建设难题,构筑起由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联合参与的多元合作模式,形成多元参与的多层次的交流合作网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阳江市文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一)以党委政府为主导,发展文化事业
文化建设更加有必要由当地各级党、政部门发挥引领带动力,牵头做好文艺开发计划,完善支撑性的支撑对策,确保公共资金输出。应该加强文化管理体制建设,完善文化管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文化监督机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同时也应该加强文化宣传工作,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阳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阳江文化建设,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阳江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更坚定决心、更大力度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加快打造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在党委政府的主导下,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阳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二)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阳江的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崛起,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阳江的传统文化,并通过“中国菜刀中心”“国家剪刀中心”“国家小刀管理中心”“国家刀剪之都”等品牌的运作,在国际博览会上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创意,来提升阳江的刀剪产品的质量,使其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并获得更多的关注[3]。通过市场机制的运行,阳江十八子集团积极探索创新,积极构筑“南海Ⅰ号”海洋文化品牌,并将此举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中,从而实现了阳江市成功跻身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市的目标。这一成功的经验,不仅可以激励更多的企业投身于此,也可以激活更多的市民,从而更好地实现阳江市的经济增长。
(三)发掘阳江民间传统文化力量,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文化繁荣的潮流中,阳江市民间文化力量生机勃勃,一批批饱含爱国、崇文、尚艺情怀的民间文化人士,自发开展民间文化创作、整理、收集、展示工作,呈现出百花争春的盛景,提升了阳江市民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广大市民热爱阳江、建设阳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更为特色文化名城建设贡献了磅礴力量。为挖掘并推动阳江民间文化力量发展,阳江广播电视台以系列专题片、精美画册及制作以及制定民间文化力量路线图等形式,进一步挖掘和宣传阳江民间文化,激发更多市民支持、参与到阳江民间文化的传承、创作、展示、保护等工作中来,进一步推动阳江民间文化的发展,建设海丝文化名城。
(四)树形象,加大力度创建阳江文化品牌
阳江文化建设有诸多支点,应重点以其中几个品牌为抓手,打造阳江文化名城。一是以“南海Ⅰ号”为代表的海丝文化品牌。2007年,“南海Ⅰ号”被整体打捞上岸、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2015年,海陵岛大角湾海丝旅游区获批全国5A级游览景点,2020年,广东省海丝博物院获批全国一类博物院。“南海Ⅰ号”作为一张全球知名的文化名片,应更多地发挥出海丝文化标志的特色,让阳江市作为全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与传播之都,用“南海Ⅰ号”为载体,孕育更多更具传播力、更高辐射力文化行业,给阳江市创办“海丝文化名城”提供依托。二是打造古石器文化名片。独石仔洞穴遗址岭南段遗址是一处遗迹比较完好、发掘遗迹比较多的古石器晚期的古人类洞穴遗址,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第七批全国优秀文物古迹。此处乃阳江本土文化的根脉,是阳江本族祖宗之所,要对其进行提升与考察,策划建设独石仔洞穴主题性展览馆。三是打造器艺文化、疍家民俗等文化品牌。如传统的“阳江三宝”(刀具、漆器、豆豉)以及风筝等方面的内容。
五、结束语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的背景下,文化资源优势对构建阳江市新发展格局的作用不容忽视,继续提升阳江市的影响力需要重视对文化资源的挖潜。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梳理阳江文化特质,分析现状和存在问题,从政府主导、市场协调、社会辅助三方面研究分析应对策略,拟为建设阳江“文化名城”的棋局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梁舒寒.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尉氏县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文化产业,2021(35):58-60.
[2]薛桂荣.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创建阳江文化品牌[J].采写编,2022(12):101-104.
[3]司徒尚纪.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114-120.
[4]司徒尚紀.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东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4:29-31.
[5]陆超.一场暴雨阳东惊现“周亨铜鼓”[N].阳江日报,2009-4-30.
[6]司徒尚纪.中国南海海洋文化[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74-290.
[7]袁古洁.经济腾飞添动力 文化引领促发展[N].南方日报,201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