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文学时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之路研究
2023-10-04苏勇王宗宝
苏勇 王宗宝
【摘要】泛文学强调了文学的普遍性和跨越性,认为不同的文学形式和风格都可以被视为有价值的创作,并且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对话和交流。因此,泛文学关注多样性和包容性,鼓励人们探索不同的文学领域,并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而报告文学通常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但在表达方式上更注重叙事手法和艺术效果,追求对事件本质的深度理解和传达。泛文学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与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将是报告文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泛文学;报告文学;发展之路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0-0032-04
一、引言
报告文学,也称为叙事新闻、实证新闻等,是一种结合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写作技巧的一种创作形式,它通过深入调查和观察现实事件或社会问题,运用具有艺术性和叙事力量的语言来呈现事实真相。尽管泛文学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形式,包括报告文学在内,但两者并非完全等同。报告文学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创作形式,强调真实事件与艺术表达的结合,注重对事实的深入挖掘和传达;而泛文学更侧重于包容和涵盖各种文学形式和风格,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戏剧等。基于此,泛文学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非虚构文体中坚力量的报告文学,需要主动积极探索高质量、经典化发展之路。
二、泛文学时代报告文学面临的挑战
(一)生长空间受限
1.作家创造力与读者需求之间不均衡
一方面,读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碎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与平台获取各类信息,例如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获取各种形式的内容,包括新闻报道、社论评论、博客文章等。与此同时,人们对于阅读时间的压力也增加,很多人更倾向于快速浏览和碎片化阅读,这使得报告文学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读者,并满足他们对于快速、简洁、有趣内容的需求。另一方面,报告文学作家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并用艺术性的语言来呈现事实真相,他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收集资料、进行采访和分析,并将复杂而庞大的信息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叙事作品。然而,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作家也需要保持自己独特的创造力和风格,以确保作品具有独特性和艺术性[1]。
这种读者需求与作家创造力之间的不均衡可能导致一些问题。首先,作家可能面临时间和资源的压力,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调查和写作工作,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于深入挖掘和详尽报道的能力。其次,为了迎合读者需求,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可能过于简化或夸张事实,以吸引读者注意,这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或缺乏准确性。最后,部分读者可能对于复杂、深度的报告文学作品失去兴趣,更倾向于浅显易懂、娱乐性强的内容。
2.文学创作的“精品慢工”与出版市场的“快频节奏”出现错位
一方面,在当今出版市场中,快速推出大量作品成为一种常态,这样的节奏给了作家们很大压力,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创作和出版。然而,报告文学作品通常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并用精心雕琢的语言来呈现事实真相,这就导致了报告文学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冲突,使得其生长空间受到限制。另外一方面,在商业化浪潮下,利益驱动成了出版界和媒体行业的主导原则,面对商业利益的巨大诱惑,一些作者可能会倾向于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作品质量或偏离真实性。然而,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强调真实性和深度调查的文学形式,必须保持高度责任感和专业性,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作品的品质和真实性。
(二)创作方式受挑战
1.题材泛化
首先,泛文学时代注重大众化和娱乐性。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的快速增长,人们对于轻松愉快、易于消费的内容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出版界和媒体行业倾向于追求热门话题、流行元素和轻松有趣的题材来吸引读者或观众。其次,市场竞争激烈。在泛文学时代中,各种类型的作品充斥市场,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报告文学作品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市场需求,并选择与大众喜好相关的题材来提高曝光度和销量。最后,题材泛化将可能影响到报告文学创作方式,出现降低深度调查和真实报道的比例、忽视边缘化和复杂话题、缺乏创新与多样性等现象。
2.文体不清
首先,泛文學时代注重多元化和融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作品交叉融合成为一种常见现象,这使得传统的文体划分变得模糊,作品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确。其次,为了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一些作家可能倾向于尝试将不同的文体元素结合起来创作,以迎合读者口味或追求新奇感,而报告文学可能出现一些现象,例如,语言表达混杂、叙事风格不一致、传达信息效果降低。
3.结构松散
泛文学时代注重自由和个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对于创作自由度和个性表达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一些作家可能倾向于摒弃传统的结构框架,追求更加自由、灵活的写作方式。同时,面对竞争,可能尝试打破传统结构限制,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形式,这就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包括逻辑性不强、信息传达不明确、阅读体验欠佳等[2]。
4.语言粗放
泛文学时代注重即时性和快速反应。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变得更加迅速,人们习惯了快速获取信息和短时间内阅读大量内容。这种环境下,一些报告文学作品可能倾向于使用简单直接、粗糙的语言表达,以迎合读者对即时性和快速消费的需求。从一些报告文学作品来看,虽然打着“非虚构”“纪实”“报告”等名义,还明确了以生平记录、人访谈、事件回放等为依据来陈述事实,它们可能不乏真实性,但缺少对文本语言的必要加工和艺术考量,进而出现表达不准确、情感表达不充分、文学性降低等现象,致使大量作品缺乏基本的文学语感和艺术美感。
三、泛文学时代报告文学面临的机遇
(一)崇真求实的取材便利
1.信息获取与传播的便捷。在泛文学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作者可以通过在线新闻、社交平台、专题网站等途径快速收集大量的真实事件和人物素材,这为报告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取材空间。
2.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庞大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故事和趋势,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作者可以发现并呈现出隐藏在背后的真相和规律,从而丰富报告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观点。
3.全球化视野拓展。泛文学时代打破了地域限制,使得作者能够更容易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真实故事。全球化视野使得报告文学作品能够涵盖更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發生的事件和人物,为读者呈现多元化、丰富性[3]。
4.受众对真实性需求增加。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人们对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报告文学作为一种以事实为基础的文学形式,能够提供真实的故事和见解,受众对于真实性的追求使得报告文学在泛文学时代中获得了更多关注和认可。
5.个人经历与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在泛文学时代,个人经历和亲身体验变得更加重要。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参与和记录,将个人经历融入报告文学作品,使其更具有真实感和情感共鸣。
(二)跨界融合的文体创新
首先,泛文学时代倡导跨界融合。传统的文体界限逐渐模糊,不同类型的作品开始相互渗透和交叉影响。在这种环境下,报告文学可以与其他文体进行融合,吸收其他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创造出更加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其次,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跨界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设备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创作者可以更自由地运用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来丰富报告文学作品,通过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形式结构,报告文学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并打破传统文体框架带来的限制。跨界融合的文体创新,让传统报告文学形态发生变化,出现了各种新型的形态,包括网络报告、手机报告、电影电视报告等。同时,叙事结构也日益复杂和丰富,出现了连环式、卡片式、橘瓣式等,从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报告文学来看,主要以国防科技为基础所创作,特别是《发射将军》,经过精妙的布局与构思,对细节进行合理设置与优化,使得整个叙事框架变得既细腻又宏伟,打造了当代报告文学叙事的章回体典范[4]。
四、泛文学时代报告文学的发展之路
(一)掘进生活现场
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来看,对逻辑规则进行归纳,即深入生活、关注现实、深度观察、艺术呈现。在泛文学时代背景下,唯有遵循这样的规则,才能走上经典化发展之路,具体而言:
1.深入生活。报告文学作家需要亲身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人民群众接触和交流。他们要深入被报道事件或人物所处的环境中,感受真实的生活场景,了解社会背景和人物故事。
2.关注现实。报告文学作家关注社会问题和热点事件,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观察和记录来传递信息。他们要保持对社会变化和人民需求的敏感性,选择具有代表性和价值性的话题进行报道。
3.深度观察。报告文学作家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调查能力。他们要通过广泛收集资料、采访相关人士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等方式,获得丰富而准确的素材,并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
4.艺术呈现。报告文学作家将所观察到的真实情况通过艺术手法进行呈现。他们要注重叙事的技巧、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的选择,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这些逻辑规则使得报告文学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传递人民群众的心声,并通过艺术性的处理提升作品的观赏性和思考性,通过深入生活、关注现实、深度观察和艺术呈现,报告文学在泛文学时代得以蓬勃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形式。
(二)回归批判立场
报告文学不能一味讨巧与歌颂,这与其先锋精神与社会责任不符,特别是在泛文学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应该主动积极回应受众群体的真实诉求,抓住机遇回归批判立场。报告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表达方式,不仅应该通过深入调查和观察,揭示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而且需要敢于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不正义以及问题,并通过批判立场来引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对《哥德巴赫猜想》而言,徐迟之所以能够基于时代背景创作出先锋式报告文学,其原因是具备了非常强烈的反思精神,敢于突破题材地进去,才能对时代症结进行批判。在泛文学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信息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媒介,更加需要抓住机遇回归批判立场,需要勇敢地挑战权力、关注弱势群体,并通过真实而有力的叙述来推动社会变革,例如《向农民道歉》《根本利益》《我向总理说实话》《中国民工潮》《中国农民调查》等报告文学,让更多开始关注“三农”问题,对于解决“三农”问题非常有利。总之,报告文学应该始终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和批判意识,在泛文学时代背景下更加重要,应该主动回应受众的真实诉求,抓住机遇回归批判立场,以更深入、真实和有力的方式发挥其社会责任与先锋精神。
(三)强化文学品性
泛文学时代下,报告文学发展虽然面对诸多挑战,但是也有一定的机遇,所以应该走经典化发展之路,那么就必须强化文学品性。客观来讲,强化文学品性意味着报告文学作品应该更加注重艺术性、审美性和思想性,它们不仅要传递信息和反映现实,还要通过优秀的艺术表达方式来打动读者,引发共鸣并产生深刻的思考,这需要报告文学作家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前文已经论及报告文学应该掘进生活现场、回归批判立场,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境对于强化报告文体文学性的重要性。
文学意境是指作品所营造出来的独特情感氛围和艺术气息,它可以通过精心选择的词语、生动形象的描写、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等手法来创造。在报告文体中,通过塑造恰到好处的文学意境,可以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思想深度。在对一个文学作品的文学意境进行权衡时,通常是对作品诗化程度进行权衡,虽然有多种标准,但是主要还是关注文本结构以及形象形成之中是否有天人合一、心物相往、情景交融等意境。在展现文学意境方面,《红星照耀中国》《哥德巴赫猜想》等报告文学作品比较突出,基于“无景不合境,寡情难成意”,为读者呈现“一情独往,万象俱开”的画面。
(四)贴近人民本位
泛文学时代下,报告文学不仅应该深扎生活,而且应该以人民为生活之本位,从人民的立场出发,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首先,深扎生活意味着报告文学需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现象、人民生活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其次,在以人民为本位的前提下,报告文学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权益和利益。通过呈现普通人物的故事与心路历程,可以唤起读者对于公平正义、尊严权益等价值观念的思考,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最后,报告文学还应该具备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它应该通过细腻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方式,引发读者对于他人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在这方面,何建明的《根本利益》和《为了弱者的尊严》堪称表率,通过真实地展现人们的生活经历、心理体验和情感变化,报告文学可以拉近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对于人性、情感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5]。
五、结语
泛文学时代背景下,报告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所以发展之路,特别是经典化之路可谓是任重道远。但是往往因为有挑战,才能实现丛生,因此,报告文学应该坚持从“掘进生活现场”“回归批判立场”“强化文学品性”“贴近人民本位”入手,必定能够让报告文学发挥应有的价值,进而迎来报告文学大绽放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张陵.报告文学评论的发展特点与优势[J].东吴学术,2022(06):79-85.
[2]郑旺盛.文学的华彩时代的报告——报告文学的时代价值及采访创作[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3):62-68+72.
[3]陈亚敏.认知与审美:探究报告文学的“两栖性”[J].语文教学通讯,2022(Z1):83-84.
[4]郭志云.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叙事结构[J].枣庄学院学报,2021,38(06):63-73.
[5]赵禹平.报告文学“虚构”的理论发展[J].文教资料,2018(34):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