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视域下单篇教学实施路径探究

2023-10-03左高超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18期
关键词:大单元实施策略高中语文

[摘要] 单篇教学是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当下大单元教学普遍存在忽视大单元目标统领、缺乏文本内外深度整合、轻视文本个性挖掘的弊端。基于此,本文提出大单元视域下单篇教学实施的三大策略:提炼、聚焦大概念,整合、分解大目标,建构、落实大任务。

[关键词] 大单元;单篇教学;实施策略;高中语文

大单元不是内容单元而是学习单元,它是为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线性的碎片化教学现状而提出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大单元教学并不排斥单篇教学,单篇教学恰是实现大单元教学最常态、最适切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颁布以来,基于统编教材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已经广泛展开,然而许多一线教师对大单元教学的认知存在偏差,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存在一些现实误区。

第一,忽视大单元的目标统领原则。大单元背景下,要树立以单元目标为统领的阅读教学整体观念,单篇教学的内容应根据大单元目标来取舍,选取支撑单元目标实现的内容。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要在大单元目标的引领下,重构单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比如高一语文必修上“青春的价值”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在综合考虑任务群和教材编写体例的要求,以及文体和学情等制约因素的情况下,一般将“语言、意象和情感”定位为该单元大目标的关键词。因此,该单元统领下的几个单篇文本的教学实施也应该统筹在此“大单元”目标之下。《百合花》是该单元内的一个单篇小说,小说的教学通常可以从人物形象的分析、语言描写艺术的鉴赏、叙述结构的解构等角度展开。然而,在该单元“语言、意象和情感”大目标的统率下,叙述结构的解构分析就不必作此单篇文本的教学内容,而应该被舍弃。

第二,缺乏文本内外的深度整合。多元整合是大单元教学的一个主要原则。在统编教材中,同一个单元内部的文章往往有一定的联系。大单元教学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整合点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进行比较与整合。比如高一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的价值”,只将每篇文章中劳动的内容作为价值点去勾连与整合,较为浅表化和形式化。再如,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中对不同诗歌作品的诗风这种“一望即知”的內容进行比较与整合,流于形式,学生无收获,素养无提升。这样的整合缺乏深度,这样的教学自是低效。

第三,轻视单篇文本的个性挖掘。大单元教学虽强调整合与统一,但是这种整合与统一并不排斥单篇文本的个性特点。实际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大单元及大概念的贯穿作用,又不可轻视单篇文本的沟通作用。“沟通”是各单篇之间相互呼应又各具个性的内容。以《哦,香雪》和《百合花》的教学为例,同样是在单元大目标“语言、意象和情感”的统摄之下,也同样需要围绕“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组织教学,然而,《百合花》的重点在“动作细节”的感人描写上,而《哦,香雪》则在“心理刻画”上更具特色。因此,单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在“这一篇”上多下功夫,而非不顾“这一篇”与“那一篇”的区别,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侧面”等几个角度上平均用力。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在高一必修上前四个单元的教学中进行了大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实施路径的积极探索,形成了“提炼、聚焦大概念,整合、分解大目标,建构、落实大任务”的路径策略。下面以第一单元《沁园春·长沙》的单篇教学为例予以呈现。

一、提炼、聚焦大概念

对教师的教学而言,复杂的语文现象和数量巨大的语文细节往往会掩盖需要甄别的核心知识和概念。甄别语文细节和知识特征,就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语文的大概念,并将它转化为能够应用于其他语文情境所需要的能力。由此可知,提炼大概念是大单元视域下文本教学的关键。提炼大概念的根本在于对“学习任务群”和“教材编写体例”的梳理和领会。《沁园春·长沙》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教材提供的诗歌和小说文本,适度扩展相似文体的阅读量,并结合学生在阅读和表达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学解读方法,使学生在品味文学语言、感受文学形象、体验文学情感中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学创作能力。

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每一课的“学习提示”及单元后面的“单元学习任务”都在为我们提示单篇或单元的学习内容。首先,总览“青春的价值”单元后的“学习任务”发现,“意象”一词一共出现6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其次,对“语言”(或词语)和“情感”的指示次数颇多;再次,分析本单元3处课后“学习提示”,前两课指向“语言”“意象”“情感”,第三课指向“细节或心理描写”“形象”“情感”,而对“细节或心理描写”的鉴赏也是指向文本“语言”的。基于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将本单元的大概念聚焦为“语言、意象、情感”这三个关键词。由此,本单元的大目标便可以简洁地表述如下:通过文本语言的品读和典型意象的解读感知文本内蕴和情感。单元大目标只是一个总的导向,不可过于琐碎和细化,以便给单篇目标的确定留下足够的空间。“情感”指向文本的言语内容,“语言”和“意象”是通向言语内容的文本载体。如何品读语言、解读意象则需要一线教师结合具体文本做具体的分析和架构,这种分析和架构的结果也就是单篇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呈现。

二、整合、分解大目标

单元大目标指向的是文本的言语内容和通向言语内容的文本载体,而借助“语言”和“意象”这两个文本载体如何达成言语内容的实现,则是我们架构单篇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在架构单篇目标之前,我们需要结合单元内各单篇文本对单元大目标进行整合与分解,以免不同文本“雷同化”教学的出现。

“青春的价值”单元共3课,其中第1课为《沁园春·长沙》,是单篇文本;第2课是现代诗歌的群文篇目,由《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4首中外诗歌组成;第3课是当代短篇小说的群文篇目,由《百合花》和《哦,香雪》组成。从课文的组成情况来看,《沁园春·长沙》是以单篇的形式出现,可见,此文既可以采用单篇教学的形式处理,也可以采用勾连单元内外其他文本从而构成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当然,不论是采用单篇教学还是群文阅读教学,都要在大单元教学的视域下进行,以便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培育。

《沁园春·长沙》语言凝练,意象活泼灵动,情感充沛真挚。从单元大目标的视域来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和意象两个角度来体悟情感。结合第2课的文本特点和课后“学习提示”来看,这一课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现代诗歌意象内涵的把握来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再者,相对于现代诗歌而言,《沁园春·长沙》的语言更加凝练,炼字炼句技法更加纯熟。由此,在大单元教学的视域下,可以将单元大目标做出适度的分解,《沁园春·长沙》承担“语言→情感”的目标任务,第2课现代组诗承担“意象→情感”的目标任务。而第3课是小说文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作品在表达情感上与诗歌的异同之处,如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在寄予人物形象中的情感作用等。单篇教学目标对单元大目标的分解更利于集中精力解决单元大任务,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单元大问题各个击破。

单元大目标被分解以后,教师要进一步整合单元内外的文本资源,对单篇文本的教学目标做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化处理。课后“学习提示”说《沁园春·长沙》在炼字炼句方面十分精妙,然而妙在何处呢?这需要我们深入开掘。诗歌是诗也是歌,音乐性是其固有属性,这从诗词押韵的特点就可得知。因此,从本首词作的节奏和韵律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再者,“诗以奇趣为宗,以反常合道为趣”。从诗词的反常句式和极致性副词的选用上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思,也是落实单篇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将《沁园春·长沙》的单篇学习目标定位如下:(1)学会在文本细读中运用比较法、还原法,从音律、节奏、反常词句的变化中解读诗歌的策略;(2)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在“与青春对话”中建构和传承责任担当的文化精神。

三、建构、落实大任务

任务的建构和落实都不可凌空蹈虚,必须关注细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细读文本。设计教学任务时要将落脚点放在引导学生精读和细读文本上,让学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辨析和争鸣,这样既锤炼了学生的语用素养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审美素养,文化素养也得以提升。基于此,笔者对《沁园春·长沙》构建了这样的情境任务:毛泽东主席是深受中国人民拥戴和热爱的伟大领袖,他有着极强的个人魅力和文化气质,然而,你对青年毛泽东的认知有多少呢?你印象中的青年毛泽东是什么样的?请结合你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以及《沁园春·长沙》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作,写一首新诗或者随笔为青年毛泽东“画像”,为自己的青春“宣言”。

大任务构建以后,教师还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支撑大任务的落实。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1】结合文下注释,诵读《沁园春·长沙》,并撰写一则朗读脚本,尝试用声音为青年毛泽东“画像”。

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自主梳理文本字词,包括正音及全文词句的注释与理解;(2)朗读脚本的撰写需要在词作韵律变化、节奏起伏、语调轻重上揣摩推敲;(3)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情感以寻找与表达作品最适切的声音形式。

此学习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通过词作的韵律和节奏变化来感知作品情感基调的诗歌解读方法。以词的上阕为例,像“头”“透”“流”“由”等韵脚都押“ou”韵,“ou”韵在发音时开口适中,气流较为顺畅,这种韵尾属于“柔声韵”,其表达的大都是较为舒畅柔美的情感;而上阕最后两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忽然转韵,“地”和“浮”的韵尾分别为“i”和“u”,“i”和“u”在发音时开口较小、气流受阻明显,是明显的“细声韵”,细声韵往往表达较为低沉的情感。通常,我们认为该词是豪放词,其情感始终是高亢激昂的。而通过比较韵律变化,我们发现了作者情感的细微变化并对此展开追问,从而得出文本深处作者那“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面对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和大好山河,作者不禁想到了如此美好的山河却掌握在反动军阀的手里,我辈怎能不悲伤又怎能坐视而不奋起呢?

【学习活动2】诗歌的语言往往是诗人精神气质和文化底蕴的外在呈现,请同学们细读文本并梳理词中有特点的语言,体悟其对诗人情感表达的作用和影响。

设计意图:(1)引导学生借助摘录、点评和交流讨论等方法,进行文学语言的细读和鉴赏;(2)让学生明白文学性语言“变异”的特点,掌握从“这一篇”迁移运用到“那一篇”去的技巧,形成基于文本的诗词解读策略。

此学习活动是本堂课最主要的教学活动。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立足“语言”本身,从诗词“艺术”的角度来寻找诗词解读的突破口是诗词教学的正途,也是单元大目标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个学习活动的实践和探索,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作品善用“陌生化”语句来组织语言的规律。在解读诗词时,学生对这些“陌生化”的语言进行生活的还原即可透视文本内涵,进而窥探作者的真实情思。比如“粪土当年万户侯”,从常态的实用价值角度来看,“粪土”的价值远低于“万户侯”,如此表达造成了语句“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而诗词是审美的艺术,從审美的角度看,作者故意抬高“粪土”的价值而贬低“万户侯”的价值,恰好凸显了作者视权贵如粪土的崇高的精神追求;再如“鹰击长空”的“击”字、“鱼翔浅底”的“翔”字都是运用了这种疏离化的语言,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毛泽东的词作有一种恢宏的气势,这与他善于运用极致性的副词有关,如“万山红遍”的“遍”、“层林尽染”的“尽”、“漫江碧透”的“透”等,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勾连毛泽东的其他词作如《沁园春·雪》等来分析这种语用现象,以此深入解读作品。

【学习活动3】根据你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并结合你的生活和阅读经验,还可以阅读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周恩来的《赤光的宣言》、朱德的《太行春感》、陈毅的《赣南游击词》,写一首新诗或者随笔为青年毛泽东“画像”,为自己的青春“宣言”。

设计意图:(1)鼓励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文本进行理解性的形象创作,然后再运用课堂所学将自己的语言进行文学化的改造,这样既锤炼了语言又训练了思维,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2)照应教材的课后“学习提示”,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回应单元人文主题“青春的价值”。

此学习活动是开放性的语文“表达与交流”式的活动,能够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面,也较好地回应了教材文本的人文主题和教学任务。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产生了不少好作品。限于篇幅,兹不一一展示。

[参考文献]

[1]颜廷发.大单元背景下单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J].中学语文教学,2022(02).

[2]于保东.语文单元大概念提取的一般路径:以统编教材七下第三单元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25).

[3]左高超.学习任务群下的单篇教学实施路径探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3(02).

猜你喜欢

大单元实施策略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策略探讨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