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葬花、扑蝶、醉眠”比较钗黛湘形象
2023-10-03邵路燕
邵路燕
[摘要] 整本书阅读中,《红楼梦》人物关系错综复杂,阅读难度系数较大,一线教师或不知应精选哪些章节进行研读,或不知怎样研读能够让整本书阅读有滋有味,阅读效果不佳。基于教学实践,笔者设计《红楼梦》专题研读课阅读方案,对钗黛湘形象进行解读,通过精选整合篇目、品读比较形象、巧用评价手段来达成整本书阅读目标。
[关键词]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读课;策划方案
经典名著本身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等方面。《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七单元的整本书阅读单元指定的必读书目。俞晓红曾列出《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方案,历时12周次,分为课前测试、导读激趣、专题研读、成果展示、结课测试五种课型。这些既为教师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又给予了阅读策略和教学策略上的参考。笔者选择专题研读课型,从“葬花、扑蝶、醉眠”三个典型情节出发,对钗黛湘形象进行解读,并从精选整合篇目、品读比较形象、巧用评价手段等方面策划专题阅读方案,让整本书阅读“有料”“有味”“有效”。
一、精选整合篇目,让阅读有料
专题教学应当以“专题”为统领,以“核心阅读材料”为基础,以解决研究问题为成果。确定专题后,就要选出核心阅读材料。
步骤一:以专题为中心,辐射四周。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都是贾府的客人,年龄相仿,性格不同,具有鲜明的特点。比较人物的个性化差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三人分别涉及“木石前盟”“金玉良缘”和“金麒麟”典故,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因此,笔者将专题确定为“钗黛湘形象的比较”,以统领专题教学,明确核心阅读材料选择的方向和范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以故事情节为依托、人物描写方法为技术、典型环境加以烘托的,描写方法与环境烘托往往贯穿于故事情节中。因此,围绕钗黛湘形象,辐射四周,织就一张故事情节的“网”,以此形成可供选择的核心阅读材料场域。学生可梳理《红楼梦》中关于钗黛湘的故事情节,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思维导图、图表或文字等)呈现出来。
步骤二:以学情为导向,精选情节。脱离学情,整本书阅读就变成了“空中楼阁”。《红楼梦》人物众多、诗词丰富、篇幅较长,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因此,在推进《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情、考情,适当降低阅读目标。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师生共同讨论,精选学生感兴趣、能接受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经交流,学生对“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三个故事情节最为熟悉。这些情节不仅能体现人物的性格,而且富有诗意。因此,专题研读课从“葬花、扑蝶、醉眠”入手,比较钗黛湘形象。
步骤三:以文本为中心,圈点批注。脂砚斋评论《红楼梦》“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阅读《红楼梦》需要遵循文本暗示,尊重文本的意向性。因此,教师要以文本为中心,指导学生阅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相关章回。“黛玉葬花”自第二十三回提起,至第二十八回结束,但是主要情节集中于第二十七回。教师可整合内容,集中核心材料,提醒学生重点阅读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及第六十二回“湘云醉眠”的场景,初步感知,勾画相关内容,必要时进行圈点批注。
二、品讀比较形象,让阅读有味
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引领学生欣赏三个经典情节,品味推敲文本的语言,感受并比较人物形象,让阅读《红楼梦》有滋有味。
活动一:从画入手,赏画评人。“黛玉葬花”哀怨凄凉、“宝钗扑蝶”天真烂漫、“湘云醉眠”率真脱俗,堪称《红楼梦》中三幅最美的图画。笔者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引领学生赏画面,评论人物:请用诗意语言描述“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的画面,并分别说说三个画面所展现的人物性格。学生借鉴《红楼梦》的相关描写,描述画面,并配乐朗诵。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描述大多借鉴原著内容,但其筛选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锻炼。活动一旨在引导学生熟悉文本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并为活动二、活动三蓄势。
活动二:从文入手,品言论行。经过活动一,学生加深了文本印象,能够通过描述场景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而这种认知尚处于浅表层次,整本书阅读教学与常规的阅读教学一样,也要注意教学环节的梯度,遵从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展开阅读活动。活动二请学生细读文本,鉴赏批注,对钗黛湘进行评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语言的角度品评人物的言行,于字里行间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黛玉葬花”的品鉴点主要在于《葬花吟》。《葬花吟》是林黛玉的心境,可谓字字血泪。暮春时节,黛玉“感花伤己”,引发命运之忧,可见其多愁善感的性格。而“愁绪满怀无释处”又可见其无处倾诉的愁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恶劣环境咄咄逼人,正如黛玉寄人篱下的处境。尽管如此,但“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表达了坚定的心志和高洁的情操。有学生提出疑问:黛玉为何由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想到自己寄人篱下的身世之悲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黛玉前一天的遭遇进行思考,学生联想到黛玉在宝玉门前吃了“闭门羹”,又逢今日众花皆谢,花神退位,祭饯花神,因此,黛玉由花及己。一个多愁善感、寄人篱下而悲苦抑郁的黛玉形象就深入人心了。
品读“宝钗扑蝶”,学生主要将焦点集中于扑蝶前后,对扑蝶本身的赏读较少。教师提示学生将品读点聚焦在“扑蝶”一事。“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从中可知其形象活泼动人,富有情趣与美感。宝玉及众姐妹趁着贾母、王夫人不在家,齐聚芍药栏红香圃猜拳、喝酒。湘云喝酒豪爽,于僻静的山石上睡着,口内说着酒令。湘云以石为榻,以落花为被,以花鲛帕包了芍药花瓣为枕,豪爽而又高雅脱俗。
活动三:从史入手,臧否人物。文学史上,有哪些相似的场景和意象呢?文学作品中的葬花、扑蝶、醉眠情节对曹雪芹的人物形象塑造有何影响呢?教师提供资料,引领学生到文学作品中寻找相似意象,探究曹雪芹的人物塑造艺术,辅助学生辩证评价人物,形成全方位的认识。纵观文学史,同为小说的《灌园叟晚逢仙女》就描写了花农秋先葬花的行为。“葬花”是当时颇为流行的一种清雅行为。“黛玉葬花”不仅是《红楼梦》中的谶语,暗示黛玉花落人亡的结局,还体现了黛玉的清雅情趣。
宝钗所扑之蝶为一双玉色蝴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双蝶纷飞往往象征着爱情。南朝梁简文帝《咏蛱蝶》将对美好自由的爱情的向往寄托于翩飞的双蝶上;李白《长干行》中的妇人见到双蝶翩飞,触景生情,表达了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之情。从文学作品中“双蝶”的意象来看,“宝钗扑蝶”是对爱情的追求,是对宝钗隐藏于端庄、沉稳背后的自由天性的真实写照。湘云在大观园时,情感得以释放,精神得到暂时的栖息。湘云喝酒则喝个痛快淋漓,有“诗酒放达”的魏晋名士风度,“湘云醉眠”可以说是湘云豪放豁达的写照。
三、巧用评价手段,让阅读有效
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背景下,构建“教—学—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有利于增进整本书阅读效果,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中,全方位的成果交流与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设计了阅读前、研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的评价方案,为该专题研读课助力,以便更好地比较钗黛湘形象。
(一)阅读前:借调查问卷进行诊断性评价
专题研读课前,教师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相关章回阅读情况及对“葬花、扑蝶、醉眠”三个情节的熟悉度,精准地分析学情,提高专题研读课的效率。
“葬花、扑蝶、醉眠”阅读状况调查问卷(部分)
1.你是否已经完整地读完《红楼梦》一百二十回?
A.完全读完 B.读完80% C.读完50% D.未读
2.你能说出关于黛玉的情节吗?
A.能说出八个及以上 B.能說出五个及以上
C.能说出三个及以上 D.完全不知道
3.你能说出关于宝钗的情节吗?
A.能说出八个及以上 B.能说出五个及以上
C.能说出三个及以上 D.完全不知道
4.你能说出关于湘云的情节吗?
A.能说出五个及以上 B.能说出三个及以上
C.能说出一个及以上 D.完全不知道
5.你了解“黛玉葬花”吗?
A.了解起因、经过和结果 B.不完全了解起因、经过和结果 C.部分了解 D.完全不了解
调查发现:(1)多数学生已阅读《红楼梦》,但全部读完的并不多,仍需要继续推进《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2)学生对黛玉、宝钗和湘云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全面。(3)学生对“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的情节比较了解,但也存在差异,专题研读时应注意各类差异。(4)多数学生对“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有兴趣,可继续采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相关措施。
(二)研读中:用评价量表进行过程性评价
研读过程中,教师制订并应用评价量表,让学生提前了解研读目标、研读任务和研读后应达到的水平。笔者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制订如下的评价量表,对学生的当堂研读及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督促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任务描述:研读“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三个情节,并描绘出三个画面;从画、文、史入手品评人物;理解“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的文学、文化意义;批判性地看待黛玉、宝钗、湘云,理性地思考人生。
(三)阅读后:以成果交流进行展示性评价
专题研读课,小论文写作是关键。师生研读后,教师布置学生自拟小论题,先课堂讨论,研究论题的意义,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进行分类归纳,以思维导图或图表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论题。学生自选论题,进行小论文写作,完成作品后,小组内推选优秀作品展示。展示的方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利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美篇等网络平台展示成果。交流阅读成果是一种展示性评价,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比较“钗黛湘”形象,让专题研读课更有效果。
[参考文献]
[1]俞晓红.如何提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性[J].学语文,2021(03).
[2]李煜辉.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俞晓红.《红楼梦》人物形象的三维观照:《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之六[J].学语文,2020(06).
[4]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