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宗教之变: 瑜伽密教影响下中国宗教新格局的确立
2023-10-03戴晓云
戴晓云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24)
学术界常常谈到唐宋之变, 是指的无论是政治、 经济、 文化, 唐宋之前和唐宋之后都显示出巨大的不同和变化。 笔者经过若干年的研究, 发现中国历史上宗教也同样有一个唐宋之前和之后的不同。 这个变化是瑜伽密教带来的, 甚至影响了唐以后宗教的格局。 瑜伽密教成为唐宋宗教之变的关键。 瑜伽密教(亦称秘密教、 唐密、 正纯密教、密教、 真言乘等) 在唐代传入中国, 在唐武宗时遭到禁毁, 但只是理密失传, 而事密尚存并得到极大发展。 瑜伽教法对唐宋以降的中国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宗教发生剧烈变革。 宋元新道法、 民间宗教、 水陆斋和黄箓斋等均受到瑜伽教法的影响, 中国宗教从以思想义理为主转变成以斋醮法事为主, 在瑜伽密教影响下, 唐宋以降中国宗教以斋醮法事为主的新格局确立。
一、 从瑜伽密教到瑜伽教法
唐代人把瑜伽密教径称瑜伽教, 经典中屡有发现。 不空《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 “瑜伽教十八会, 或四千颂或五千颂或七千颂, 都成十万颂, 具五部四种曼陀罗四印, 具三十七尊”①《大正藏》, 第18 册, 第287 页。, 此处“瑜伽教十八会” 就是指“瑜伽密教十八会”; 《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密多理趣释》: “今且依瑜伽教迹, 略微指南。 真言行门, 爰开理趣”②《大正藏》, 第18 册, 第297 页。, “今且依瑜伽教迹” 就是“现在依照瑜伽密教经典” 之意; 和上《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于瑜伽教中有四种供养: 所谓菩提心供养; 资粮供养; 法供养; 摩羯供养”, 此处“于瑜伽教中有四种供养” 即“在瑜伽密教中有四种供养”;《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理趣释下卷》: “金刚修多罗者, 指瑜伽教金刚乘法也”③《大正藏》, 第18 册, 第607。, 此处“瑜伽教金刚乘” 指的是“瑜伽密教金刚乘”。 唐人把瑜伽密教中密教两字省略也很好理解, 密教这词在唐代可谓家喻户晓, 似乎不必太啰嗦, 径称瑜伽教简洁明了。 法贤《佛说大瑜伽教王经》: “尔时慈氏菩萨,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 合掌礼佛而白佛言: 世尊, 若有阿阇黎于此一切如来身口意秘密大瑜伽教中受此灌顶者”④《大正藏》, 第18 册, 第582 页。, 此经名就叫“大瑜伽教王经”, 瑜伽教王经即瑜伽密教大教王经, “大瑜伽教中受此灌顶者”即“大瑜伽密教中受此灌顶者”。 后世亦称传授瑜伽密教的金刚智被称为瑜伽教主“瑜伽教主金刚智至自西域”⑤《宗统编年》 卷11, 《卍续藏经》 第147 册, 第146-147 页。; 印顺称唐代密教就是瑜伽教: “密教亦称为瑜伽教, 与瑜伽者之关切特深”⑥印顺法师著《印度之佛教》, 收入《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 第33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年, 第309 页。。 可见瑜伽密教很多时候均可径称为瑜伽教。
海云《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 上: 今此瑜伽教通理、 事二门, 住金刚界, 一念相应, 便登正觉, 故云极无有上也⑦《大正藏》, 第51 册, 第784 页。。 此处的瑜伽教也是瑜伽密教, 瑜伽密教分为理密和事密两部分。 而瑜伽教事密(法事) 在唐代又称为瑜伽教法。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五》: “及得遇值授法阿阇梨, 生生世世学此大乘瑜伽教法, 速当成佛, 疾证无上正等菩提”⑧《大正藏》, 第20 册, 第751 页。, 此处提及之瑜伽教法即千钵文殊法、 《降三世忿怒王念诵仪》: “此亦可辟除结界印身五处, 作契仪则。 可见金刚顶瑜伽教法中, 更不翻译, 复不须作诸契法印”⑨《大正藏》, 第21 册, 第41 页。, 此处“瑜伽教法” 就是事密, 也就是后人所称之法会。《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科疏悬谭》 中把开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称为瑜伽教法之二祖: “不空则大唐传译, 罕匹其轮。 故僧传称为瑜伽教法之二祖, 东夏秘密教之一人”①《卍续藏经》, 第26 册, 第21 页。, 此处的瑜伽教法意思“事密” 同; 而秘密教即是瑜伽密教, 可见瑜伽教也称为秘密教。 《佛祖统纪》 提到“自金刚智诸师为末代机缘, 有宜密教者, 古东传此道, 以名一家。 然嗣其后者, 功效寖微。 唐末乱离, 经疏销毁。 今其法盛于日本, 而吾邦所谓瑜伽者, 但存法事耳”②《大正藏》, 第49 册, 第296 页。。 金刚智传播理事兼备的密教, 但其继承者则没有担起这个重任来。 “但存法事” 中的法事就是事密, 事密在唐代称为瑜伽教法, 唐末乱离, 经销毁疏, 唯存法事, 瑜伽教法走上历史舞台。 由于瑜伽教只剩下事密, 对后世来说瑜伽教法就是瑜伽教的全部, 后世所称之瑜伽教其实就是指瑜伽教法。 可见瑜伽教在唐代和宋元明清的内涵不同, 唐代的瑜伽教是瑜伽密教, 包括事密和理密; 宋元明清时瑜伽教是指瑜伽教法, 仅事密。 本文中的瑜伽教是指瑜伽密教, 其法事部分称为瑜伽教法、 瑜伽法、 瑜伽法事。 瑜伽教法、 瑜伽教法会等, 是对所有度亡祈福法会的统称。
表面上看, 唐末武帝灭法, 密教(瑜伽教) 遭到毁灭性打击, 瑜伽教理密被迫终止活动, 上层僧侣和高级贵族不能继续传播弘扬理密, 经疏销毁, 瑜伽教理密失传, 瑜伽教在中国看起来灭绝了, 实际上, 瑜伽教法下沉民间, 以瑜伽法事形式流传, 经过历代瑜伽教僧的弘扬和传承, 形成了诸多瑜伽教法。 柳本尊, 杨谔、 宗赜、 释守真, 金代仔夔, 赵智凤及历代其他瑜伽教僧, 为弘扬和传播瑜伽教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元明时期瑜伽教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 明初朱元璋专门制定法规: “礼部照得, 佛寺之设, 历代分为三等, 曰禅, 曰讲, 曰教。 其禅, 不立文字, 必见性者, 方是本宗。 讲者, 务明诸经旨意。 教者, 演佛利济之法, 消一切见造之业, 涤死者宿做之愆, 以训世人。”③[明] 诸葛演撰、 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 卷2 《钦天集》,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年, 第53 页。这里的教, 是指瑜伽教, 其实就是瑜伽教法。 法规使得教僧三分佛教, 地位特殊, 且得到政府保护: “其瑜伽, 各有故旧檀越所请做善事, 其僧如科仪, 教为孝子顺孙以报劬劳之恩, 在上而追下者, 得舒慈爱之意。 此民之所自愿, 非僧窘于衣食而干求也。 一切官民, 敢有侮慢是僧者, 治之以罪。”④[明] 诸葛演撰、 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 第67 页。瑜伽教僧承担教化人伦、 辅佐王纲、慎终追远、 不忘来处等重要社会功能, 瑜伽教在明初得到迅速发展。
瑜伽教的盛行对道教和民间信仰产生重大影响, 瑜伽教法被道教和民间信仰借鉴和吸收, 对宋元新道法和民间宗教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起源于南朝时期的水陆斋和黄箓斋等佛道教法会也受到深刻的影响发生了新的变化。
瑜伽教法具有什么特点?
首先, 瑜伽密教是正统佛教, 属于传统宗教的范围; 瑜伽教法从上层社会向民间传播的过程中渐渐与其它宗教文化融合, 成为和传统宗教相对应的新兴宗教的滥觞。
第二, 瑜伽密教和瑜伽教法最大的区别就是瑜伽教法不再以毗卢遮那为主尊, 而是各种教法都有崇奉的对象。 金刚界曼陀罗分为佛部、 金刚部、 宝部、 莲花部、 摩羯部等五部, 各以五佛为部主。 瑜伽教法则不同, 瑜伽教法在经年的传播中渐渐发展成多种尊像的崇拜, 形成了多种教法。 瑜伽教法以尊像或经变的主尊为中心, 一个主尊或一部经就是一个礼拜的道场, 其神像体系、 主尊依照仪轨的不同完全不同, 这是瑜伽教法最大的特点。 例如: 水陆法会就有自己的仪文(经典), 形成了以正位神祇为核心的六组神祇为礼拜的神祇体系。
第三, 瑜伽教法有身、 口、 意三密和坛场, 有法会仪文和疏文, 有神像(画幛),大都用于度亡祈福, 各道场均有崇奉的主尊。 瑜伽教法都有经文、 咒语、 坛场, 观音法、 秽迹金刚法、 摩利支天法、 孔雀明王法、 炽盛光佛法等都是瑜伽教法。 这些法会均设坛作法, 有专门咒语。 水陆法会是其中最大最有影响斩的法会, 水陆之外的法会看起来和水陆法会的形式完全相同, 只是规模稍小。
第四, 瑜伽教法促进了宋元新道法的形成。 瑜伽教法被道教吸收直接促成了宋元新道法的产生。 东华、 天心、 净明、 神霄诸派等重视斋醮法会均和瑜伽教法有关, 与瑜伽教法的兴盛极大关联。 受瑜伽教法和宋元新道教的影响, 多种以度亡为主的民间宗教法会形成。 中国宗教文化开始从义理思想转型斋醮仪式。
第五, 瑜伽教法对单尊神祇的尊崇开启了个人崇拜的传统, 为民间创立新的教派提供了范例和理论基础。 大肚弥勒(契此)、 柳本尊信仰、 寒山拾得、 普庵信仰等为此社会风气产物。
第六, 瑜伽教法和本土宗教文化融合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个最重要的特点, 即道教和民间信仰均以瑜伽教法为用, 以自身为体, 在新的宗教环境下, 完成自身变革。 瑜伽教法直接导致了宋元宗教新格局的形成, 瑜伽教成为理解唐以下中国宗教发展变化的关键。
二、 水陆法会从瑜伽教中独立
水陆法会是最大的瑜伽教法。 密教传入后, 开元三大士经常举办祈福、 祈雨、 祛病等各类法会, 度亡法会也随之兴起, 水陆法会借瑜伽密法而重新兴起。
韩刻汉籍《天地冥阳水陆仪文》 序: “又复英公降此(指水陆法会和仪文), 之后其文错杂, 其功不备。 有新声流水之调, 有芟繁咸位之怠。 吁, 咒师阇梨往往修荐, 无以利冥阳。 坡仙名公等亦各有仪, 况蜀杨士报母, 笔削高范于前; 夔师依本, 续遗风于后” (原藏韩国)。①韩刻汉籍《天地冥阳水陆杂文》 (原藏韩国), 收入[韩] 朴世敏编《韩国佛教仪礼资料汇编》 第1 辑,三圣庵, 1993 年, 第435-498 页。
此处提到英公复兴水陆仪文, 但瑜伽度亡法会完全淹没了水陆法会, 不利于超度亡灵: “之后其文错杂, 其功不备” “新声流水之调, 有芟繁咸位之怠” “咒师阇梨往往修荐, 无以利冥阳”。
“瑜伽教主金刚智(669-741) 至自西域, 敕迎就慈恩寺, 瑜伽教始此……吾佛设教, 一死生之理, 达鬼神之情, 通幽明之故。 慈悲所缘, 缘苦众生。 以显密语令众生直悟本心, 脱离业苦。 其名曰灌顶真言, 如以甘露直灌顶门, 透体清凉, 除人热恼也。 始于阿难施食, 不空三藏(705-774) 宣密言于唐土。 梁集大德, 纂为水陆科仪, 以通三界幽显灵祗。 自此僧徒因为瑜伽佛事……”①[清] 纪荫《宗统编年》 卷11, 《卍续藏经》 第147 册, 第146-147 页。
《夷坚志》 甲志记载: “为公缴福于释氏, 做水陆法拯拔, 以资冥路。”②[宋] 洪迈撰, 何卓校《夷坚志》 第1 册,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年, 第260 页。可见水陆法会也可称为“水陆法”, 水陆法为瑜伽教法之一。 由此可知, 唐代重兴之水陆法会是瑜伽教度亡法会的一种, 水陆法会也称水陆法, 具有以度亡为主但不限于度亡的多种功能, 远非元明清水陆法会的规模。 这样的水陆道场在石篆山还可以看到③戴晓云《新旧水陆和大足石刻》, 《中国美术研究》 2020 年第2 期, 第73-79 页。。
密教遭到打击后, 北宋僧众又重兴编定了仪轨, 绘制了水陆神像, 并把水陆的最初缘起推到南潮梁武帝, 再次缘起归结为唐代著名密教大师英禅师。 这种上溯并非像周叔迦先理解的附会, 而是踏踏实实研究了梁武帝的度亡祈福法会后吸收了梁武帝《东教发愿文》 中和唐代水陆法会均具有的冥道无遮思想和精神, 从思想义理上继承了梁武帝超度亡灵的无遮无碍平等精神。
关于水陆起源当代学界有唐代说④金维诺《中国宗教美术史》, 南昌: 江西美术出版社, 1995 年, 第233 页。, 梁武帝说⑤戴晓云《水陆法会起源和发展再考》, 第479-487 页; 侯冲《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年, 第302 页。, 宋代说⑥周叔迦《法苑丛谈》, 收入《周叔迦佛学论著集》 下集, 北京: 中华书局, 1991 年, 第639 页; 李小荣《水陆法会源流略说》, 《法音》 2006 年第4 期, 第42-52 页。。 学界大多认为水陆起源于梁武帝复兴于英禅师是佛徒们的编造。 其实把梁武帝当成水陆法会上限、 水陆法会在唐代再次兴起并非一定不成立。 敦煌藏经洞中出土《东都发愿文》, 饶宗颐⑦饶宗颐《谈佛教的发愿文》, 收入《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 卷8, 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 2003 年,第255-272 页。、 郭丽英⑧郭丽英《敦煌本〈东都发愿文〉 考略》, 收入[法] 谢和耐、 苏远鸣等著; 耿昇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粹》,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年, 第103-199 页。、 孙晓林⑨孙晓林《跋P.2189 〈东都发愿文〉 残卷》, 收入季羡林等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 第2 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第331-335 页。等多名学者对之研究, 坐实梁武帝是写发愿文的人。 梁武帝在此法会中把吃斋茹素的功德, 回向超度其亡父母和亡兄并水陆一切生灵并撰写发愿文, 虽无水陆之名但有水陆之实○10[宋] 杨锷《施食通览》 后附《水陆斋仪文后序》, 《卍续藏经》, 第57 册, 第118 页。。 敦煌文献S.2454v 《一行大师十世界地轮灯法》 (又名《施冥道水陆斋法》 ) 明确记载了举办水陆冥道斋法; 北敦02074 简称 《四十九种坛》 及P.3913 简称《四十二种》①任继愈《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 第29 册,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年; 方昌锠主編《藏外佛教文献》 第11 辑,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年, 第17-144 页。记载了多种瑜伽教法(包括水陆法) 和坛场设置方法, 坐实水陆法会随瑜伽教法复兴的时间; 保存在《冥道供》 中的《无遮法会斋文》 《冥道无遮斋文》 为我们展示了唐代水陆仪文的面貌②戴晓云《水陆法会起源和发展再考》, 第479-487 页。。 史载张南本为府主陈太师在成都宝历寺画过一堂水陆画, 神祇有一百二十尊③[宋] 郭若虚著, 苗子点校《图画见闻志》 卷2,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4 年, 第46 页。, 表明唐僖宗时水陆法会成熟之程度。
佛教初创即以平等无碍思想打败了婆罗门教, 佛教进入中国, 很快和本土的儒教文化“慎终追远” 结合起来, 在无遮大会的基础上, 南朝梁武帝提倡止杀茹素, 发四心,对亡兄、 亡父母及四生六道无遮平等超度法会, 把无遮无碍的思想引入到冥道, 并创制仪文④P.2189 《东都发愿文》, 国际敦煌项目网站下载(http: / /idp.bl.uk); 戴晓云《水陆法会起源和发展再考》, 饶宗颐主编《敦煌吐鲁番研究》 第14 卷,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年, 第479-487 页。。 此法会对亡人平等超度并把功德回向生者, 佛教史称此为最早水陆法会。 此无遮大会因是冥道无遮, 被宋人称为最早的水陆法会, 而冥道供中也出现了冥道无遮斋文, 即是唐代的水陆仪文⑤戴晓云《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 对冥道无遮平等思想和水陆程序的继承》, 《佛学研究》 2019 年第1 期,第317-331 页。。 从这种意义上理解水陆法会源于梁武帝, 在唐代咸亨年间(670-673) 英禅师复兴, 意指水陆法会起源于南朝梁, 唐代的水陆不过是重新兴起⑥[宋] 杨锷《水陆大斋灵迹记》, 《施食通览》, 《卍续藏经》, 第57 册, 第113-114 页。完全成立。
从宋始, 梁武帝和英禅师被历代认为是水陆起源和重新兴起之关键人物, 宋以后的历史公认为梁武帝为水陆法会的最初缘起, 英禅师是水陆法会再兴缘起, 这从法会中需要悬挂的水陆画中亦可映证。 留存在各大国内外博物馆的水陆画大都保留有水陆缘起图, 画面或是初创图或为重兴图。 南宋成文的《天地冥阳水陆仪文》 坛图式缘起碑亦为英禅师重兴水陆之场面⑦戴晓云《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校点》,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年, 第190 页。。
大致到宋代, 经过累代僧众努力, 水陆斋法逐渐完善, 水陆斋法又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缘起、 仪文、 疏文和神像系统, 受到上层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同, 用于皇室及上层荐度将士、 超度亲人。 水陆法会从瑜伽法法中异军突起并发展为影响最大最广的度亡祈福法会。 水陆法会在梁武帝时初创, 唐代随瑜伽教法复兴, 宋代兴盛可视为结论。
宫廷举办超度荐福皇室成员之水陆斋, 历代著名文人为之写斋文。
史载高太后死时, 崇庆宫于一七和正旦日均举办了水陆道场超度高太后; 范祖禹写《崇庆宫开启大行太皇太后初七水陆道场斋文》 《崇庆宫为大行太皇太后正旦设水陆道场斋文》⑧[宋] 范祖禹《范太史集》 卷30,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00 册,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年, 第344 页。《十月朔资荐大行太皇太后于福圣禅院作水陆道场斋文》⑨[宋] 范祖禹《范太史集》 卷30, 第344 页。; 神宗皇帝死后,皇室亦为之举办多次水陆法会, 苏轼撰写斋文: 《冬至福宁殿作水陆道场资荐神宗皇帝斋文》 《正旦于福宁殿作水陆道场资荐神宗皇帝斋文》 《内中福宁殿下寒节为神宗皇帝作水陆道场斋文》①[宋] 苏轼《东坡全集》 卷114,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08 册, 第786 页。[宋] 黄公绍《在轩集》,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89 册, 第646 页。; 英宗死后, 皇室亦为之举办了超度法会, 王安石撰写《中元节福宁殿水陆道场资荐英宗皇帝作道场斋文》②[宋] 王安石《临川文集》 卷46,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05 册, 第352 页。; 刘一止为徽宗朝显肃皇后大祥日(死后二周年忌日) 在法慧寺修水陆道场③[宋] 刘一止《苕溪集》 卷26,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32 册, 第137 页。。 水陆法会传到高丽王朝, 最初也为高丽皇室其皇室成员举办法会荐福④戴晓云《中韩佛教史上的水陆仪文》, 李海涛、 敖英主编《东亚宗教》 第4 号, 首尔: 韩国学术情报株氏会社, 2018 年, 第130-156 页。。
水陆法会用于国家超度阵亡将士。 “神宗以闻三州阵亡骸骨, 令经略司遣官葬祭之, 仍于桂州佛寺设水陆道场, 供僧千人”⑤[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273, 北京: 中华书局, 1992 年, 第6690 页。; 南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卷二百一:“悉取前后阵殁将士, 凿土埋瘗, 作大冢, 傍作屋数间, 命僧主之, 作水陆道场, 以致资荐, 仍复存恤其家”⑥[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352 册, 第125 页。; “顺昌、 淮阳战士捐躯, 死于国事, 冝令逐处设奠, 仍作浮屠水陆法事, 以慰忠魂, 使知朕不忘之意”⑦[宋] 熊克《中兴小纪》 卷28,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313 册, 第1069 页。。 水陆法会亦被国家用于平民追荐、 平息异象: “神宗诏邕州昨自交贼残杀人民, 至今戾气未息, 水火疫疠相继, 近又土像动揺,尤可骇异。 宜下转运司差官同本州岛长吏, 集邻部修洁僧, 建水陆道场, 为死者荐福”⑧[明] 宋濂等撰《元史》 卷114,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年, 第7136 页。“岁支官钱二千五百缗, 建水陆道场”⑨[明] 宋濂等撰《元史》 卷114, 第9449 页。; “南北之民吾赤子, 驱冒锋镝使就死地……乃作水陆道场, 以慰其魂魄”○10[宋] 熊克撰《中兴小纪》 卷29, 第1077 页。。
苏轼为亡妻荐亡举办水陆斋祈福广为人知; 黄公绍举办水陆法会为亡妻荐福“阎浮世界, 轮回生死之途……幽关不开。 是故金山科教之中所作水陆道场之事, 起于中馈, 哀乃下愚, 发此大慈大悲, 及于无主无祭……”○1[宋] 苏轼《东坡全集》 卷114,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08 册, 第786 页。[宋] 黄公绍《在轩集》, 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1189 册, 第646 页。( 《荐妻水陆戒约榜》 )。 诸如此类, 举不枚举。
元代明清水陆斋兴盛不绝: 至治三年(1323) “敕京师万安、 庆寿、 圣安、 普庆四寺, 扬子江金山寺、 五台万圣佑国寺, 作水陆佛事七昼夜”○12[明] 宋濂等撰《元史》 卷28,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年, 第630 页。; 至正十八年(1358) “京城大饥, 后命官为粥食之。 又出金银粟帛命资政院使保布哈于京都十一门置冢, 葬死者遗骼十余万, 复命僧建水陆大会度之”○13[明] 宋濂等撰《元史》 卷114, 第2880 页。; 至正二十年(1360) “四月, (饥荒) 前后瘗者二十万, 用钞二万七千九十余锭, 米五百六十余石, 又于大悲寺修水陆大会三昼夜,凡居民病者予之药, 不能丧者给之棺”①[明] 宋濂等撰《元史》 卷240, 第4552 页。; 大德六年(1306) 三月“壬寅, 太阴犯舆鬼。命僧设水陆大会七昼夜”②[明] 宋濂等撰《元史》 卷20, 第440 页。; 至大元年(1308) 十一月“辛巳, 罢益都诸处哈喇齐等狩猎, 以银七百五十两、 钞二千二百锭、 币、 帛三百锭施昊天寺, 为水陆大会”③[明] 宋濂等撰《元史》 卷22, 第505 页。。 明代皇家举办水陆法会超度将士和绘制水陆神像赐予戍边将士, 成为激励士气的方法。 瑜伽法会和水陆在较早阶段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成为中外交往瞩目现象, 至今日韩两国现存大量的中国古代佛画就是当年宗教文化交流和文明的见证。
总之, 水陆法会在梁武帝时初创, 唐代随瑜伽教法复兴, 宋代兴盛可视为结论。
水陆法会随瑜伽教法复兴, 最迟到北宋, 水陆法会从瑜伽教度亡祈福法会独立出来, 受到皇室贵族、 文人士大夫推崇, 许多著名文人撰写斋文, 是等级较高的法会。 水陆文化自成一格, 仪文、 神谱, 神像绘制影响了其它形式的度亡法会的仪文、 程序、 道场画绘制的形式、 内容和题材。
三、 宗教新格局的确立
宋元以来新宗教包括瑜伽教法、 受到瑜伽教法影响形成的以正一教为核心的宋元新道法、 以度亡为主地方宗教、 民间创立的新教派、 与南朝水陆斋和黄箓斋完全不同的水陆斋和黄箓斋。
《海琼白真人语录》 谈到了瑜伽教法以及受此影响产生的火居道士举办法会的情况:
耜问曰: “今之瑜珈之为教者, 何如?”
答曰: “彼之教中, 谓释迦之遗教也, 释迦化为秽迹金刚以降螺髻梵王, 是故流传此教, 降伏诸魔制、 诸外道, 不过只三十三字‘金轮秽迹咒’ 也, 然其教中,有龙树医王以佐之焉, 外此则有香山、 雪山二大圣, 猪头、 象鼻二大圣, 雄威、 华光二大圣, 与夫那义太子、 顶轮圣王, 及深沙神、 揭谛神以相其法。 故有金刚力士以为之佐使, 所谓将吏, 惟有虎伽罗、 马伽罗、 牛头罗、 金头罗四将而已, 其他则无也。 今之邪师, 杂诸道法之辞, 而又步罡捻诀, 高声大叫, 胡跳汉舞, 摇铃撼铎, 鞭麻蛇, 打桃棒, 而于古教甚失其真, 似非释迦之所为矣。 然瑜珈亦是佛家伏魔之一法。”④[宋] 谢显道《海琼白真人语录》 卷1, 《正统道藏》, 第1016 册, 第24 页。
耜和白玉蟾对答中的瑜伽教正是瑜伽教法, 被白玉蟾称为释迦之遗教, 佛家伏魔之一法。 这种教法以秽迹金刚(释迦化身) 为主尊, 念三十三字‘金轮秽迹咒’, 是瑜伽教法中的秽迹金刚法。 类似此教法的其它许多瑜伽教法在当时社会广泛传播, 流行一时。 正如上述瑜伽教特点中的第三点提到的诸多法会一样, 秽迹金刚法也是瑜伽教法会的一种。
但白口中的今之邪师所做的法会, 不是瑜伽教法, 而是受到瑜伽教法会影响民间形成的一种非佛教法术。 瑜伽教法盛行后, 为道教和民间宗教效仿, 它们借鉴和吸收瑜伽教法, 同理也模仿瑜伽教法出现了“今之邪师, 杂诸道法之辞, 而又步罡捻诀, 高声大叫, 胡跳汉舞, 摇铃撼铎, 鞭麻蛇, 打桃棒, 而于古教甚失其真, 似非释迦之所为矣”, 很可能是火居道士所为道教民间法事。 由此看来, 最晚到宋时, 瑜伽教法被道教和地方信仰(包括巫教) 所借鉴和吸收, 融合到道教和民间信仰中, 为宋元新道法和民间宗教的形成的形成注入了新鲜血液。
宋元新道法指正一教中符箓斋醮、 降神驱魔为主的道教法术, 它们借鉴和吸收瑜伽教法形成以东华、 净明、 天心、 神霄等新道法, 以传授天心法、 雷法等道教法术为主,是道教对自身进行改革创新形成的新道法。 宋元形成的正一派主要流行在南方地区, 统领皂阁山、 龙虎山和茅山等三大符箓派。 新和旧是相对的, 隐含着道教发展的两个阶段, 其经典、 教法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革新。 第一阶段是传统道教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清、 灵宝等三洞经教的降世; 第二阶段是两宋时期天心、 神霄等道法类经典的大规模降世。 第一次相对第二次是旧的, 可称为传统阶段, 第二次相对第一次是新的, 可称为新兴阶段。 第二阶段实际上受到瑜伽教法影响, 传统道教开始了自身的变革, 南方的道教吸收瑜伽教法, 形成了以做斋醮法事为主集中在南方地区的正一教。 符箓派不重教义重法事。 这些道法在法事程序、 科仪程序和神像画法具有极大相似性, 其作用和瑜伽教法作用大致相同, 是道教向佛教学习的结果。
就现有材料看来, 正一教部分道人是住在宫观的, 正一道士做斋醮度亡祈福法会,是合法的。 部分道人住在家里, 平时和俗人无异, 可以茹荤结婚, 称为火居道士。 火居道士做斋醮大概没有得到官方批准, 这类道士也仿照瑜伽教做法事, 这种法事既不是佛教的瑜伽教法、 水陆法, 也不是道教的清微雷法、 天心正法, 而是仿瑜伽教法的度亡祈福法会, 在明代受到政府严厉禁止: “……曩者, 民间世俗多有仿僧瑜伽教者, 呼为善友, 为佛法不清, 显密不灵, 为污浊之所污。 有若是, 今后只许僧为之, 敢有似前如此者, 罪以游食。”①[明] 诸葛演撰、 何孝荣点校《金陵梵刹志》 卷2, 第62 页。这里所谓的瑜伽教是指瑜伽教法, 而善友就是仿冒的瑜伽教僧的火居道士: “又有一种无知愚民, 妄称道人, 一概蛊惑, 男女杂处无别, 败坏风化。 洪武中, 僧道不务祖风, 及俗人行瑜伽教法, 称火居道士者, 俱有严禁。”②《明太祖实录》 卷128, 台北: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 1962 年, 第1592 页。可见火居道士根本没有资格举办法会。 火居道士自称善友, 也做所谓瑜伽教, 形成了一股实际力量。但火居道士或善友举办的民间法会可视作民间道教或民间宗教法会滥觞。
除了宋元新道法, 还有北方道教革新, 即金代兴起的全真教。 其受到瑜伽教法影响的是黄箓斋。 南朝时期的黄箓斋到宋元时期受到瑜伽教法的影响, 从传统法会过渡到新的黄箓斋, 体现在坛场和密教神祇进入, 诸如斗姆法中斗姆形象就是三头六臂, 显然是受到瑜伽教影响。 黄箓斋大致分布在全真教控制地区, 基本没有传播到正一教控制地区。
瑜伽教法常以某位神为主尊施法达到度亡或祈福目的, 在民间引发了广泛的造神运动, 地方宗教蓬勃兴起。 它们融合吸收儒释道巫精华, 形成了集多元宗教文化于一体的地方宗教。 此处所指地方宗教有特定的时段, 特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 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民间信仰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瑜伽教法、 融合道儒为主要特征的流传在民间的宗教。 此类民间宗教不参与政治生活, 只做度亡祈福的法会, 大多没有宝卷流传,只有宝忏或仪轨等传世。 这些新形成的民间宗教, 原本有一定的信仰基础, 有信仰的主神和附属神。 这些教派主要兴起在正一教控制的南方, 流传甚广, 江南斋教、 梅山教、普庵教、 闾山教、 释教、 法主教、 夫人教、 徐甲教等是其中主要代表。 这些在南方流传的以斋醮科仪法会为主的民间教派, 因具有极强的地域性, 台湾、 香港、 海外等地学者又称为地方宗教(Local Religion)。 研究者以李天纲、 劳格文等为代表。
另有一类民间宗教主要兴起在全真教控制的北方地区, 原本没有宗教原型, 为新创立的, 亦以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 新创宗教有教义和经典, 称为宝卷, 宝卷中承载一定的教派创立史、 思想及教义。 这些民间宗教往往被称为秘密宗教, 受到统治者镇压、 打击甚至禁毁, 有的教派参与政治活动甚至起义, 发展到很大规模。 此类民间宗教主要以修内丹、 传播教义为主但亦少量举办法事。 瑜伽法中的三密和坛场是其外在的形式, 内里是自己的教派的教义和主张。 研究者以马西沙、 韩秉方、 濮文起等为代表, 研究往往多侧重研究其历史性和政治性。
总之, 宋元时期中国宗教出现了很多新现象: 瑜伽教法被历代瑜伽教僧(应付僧)创新发展, 弘扬光大, 使得走向民间的瑜伽教法成为佛教法会的滥觞。 以度亡祈福为主瑜伽教法在明初得到迅速发展; 道教兴起了宋元新道法; 水陆斋和黄箓斋焕然一新; 全真教主要受到儒教的心性和佛教的禅宗的影响, 其核心仍集中在义理, 重视内丹修炼;宋元以来创立了诸多重视教义的秘密宗教, 这些宗教常遭到统治者的禁毁和镇压, 其领袖往往成为起义组织者; 高僧在弘扬瑜伽教法时, 又创立融会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新的民间教派, 比如普庵信仰。 普庵既是禅宗法师又是普庵信仰①普庵教的提法学界没有统一意见。 见侯冲《谁的普庵教? ——以科仪文献为中心》, 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编《普陀学刊》 第5 辑,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7 年, 第237-262 页。 笔者认为应称为瑜伽教法。创始人。 其法称为普庵法,其咒称为普庵咒。
下沉民间的宗教法会, 历经千百年渐次变成了民俗, 成为一种民俗文化; 又由于宗教法事具有文本和说唱的特点, 产生了多种俗文学和戏曲, 对元明清文学与戏曲产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印度传来的瑜伽(密) 教到中国本土文化转变积淀, 都是佛教中国化的表现, 是佛教中国化后继续和中华本土文化深入融合的重要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佛教真正和中国本土文化血肉相连甚至融为一体, 成为中国文化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瑜伽密教是理解唐以下中国宗教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关键。
四、 总结
瑜伽教法、 宋元新道法、 地方宗教法会和民间宗教的形成、 黄箓斋的变革、 水陆法会从瑜伽教中独大等现象, 均为宋元以来宗教发展新现象, 是宗教文化在唐宋之变中的重要体现, 唐之前和唐之后的宗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而这一切都和瑜伽密教有重大关系, 可以认为在瑜伽教影响下宗教新格局确立。
在中国宗教发展历史甚至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 会昌法难是一个转折点。 会昌法难之后的瑜伽密教被瑜伽教法取代, 瑜伽教法登上中国宗教的舞台, 成为主角, 不仅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瑜伽教道场, 而且和本土宗教进一步融合, 宋元新道法形成, 宋元明清多种地方和民间宗教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 儒释道三教文化彼此融合吸收对方精华为己所用, 以自身为体, 彼此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儒家从禅宗里吸收精华成就了举世闻名的宋明理学, 全真道中有宋明理学思想以及禅宗的思想、 正一教中诸种道教法术中有瑜伽教法的三密和坛场; 唐宋以降的佛教继续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本土文化中吸收营养,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不仅体现在汉唐以来的在佛教人物衣冠服饰、 样式风格的变化, 更从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上进一步和中国文化与文明血肉相连, 难分彼此。 多种宗教文化在发展中融合, 直接或间接促成了宋代戏曲、 元代杂剧、 明清小说等俗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辽、 金、 西夏、 大理国等少数民族政权崇奉、 学习和效仿汉民族文化, 佛教成为这些国家极为重视的文化和信仰。 瑜伽教(包括水陆法会) 也传入当时的少数民族统治的辽、 金、 西夏、 大理、 敦煌、 吐蕃等地, 各类法会在其统治之地大大流行开来, 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对多民族融合统一贡献良多。 瑜伽教法会和水陆法会广泛传播到在交融的过程中各民族得到充分交流和融合, 为形成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文化认同, 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