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0-07-01侯慧明张文卓
侯慧明 张文卓
2010年4月17日一19日,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办,法门寺博物馆协办,得到了台湾华严学会的大力支持。来自国外的学者有日本的著名密教研究学者静慈圆、生井智绍、田中公明、福田亮成先生,韩国的卞麟锡先生,国内学者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黄心川先生以及全国各地密教学者齐聚一堂,切磋交流,以中国密教为主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61篇,涉及密教思想、密法修持、密教历史传播、密教经典考释、密教文物艺术以及密教与其它教派关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一)密教思想研究
密教思想研究是本次会议最重要的研讨主题之一。吕建福的《论阿字本不生思想》系统梳理了“阿字本不生”思想在密教思想史上的发展脉络。认为,大乘《般若经》由阿字的否定义建立阿字本不生义,最早见于《大品》之四十二字门,随后《宝积》、《大集》经类以及陀罗尼密教发展阿字本不生义,由阿字之入一切法而以阿字表征般若空性。至中期密教真言乘,阿字本不生思想得到新的阐释,且与菩提心思想结合,将其提升为密教的本体论,也为后来的密教所秉承。《大日经》以阿字本不生义为真言教法,并以阿字为大日如来种子字,观想阿字轮以成佛。“阿字本不生”思想成为密教贯穿始终的本体论思想。日本学者生井智绍的《弘法大师空海与华严思想》重点探讨了印度传人中国的密教如何参与中国思想史的问题。提出,弘法大师空海已在中国华严思想的背景下对其做出了清晰的阐释,论述密教思想中所包含和融摄的华严思想,认为在十住心思想的构建方面,空海参照了中国解释《华严经》的思想。日本学者福田亮成的《空海的结构式成佛论》把空海的成佛论归结为结构成佛论,认为如来与众生之间通过“即身”这一说法连结在一起。姬孝范的《持松的密教判教观略述》依据持松《贤密教衡》、《贤密教衡释惑》及《密教通关》,全面阐述了持松对中日各种密教判教观的辨析,并对持松的判教观进行评析,特别指出:“圆融现实,复兴密教,是其判教的目的”。段新龙的《论三劫瑜祗行的修证次第和密教判教的关系》从对三劫瑜祗行修证次第的辨析中,阐述了密教判教的立论基础及衍变历程。王一鸣的《日本密教中的星宿信仰思想一考》认为,日本密教中的星宿信仰思想的来源有三,即印度、中国和日本的包括密教在内的古代宗教、哲学思想,并最终在日本密教中形成比较完整而复杂的有关星宿信仰之理论与仪轨。
藏密思想研究方面:李南的《<胜乐根本续>及其注疏研究》从梵文文献人手,对该经版本作了梳理和介绍,总结了该经的主要内容。许得存的《(时轮根本经>的宇宙和谐思想》重点阐述了该经蕴含的宇宙观,强调外时轮、内时轮通过别时轮的修正途径达到合一,这也是密教的解脱之道。陈兵的《父母二续心性“光明”论》将光明概括为该经的哲学思想,对该经提出的密教修证次地进行了高度概括的阐释。尕藏加的《吐蕃外籍密宗大师无垢友考述》对建立和弘扬藏传佛教密宗宁玛派主要祖师之一无垢友生平事迹以及吐蕃所传密法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述,认为无垢友在吐蕃传授的密法不仅是藏传佛教旧派密法体系的重要源头,而且成为后世宁玛派的主要密法传承之一。对构建宁玛派的佛学或修学体系产生深远影响,尤其对大圆满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德吉卓玛的《大手印觉域法之境地与基本思想》探讨了大手印觉域教法义理的基本思想,认为,觉域派教法义理,是建立在广、中、略三品《般若经》宗义基础上的,是该派祖师玛久拉仲般若思想的具体体现。
讨论中,学者针对学术研究与修行实践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论辩,认为二者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应该相互尊重;就密教经典的研究,学者们都强调应该使用多种版本文献,进行比勘研究,使论证能更具说服力和严谨性;密教思想研究特别是密教思想在印度以及中国的发展流变以及与其它思想的交涉是密教研究的难点,也是未来密教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密教密法研究
学术界对密教修法体系、修持仪轨的研究要比对其哲学义理、历史传播的研究薄弱,但本次会议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是研究密法修持的,表明中国密教研究趋于深入化。
周广荣的《真言考源》一文,将“真言”置于古代印度宗教文化语境中,探求它在印度不同时代、不同宗教或哲学流派中的渊源、存在与发展的情况。夏广兴的《密教咒术论》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咒术的发展,佛教咒术的发展,指出二者无论在内涵和实践上,都有本质的不同,重点论述了咒在密教中的重要意义。侯慧明的《论密教早期之曼荼罗法》从印度早期吠陀文明甚至更早的古印度哈拉巴文明中追溯曼荼罗的起源,并对佛教早期的曼荼罗作了详细考述,总结出六大特点,还探讨了早期曼荼罗与结界法的关系。张总的《出相大悲咒源流》发现了敦煌文书中P.3912号写经即为出相《大悲咒》原始状态文献,并辅以包括清官秘藏的蒙满汉藏四体文图的多种出相大悲咒,对其演进发展做出了完备的梳理。
密教向来以其复杂而又极富想象的神灵系统而广受信徒膜拜,密教神祗研究也受到重视,如张文卓的《论佛顶部的形成及其类别》论述了佛顶含义的演变和佛顶部的形成,梳理了佛顶的体系,并对与佛顶演变有关的几个因素作了探讨。关静潇的《佛母在密教仪轨中的作用与意义》关注的是密教女性神,探讨了部母、佛母、明妃等女性神祗,讨论了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及其在密教神祗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本立川武藏的《喜金刚曼荼罗的观想》阐述了藏密喜金刚观想法的仪轨全过程,包括其准备阶段,以及作为客观器曼茶罗的观想、本尊的观想、身体曼荼罗的观想。
(三)密教历史传播
密教历史的研究一方面是还原历史真相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把密教建立在信史基础上的需要。黄心川先生的《浅论近现代密宗在汉地的流行》着眼于近现代密教发展问题,把近现代密宗的复兴置于广阔社会背景下考察,对近现代密宗复兴的背景、状况、原因作了深入剖析,指出近现代密宗的复兴有三大原因:其一,民国以后,佛教复兴,然而这种复兴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复兴;其二,在汉藏佛教的影响下,密宗开始再度影响到汉地的佛教;其三,将日本的佛教与中国佛教进行了对比之后,认为日本佛教比中国佛教在实践方面要强,所以很多人都到日本真言宗本山——高野山去学习佛教。提出近代以融合汉藏两传佛教为特点的清海法师的一系具有藏密特点的密宗在汉地佛教最终传播开来……而受日本影响的真言宗一派,则没有在中国传开。现在密宗在汉地的流行,使太虚当年主张的“当学日密、藏密纳于律仪教理建中密”的主张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是要想真正在两者基础上建立“中密”,现在看来还为时尚远,汉藏两地理论互摄同化现在还缺少推进,如何在理论方面互为里表,共同提升,现在是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次会议论文中也有相当篇幅涉及密教传播问题。
第一,密教中国化问题受到重视。如侯冲的《密教中国化的经典分析——以敦煌本(金刚顶迎请仪>和(金刚顶修习瑜伽仪>为切入点》通过对两部敦煌本经典的研究来探讨密教的中国化问题,指出:“在《金刚顶迎请仪》和《金刚顶修习瑜伽仪》中出现《坛法仪则》中独有的文字,正是《金刚顶迎请仪》、《金刚顶修习瑜
伽仪》与《坛法仪则》作为同一法会仪式文本,由不同人分别负责,在抄写时为方便他们配合而出现的互见文。《坛法仪则》和敦煌抄本《金刚顶迎请仪》、《金刚顶修习瑜伽仪》的组合,是密教中国化的表现,奠定了宋代以后汉地瑜伽教的格局。郭祐孟的《印度佛教密宗的汉化一一以唐、宋时期准提法为中心的探索》以准提法的演变为中心,通过对准提经典的考述和造像文物的考证,就密教中国化问题作了探讨。作者指出,《准提经》梵本是直接来自印度,并非在他地撰作。重点考察了道[辰殳]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指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总结了准提法从持明密教、纯正密教到后期密教的所有精华与方便,造就了准提镜坛法的新模式,并在辽代五台山的华严密教中确立其特殊的性格,从地婆诃罗译介准提经典人华开始,一直要到辽代道敐[辰殳]集《显密圆通成佛心要》一书为止,准提法才真正由印度风摇身一变为中国味。赖贤宗的《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之研究:不空三藏“印度密教的中国化”之一例》以不空为核心,对于显教之中的普贤菩萨、密教之中的普贤菩萨与密教之中的金刚萨埵的密切关系进行研究。阐明不空三藏在“印度密教的中国化”的过程之中如何融会显教之中的普贤菩萨与密教之中的金刚萨埵;并对于此中所涉及的金刚萨埵“百字明”的涵义与修行功能进行了阐述。
第二,密教地域性传播受到重视。国外有韩国卞麟锡的《对<三国遗事·神咒篇>中出现的新罗密教传播的探讨》通过对《三国遗事·神咒篇》文本的研究,指出其中的一些纪年错误,并充分肯定了新罗僧玄超在密教史上地位。韩国郭磊的《韩国密教略考》以时代为主线,主要考察了密教在韩国各个时代的发展情况及其特征。日本静慈圆的《复活于当代中国的空海——走过“空海之路”两千四百里》则详细考述了空海入唐的路程。
日本田中公明通过分析曼荼罗的构造及真言、印契等要素,探究《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在印度密教史上的地位。指出,《秘密观门》主要依据《秘密集会怛特罗》,同时加入了中期密教,尤其是《初会金刚顶经》的要素,从多方面将《秘密观门》译出的年代推断为公元八世纪后半期至九世纪初。
国内密教传播方面包括李翎的《试论新疆地区的密教信仰》,以千手观音为例,考察了密教在新疆地区的传播。指出,新疆地区的密教信仰大约在公元7世纪已经传人,五佛曼茶罗系统的金刚乘可能通过别的渠道在这里弘传。而至少在公元9世纪,密宗的无上瑜伽密已在于阒地区传播,它可能直接源自印度,并与印度这一信仰的传播时间相同,这要远远早于汉地的译经时间和在西藏的流行时间。赵改萍的《唐宋时期山西地区密教经幢研究》重点考察了唐宋时期山西地区密教经幢流行的原因、分布、结构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内容。黎晓铃的《试探密教在闽北的发展状况》通过对闽北民间信仰中密教因素的探讨说明密教在闽北的传播。鄂崇荣的《密教护法神吉祥天女在青藏高原多民族民间信仰中的流变》对密教护法神吉祥天女的渊源传说及供养仪轨进行了阐述。徐强的《两宋画论与西蜀密教》通过对西蜀宗教美术尤其是密教绘画的研究,反映了当时的密教信仰状况、传播媒介、与其它艺术形式的关系等问题。
当代密教的发展也倍受关注。如廖玉存的《汉传密教之新宗派研究——以真佛宗发展为例》通过简介真佛宗宗旨、真佛密法之特色、组织发展概况及其在教化人心与慈善救济方面的工作,厘清了新宗教与新宗派在概念上的差异,并进而认为真佛宗应定位为汉传密教之新宗派,而非藏传密教之其中一支派。吴有能的《当代台湾汉传佛教之创宗现象——以真佛宗为中心》认为真佛宗属于汉传佛教宗派,并从实践目标、实践基础、实践方向具体原则与具体修法方面了阐述真佛宗的教义。在此基础上,作者从传统与现代的沿革、博采兼容与自新创宗、在地化与全球化辩证、多媒体化与多角度化四方面阐述了当代出现汉传佛教的新创宗派趋势的原因。
(四)密教文物艺术
本次会议有数篇密教文物艺术考证方面的论文。敦煌莫高窟中的密教文物研究在本次会议上受到了重视。如张保胜的《敦煌佛印》对敦煌梵文沙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认为沙符是一幅完整的曼荼罗,敦煌沙符印件属于法曼荼罗。刘永增的《敦煌莫高窟第148窟金胎两部曼荼罗相关图像解说》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之图像与日本仁和寺版大悲胎藏曼荼罗以及金刚界九会大曼荼罗的图像对比研究,认为,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之图像应属胎藏与金刚两部曼荼罗。赵晓星的《莫高窟第361窟的主题》认为,洞窟本身就是一座有实际功用的密教坛城。全窟的设计非常严谨,洞窟的主题和功用应与戒律和忏悔密切相关,表现了密教与塔的意向。第361窟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是反映了吐蕃时期敦煌佛教界以密教为主导整合各派信仰的活动。
陈清香的《唐代密教多首多臂像探讨》选择十一面观音与千手观音为例,追溯其印度图像源头,并在中原地区的供像遗例中探讨其美学特征与宗教义涵。崔红芬的《<密咒园因往生集)残叶研究》对俄藏黑水城《密咒园因往生集》残叶进行考证,认为它是原本《密咒圆因往生集》再次摘录本,属于私刻本或寺院刻本,并结合大藏经对其内容来源略作探究,由此判定西夏境内流行佛经以及唐宋辽以来汉地密教、藏传密教对西夏的影响。
温玉成的《两件银作曼荼罗的年代鉴定》重新鉴定了两件曼荼罗文物,即圆形八臂救度佛母羯磨曼荼罗和圆形上乐金刚羯磨曼荼罗,作者鉴定“是明代中期(15世纪中后期)明朝宫廷‘佛作之精品”。否定了北京故宫专家和CCTV-2“鉴宝”栏目专家的鉴定结果。扬之水的《移植与嬗变——明代金银饰品中的密教纹样》认为,以梵文和藏密诸神像作为装饰图案的金银饰品,多集中在明代前半期,风气的兴起则源自宫廷。明代中期以后,内廷风气转变,作为装饰纹样的梵文便不再成为时尚。高士涛的《真言秘藏,图画相传——略述唐密曼荼罗绘画》对曼茶罗绘画作了分类,重点研究了唐密现图曼荼罗及其绘画规则、步骤,对画师的要求等内容。邱南英、林志明的《密教与陶瓷》考述了密教与瓷器的紧密关系,旨在尽可能得还原出历史的现场场景。
另外,还有论文继续探讨法门寺地宫问题,如李发良的《唐代法门寺佛指舍利供养中的密教法事》对唐代法门寺佛指舍利供养中的密教法事问题作了探讨。姜捷、李发良的《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沿革及其文化内涵探讨》认为,地宫是为瘗葬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而营建,非“密宗曼荼罗”。
(五)密教与其它教派关系
密教从其产生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始终与其它宗教、教派以及与其他文化、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影响。
海云继梦的《显密两教定义之刍议》从“历史发展”及“学理背景”两方面,赋予显、密两教全新之定义。林光明的《华严字母与密教声字实相之探讨》以华严经中与密教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华严字母和密教之“声字实相”理论作比较研究。认为,“真言”与“字门”(声与字)都是如来的法身(实相),透过“声字实相”,奠定了持诵“真言”,修行证果的理论基础。嘉木扬·凯朝的《华严密法之(圣普贤菩萨行愿王经>所见的阿弥陀佛信仰》对《圣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以及藏文《圣普贤菩萨行愿善说庄严经》和《圣普贤菩萨行愿王经》以及台湾佛教出版社出版的《净土五经》之一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等文献中记载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相关的阿弥陀佛信仰进行了分析研究。李小荣的《净土五会念佛与密教音乐关系之检讨》指出,净土五会念佛至少在三个层面上与密教音乐关系密切,即诵经音声(特别是密咒)、四时赞咏(梵呗)和佛曲(主要是器乐)。严耀中的《试说密教中婆罗门教因子》认为,密教中国化过程中婆罗门教因子也被汉化,因此,如果现在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离析包括密教在内的中国佛教中婆罗门教因子,就会对印度文化和宗教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无疑对中国古代如何接受外来文化之机能也是会有好处的。刘雄峰的《符咒、掐决、变神——密教与道教神霄雷法》通过对道教符咒、掐决、变神与密教最核心的身、语、意相配的对比研究说明密教对道教的深刻影响。石海军的《醍醐灌顶与甘露滋心——密教与奥义书》从两个司空见惯的佛教词语入手,在古印度《吠陀》、《奥义书》等经典中寻找其内在的联系,从而透过这种联系看密教与奥义书的关系,揭示了密教与印度传统文明的关系。阿旺加措的《苯教和藏传佛教之关系刍议》认为,雍仲苯教是高度佛教化了的苯教,既是传统苯教的继承,也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支派。
总之,首届中国密教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次盛大的、成功的密教学术会议,聚集了众多国内外著名密教学者,探讨了密教研究的核心与前沿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表现在:其一,密教思想理论成为学者探讨的最重要的热点问题,并赋有创见性和启发意义,诸如本体论、成佛论、早中期密教思想的形成问题都得到了深入的探讨;其二,密教中国化问题有深入研究,从经典方面、密法方面的演变探讨密教中国化,有新成果;其三,密教文物艺术方面受到广泛深入研究,发现并解读了许多密教文物;其四,密教与其它教派比较研究有所推进。通过本次会议不仅总结了以往中国密教研究的成果,而且也加强了中国密教研究的国际交流。正如日本生井智绍先生所言:“从这次会议可以看出中国的密教研究已经与世界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