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范例
——中共三大与共产国际

2023-10-03官丽珍

岭南文史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国国民党国共合作马林

官丽珍

中共“三大”是我党在建党初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也是唯一一次在广东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一批著名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等出席了这次大会。

中共三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指导中国革命的最初尝试。回顾中共“三大”的历史贡献和共产国际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展历程,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实践进程和成果,讲好“三大”故事,讲好党的历史发展故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提出中共中央局迁往广州的主张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国际对中共“三大”的召开作了许多重要的指示,对中共“三大”的顺利召开起了重要的作用。

共产国际在它存在的24年历史中,曾统帅70多个共产党支部的400多万名党员,成为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进行战斗的中心,同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进行不懈的斗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共“三大”能于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还得从共产国际主张中共中央局南迁广州谈起。

早在1922年夏,共产国际就已提出过将中央局迁往广州的主张。1922年4月6日,俄罗斯联邦驻远东全权代表维连斯基一西比里亚科夫在北京致信拉狄克:“前几天,达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主席团成员)来到我这里,讨论因北方出现的局面而形成的新形势。我们决定把基地迁到南方广州,那里可以以半合法的形式开展工作。”在中共党员张太雷、瞿秋白的陪同下,达林到达广州。

广州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是中国国民党的活动中心。由于孙中山在广州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1922年5月,共产国际代表鉴于在南方有广泛的合法条件,主张将中共中央局和党的整个工作重心迁到广州,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把国民革命运动的各种联系集中到中央局手中”[1]。20日,共产国际在华工作“全权代表”利金(1921年10月由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书记处派赴广州),就在华工作情况给共产国际远东部写出书面报告,对广州革命运动的状况做出全面评价。该文在结论部分明确提出将中央局迁往广州的主张。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提出了同样的主张。7月11日,马林在致函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时说:“在远东,广州是唯一勿须打扰当局就可以建立常设代表处的城市。”[2]为此,共产国际遂于1922年7月18日命令中共中央接此“短笺后,应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菲力浦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文中的“菲力浦”即马林。但因广州发生了陈炯明叛乱事件,中央局迁粤的问题暂被推迟。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中央局于上海。1922年10月,中央局由上海迁至北京。1923年,因“二七”大罢工失败,中央局又由北京迁回上海。马林认为:“在上海,只有几个领导人,不成其为一个党。只有在广州它才真正存在”“只有广州是我们共产党人能开展工作的唯一地方”。[3]马林还说,“我们在广州有充分的行动自由,而且只能在这里公开举行党的代表大会和劳动大会。”[4]1923年初,陈炯明的势力被逐出广州,广东的形势逐步好转,广东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也得到整顿和恢复。鉴于共产国际、联共(布)支持孙中山的政策已经明确和广东革命形势的恢复与发展,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再次提出中共中央局迁移的问题。马林在3月间提议“把中国共产党全部积极分子迁至南方”。而党的领导人如陈独秀,在广州工人组织中已经开展了工作,出版小册子和报纸等,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只有广州是中国共产党人能开展工作的唯一地方。特别是考虑到在广东有利于筹备、召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机关乃决定迁往广州。

1923年3月9日,共产国际远东部主任维经斯基答复马林:“接奉来函、来电,获悉最新消息。看来尊意在把中国共产党全部积极分子迁至南方。当然,你处于更合适的地位,知道在罢工(指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之后最宜做什么事。”

1923年2月,孙中山由沪返粤。不久,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也到了广州。4月10日,孙中山委派陈独秀、谭平山为大元帅大本营宣传委员会委员。“二七”罢工失败后,马林由北京到上海,在上海“停留很短一段时间”后,也到了广州。马林在《致布哈林的信中》说:“月底我到广州一行。—来同孙中山建立联系,他控制着广东省的一部分地区;二来党的中央委员会已到广州。那是中央委员会可以合法存在的唯一城市,可以在那里举行会议。”[4]1923年4月,“党的中央委员会已到广州”[5]。

二、促使中共对中国国民党政策的转变

中共中央局迁到广州后,李大钊、张国焘、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毛泽东、邓中夏等也相继到达广州,广州遂成为中共中央所在地。从1923年5月起,中共中央局即全力以赴进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当时党在政治上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同孙中山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国共两党都表现出合作的热情和愿望。

为进一步促进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建立,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议指出:“由于中国独立的工人运动还很软弱,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还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国内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尤其是由于这一民族革命问题的解决对于尚未从其他阶级中充分分化出来成为一支完全独立的社会力量的工人阶级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必须使国民党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的行动协调起来。”决议还指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合作”,并指出,“党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机构”“绝对不能与国民党合并,也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隐蔽自己独立的旗帜。”[6]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5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又发出关于召开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指示信,做出要求中共必须贯彻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对促进国共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指示的精神,中共中央局决定,以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问题作为“三大”的主要议题。6月12—20日,“三大”在广州东山恤孤院后街31号的一幢砖木结构的民房召开。出席会议的人员有陈独秀、李大钊、张太雷、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张国焘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30多人。中共“三大”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毛泽东、王荷波、朱少连、谭平山、项英、罗章龙组成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由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组成中共中央局。

中共“三大”着重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中心议题是讨论加入中国国民党的问题。“三大”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至此,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关于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早在1922年8月29—30日,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举行全体会议,接受马林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在“三大”召开时,党内对这一问题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经过讨论,最终大会通过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大会通过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说:“依中国社会的现状,应有一具势力集中的党为国民革命运动之大本营,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决议,此次全国大会通过此决议”;[7]“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其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8]。大会统一了对加入中国国民党目的的认识,并最后确定了统一战线的策略与组织形式。从此,“党内合作”,即由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以同国民党合作这种构想,为全党所接受。这一合作形式,既抵制了当时一度盛行的取消中国共产党或者类似“国共合并”的主张,保持了中共在组织上和政治上的独立性,又能为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所接受,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策略方针的制定,对于壮大革命力量,建立起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掀起国民革命高潮,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共“三大”就是为了确定党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加速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召开的。中共“三大”的历史贡献是巨大的,它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国情中,正确地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途径,体现了我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它创造性地提出了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团结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为国民革命的推进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实行党内民主,树立了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作风。中共“三大”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共“三大”贯彻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战略决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战略策略原理,结合中国的革命实际,正确地决定了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从而促进了国共合作。这些与共产国际有密切的关系,在具体执行中,共产国际的帮助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上,共产国际曾多次做出许多重要指示。1922年底,陈独秀率领中共代表团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大会强调在殖民地的东方建立反帝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1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又一次指出共产党员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必要。同年5月,共产国际又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强调统一战线中的工农联盟问题和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但直到7月18日,中共中央才收到这一指示。

中共“三大”确立的“党内合作”策略,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迅速实现,“三大”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起点。中国共产党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联盟而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并为促进合作的早日实现而由最初主张与中国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到最后同意孙中山要求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党内合作”形式,因而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共“三大”以后,继续推动和帮助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中共中央于1923年12月发出《第十三号通告》,指示各地党组织要积极帮助国民党改组。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成为国共两党一致赞同的纲领,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共首次合作的形成,激发和凝聚了中国革命力量,开创了中国大革命运动的新局面,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为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斗争,创造了重要条件。

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为中共参加军事活动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建立起革命武装。1923年3月13日,托洛茨基给斯克良斯基和加米涅夫的信中谈道:“我曾请求编撰一份关于中国军事状况的资料。据拉狄克同志说,共产国际和外交人民委员部有非常多的材料。无论如何,这件事是很紧迫的。特别是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我们能否在孙逸仙建立某个规模巨大的军事建制(师、军团)方面给他以帮助。”[9]

孙中山在革命历程中认识到,要变革中国社会,“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必须掌握一支真正能够为实现三民主义,为贯彻中国国民党政纲、政策冲锋陷阵的革命军队。只有军队革命化,才能取得革命胜利。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名义,到苏联考察军事、政治和党务。[10]1924年5月,在中共的倡议和支持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共产国际大力支持创办黄埔军校,鲍罗廷参与了筹建军校的工作。黄埔军校是统一战线政策的产物,是国共合作的代表性成果。

共产国际在中共召开“三大”前后,提出加入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领导工农运动,乃至提出土地问题和建立革命军队等方面的指示,帮助中国革命。尽管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中有方针、政策的错误,但中共在“三大”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实现了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与共产国际的帮助分不开,也与中共自身的进步与成熟分不开。

中共“三大”在广东召开,对广东党组织的发展与扩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共“三大”后,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全国各地的工农运动尤其是广东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至1926年10月,广东全省农会会员发展到80多万人,至1927年4月更发展到100万人以上。广东农民运动成为全国农民运动的先导。1925年6月,中共广东区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在穗港两地发动的省港大罢工,震惊中外。广东地方党组织发展迅速,至1927年春,广东的党员人数发展到近万人,中共广东区委是当时全国辖区最大、党员人数最多的地方组织。国共两党在广东创办了黄埔军校、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举行北伐战争,并从广东推向全国,广东成为大革命运动的策源地,成为辐射全国的革命中心。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实事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更好地指导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国民党国共合作马林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分析及维修技术
训政时期中国国民党院委监察体制述论
From cashier to world
马林《道德·礼乐》隶书
Two-phase SPH simulation of vertical water entry of a two-dimensional structure *
皖南事变原因研究综述
对中国国民党诞辰问题的思考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策策略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
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8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