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儿童食育体验设计研究

2023-10-02曹菁菁肖东娟

设计 2023年17期
关键词:体验设计学龄儿童

曹菁菁 肖东娟

摘要: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及食物教育内涵,综合分析当前儿童食育现状,为食育体验设计提供新思路。结合心智模式,挖掘儿童食育需求,通过文献研究明确认知心理学应用于食育体验设计的意义,分析学龄儿童群体在认知、行为和情感三个层面的食育体验需求,构建儿童食育体验设计模型。总结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儿童食育体验的设计策略,为食育学习者、食育教师、食育設计师提供了设计思考与理论依据。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理论 心智模式 学龄儿童 食物教育 体验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7-0138-04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food education,w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food education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esign of food education experience.Combined with the mental model,the needs of childrens food education were explored,the significanc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applied to food education experience design was clarified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and the food education experience needs of school-age children at three levels of cognition,behavior and emotion were analyzed. Build a design model for childrens food education experience.Summarize design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food experiences from a cogn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To provide design thinking and theoretical basis for food education learners,food education teachers and food education designers.

Keywords:Cognitive psychology theory Mental model School-age children Food education Experience design

引言

食育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食物教育连接了人们的一生,是一项终身教育,儿童成长中的营养供给是一生的健康基础,因此,从学龄期就应进行系统的食物教育,让学龄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与饮食健康管理能力,其需符合儿童的认知特征、适应当前环境的食育体验设计。本文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学龄儿童的心智模式与认知特征,通过设计介入的方式来探索面向儿童的食育体验设计策略,对我国食育行动的高效促进有着重要意义。

一、食物教育概述与现状

食育的概念最先出现在1898年,起初由日本著名养生学家石塚左玄在著作《食物养生法》中提出,后于2005年,将其法律化。在中国,“食育”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提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同时需要提倡“食育”。 2019年3月,两会指出“食育要从娃娃抓起”,要将食育教育列为学校教育,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时代背景下,健康饮食的重要性更是被提到国家层面,《厨房里的哲学家》一书中也曾提到“国家的命运,取决于他们的饮食方式”,可见,饮食会对人们的生活、人类的发展,甚至全球的秩序带来巨大的影响,后疫情时代,这一点更应被深刻反思。食育是以食物为载体、以文化为核心的生活教育和生命教育,既是一种饮食健康的教育,又是通过饮食过程进行的全方面教育,其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事业,更是关系到国家、企业、社会组织、家庭的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概述

(一)认知心理学与心智模式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分支,其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进而研究人们如何学习、构成、存储和使用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以及决策。[1]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心智活动的过程与机制,促进了对心智现象及其内部过程的细微认知和理解[2]。

由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提出的心智模式是人们脑海里建构出的认知外部世界的模型,是认知外部系统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观察、思考与行动。在设计领域中,心智模式由心理学家Donald Norman最先引入,后成为新型的用户研究方法。[3]其通过对典型用户在使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认知与行为特征,从而将设计策略与用户特征进行对比,最终服务于设计策略的构建。

综合以上研究,心智模式可以被界定为:在教育、个体遗传和所处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用户的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系列内化过程,获得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形成相对稳定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与情感态度(见图1)。

(二)体验设计中的心智模式

用户在学习中的认知习惯通常为对外部系统的认知,而心智模式恰好是帮助用户完成这一认知行为的工具。用户通过大脑中对外部事物的认知与理解形成心智模式,再以心智模式为基础,对行为进行决策。通过心智模式,用户能更好地学习、理解外部事物,掌握心理的动态变化,从而引导用户行为。在设计师进行体验设计时,体验设计的策略需匹配用户心智模式,在心智模式的基础上让用户作出判断与决策,实现以用户为本的设计。

三、认知心理学应用于食育体验设计的意义

认知与教育密不可分,学习体验又与认知过程及认知心理联系紧密。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是决定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率的直接原因,这一理论对有效指导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启示,对于我国当前和未来的食物教育科研与创新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同时,随着经济条件与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与饮食健康也不断受到国民的关注,食育需求也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校课堂、课外机构在进行食物教育,而食育知识的学习需要消耗用户一定的认知资源与感知觉、注意力与记忆力,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枯燥、焦虑情绪,因此,在帮助用户更好地习得食育知识的同时,提升其学习体验是食育体验设计的重要目标。

(一)食物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积极影响

食物教育是影响儿童一生发展的全方位教育,促进儿童在学龄期间树立正确的食物观、生命观与世界观。[5]学龄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与成人相比,学龄儿童对于食物的认知不单单局限于自身对食物的辨别能力,而且有着独特的思维模式,更是具有个性化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加工与记忆的过程,儿童食育体验设计需充分融入儿童的认知特征,在认知、行为、情感三个层面提升儿童的全方位食育认知发展。

(二)认知心理于食育体验设计的引领作用

儿童食育体验设计需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和行为特征,通过构建儿童心智模式来提高这一群体对食物的认知能力与兴趣,提升用户参与度与体验感。在食育体验设计中引入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心智模式,可以将用户的食育认知资源尽可能降到最低,使用户能够将更多的精力与认知资源运用于理解与记忆中。食育体验设计策略还需与学习诉求相匹配,从学龄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目标出发,设计相对应的教育策略并付诸实践,通过心智模式的引入,得到有利于用户获得认知体验的机制,对食育体验与食育效果提升也有着重要意义。

四、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食育体验设计模型

在 ISO 9241-210 标准中,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E/UX)被定义为“用户对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和反应”。此外,ISO 的定义还补充说明用户体验是在交互体验前中后时期的,包括认知评价、行为反应、情感好恶等方面的全方位体验。[6]为明确儿童心智模式的建构过程,研究儿童心智模式与食育体验的联系和影响,需要将食育体验中的儿童心智划分阶段层级,进一步研究每个层级中的用户体验要素,总结出心智模式下的儿童食育体验设计模型。在用户心智模式层次与体验因素对应关系中,认知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是相互影响的需求层次,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是较为基础的用户需求体现,情感态度则是相对更高层次的用户需求体现。

(一)儿童认知方式与食育体验的关联

认知方式主要是基于个人经验所得的感知认知,结合食育体验的特征,以视觉认知、听觉认知、嗅觉认知等多感官认知为要素,在食育体验中,感知认知不只是简单的食育信息的接收过程,更是用户对食育的理解与思考,儿童食育体验设计中,常常将食育知识通过五感体验的形式进行传递。

认知方式影响了用户的体验动机,儿童在食育学习中,不仅在书本知识和老师的教授中掌握信息,还通过互动探知五感来获得一些额外的信息。在认知过程中,儿童主动参与食物教育能够增强食育的效果,从中获得成就感,增加用户学习的信心,使儿童全方位地了解食育,建构自身的食育知识结构,增加食育体验感。

(二)儿童行为习惯与食育体验的关联

结合食育体验的特征,食育行为表现为用户通过决策后达到某种食育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行动。首先,食育体验需落到为儿童提供可接受、更适宜的学习机会与体验形式,也就是对食育行为进行设计,通过分析儿童的食育动机,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食育形式缺乏儿童自主性,这种被动的食物教育形式仅能达到训练与强化已形成的食育认知,在传统食物教育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激发儿童的心理机能,提升自我决策的能力,更好地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践体验中来,明确综合判断行为的倾向性[7],真正理解食育的重要性。

行为习惯往往来源于用户的认知背景,对行为的设计可以刺激用户产生决策行动。在食育学习过程中,自主化、易操作的食育体验过程更好地帮助儿童学会如何进行食育学习;与老师、家长互动化的食育体验过程也能够引导儿童轻松、愉悦地进行食育学习,区别于传统传授型课堂,更易被儿童接受,更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从而设计出适合的食育形式与活动,为儿童提供适应其认知行为发展需要的食育机会。

(三)儿童情感态度与食育体验的关联

情感态度主要指反思的、情绪的、能够激起用户良好情感关系的。在儿童食育体验中,往往通过对教学形式的设计来作为彼此间情感维系的纽带,同时,儿童在食育体验中学有所获,能够与食育形成情感价值的联系,在教学设计的引导下,儿童趣味化的食育习得有利于产生情感互通。

通过对食育教學的设计转化,情感态度能够增加儿童食育学习的趣味化体验,提升食育学习的信任度,刺激儿童继续进行食育学习的用户黏性。在食育教学过程中,儿童与食育教师之间会产生大量的信息交换及良好的情感联系,儿童对食育知识有了更深的情感化理解后,会大大增加食育的效果,食育环境的选择也能很好地营造情感体验的氛围,提升食育学习时的沉浸感、仪式感与共通感,从而达到共通体验的目的。在食育学习之后,儿童通常会与父母家人进行信息共享,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与和家人间的情感互动,这种互动下,食育的延伸感与愉悦性也在不断增加。

(四)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儿童食育体验设计模型归纳

用户情感会影响用户体验的有效性,这些体验又将影响到用户对信息的感知、认知和判断,从而影响用户的决策及行动。所以,认知方式、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是相互影响的需求层次,认知方式和行为习惯是较为基础的用户需求体现,情感态度则是相对更高层次的用户需求体现 ,基于学龄儿童心智模式的食育体验需求分析,得到完整的体验设计模型(见图2)。从时间维度来分析用户体验形成的过程,用户首先通过食育课本的阅读、食育知识的讲解对食育产生初步的认知,从而形成认知体验。在认知背景的基础上,将食育知识转换为互动体验的仪式感设计,产生行为体验,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在行为体验中,用户之间以及用户与食育本身均会产生信息互动与情感共通,从而产生情感体验。

五、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儿童食育体验设计策略

源于认知心理学的心智模式通过认知框架、行动导向和情感态度影响着用户的观察、行动和思考,在个体学习“见-行-思”的学习过程循环中,心智模式为用户提供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体验、创造经验的行动导向和影响决策的情感体验。食物教育是一个深度下沉的教育与体验过程,食物教育在传统教学场景下的应用主要融于线下空间,为食育体验提升新高度。

(一)基于認知体验的设计策略

从认知体验出发,食物教育需建立符合儿童认知的学习任务、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儿童的五感体验。由于儿童在认知程度、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食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因人而异,心智模式下的食育体验可以通过观察用户的学习过程中,分析其认知特征,构建符合儿童认知的任务难度与学习目标。

1.量化目标

帮助儿童厘清学习框架,根据预期目标制订食物教育计划,设置难度可调控的食育学习目标,既要有简单易上手的学习目标,也要有略有难度的挑战性目标,通过两类目标的量化与结合来引导用户系统地进行食育学习。通过目标的量化与难度的调控,可以帮助用户提升主动参与食物教育的意识,不断激励用户向更高难度的食育学习发起挑战。

2.建立动态平衡的学习任务

明确目标之后,在食育学习过程中,用户还需要建立动态平衡的学习任务。针对认知水平的个体差异,食育学习的难度也应及时调整,适合的、动态平衡的任务建立,能够激励用户,同时获得及时成就感,促进用户学习当下的沉浸感与专注度。

3.加强五感体验

儿童的心智模式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建立于儿童感官认知基础上感知问题与解决问题,具有不稳定性,会根据感官接触信息进行一定的判断和修正[4],食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五感体验,强化视、听、味、嗅及触觉的感知能够有效增强认知体验,提升儿童用户参与度。

例如“田园”系列课程(见图3),立足于种植活动特有的价值和种植体验探究活动的独特性,将种植活动的种、养、教分阶段制订计划、量化目标;以时间为线,通过连续性的过程体验,根据儿童年龄阶段衔接性,食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且逐级递增,通过亲近自然、基于生活、立足生命的方式,带有实验性质的活动使儿童在食育学习过程中,将被动教育转化为主动化认知,将种植过程中直接的五感体验与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融为一体。活动开始时集中幼儿注意力,引发儿童对于活动的兴趣,活动中通过自主尝试、自然体验的方式亲身探究解决相应问题,活动后的展示与分享能够达成对主题和目标的完整认知,三阶段动态平衡的学习任务能够优化用户的认知体验,也是有效减弱用户焦虑情绪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行为体验的设计策略

1.简化食育流程,创新食育体验活动

食育学习的引导需要确保以传达完整的食育路径为前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特征,通过简化流程的方式使得食育体验更加高效、便捷,最简洁的学习过程可以帮助用户更快地达到目标。同时,用户在不断创新的活动中能够保持新鲜感,食育主体的多样化创新也能够有效提升食育体验,甚至可以让用户通过食育学习进行自我创新,将食育知识转化为自我食育认知,创造独特的行为活动体验,增强食育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增强交互性体验策略

增强食物教育的交互性设计,提升用户间、用户与食育本身之间的互动交流的真实感与亲切感,是食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设计的介入可以提供轻松有趣的互动方式,搭建集体沟通、互相学习的行为交互模式。在食育读本与教具的设计上也需要增加意图传达与非语言行为的表达,增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好地传递食育知识,趣味化的交互形式可以适当减弱食育过程中的枯燥情绪,有助于形成食育学习中的良好行为引导。

例如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校园可持续食物行动——MMVW(Meatless Monday Veggie Wednesday Program)(见图4),将可持续食物教育与培养世界公民的目标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求变的潜能。MMVW希望通过推广更加环保的植物性饮食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免受过度肉类生产、森林砍伐、资源浪费所造成的危害。其常与其他学校的多项可持续项目展开合作,尝试建构学生项目之间互帮互助的网络,从而帮助用户在食育学习过程中达到趣味化的游戏体验,提升学习效率及互动性。

(三)基于情感体验的设计策略

1.构建游戏化学习机制与及时反馈机制

猜你喜欢

体验设计学龄儿童
孩子挑食、偏食,家长该怎么做
论学龄儿童心理教育中儿童自尊的维护
学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3年后疗效调研
2014年某市学龄儿童尿碘检测结果的分析
爱尔兰政府发布学龄儿童托管教育计划
餐饮行业中的服务体验设计
试论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与应用
基于老年人使用需求的界面体验设计研究
体验设计导入校园网人事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初探
以迪士尼乐园为例探析体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