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藤编文化数字传承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2023-10-02陈雨婷费钰淇李晶
陈雨婷 费钰淇 李晶
摘要: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入手,以可供性概念和数字化技术为竹藤编文化的传承探寻新的发展路径。案例归纳法提炼“情感化”设计关键要素,并从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3个方面提取情感化设计的设计方法过程,运用问卷调研及访谈法,观察法从年轻人的学习习惯、多方需求等方面提取设计元素,最后将设计方法应用到数字化传承竹藤编的App设计。使用数字化设计的拟物、交流、互动,通过与情感化设计结合促进竹藤编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数字传承的情感化设计有利于让青年群体更易于接受,与新兴时代的传播方式接轨。将文化元素延伸,通过传统文化与数字化、情感化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改变大众获取信息及接受知识的途径,达成激发青年群体主动传承发扬的目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 竹藤编技艺 数字传承 情感化设计 App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7-0006-04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development path for the inheritance of bamboo and rattan weaving culture with the concept of availability and digital technology.The case induction method refines the key elements of "emotional" design,extracts the design method process of emotional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instinct layer,behavior layer and reflection layer,uses questionnaire survey,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method to extract design elements from young peoples learning habits and multi-party needs,and finally applies the design method to the App Design of digital inheritance bamboo rattan weaving. The imitation,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digital design are used to promote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bamboo and rattan weaving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with emotional design.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digital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onducive to making it easier for young people to accept and connect with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the emerging era.Extend the cultural elements and change the way for the public to obtain information and receive knowledg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digitization and emotional design,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imulating the activ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outh groups.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Bamboo and rattan weaving skills Digital inheritance Emotional design App design
引言
竹藤編技艺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长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积淀[1]。据考据,其最早以器具的形象出现于距今7400年前的湖南高庙文化遗址中,是漫长的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时代新技术发展的形式下,传统工艺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边缘化,被新兴的材料和用具替代,而藤编数字化给竹藤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以下将从竹藤编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准确传达的情感可供性入手,通过分析其纹路样式提取其传承理念及文化精髓,针对数字化藤编着手研究,达到传扬工艺独特魅力、增强国人文化自信的目的。
一、竹藤编文化的发展及问题
(一)传承方式局限。竹藤编技艺自唐代起始,于2021年被纳入第5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的不断传承、发展与创新,是我国宝贵的“活的文化遗产”,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2]。但竹藤编文化目前其最主要的传承方式仍然是依赖于老一辈手工艺人的言传身教或是相关出版书籍的所记载的工艺流程详解,这种方法是存在着较大局限性的。诚然,知识的传授过程是复杂的,书本固然记载着历年来更迭发展的综合全面的理论知识,但永远无法包容最为鲜活宝贵的实践知识,更无法传达手工艺人多年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灵活运用所学技艺的方式方法;而言传身教又是不系统且不详尽的,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遗忘的过程,代代相传又或存在着错传漏传的现象,并且这种传承方式覆盖的人群面较窄,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传授。
(二)无法与现代审美接轨。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虽有政府给予的大量财力和物力支持,但若是完全依靠扶持达到传承效果我想也并非良策。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产品设计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化的思维模式。目前而言,多数的传统技艺发展受阻具有一致性,或是脱离了现代审美且功能性较弱,又或是多是大众化、缺乏设计感的产品[3]。
设计的根本核心是“人”,故而人的需求是需要放在第一位的,文化无法凌驾于“人”之上,故仅有政府的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遗传统技艺流失的问题。并且随着全球工业化的不断冲击,那些无法快速适应当代家居风格的传统工艺制品或将成为小众风格中的一分子,在当代生活中的使用价值被慢慢削减,最终门庭冷落,无人问津。
(三)产品附加值较低。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竹藤编工艺制品具有极佳的观赏性,但也正是出于其为手工制作的原因,耗时久和无法大批量生产成了相关工艺产品最关键,也最难以解决的痛点,落入机器生产时代的窘境已成为必然。其次,竹藤编产品耐久性方面与现代家装材料相比略显逊色,在生产及营销方面也欠缺考虑,缺乏市场竞争力,以至于无法适应当代的市场经济[4]。
(四)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截至2015年1月底,由我国文化部公布的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而目前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总人数的50%以上。截至2018年时,前四批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到了78岁,传承人老龄化的趋势明显。
二、产品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Wrigley与Straker声称,高达95%的购买决定不是由理性论证驱动的。尽管如此,满足功能需求通常是产品设计的唯一目标。正因如此,产品的情感方面往往被人们低估,甚至完全被忽视。随着近几年社会对情感化设计的关注逐渐增长,人们慢慢开始注意到情感化设计在产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Gorp提出所有的产品设计都是伴随着情感化设计的,情感不仅能够主导用户决策,甚至还可以起到控制注意力,影响记忆以及传达个性、建立交互关系等效果[5]。
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提到,“产品必须是吸引人的,有效的,可理解的,令人快乐和有趣的”[6]。美的设计能够影响人们情感系统中的情绪,从而改变认知系统的运行过程,即我们在放松愉悦的时刻更容易与他人产生头脑风暴,而紧张状态下只能专注于应付具体的一项事物,说明当人拥有了正面情绪时,就能够更具创造性地去思考。由此可见,愉悦性——即产品的情感化设计,在产品的设计链中居于顶端位置,应强调其所蕴含的精神方面意义。面对人们的需求正向情感互动方向发展,产品所蕴含的情感需要有效和准确地传递给用户,才能让用户真正感知、体会、领悟,并最终认同产品或品牌价值,实现应用和传承。
由此可见,竹藤编产品及其技法传授的核心定位不仅在于技法上的传承,更需要让使用者的内心情感与制作技艺背后的竹藤编文化、隐藏在时间与生活背后的精神和意境产生共鸣,以更深刻的理解给用户带来更独特的审美体验。
三、竹藤编文化的情感化分析
竹藤编织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虽然多式样的纹样为竹藤编的特殊表现形式,给其赋予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但其色彩单调朴素且外形看似较为笨重,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长足发展,故难以达到当代社会的消费需求。倘若我们能够从情感可供性方面着手,使得使用者能够从产品的颜色、形状、质感、造型和操作方式等细节上得到良好的感官和功能体验,从而使人们在感知产品的可供性时能够产生一些微小但积极的情感反应,唤起内心的情感共鸣,得以体会其意境、文化底蕴和精神象征,最终得到本能层、反思层和行为层上的情感满足,或可成为当代竹藤编技艺发展的突破口。
以下在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从诺曼提出的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这情感3个层次进行提炼分析[7]。
(一)本能层
为满足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使用者在本能层上的情感需求大多是从竹藤编织的规则纹样、疏密度、光感、触感等内在特质得以满足,这些元素作为唤醒用户情感认同的因素,通过刺激用户的视觉或触觉等,从而带来更加安稳且舒适的心理感受。在产品与人体接触过程中,皮肤与竹藤编织面之间界面的特性对于人体感觉系统的刺激有着显著的影响,给人以体验到某种特殊的,具备了冷暖感、粗滑感、软硬感和轻重感等不同的触觉体验,这些触觉体验或可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影响使用者的心情[8]。
具体来说,编织技艺主要包括立面编织和平面编织两大类,如下作部分举例。如图1所示,立面编织中,米字形编法的篾片以十字放射状摆放,以交叉重叠或重叠渐次的方式展开,通过挑一压一的方式由编织中心用二条纬篾丝逐渐向外圈编绕;如图2,圆口编法以4条竹篾作为一组,依次重叠散开,随后增加重复排列。平面编织中,平编底的纹样感知排列整齐,并且其纹样款式简洁细腻,粗细上的对比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稳重的温和感(如图3),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一种编织手法。四角孔編法的细篾条在视觉中更显精致轻薄,常见于竹筛等功能性编织品、编底(如图4)。斜纹编法的特点在于交错排列,层叠富有节奏、错落感,常见于竹席藤席纹样(如图5)。三角和六角孔编法的结构特征传达出给人以一种稳定感及牢固感(如图6、图7)。回字形编法又别称为菱纹编,相较于前几种编法更富有观赏性,大小纹样对比,排列整齐对称,易产生视觉动态,多用于装饰性制品(如图8)。
(二)行为层
相较于本能层面的情感诉求,行为层面所注重的更多是用户在使用产品时产品所显现的功能性、易懂性和可用性,该层的情感诉求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主要与产品所携带的功能体验有关。对于竹藤编织而言功能性或需加强,我们也不可忽视其在当代家居中使用价值的研究与挖掘。
一方面来说,竹藤制品的材质增添了艺术之美。其制作材料主要由竹藤条、藤皮和藤芯所构成,竹藤芯又可分剖出细小的竹藤蔑;虽然由于大部分的天然竹藤条和竹藤皮的色泽为褐色、淡红色或淡黄色,去除藤皮的藤芯为乳白或淡黄色,且藤材的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9],竹篾绿色的竹青层随时间不断变灰,黄色的竹黄层,故竹藤编制品在色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现在市面上可以见到的竹藤制家具多数是经过人工后期的着色处理,由此既可以加强竹藤制品色彩和造型的稳定性,又可使藤制品不再拘束于单一的风格,使其风格更加多样化。
另一方面,编织竹藤编纹样的技法诠释了匠心之美。不同的编织手法可以制作出各个式样的编织纹样,各具特色的纹样也是竹藤编艺术美最直接的表达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其形态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编织手法和竹篾宽窄厚薄的改变。编织方法一般分为平面、立面和立体混合编织三种,平面编织主要是通过压、挑、破、拼等手法来完成的平面图形的编织;立面编织是将原竹按照不同类别的产品要求进行加工,根据其造型挑压排列而成的产品,通常包括起底、开编和收口3个步骤;立体混合编织顾名思义,将平面编织和立面编织这两种编织方法混合而成的编织方法。而从手法上来划分又可分为挑盖法、缠盖法两种,其他编织方式都是通过这两种做法进行叠加或变形所得[10]。编织雕花是在编织过程中,对基本编织手法略加变换或待整体编完后,另加条状附贴,使编织面出现区别于底纹的花形效果,增加装饰美。例如常见的鱼鳞纹、苹果花等也是属于此种类型。不同材料混编也可得到不同的编织效果,以上均能够给使用者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三)反思层
反思层受到产品的价值、文化和认同感等因素影响,是使用者在理解与体会产品后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反应,其更多与用户长期使用竹藤编制品的情感反馈挂钩,这些对于产品的认知将成为其和使用者之间的纽带。竹藤植物外表的色泽是随着年龄、气候、温度、水分不断变化的,颜色自然也会有变化的。故竹藤编以其随时间变色且表面滑润的特性给予使用者“时间感”的反馈,常有人借此感叹光阴与回忆。因此民间也有类似于人与玉之间的互“养”行为,即人养竹藤器物的说法,让人与器物之间更容易产生使用之外的“情感”。
受众群体方面,文化的传承并非单个个体的传承,而是一种人群的传承。一个领域的振兴需要庞大的基数作为支撑,才得以延续其文化精神的内核。就目前展望,我国的青年及少年群体是未来竹藤编技艺传承和发扬的主体人群,此群体的特征是善于使用现代设备与互联网搜索,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但欠缺构建系统学习框架的逻辑思维,并且缺少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对于他们来说,更需要的是系统且专业的框架入门思路,和富有趣味性的传统编织教学,还有综合全面的美学文化讲解。而拥有相关竹藤编爱好的人们也更加需要一个专门的平台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记录,而后能够将传统竹藤编文化与其艺术内涵进行更好的发扬和传承。
四、竹藤编文化的数字化传承策略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数字化储存文化知识的形式逐渐流行,各方都在努力建造数字图书馆。手机App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及进行社交的主要方式。移动端App本身具有灵活方便等特征,并且优秀的WTApp交互页面可以使使用者对于其传达的信息有着更深入、更通透的理解,利用时下信息互动设计的办法,竹藤编织或可以借此契机获得新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有部分与文化相关的App,如《Google Art&Culture》 《榫卯》《折扇》等,但种类繁杂核心价值多样,宏观来看可划分为销售成品、体验过程和普及文化3种。第一类以商业目的为主,侧重于辅助传统手工艺人出售成品,达到手艺变现的目的;第二类以体验制作过程为主,传播文化为辅,传达给使用者更直观的工艺制作流程,例如《斗拱》《Pottery》等;面向大众普及文化的更多出现于官方出品的App,比较突出的有《清代皇帝服饰》《每日故宫》等,其可考知识含量虽高,但缺点为大部分缺乏趣味性。综合以上分析,寓教于乐或为竹藤编教学App走向。
五、竹藤编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方法
(一)数字化功能规划
移动端App拥有趣味数字数据库的功能,可以承载起传承与传播的责任,因此我们在此方向着手进行设计。本App主要应用于移动端设备,致力于突破传统化的书本阅读或口头讲述等传播传承形式,尝试以新拟物化风格作为App整体方向[11]。App提取具象化的竹藤元素作为界面辨识设计,以多媒体作为传播媒介,文字图片与影片介绍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生动风趣的背景小故事将传承千载的竹藤编文化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再通过展示其纷繁多样的编织手法[12],以三维交互的形式让使用者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一边学习一边操作,可以使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竹藤编工艺制作的各个流程;另外,App涵盖交流、互动、转卖等板块,通过促进用户与用户之间自由交流心得体会、社交等方式,起到扩展传承范围的效果。随后,在基础调研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用户访谈及问卷的形式收集整合出功能亲和图、任务金字塔、用户场景行为等信息,并以此制作了App主要信息架构,见图9。
用户点击进入“编”App后,可以观察到“资料馆”“成就”“廣场”“发现”和“我的”5个部分组成的主导航栏。“资料馆”作为主界面,其主要功能明确,即开即用,合理的设计能够给有明确学习目的用户带来更加愉悦和直接的使用体验。主界面瀑布流内容以藤编资料、编织教程和推荐大师作品或成品展示为主,没有明确学习目标的用户可以在浏览时根据材料、技法和应用功能三项大分类进行自行探索,选择相应感兴趣教程进行收藏或学习,或者根据系统智能推荐、教程探索模式、扭蛋模式等发现自己的兴趣。教程探索模式以卡片方式呈现,主要操作为收藏、划开或进入学习界面,在随机的卡片推荐中用户可以感受到无尽探索的乐趣,达到增强学习的快乐感的目的。标签筛选是帮助用户在所需范围内快速筛选出需要的教程方式,方便且快捷,符合学习及操作逻辑。界面的上方增加搜索框,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设计了标签式的热度教程榜单、探索模式快接入口,以供部分有明确学习目标的用户可以搜索指定的内容学习,简化了操作的流程。
“成就”以我的展览馆的形式呈现,用户尝试制作的或学习过的产品都将在此陈列。界面主要内容为日历学习打卡和用户在完成学习后的相应成就解锁,可视化的探寻进度及三维的成品预览,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过程的趣味性,相对减少接受知识时的枯燥乏味感,让用户对学习成果更加有成就感。设计最终目的即对用户探索新教程新技法起到推动作用。
“广场”为用户同兴趣交友,发表手工日常心得和疑难问题解答板块,提问答疑解惑帮助深入教程的细节学习理解。用户可以在这里通过转评赞和关注功能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不错过他们发布的每一条动态,一起结伴探寻传统编织的乐趣。
“发现”主要为编织材料及成品或二手编织产品交易页面,给有相应需求的用户提供安全的第三方购买渠道,其次给用户按点击热度提供可能感兴趣的编织教程或针对性的传承人及博主资讯。
“我的”板块为主要囊括用户个人信息、偏好和隐私设置以及关注、消息和学习进度等信息的快捷入口,汇总常用信息,便捷管理。
(二)交互方式
在设计《编》App的功能及视觉要素时,使其具备一定的趣味交互动效或方式和激励奖励制度能有效且巧妙地减少用户在学习时的抵触心理。例如,主界面头部显示“传承人,遇见你已经xx天”,将用户亲切地唤为传承人,激起用户的责任心;在用户筛选教程时,使用资料夹抽取的呈现方式并伴随翻动感,与在图书馆按归档查询感相对应。教程学习开始前呈现可交互的三维成品模型,下拉小卡片可了解背后故事,据步骤简单展示概括地了解该工艺品,唤起用户学习兴趣。
教学视频播放过程设计为观看模式及跟做模式,配合分段式概览进度条,对应每一个文字步骤,点击即可转跳。设计AB双进度条光标,用户可以开启循环重复观看标段区间。全屏时文字步骤缩小在右边展示,符合单手操作习惯,返回有退出二次确认提示,防止误触。观看模式在跟做模式的文字介绍上增加了图片及滑动交互,用户可以学习时用手指滑动操作模拟编织中材料的上下层叠交织,眼睛与手配合学习,右手操作步骤目录切换;收起步骤转跳提问区与评论区,学的过程所思所想第一时间发表,内容同步广场。学习完成后给予相关相似内容推荐及系统证书和鼓励,用户可以打卡记录转跳成就页。成就馆设置作品橱窗,以艺术的形式将用户之前所完成的作品更直观地摆放、呈现出来,有收藏感亦有成就感,以积极地反馈推动用户继续学习创作。
(三)原型呈现
基于以上的功能及交互设计的基础上,对于竹藤编数字化的传承方式及包含的基础功能进行规划设计,在保证页面布局清晰和规范的前提上,绘制App低保真原型界面图,见图10。
总结
竹藤编工艺是中华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被屡屡忽视的人类智慧结晶。本文主要对竹藤编文化的数字传承的情感化设计进行思考和未来展望,希望借助当下互联网极速发展的大趋势,令其顺时而变,将古老的文化元素延伸,以新兴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从而达到传扬工艺独特魅力、增强国人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目的。
本文通过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情感可供性入手,提取其传承理念及文化精髓,针对数字化藤编着手研究设计,在保留藤编文化与特色的同时,注重App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及创新性的交互设计,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改变大众获取信息及接受知识的方式,激发大众的传承主动性,以谋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构建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20SJA0135),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21NFUSPITP0391)。
參考文献
[1]宋倩,李若辉.伏里土陶的艺术特色及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策略[J].汉字文化,2021(07):177-178.
[2]刘忠华,李若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博物馆展示设计方式与特征研究——以金陵老字号博览馆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71-73.
[3]梁越,高娃.中国元素在生活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运用探索[J].设计,2020,33(03):128-130.
[4]曹星,易晓蜜.竹藤编织的当代传承性研究——竹丝扣瓷的设计与创新[J].四川戏剧,2018(04):79-81.
[5]C. Wrigley and K. Straker,Affected:Emotionally engaging customers in the digital age. John Wiley& Sons,2019.
[6]Gorp,T.V. 情感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7]熊先青,蒋亚媛,徐文娟,毛菁菁,陈旷达,曹乐田.稻草板表面粗滑感触觉特性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03):42-47.
[8]欧彬. 现代藤家具情趣化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9]闫雪伟. 传统竹编纹样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应用与创新研究[D]. 华东理工大学,2017.
[10]蒋晓雪,金冬.浅谈闽南文化在交互文创的设计与应用[J].戏剧之家,2019(18):186-190.
[11]陈雨杉,李若辉.新拟态设计风格下平面视觉元素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73-74.
[12]高娃,梁越,赵国莉,贾曼,戴妍.中国元素在天气预报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2019,40(06):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