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交融符号在五原县街道灯具中的应用

2023-10-02张易博王海亮

设计 2023年17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设计

张易博 王海亮

摘要:以打造拥有农牧交融符号的五原县特色街道灯具为目的,总结五原县街道灯具的符号运用现状。在分析农牧交融文化符号的基础上,从外延性语义到内涵性语义的分析过程,对农牧交融符号进行色彩、造型提取。得出农牧交融符号在五原县街道灯具中提炼重构、随形赋意、功能语义结合的设计方法,呈现设计方案。研究农牧交融符号在五原县街道灯具中的创新方法,进而使各街道景区突显农牧交融的文化特色,同时,从根本上把握农牧交融符号在现代街道灯具设计中的意义传承。

关键词:农牧交融 农牧文化 文化符号 街道灯具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7-0018-04

Abstract:The purpose is to create the characteristic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 with the symbol of farming and animal husbandry,and summarize the status quo of the symbol application of the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ultural symbols of farming pastoral integration,the color and shape of farming pastoral integration symbol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semantic analysis process from the extension semantics to the connotation semantics. The design method of refining and reconstruction,giving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hape,and combining functional semantics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ymbols in the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 is obtained,and the design scheme is presented. Study the innovative method of the farming pastoral blend symbol in the street lamps of Wuyuan County,so as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rming pastoral blend in each street scenic spot,and fundamentally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arming pastoral blend symbol in the modern street lamp design.

Keywords: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ulture Cultural icon Street lamps Design

引言

在国家大力实施文旅融合战略背景下,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街道标识性路灯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五原县作为巴彦淖尔地区重要的农业大县,其农牧文化的交融现象古已有之,在文化产业、旅游经济的政策指引下,引导葵花文化与畜牧经济产业结盟。在2018年01月12日将巴彦淖尔形象定位为“黄河至北,草原水城,塞上粮仓,亮丽巴彦淖尔”[1],并以“塞上江南”为发展目标打造新的区域形象后[2],巴彦淖尔五原县的街道灯具与新区域形象存在极大落差,致使五原县城中缺少能够准确反映该县城农牧文化交融内涵的街道灯具,形成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因此,本文以打造拥有农牧交融符号的五原县特色街道灯具为目的,在五原县城区内设计农牧交融符号的街道灯具,迈出“塞上江南”区域形象构造、突显地域化特点的第一步,为美化城市和城市美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農牧交融的文化概述

巴彦淖尔五原县农牧文化的交融现象是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方式、原始信仰,以及心理情感造成农牧交融的文化现象,赋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西北斥逐匈奴至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3]。”记载了“塞上江南”的位置,以及农牧交融、碰撞的特点,见图1。

在历史史实上,新石器早期内蒙古中部庙子沟文化的大坝沟遗址和庙子沟遗址中,发现代表农业生产的陶器组合和生产工具,代表牧业生产的猪、羊、马等家畜及其他野生动物的骨骼,说明此时在农业的基础上兼营畜牧业和狩猎活动。新石器晚期,内蒙古中部地区由农业为主,逐渐向畜牧业转变。西岔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以家畜饲养为主的流动性放牧,谷物栽培和狩猎采集作为辅的生活补充手段[4]。秦汉时期,以农业优惠政策打破了河套地区长期以游牧为主的局面。西晋至唐代年间,河套地区出现了各民族融混杂处、农牧业交错发展的局面。北宋至清代年间,河套长期脱离中央王朝统辖,除西套保持农业经营,其余套地则成为游牧区。河套地区农牧业发展特点[5],见表1。

河套地区长期的政权争夺,使农业与牧业主次关系不断变化,产生了农、牧两种文化密切交融的关系,导致生活于河套平原与阴山脚下的居民在物质生活方面有较多的共同点。农区从事农业的居民兼顾牛羊等牲畜养殖,牧区从事牧业的牧民们同时兼顾种植业,他们需要农业种植与牲畜养殖互补生活中的缺失,同时农牧交融的现象在衣、食、住、行中表现出特殊的文化内涵与视觉符号,其文化特点将巴彦淖尔细致的农牧交融演变特点表现在色彩、诗作、剪纸、岩画等典型符号中。

二、巴彦淖尔五原县街道灯具的符号运用现状

在21世纪初期巴彦淖尔五原县集中于用简单几何图形的路灯照明广场、街道等区域,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从2006年偏功能性的太阳能路灯,向具有文化属性的路灯慢慢发展。在2012年到2013年,五原县进入了城乡街巷亮化工程的高潮阶段,安装各类景观路灯共计7042盏,其中主要有葵花文化景观灯、蒙元文化景观灯、羊文化景观灯景区等风格的路灯;2014年全国各地包括五原县掀起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新热潮,庆祝孔子2565周年诞辰,出现了大量中华灯形态造型的街道灯具;2016年五原县在“十三五”规划与“深厚文化积淀和鲜明文化特色”的背景下,其路灯设计以体现区域文化的文化定制性景观路灯为主,比如繁荣路的“向日葵”路灯和团结路将“团结、蒙古族、汉族、发展红火”等因素纳入灯具的“火炬”路灯;从2018年至2020年,五原县为了增强其新区古郡街、南环路、滨河路等道路的建设效果,大量安装具有植被本土化反应的仿生类路灯,传播着巴彦淖尔地区农耕和游牧的历史文化,见表2,从表中可见五原县的路灯发展趋势是从“简单结构→功能→文化→地域文化”的转变。

(一)色彩。以“蒙赛尔色彩体系”对五原县街道灯具主体色的色相、明度 与彩度进行数据统计分析[8],其总样式为48种。根据色彩三维属性归纳出五原县街道灯具的色谱,见图2。

通过调研发现,巴彦淖尔五原县城市街道的千盏街道灯具中,48种样式中的主体色从色相角度看:无彩色占15% 、红色占6% 、黄色占13%、蓝色15%、绿色占23%、黄红色占18%、绿黄色占6% 、蓝绿色占4%;从明度角度看:高、中、低明度分别占23% 、31%、4% ;从彩度角度看:高、中、低彩度分别占29% 、48% 、8%,见图3。五原县街道灯具的主体色以中高明度无彩色、中高明度中高彩度的冷色调为主,绿色系、灰色系、黄红色系占比较多,较为突出的是中高彩度的绿色系,其中用中高彩度的绿色系作为一种性质符号在街道灯具传达自然环境、农耕文化的色彩符号最多有11种;其次是以金色、棕色、褐色传达高贵、辉煌、稳重等象征意义,营造出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文化氛围,但其中也呈现出问题。城市发展为历史文化注入新元素,促使许多传统街区与少数民族居民区缺乏符合形象的街道路灯,与街区整体色彩风貌大相径庭,使街道灯具色彩漠视了城市的色彩文脉,割裂了街区色彩风貌的连续性。

(二)造型。从造型上看,以“拿”来式的方式,照搬中式风格和欧式风格的街道灯具造型最多有19种,大量用在隆兴昌西街、世纪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与位于主街的公园内,占灯具样式的40%;植物纹样的街道灯具有14种,主要采用对称、均衡、规则等秩序法则组合葵花纹样,以突显巴彦淖尔的农耕文化,占街道灯具样式的29%;蒙古族纹样灯具仅有3种,与农耕文化表达的灯具数量相差较大,仅占灯具样式的6%;其他灯具样式中,简易结构式灯具有10种,运动元素类型灯具有2种。

五原县街道灯具的造型符号类型分为汉文化对称元素、农耕元素、蒙古族元素、动物元素四种。汉文化对称元素灯具是以直线为主,将汉文化建筑语言中的窗户、隔扇等典型汉式语言用对称的手法组合;农耕元素的灯具则以当地的植物纹样为主,用旋转、对称、复制等方法结合色彩突显农耕文化;蒙古族元素的街道灯具则是以蒙古族纹样符號表达为主,比如蒙古族民间最常见的哈木尔图案、回纹图案等;动物元素的灯具则是用动物图形表达当地的文化象征性,例如羊形象。根据表3可见,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五原县,其灯具符号偏向于农耕元素符号使用,但忽略了地处内蒙古地域范围内的民族文化、精神寄托和情感特征,以至于灯具符号以单一、模仿的方式表达当地的文化内涵。

通过五原县近20年的路灯安装情况与调研发现,巴彦淖尔五原县城市街道灯具的符号运用存在以下三个问题:其一,在县城重要的主街道缺少关于自然环境、民族情感的符号表达,存在“拿”来式的复制问题,在体现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高贵和辉煌时的同时,也失去了街道灯具设计的独特性。其二,具有表达地域特点的街道灯具位置偏、存在简单符号拼贴、颜色符号无侧重点的表层问题;其三,注重农耕文化的表达,忽略农牧交融区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的深层问题。

三、农牧交融语义符号的提取

索绪尔提出符号的能指和所指[6]。能指是符号表达的表现层,例如农牧交融现象可以通过色彩、形态、造型等外在表现获得信息;所指则是符号表达的内在层,包含了使用者获得物体信息的隐性语义,例如农牧交融语义符号所隐含的审美内涵、象征意义和文化信息等。将农牧交融的语义符号划分为外延语义与内涵语义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可见演变形式与转译方法的不同,见表4。

(一)色彩。人在观察物体时,色彩感觉占据绝对位置。色彩符号的提取主要基于所在城市的自然地理、人文内涵、民族情感等因素,表达出符合城市形象和居民认同的色彩基调。比如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红色和绿色是主色调,以金色、黄色、藍色作辅色调。红色代表太阳的升起,绿色代表辽阔的草原,颜色的主次使用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乌拉特刺绣位于河套地区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最大特点就在于以块面为主的渐变色彩,体现出农牧交融背景下,当地人以追求强烈色彩来达到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满足,从被面、苫布、鞋垫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当地人们从自然万物中获得了黄、绿、赤、紫、青,通过形状、大小、面积来调和画面的整体感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突显特有的民族性。乌拉特刺绣一般以黑、白或者是饱和度较低的彩布做背景,再绣上纯度、明度较高的色块图形来均衡画面,呈现出强烈的互补色和过渡分明的渐变色两大特点,从大自然中选取动植物元素,比如牡丹花、蝴蝶、绿叶等刺绣构建使用3种以上的色彩,由上而下,由浅入深,通过“白色、粉红、朱红”“明黄、橙色、橘红”“嫩绿、翠绿、墨绿”等渐变色的使用,使画面更加立体,见图4。

(二)造型。造型能够确立街道灯具的空间存在与状态,是一种视觉性的显性特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标志性形象,为美化城市和城市美学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农牧交融符号的造型是以满足自身功能目的性为主,以追求物质、精神、文化价值为一体的本体符号、对应符号和功能符号。

阴山河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与融合的地方,从秦汉到明清,无数文人墨客来到河套地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例如诗作、剪纸等。作品以描绘河套风光、边关塞上、铁马金戈为主,隐喻农牧交融符号淳朴、真实的符号信息。其中百余首河套诗作反映出河套风景,以“鸿雁、黄芦、黄榆、燕麦、红鸟、牛羊、榆柳、春草、马、葵花、稻产”等动植物形象。作为西口文化延续的民间剪纸蕴藏着符号的深刻寓意,剪纸造型符号内涵语义对象是当时的民俗生活,其外延语义表达对美好事物远景表达的造型符号,重组后便赋予了新的功能与内涵。如单独的葵花造型只能表达大丰收的农耕现象。但在《出门通顺》的作品中,勒勒车轮、阴山山脉、山羊吃草、葵花植物的组合,表现的就不是单纯的草原文化,而是具有农牧交融造型符号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重组画面。所以从吸收了北方游牧和中原农耕文化的诗句中提取抽象符号,例如:“鸿雁、红鸟、犏牛、羊、马”等动物形象和“浅草、榆柳、燕麦、稻产、葵花”等植物形象,再经过剪纸形式表达,对剪纸图案中的造型符号采用同构化、异形化、几何化等转译处理方式,对街道灯具形象语义进行编码表达,见表5。

四、农牧交融符号在巴彦淖尔街道灯具中的应用方法

(一)提炼重构。创新的重要方法即提炼重构进行再造,指在原有图形结构基础上,将原有的吉祥元素整体分解筛选出精华部分进行提炼,运用造型法则在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和需求的前提下,使用夸张、变形、重组等方法,对图形进行规则化、装饰化、美观化处理,达到艺术重构的效果,以达到农牧交融符号在街道灯具中传播交融文化的目的。五原县城区街道灯具重构在文化塑造上可根据周围居住居民的民族属性,以分区的形式重构的各个形式语言,在街道灯具中隐藏的深层文化,如图5所示的街道灯具设计,以剪纸中提炼的“马”造型为基础,结合一种代表农耕文化的符号,从而确定设计所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向。本次设计在“马”造型和“小麦”造型的元素基础上打散,将马鬃的部分用麦穗代替,将“白+黄+橘”渐变色和“黄+蓝”互补色作为主色彩用于街道灯具的色彩表达上,以突出农牧交融的文化内涵,反映牲畜与粮食之间喂养、辅助种植的相互作用。

(二)随形赋意。灯具设计不仅需要依形定功能,更重要的是随形赋意[7]。在借鉴原有造型元素的基础上,去除历史积淀的附加属性,把最能体现农牧交融符号的文化部分抽离出来,然后运用发散性思维,转化成由各种直线和曲线组成的符号,应用到街道灯具的各个细节中,做到整体与细节统一,从诗歌情境、剪纸故事、地域特色文化等角度入手,选取内涵深厚的文化,设计造型简单易于识别、记忆,有故事性的路灯标识。如图6所示的街道灯具设计,凝结了以农牧交融为载体的文化内涵产生的两个层次符号系统 :第一层次作为“能指——物的符号”,即鱼造型与葵花纹样构成的设计符号;第二个层次,即“所指——文化的符号”,在“塞上江南”的概念下进行设计,以仰视视角突显鱼尾与葵花果实纹理结合,整体为葵花元素,中心四分之一的形状为鱼元素,隐含黄河滋养的农、牧、渔三大产业,寓意年年有余,葵花硕果满满,使图形背后的“意”融入巴彦淖尔街道灯具设计中。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以中国服饰文化为设计元素的生活创意品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