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彝族“萨秘母”传说的文创产品叙事性设计研究
2023-10-02王开莹尹雁华
王开莹 尹雁华
摘要:从叙事性设计视角,提取彝族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元素,应用在彝族“萨秘母”文创产品开发中,为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注入创新动力。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叙事性设计等方法研究云南省漾濞县彝族“萨秘母”传说,提取人物形象、场景和色彩等设计元素,制作出“核中豆蔻”和“桃李年华”系列文创产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产品设计的本土化创新路径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彝族 传说 文创产品 叙事性设计 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17-0022-03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ive design,extract design elements from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Yi ethnic group and apply th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the Yi ethnic groups "Sami Mother",injecting innovative impetus into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oduct design. By comprehensively utiliz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field research,and narrative design,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legend of the Yi ethnic groups“Sami Mother” in Yangbi County,Yunnan Province. Design elements such as character images,scenes,and colors are extracted to produce a seri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such as "Nutmeg in the Core" and "Peach and Plum Year Hua".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localized innovation paths in product desig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Keywords:Yi nationality Lege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Narrative design Cultural
引言
全球化的浪潮下,产品设计逐渐失去了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产品创新设计的核心在于走文化与产品设计融合的文创产品本土化设计之路[1]。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使得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云南漾濞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险境[2],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转为少数民族文创产品就能继承和发展宝贵的民族传统文化,赋予其自身以造血生存的能力[3]。为此,已有相关研究涉及中国古代神话如女娲神话、《山海经》神话、楚辞神话、嫦娥奔月等在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也有基于少数民族神话如东巴神话、鄂伦春族神话、土苗神话在插画设计和文创产品开发的应用,而针对彝族神话或民间传说在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较少开展。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位于点苍山之西,茶马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重镇,是以彝族为主的民族聚居地区。漾濞核桃,是该县特产,以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仁率高而享誉天下,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当地彝族同胞赖以生存的核桃,在其文化中早已体现,本研究基于漾濞彝族有关“核桃神”的民间传说,进行相应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是设计与民族民间文化交融发展的有益尝试。
一、彝族“萨秘母”传说与叙事性设计
(一)“萨米母”传说。相传,漾濞有一位名叫“萨秘母”(彝语为泡核桃)的彝族姑娘,她看着满山满坡的铁核桃(彝语为“萨秘果”)树,感叹道:要是这些核桃果壳薄、肉厚,一捏即破该多好啊!那将给族人带来无限的幸福。从此,姑娘开始到处寻找萨秘母,渴啦喝泉水,饿啦吃野果,穿烂了几十双草鞋。有一天,她走累了,就在一棵铁核桃树下睡着了。睡梦中,一只老虎对她说:“你这样是找不到的。除非你跟铁核桃树合为一体,牺牲你自己,才能长出泡核桃树来!”。她从梦中醒来,按照神灵的暗示,就依附着这棵铁核桃树。几天过去了,族人没有看见姑娘回家,就四处寻找。等他们找到这棵核桃树下时,看见满地掉落着大核桃,大家捡起来轻轻用手一捏,眼前就呈现出洁白的核桃米,于是族人就把这棵核桃树移回去栽了起来,并用这棵“萨秘母”枝条嫁接在铁核桃(萨秘果)树上,从此漾濞彝族先民就有了大泡核桃。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彝族姑娘,把她叫作“萨秘母”,并把她作为漾濞核桃神供奉起来。每年9月1日定为核桃节,在节日上要进行祭核桃神仪式。祭神仪式后,由族内长者开杆,才能进行收获[4]。
(二)叙事性设计视角下的文创产品。漾濞彝族文本“萨秘母”传说,反映了彝族先民改造大自然和生存环境的主观愿望,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是一种文化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标志[5]。传说以一种文学的叙事方式将故事呈现给听者;文创产品则以一种艺术的叙事方式将文化呈现给观者。因此,基于传说的文创产品设计,需要借助叙事性设计加以解读。一般而言,叙事性设计由故事内容、设计作品以及设计作者与受众三部分组成[6]。设计作者通过设计作品,将故事内容傳递给受众。有学者指出,文创产品叙事设计的方法围绕叙事主题、表述层次、叙事情节和叙事目的4个部分展开,强调了叙事设计“设计作者——故事/作品——受众”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即“人”借“物”——“物”传“事”——“事”唤“情”的内在逻辑[7]。彝族传说文创产品的叙事设计目的就是要通过产品在受众或用户在使用与体验中,领悟文化内涵(叙事主题),唤起自身的情感共鸣,认同产品的价值,实现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与叙事设计一脉相承,文化的空间透视分层理论认为,对于神话/精神层面的内在无形层而言,要注重在“情”的基础上来设计“物”[3]。据此,本文创产品设计挖掘彝族姑娘“萨秘母”为了族人幸福,牺牲自我的文化资源,将故事情节延伸到姑娘少年阶段,更完整地体现了人物从成长到成熟所形成的生命价值,设计的叙事主题定义:“萨秘母”少年时代的“核中豆蔻”和青年时代的“桃李年华”。用对彝族女性最美的描画来表达她献身的“大爱至美”之意,它是世代漾濞彝族人内在的精神源泉和动力,激励着后人为了美好的生活奋斗不息。
研究者认为,叙事设计表述层次分为本能表述、行为表述和反思表述[7]。本设计中主要采用反思表述层次,即利用文创产品引发受众或用户的联想或回忆,进而领悟叙事主题。并按此设计叙事情节,围绕叙事主题提取人物元素、场景元素和色彩元素,解构整合成插画进行叙事内容传达。
二、文创产品叙事性设计应用
(一)人物元素。人物元素主要通过人物形象与服饰造型加以视觉化表现。本设计中应将视觉中心点聚焦于彝族姑娘的正面人物形象,叙事图像要体现以下三方面的文化内容:一是要体现舍“小我”的献身精神和善良的性格,二是要表现寻找“萨秘母”的艰难历程和坚韧的性格,三是要表达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和乐观的性格。
“核中豆蔻”系列的“萨秘母”人物形象,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彝族小姑娘。“核中”意指核桃未成熟,还在发育阶段;“豆蔻”出自唐·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意指少女青春年华。该系列共有4个设计,如图1-4。人物造型整体统一,表情和服饰上有所区别。用简洁的儿童插画方式勾勒出小姑娘纯真、活泼的人物外形。小姑娘身着配有彝族纹样装饰的头饰、上衣和裙子,其中服飾主体的羊角纹样广泛应用于头饰、上衣和袖口,取材于彝族人对“羊”的图腾和祭祀羊的风俗,寓意祈求富贵和吉祥[8]。本设计中的羊角纹以曲形绵羊为母版,弧度流畅、形态灵活,配合卡通设计风格适当调整了羊角弧度,更显出彝族少女的可爱。头饰部分配以牛、熊、猪、虎等动物耳部造型,并加以卡通化处理,突出了彝族的文化内涵和萌趣的年龄特征。具体而言,牛在彝族先民的游牧生活和农业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象征着丰收;扎熊舞或祭熊舞是彝族传统舞蹈,人们扮成“人熊”后就能把伤人的马熊等野兽吓跑,熊意味着智慧和力量;彝族也有“杀年猪”的习俗,猪代表着富足的生活;虎在彝族人心中为万物之神,本传说中就有虎作为信使传递神灵暗语的叙述。
“桃李嗅花”系列的“萨秘母”人物形象则已长大成人。“桃李”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意指二十来岁的青春年华;“嗅花”源自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的经典诗句(余光中翻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指人性中阳刚与阴柔的两面性,也与彝族人的虎图腾文化和花文化相互呼应[9]。该系列也有4个人物形象设计,如图5-8。四幅图分别用写实的表现手法勾勒了彝族姑娘的表情细节,她或眼神坚毅,或凝视聚气,或迟疑深思,或欣喜欢悦,通过细致的线条表现出姑娘怀揣梦想、无迹可寻、不言放弃、献身牺牲、永享福祉的内心感情变化。在服饰造型方面,以植物图案和纹样为主体。彝族人民认为自然界的奇花异草都是美的产物,将这些自然的造型装饰在服饰增加视觉美感。如马缨花,在彝族人传说中与其有血缘关系,日常的风俗历来有不能伤害马缨树的传统[8]。马缨花花型繁多,有多子多福的寓意。在本设计中马缨花纹样广泛运用在彝族姑娘头饰、上衣和裙子的装饰中。其次,山茶花广泛分布于苍山各地,在彝族人心目中,茶花天生丽质,纯真无邪,典雅端庄,就如同这位彝族姑娘。头颈部上衣的装饰中采用山茶花造型,传递着姑娘心中的“大爱”。而菊花在彝族人民生活中意味着团团圆圆,视觉感整体层次丰富[10],设计中其与羊角纹融为一体,镶嵌于上衣胸口处,寓意吉祥、团圆。
(二)场景元素。场景元素主要通过画面构图和表现风格加以图像化呈现。本设计中由传说中的故事衍生出大山、白云、阳光、大地、花、树等多种“物”的组合造型,作为画面背景与人物元素相互呼应和衬托。
“核中豆蔻”系列的构图均采用中心发散式,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画面背景呈现发射规律,展示出线条的运动力量,增强了画面的动态韵律,形成视觉动态美,衬托出 “萨秘母”少年时代的天真烂漫和充满朝气之美。太阳、云朵、河流、山丘、彝族民居建筑、农田等“物”的造型均取材于彝族当地生活的乡土环境,太阳、云朵、河流的“动”态之意与山丘、建筑、农田的“静”态之形构成对比,并且上述所有“物”的形状受平面边缘的分割,有向往延伸的动势,且与插画边缘形成不规则图案,呈现动态的节奏变化,与上述动静图案的对比一起构成画面的互动势构图,形成视觉张力,呈现动态和力量感,赋予画面趣味性的同时整体有机和谐,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乡村画面。其次,从“物”的文化内涵而言,首先映入观者视线的是农田、土地。土地是万物生长繁衍之地,亦是传说中核桃树汲取营养之地,更是彝族人民世代勤劳耕种之地,意味着富饶、丰收和勤劳;天空中的红日释放出万道光芒,衬托出活力和希望的意蕴。
“桃李嗅花”系列的构图采用“静”中有“动”的平衡法则。运用中心环绕式的构图方法,将画中人物两侧出现的图形,通过视觉面积、视觉重量、视觉力量的相同构图,达到静态平衡,进一步采用非对称构图手法,从图形距离、空间设计中求其变化,从而达到相对动态的构图效果,视觉感不显单调、乏味。在背景图形构造中,综合运用多元化的图形组合,有规律的圆形、曲线,配以无规律的自然形态,如马缨花、茶花、菊花、树叶等,形成形状之间的错落对比,增加画面生趣。在人物背景元素选取中,讲求文化意蕴。以山茶花造型为主,花旁以树枝和树叶相衬,人、花、树融合一体,叙说了姑娘与铁核桃树合体的故事。以姑娘手指触碰花瓣的设计,表现了虎与花一体两面相互转化的特点,即由花信使暗指虎信使,整个场景设置集中体现姑娘大爱的牺牲精神。花之后的背景以彝族卷云纹和水波纹加以表现,整体画面显得更为灵动,意境更为幽远。
场景元素除了考虑造型的布局外,还要注重元素的表现风格问题。这涉及受众或用户对产品的感知和理解[10],必须将叙事主题与当下用户的需求加以结合,既能充分表现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核,又能符合受众的审美认知。时下有国潮风格、扁平化风格、儿童插画风格、写实表现手法、装饰艺术表现等多种风格[11]。在本设计中,“核中豆蔻”系列采用儿童插画和卡通表现相结合的手法,人物形象和背景画面呆萌可爱,富有童趣,整体造型简洁明快,个性鲜明,视觉语言具有亲和力,适于表现“萨秘母”少年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契合了当下追求自由、幽默、童趣的审美要求。而“桃李嗅花”系列则主要采用写实绘画和装饰艺术相结合的表现风格,画面色彩鲜亮,对比强烈,线条丰富,人物形象写实质朴,背景图案细致有力,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适于表现“萨秘母”青年时代的坚韧与献身,满足了现代审美对新颖性和独特性的追求。
(三)色彩元素。当地彝族无论是服饰、器物,还是建筑,都保留了传统的三色文化特征。黑、红、黄分别表示彝族人民对土地、火和太阳的崇拜[11]。黑色象征大地,是孕育万物的母体,代表庄重、高贵和主宰;红色寓意热情、豪放、勇敢;黄色代表太阳的光辉,寓意光明、丰收、富足[12]。在设计中,根据场景的需要,适当调整颜色的纯度、明度和比例。
在“核中豆蔻”系列中,色彩层次表现丰富。彝族姑娘身着的服饰以黑色系列为基本主调,显得高贵自信;服饰纹样以红为主,以黄和蓝渐次对比。背景中的农田和远处的天光由黄、绿、蓝、红不同比例交錯组合而成,演绎出五彩斑斓的乡村场景。其次,画面整体背景采用四季分明的色彩特征进行创意。“淡绿”代表 “朦胧的初春”(见图1),“深绿”代表“炎炎的盛夏”(见图2),“橙色”代表“丰收的秋日”(见图3),“蓝色”则代表“寒冷的冬季”,将四季农田作物的色彩变化,融入每一幅画面中,以色彩“叙事手法”再现了漾濞自然的地域之美。
在“桃李嗅花”系列中,构图色彩对比调和。一方面,运用明暗对比调和关系完成设计,图中暗调色调所占比重较多,亮调色调所占比重较少,以此完成的明暗色谱构图较平均分布的构图更为生动有趣,简洁明快。另一方面,画面色彩采用大量区域选用同一色系或相近色系,局部区域采用对比或互补色系加以衬托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律动。如画面主要以深蓝色调作为主调,画面局部采用少量暖色调对比色,如人物背景图案中茶花花蕊,采用色彩纯度、明度较高的黄色,人物头饰中花球部分采用黄色、紫色和玫红色,创造出色彩丰富有趣的视觉对比调和效果。同时,画面中灰调作为中间调和元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性。其次,民族色彩元素组合多样。彝族姑娘头饰中以黑色为底,装饰上马缨花的红,加上紫系的上衣色调,显出尊贵与高雅。马缨花、菊花与山茶花纹样同为红色,互相呼应。上衣服饰的羊角纹衬以蓝色,下方太阳光线样的直条纹则用黄色和红色渐次点缀,整体色泽对比鲜亮。背景部分的卷云纹和水波纹辅以现代感较强的色彩补充,画面显得古朴而又时尚,契合了当下时代人们的审美喜好。
三、文创产品叙事性设计价值
以往基于中国古代神话、少数民族神话的文创产品设计往往只注重文化符号单个的提炼和转化,如楚辞神话主题文创设计中提取代表其文化的编钟与虎鸟架鼓形态及纹理加以组合与调整转化,《山海经》神话主题文创设计中提取代表其文化的比翼鸟、文鳐鱼、混沌等12个异兽形象为范本进行创作,彝族史诗《査姆》主题文创设计中提取代表其文化的独眼、直眼和横眼进行视觉呈现,文创设计表达的内容单一,不能充分地表达神话或传说本身丰富的故事性,进而不能较好地激发用户的联想与想象,准确传达文创产品的内涵,用户的情感性体验也相对不足。而本文以叙事性设计为指导方法,对彝族“萨秘母”传说进行文化资源挖掘,归纳出“核中豆蔻”和“桃李年华”两个叙事主题,借助反思表述方式,从中提取人物、场景和色彩元素进行序列组合,以八幅插画构造了“萨秘母”少年和青年不同人生阶段的叙事情节,设计出以“萨秘母”人物形象为视觉中心的文创产品(帆布袋,图9-10)。该产品加深了用户或受众对彝族传说的联想与记忆,拓展了产品创意的表现空间,使文创产品的设计重点由简单的“事”转变为一系列“事件”或“故事”,把用户带入可读性和生动性更强的叙述情境中,传达了产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也启发了用户的深度思考和情感体验。
漾濞彝族当地的传统文化及工艺不仅有继承和发扬的精华所在,也存在单调、简化和粗糙的不足。如果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简单或单一地进行设计元素提取,还容易延续“传统文化”不合时宜的方面,导致产品在构图、配色和风格上形成与文化内容流于形式或表面的结合,呈现“文化脸谱化”的现象。结果,文创元素在市场上进行简单复制和滥用,制造诸多“伪产品”,催生了粗暴的文化消费模式。而引入叙事性设计方法,除了转化设计重点为“事件”外,还能够通过叙事性设计对用户或受众的强调,将传统文化内容与现代审美和现场日常生活的功用性相结合,实现文创产品对文化身份、个性品位和产品功能性的多重满足。在本文创产品设计中,考虑到当地以旅游为目的的青年消费人群,重点设计了该人群喜欢的旅游纪念生活用品(帆布袋),既物美价廉,又具有特色和方便实用的功能性。在进一步的叙述性设计中,还可进一步拓宽文创产品设计的消费群体。如同泰国的“曼谷包”一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在面料、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方面分为不同品类,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化需求[13]。另一方面,传统彝族文创元素主要应用于土特产包装、服饰设计等领域,产品本身创意性不够,附加值不高,受众接受也较低[14]。可以进一步对产品属性的延展性加以考虑,打造独立的文创艺术品。如日本“Tenugui”毛巾的设计,突破了简单纪念品范畴,将日本传统毛巾做成一本护照的形式,内容是日本著名的景点,形式则借鉴了年轻人旅游时收集纪念盖章的时下潮流[13]。这样,传统的彝族“萨秘母”传说文创产品,就从简单的物质产品,延展到文化符号产品,再上升到“文化故事”艺术品。文创产品本身的功能性、文化性与情感性就能有机整合为一体,这正是文创产品叙事性设计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结语
文创产品设计的灵魂是“人”的艺术[9]。它源于人的精神创造,又回归于人的精神享受。漾濞县彝族“萨秘母”的传说,是当地彝族文化的历史记忆,承载着当地民族有关“核桃神”祭祀的种种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从文化的基因中借助叙事设计视角提取人物形象、场景和色彩等设计元素加以转化和表达,既是设计的创新发展,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态化”的创新与传承。它让古老的传说回响着现代的声响,用现代设计的语言表达了历史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兼顾文化、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多重融合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良性循环,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基金项目:本文由云南艺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创意思维能力培养的高等职业展示设计人才实践研究》(2019KYXJ18)资助。
参考文献
[1]张祖耀,孙颖莹,朱媛. 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文化传递模型研究[J]. 包装工程,2018,39(8):95-99.
[2]刘晓蓓,雷信来. 漾濞彝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传承现状探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4(6):103-105.
[3]姚沁佚,王东声. 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创设计研究——以普米族为例[J]. 设计,2022,35(20):8-11.
[4]http://www.yangbi.gov.cn/ybyz/c102327/201808/88d342a85b1744578736699eb9acac98.shtml.
[5]叶江玲. 彝族神话的艺术特征[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2):46-48.
[6]宋美音,李保龙. 叙述性设计在沂蒙红色文创产品中的运用探究[J]. 设计,2022,35(21):12-13.
[7]吴卫,李黎俊雄. 湖湘红色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设计的方法与实践[J]. 装飾,2021,9:42-45.
[8]冯艺璇. 基于楚雄地区彝族民间纹样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7-10.
[9]王开莹,张磊,殷晓茵. 少数民族刺绣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云南省漾濞县鸡街乡彝族刺绣为例[J].设计,2022,35(13):14-16.
[10]李楠. 楚雄彝族服饰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21:7-10.
[11]徐丹妮,李正周,彭江月. 彝族史诗《查姆》的视觉呈现与特色文创产品开发[J]. 湖南包装,2022,37(6):128-130.
[12]王建才张睿芳. 彝族“三笙”形象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策略[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1,36(4):150-155.
[13]李洁,况锐. 基于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以凉山州甘洛彝族传统刺绣产品为例[J]. 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4):91-94.
[14]秦玉京.彝族元素在跨界思维下的设计应用研究[J]. 设计,2017(18):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