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镇农旅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23-10-02杨德民

旅游纵览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

杨德民

摘 要:农旅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方式,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动能。S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仍存在农旅融合程度较低、村民参与程度不高、人才支撑不足、对外宣传营销的力度不足等问题。文章针对于此,提出推动一、二、三产业交叉联动,提高农旅融合度;明确主体职责定位,形成融合发展合力;加强基础配套建设,着力提升农旅融合竞争力;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活动,着力提升农旅品牌影响力等方式激发农旅融合活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旅融合;S镇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农旅融合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当前,旅游业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发展的时期,旅游业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协同性日益提高,旅游开发和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引擎。

S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江南水乡著名古镇之一,地处湖州市东部平原核心地带。全镇区域面积超过80 km2,辖30余个行政村社,总人口8万余人。全镇耕地面积达4 000 hm2有余,粮食功能区达2 000 hm2有余,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田成方,地成块,田间道路硬化率达85%以上;水利设施健全,防洪标准高。该镇农业产业分布齐全,形成了以粮油生产、果蔬种植、湖羊生态养殖为特色的现代农业,当前有“红美人”柑橘16 hm2有余,桃、梨、葡萄等果树106 hm2有余,湖羊规模养殖场3家,年存栏湖羊16 000余头,稻虾综合种养基地1 000 hm2有余,盆景基地22家。农业服务组织健全,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97%以上,产业化服务程度高。有绿色食品品牌4个,无公害品牌18个,拥有宇泉龙虾、浔稻香稻米、浔稻小龙虾、信然红美人、嘉俊乐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近年来,S镇立足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坚持与古镇旅游开发同步推进,深化农文旅融合,带动农业与第三产业良性互动。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将“美丽风景”转变为“美丽经济”。

(一)着力规划引领,明确农旅融合发展布局

为使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S镇及时对全镇现有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归类,并根据各类资源的特性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完成一系列政策文件,侧重开发保护“S三桥”南岸“粉墙黛瓦、水岸人家”原生态的古镇江南,并在北岸勾勒出与南岸相呼应的田园江南,确定了旅游产业布局,成功打造“后坝营地、久昌果玩园—华睿生态农业—华桥精品村桥之乡民宿—浔稻稻虾种养示范区”农旅融合精品线路。同时,为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了不少于1 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引导乡村旅游业态发展。

(二)着力项目建设,加强农旅融合项目建设

S镇充分发挥当地农业、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环境优良、业态丰富的休闲农业重点项目,重点建设以华桥村为核心的“莫上花开”乡村农旅片区和以后坝营地为核心的北部农旅融合示范区,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

第一,后坝营地。项目实行“1+1+1+N”模式,即村集体占股、村民资金入股、工商资本3个主体和N个政策支持,其中村民年投资收益不低于10%。项目已正式对外营业,增加村集体收入90余万元;同时以现代果蔬种植园区——久昌果玩园为载体,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基地,促使村内低收入农户发展现代果蔬种植,实现稳定就业。

第二,蓝城农文旅项目。项目拟选址S镇北部片区,以田园、水乡的农业基础建设“悠然田园、科技农园、原野农养、田畴轻旅、颐乐雅居、安居美乡”五大片区,与古镇景区南北呼应,实现“1+1>2”的叠加效应,打造长三角区域高品质乡村旅游标杆。目前,项目方案正在修改完善中。

第三,华睿农业。华睿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区位于湖州市S镇,项目规划流转土地33.35 hm2,总投资5 500万元,被认定为2021年度市级农业大好高项目。园区以观光采摘、餐饮民宿、亲子教育、文化挖掘、旅居田园养老为主线,把S镇的“观三桥古韵”“赏田园风光”“品农家菜肴”相融合。

第四,稻虾产业。截至2023年,S镇的稻虾种养面积已超过2 000 hm2,主要分布在古桶兜、七星桥、儒林、千亩山、赵家兜等湖盐公路沿线村。该镇建立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核心区域内已有稻虾种养面积超过190 hm2,通过以公司为龙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周边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辐射带动周边;在保证粮食的前提下,积极融合一、二、三产业,成功举办龙虾节、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探索打造农旅融合样板点。

第五,康养项目。华桥村古村康联体项目,拟建3栋养老功能性建筑,总投资1.3亿元,被认定为市级服务业“大好高”项目。目前,项目已完成方案設计审批,正在办理施工图图审和供地手续。

第六,民宿产业。S镇的乡贤利用自家农房创办了本镇第一家乡村民宿——梵云间。华桥村结合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充分利用特色水乡资源,盘活存量闲置农房,谋划打造水乡特色精品民宿集群,其中桥之乡和福迎来两家民宿已基本建设完成。下一步,华桥村将继续引导乡贤及工商资本投资乡村民宿产业,目前在谈项目较多。

第七,湖羊产业。S镇现有3家湖羊规模养殖场,分布在七星桥村、显洪村、花盘兜,充分发挥湖羊文化优势,开展农家乐、农事体验等。

第八,果蔬产业。S镇果蔬产品丰富,种有“红美人”柑橘、黄桃、葡萄、梨、甜柿等,主要分布在邢窑村、向阳村等。前期通过开展采摘体验旅游,结合农家乐等形式,深化农旅融合,延长产业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第九,盆景产业。全镇现有14个以上的盆景园,有杜鹃盆景23 000盆,松柏类盆景6 359盆,杂木类盆景5 600盆,主要分布在花城村、向阳村、连花兜村、俞家埭村。

(三)着力特色发展,丰富农旅产品业态

S镇新增文化产业企业、民宿3家以上,启动碓坊兜商业旅游综合体建设,引进商业综合体和全球知名连锁品牌,新建特色商业街区;注重“在S镇,遇见另一半江南”品牌塑造,打造S镇绫绢、美食等特色“礼包”,促进游客二次消费。

(一)农旅融合程度较低

现阶段农旅融合已经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农旅融合只是将农业产业与旅游业进行简单的“嫁接”,忽视了农旅融合的关键在于第二产业的融入。例如,S镇的相关部门只能做到“配合”,很难做到“结合”,更谈不上“融合”,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各种资源的聚合效应,条块分割导致农旅融合水平低、形式单一,乡村相关产业无法整体并进。

(二)村民参与程度不高

群众是乡村的主人,是一股内生力量,也是决定乡村前途命运的关键力量。调研发现,S镇农旅融合发展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群众对当前推进农旅融合发展仍持旁观态度,主体意识尚未觉醒或较为淡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人才支撑不足

农旅融合需要具有农业常识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S镇以农户为经营主体,其全局意识不足,缺乏战略眼光,“等靠要”思想严重,给農旅融合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此外,农户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专业化人才“招不到”“留不下”“育不出”,对农旅融合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四)对外宣传营销的力度不足

因缺乏旅游宣传推介资金,S镇在农旅融合发展方面主体化、经常化、深入化的宣传不够,网络营销意识不强,在主流媒体上的宣传促销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尚未形成完备立体的宣传体系,导致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达不到预期的标准,无法形成连锁品牌效应。

总体来看,S镇农旅融合资源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特色鲜明,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一)推动一、二、三产业交叉联动,提高农旅融合度

农业和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农业为旅游业提供资源基础,旅游业为农业提供信息、资金,两大产业有较多的融合点[1]。同时,以工促农带旅已成为当前进一步推进农工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趋势。首先,农业是农旅发展的根本。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和规模化能够为旅游发展奠定基础。S镇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旅游业创造条件。其次,工业要利用自身优势反哺农业、以工促农,切实提升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S镇可利用第一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工业生产园区开发成旅游场地,结合生产工艺合理打造体验式的旅游项目,使工业产业的边际效益最大化。再次,旅游产业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带动作用,将游客带入农业和工业,让游客深度体验S镇一、二、三产业联动的魅力,促进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就地销售,将农工产品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综上所述,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并非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简单“嫁接”,而应将一、二、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丰富农村经济内涵,推动S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主体职责定位,形成融合发展合力

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有各种因素的主动参与。为实现破局,让群众在美丽乡村发展中唱主角,S镇相关政府部门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的意愿,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积极推进“金融+农旅”发展,建立农旅经营主体资源库,搭建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帮助农旅企业解决项目资金周转、融资抵押难题[2];鼓励村民以积极的态度、多方位参与的方式,参与农旅融合工作,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在发展农业、旅游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总之,政府部门、企业、村民等要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局出发,充分利用S镇的优势资源,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互补、相互促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不断推动农旅深度融合。

(三)加强基础配套建设,着力提升农旅融合竞争力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现代农民在各种方面得到提升。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S镇需要顺应城镇化发展潮流,通过定政策、建机制、修设施等措施,打造宜居宜业的新乡村,让人们愿意留在乡村,安心建设家乡,也更有信心去回报乡村,形成人才汇聚、环境优化、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更高质量的农旅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首先,农旅融合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相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农业和旅游业的重点扶持基金,对农业和旅游业进行统筹安排,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流向农村,进行各项农旅产业项目的开发和经营[3]。其次,政府部门要从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完善S镇基础配套设施,包括对主干要道、田间小道、村庄乡道、环镇绿道等的修缮与修建;高品质、优服务的农家乐、民宿产业及物美价廉的共享食堂、共享驿站齐头并进;全面丰富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适合成人与儿童的项目。

(四)大力开展宣传营销活动,着力提升农旅品牌影响力

以注意力经济为视角,S镇在推进农旅深度融合过程中,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提升市场影响力。比如,该镇可以突出节庆带动作用,积极放大节庆的品牌效应,通过国际性、全国性等乡村旅游活动的举办,运用实用性、情感性、系统性、创新性等方法将节庆主体文化与地域特色文化巧妙地融合[4],着力提升农旅品牌知名度;也可以突出活动推介作用,每年选择一到两个大中城市进行旅游宣传周活动,定期邀请新闻单位、旅行社前来采风,加强与媒体、影视合作,运用真人秀、电视剧取景的方式,宣传当地的农旅资源,形成与游客的情感连接[5];还可以突出营销推介作用,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各大旅行社、车友俱乐部、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系,签订旅游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市场代理和经销的营销范围,提高在长三角地区的市场份额。

[1] 周军,吉银翔.农旅融合视角下传统农业园区的转型与重构:以南京滁河大农业园区发展规划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12):540-544.

[2] 李眉洁,王兴骥.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及其路径优化: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反思[J].贵州社会科学,2022(3):153-159.

[3] 刘迎华,周海磊.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岛市农旅融合发展研究:以平度莱西为例[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2(1):31-36.

[4] 施爱芹,程成,刘嘉欣,等.基于地域特色的节庆旅游文创开发策略[J].社会科学家,2021(11):55-60.

[5] 肖奕琳.短视频平台下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21(21):57-59.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安徽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思维
基层党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思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