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非遗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2023-10-02吴静
吴静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遗传承与利用对乡村旅游发展升级意义重大。本文首先介绍池州市非遗概况,其次探讨非遗融入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再次总结池州市非遗赋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从配套设施、人才培养、宣传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池州市非遗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乡村旅游;池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2022年池州市社科联一般研究课题“池州市非遗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2022YB2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现如今,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常态。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实现创造性发展,还有助于打破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同质化困境,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乡村整体经济发展。池州市作为皖南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一直以来都将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强力予以推进,因此,探究池州市非遗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重大。
非遗蕴含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内涵,是重要的文化信息资源,其源于民间的艺术,通过表演、社会风俗、传统手工艺等形式传递。由于非遗的创造和传承必须基于参与活动者,在这一前人与后人的传承过程成容易形成群体间共同遵循的价值观,这种心理、感情上的趋同给予人们强烈的文化归属感。非遗是本地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和载体,真实记录和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生活在这方热土上先民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创造力[1]。
池州市非遗资源丰富,近年来已成功申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九华山庙会、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舞4项,省级非遗项目青阳农民画、青阳生漆夹纻技艺、九华布鞋制作技艺等30项,市级非遗项目池州傩面具雕刻技艺、东至豆丝制作技艺等63项,内容涵盖文学、戏曲、歌舞、工艺等多个方面,是皖南地区重要的非遗聚集地。
近年来,池州市积极指导、扶持和帮助农民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实施非遗传承人信息采录与名师带徒工程,建设东至县、石台县非遗展示厅,建成青阳农民画、生漆夹纻技艺等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各级政府、文化部门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已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保证抢修工作顺利进行。除了加大保护力度,池州市还不断开发地方特色非遗文创产品,一方面适当开发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能促进非遗传承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非遗文创产品以手工艺品为主,通过与现代科技结合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工艺创造性、创新性发展。例如,池州市开启皖南乡村振兴非遗创新要素市场,整合皖南区域非遗资源,践行会展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会展创造市场,另外,皖南乡村振兴非遗创新要素市场搭建“品牌的高地、价格的洼地”,以傩文化、茶文化、漆文化等文化注入产品设计,升级品牌,提高乡村旅游非遗文创产品的丰富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兴起对城乡融合、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推动作用,已日渐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当前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融合了农业与旅游业的特性,而非遗又根植于乡村文化并以人为载体活态传承,因此二者有着天然的关联性。此外,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关联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非遗与乡村旅游的结合,非遗的注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乡村旅游又带动了非遗的动态传承[2]。
第一,将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与其他物质文化和城市文化不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源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农业社会环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发布的《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当前国内1 570项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中,有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的开放性与流动性明显,非遗缺少物质载体和依附于乡村文化的特征致使其生存基础日渐脆弱,单纯依靠國家政府的抢救式保护远远不够。非遗借用以乡村旅游形成的聚落空间进行传播,可以激活当地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唤起人们对非遗的重新认识和认同,增强当地人与游客的保护意识。同时,游客流动性的特点让非遗的影响得以扩散,促进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让非遗在活态传承中进一步发展[3]。
第二,非遗融入乡村旅游,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当前,蕴含非遗和民俗风情的乡村旅游极大迎合了城市居民追求新颖、独特体验的心理需求。世界旅游联盟、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发布的《2022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收录了50个旅游助力减贫的经典案例,其中就有不少是非遗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例如,节庆类、工艺类非遗可以让游客直接参与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品尝特色的地方美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生活方式,这可以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从而间接拉动当地乡村旅游消费;非遗作为地域文化符号融入旅游商品设计中,通过再创作将其转化成文化商品,催生出更丰富的新型文化旅游产品、新的服务模式、多元的供给方式,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推动乡村
旅游发展[4]。
第三,非遗融入乡村旅游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不少地区盲目跟风发展乡村旅游,致使旅游项目、旅游产品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而非遗涉及不同门类,与乡村旅游联合发展既可以丰富乡村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古村落、文化古镇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底蕴,又可以推动非遗项目开发成为具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共赢。
现如今,文旅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池州市应顺应新时代新趋势,通过文旅融合和模式创新,利用本土非遗资源有效推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池州市非遗具有多元化格局,丰富的非遗文化底蕴与旅游互助融合成为池州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既能够让非遗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得到保护、传承,又能够为乡村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底蕴。例如,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被誉为“罗城民歌之乡”,当地以罗城民歌非遗文化为底蕴,以渚湖姜传统村落为核心,通过文化提升自然景观内涵,完善旅游基礎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打造以“民歌之乡九华驿站”为主题的罗城文旅田园综合体项目,推进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但是,池州市非遗赋能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非遗传承人才流失,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非遗是以人为载体的文化遗产,其活态保护的关键在于人,但是现如今池州市非遗传承人整体社会地位不够高,从事非遗传承工作的年轻人较少,使得一些非遗项目传承面临断层危机。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本土发展机会较少,乡村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另一方面,非遗项目经济效益不高,传承人缺少物质保障,难以长期维持,不少人选择放弃或者将其作为副业,导致非遗工艺传承质量不高。
(二)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开发的力度不够
目前,池州市非遗项目以保护为主,开设的相关文化馆、博物馆、展示会主要承担介绍、普及非遗的任务,对现有非遗的再利用率不高,尚未形成市场化经营模式与成熟的开发模式。由于政府资金有限、保护制度不完善,池州市非遗的转换力度不够。从现有非遗项目的保存情况来看,其观赏性大于实用性,部分非遗项目并未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效益。另外,部分地区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成为非遗赋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方式不合理
现有池州非遗由于受众局限在本地,并且宣传力度不足,造成市场上同类型产品泛滥,严重影响大众对非遗产品的市场口碑。例如,部分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对非遗文化元素的简单复制、套用上,如将一些花纹图案简单印在产品的外包装上,没有真正融入乡村旅游之中,对非遗缺乏创造性转化,易产生非遗滥用的现象。同时,一些产品定位不明确,缺少文化内涵的表达,在将非遗融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过度商业化致使非遗原有性质和价值被削弱或失真。例如,体现何氏泥塑、池州傩面具雕刻技艺的产品缺乏设计和创意,作为艺术品不具备收藏价值,但又缺少实用性,市场反响一般[5]。
(四)非遗宣传力度不足,难以在乡村旅游中发挥效用
池州市非遗内容涵盖工艺、戏曲、文学等多个方面,但其中不少非遗在公众中的知晓度较低,缺乏相关宣传,部分非遗因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与现代生活严重脱节,难以引起人们共鸣,导致部分游客对非遗缺乏兴趣和了解。再加上一些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较少且年龄普遍偏大,不清楚当前的潮流趋势,缺乏创新意识,使非遗难以在乡村旅游中发挥效用。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首先,池州市要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如标识标牌、交通旅游驿站、公厕等,提升旅游承载能力,在强化乡村交通功能性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平衡。其次,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提升接待服务能力,做好规范化管理,让当地的乡村景区更好地向游客展示自己的特色和魅力。
(二)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非遗活态传承要求其必须依附于个体的人,培育非遗传承人是非遗延续发展的核心与纽带。首先,池州市要建立非遗传承谱系,对现有非遗传承人登记在册进行统一管理,构建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机制。其次,扶持大师级传承人建立工作室,有效开展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工作。再次,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促进传承人间的沟通与交流。最后,建立保障制度和鼓励措施,规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精神权利和财产权利,对优秀传承人予以肯定奖励,增强其社会认同感。
(三)深挖乡村文化特色,加强非遗宣传
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将非遗与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强化农村文化体验,开展文化美食节、戏曲节等特色旅游节庆,加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对于非遗的宣传,池州市要利用好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结合时下流行的即时社交和短视频平台,将本地非遗更快、更好地向外传播。例如,积极运用新媒体、报纸、视频等手段,吸纳“粉丝群”,在抖音等平台上传短视频,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充分展示非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让更多年轻人参与了解,提高非遗传播的效率,从而为非遗赋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
(四)多元扶持开发非遗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池州市应以政府为主导对接高校、企业,研发创新非遗产品,打造非遗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聘请高校非遗、文旅、教育等领域的学者组建非遗专家库,深挖非遗文化价值,对非遗进行个性化规划。针对青阳农民画、东至花灯、石台十番锣鼓等地域性强、观赏性强的非遗项目,联合高校组织“非遗”传承实践活动,通过非遗项目展示、发展策划、产品设计等内容,开发兼顾实用与审美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对传统技艺、美术等以物质载体呈现的非遗,可形成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如傩面具雕刻、生漆夹纻、红茶制作等非遗项目,在保留核心技艺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对材料、技术、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非遗乡村文化旅游产品附加值。
(五)发展非遗创意旅游,提升游客体验感
池州市要打破传统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以“自然风光+非遗文化”发展地域文化特色旅游,如对节庆、游艺等在特定时间出现的非遗,可以形成节庆文化旅游品牌。同时,池州市要设立鼓励非遗产业化发展的引导性扶持资金,对市场化和创新性优秀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或者机构给予一定补助,鼓励适合产业化的工艺品、农产品等非遗走产业发展之路,结合乡村旅游产业打造特色非遗实践基地,以非遗产业联动乡村旅游提升游客体验感。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王红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J].人民论坛,2018(7):136-137.
[3] 肖远平,王伟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9(3):23-28.
[4] 张治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宁夏为例[J].宁夏党校学报,2021(2):120-128.
[5] 高翔,陈炜.产业链视角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模式[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