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密生平新考

2023-10-02

南都学坛 2023年4期
关键词:光祖周密衢州

邱 志 诚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周密,字公谨,安吉州(治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是宋末词坛四大家之一,又与吴文英并称“二窗”;其笔记《武林旧事》则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同为研究两宋社会生活史、城市史的珍贵史料,允称一代文史巨擘。入元后自居遗民,道德文章为世标表,有“宋代完人”[1]494之誉。但因史乘、方志记载阙如,故生平事迹不显。明清之变,知识分子面临的历史局势颇类宋季,继之则考据之风盛行,遂多有学者勉力勾稽史料,考述其人其事为作谱传。如万斯同《宋季忠义录》、陆心源《宋史翼》、柯劭忞《新元史》均立专传,吴荣光(1)吴荣光著、李宗颢补遗、林梓宗点校《历代名人年谱》卷7、8,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按:《历代名人年谱》是合谱体例。、刘毓崧[1]494-496、顾文彬[2]为编年谱。20世纪以来,对周密的研究更趋深入,冯沅君(2)冯沅君著有《草窗年谱拟稿》《草窗朋辈考》《草窗词学渊源》等,参见袁世硕、张可礼主编《陆侃如冯君合集》第12卷《冯沅君早年文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按:该书编者将《草窗年谱拟稿》改题为《周草窗年谱》,兹从原题。又,《草窗年谱拟稿》1927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4号发表时作者署名为“沅君”。、夏承焘是为代表。尤其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所撰《周草窗年谱》,爬罗剔抉,详实揭显了周密的家世、生平,故多为学界采信而影响垂至今日(3)如《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全宋诗》、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周密《癸辛杂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点校本,及研究周密诗词、笔记、交游、文学思想的诸多学位论文均采其说。。后肖鹏、何忠礼、陈邦炎直到最近的刘静等虽有订补,但仍有未及、未确及错讹之处。学术永无止境,在前哲奠定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才是对其最好的继承,故笔者不揣谫陋草成此文,以期为准确了解周密生平、仕履增添助益。

一、《珊瑚木难》所载《弁阳老人自铭》的可靠性

关于周密生平仕履,除《癸辛杂识》的吉光片羽外,最原始、最完整的材料当为《弁阳老人自铭》。既曰“自铭”,当然是周密自撰(弁阳老人为周密别号之一)。该文仅见于明朱存理编《珊瑚木难》一书。朱存理(1444—1513),字性父,号野航,长洲(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作诗有句“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3]翁方纲《题记》,7,性似较超脱,而于书实有执:“闻人有奇书,辄从以求,以必得为志。或手自缮录,动盈筐箧。群经诸史,下逮稗官小说,山经地志,无所不有,亦无所不窥。”[4]《珊瑚木难》就是其辛勤探访抄录而成的一部珍稀文献。朱氏于此自知之,故以珊瑚、木难(产自大秦的碧色珠)名书。《珊瑚木难》成于弘治(1488—1505)年间,所收诗文题跋均自书画原作抄录(周密亦书画名家,故自书之铭被人珍藏而见录),文后并记得自某氏——如杜琼、沈周、黄云、文征明、沈云鸿(沈周子)、王云松、赵思式等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及借录月日。这既是编者严谨态度的表现,更是所收文献真实性的保证。同时,据书前后收藏者题识[3]4-8、跋文[3]440-446、鉴藏钤印可知,此稿本《珊瑚木难》收藏传承有绪:朱存理→文征明(1470—1559)→文嘉(1501—1583,文征明次子)→王穉登(1535—1612)→王腾程→王广(王腾程子)→顾渚→翁方纲(1733—1818)→杨继振(1820—1901)→周叔弢(1891—1984)→国家图书馆。这当然是《珊瑚木难》所收文献真实性的又一重保证。因此,虽然《弁阳老人自铭》不见于周密传世著作集中(周氏著述亡佚者大半),但其真实性、可靠性则无可怀疑。故翁方纲评骘该书云:“盖自宋末及明初百有余年,文献之征皆揽结其间,岂徒艺事云尔哉!”[3]8确为卓有见地之论。

《珊瑚木难》在流传过程中主要以8卷本传世,如四库本、《适园丛书》本、周星诒跋清抄本等。诸本虽同为8卷,然多有抵牾、阙异之处(4)此可参见王允亮以《适园丛书》为底本、以四库本通校的点校本校勘记(朱存理纂辑、王允亮点校《珊瑚木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另外,朱存理又编有《铁网珊瑚》(赵美琦补)一书,二书均以国家图书馆藏《珊瑚木难》不分卷稿本为祖。对此,此稿本早期收藏者即为断语,如王广云:“盖即《铁网》初易稿也。别以‘木难’,小异同耳。”[3]443翁方纲比对两书不同版本后亦云:“今世所传,有刻本《铁网珊瑚》十六卷,又有写本《珊瑚木难》八卷。此本则四册未分卷,盖即二书之初稿也。今以刻本对之,其相同者四十种耳。”[3]7换言之,国家图书馆藏《珊瑚木难》稿本不仅可以据之以正补四库本、《适园丛书》本之错讹阙佚,亦可据以校订《铁网珊瑚》,则新刊《国家图书馆藏稿本〈珊瑚木难〉》的价值可想而见。稿本《珊瑚木难》价值既明,下文即以所收《弁阳老人自铭》为基础对周密生平仕履研究中的错讹阙遗加以纠补。

二、仕履探赜

对于自己的仕履,周密在《弁阳老人自铭》中有简单介绍:

大父讳珌,刑部侍郎,赠少傅。先君讳晋,知汀州……(余)娶杨氏匠监伯岩女……以大父泽,初调建康府都钱库。廉勤自持,或以为材。自是六上辟书,畿漕、京阃幕府。由丰储仓氏改秩升朝,出宰婺之义乌。[3]249

可见,周密是以祖父周珌恩荫入仕的,“初调建康府都钱库”。建康府城内有两个都钱库,一在大军库西廊,隶淮西总领所;一在府签厅之北,隶建康府[5]1697,1694。《景定建康志》载:“都钱库监官,嘉定年间置,一员,以司出纳。吏部注差,任满照条格推赏”[5]1779;《宋会要辑稿》亦载:“嘉定元年三月九日,诏行在瞻军激(卖)[赏]酒库、都钱库监官,令吏部侍左、侍右通行差注,依条使阙。如同日有文武官指射,先差选人。”[6]3526两相对照,可知周密所任监当官具体名称是“监建康府都钱库”。其寄禄官品则由其“以大父泽”入仕可推知:周珌官终刑部侍郎[6]6491,寄禄官为通奉大夫;南宋时太子少师至通奉大夫可荫补子孙及期亲为承务郎[7]4096,因此周密初官必为承务郎(从九品)。

周密初仕时间夏承焘《周草窗年谱》未考,笔者认为当在宝祐六年(1257)。其时周密丁父艰服除,他作为家中唯一男性必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出仕为必然选择。同时,惟其如此方能纳之入其仕履中,否则凿枘难合不可安置。如刘静《周密研究》放在宝祐元年或二年,并云:“周密以门荫入试秋闱,并以吏部铨试十三名的骄人成绩步入仕途。”[8]26,29然宝祐三年周晋“守鄞江”时周密随之入闽[9]19,四年七月周晋致仕不久卒[10],周密才返回两浙。依刘说则周密必然出仕后又停官数年(随父入闽)方再仕,此显然与《弁阳老人自铭》“以大父泽,初调建康府都钱库……”所表明的周密仕途未曾长时间中断过相矛盾,因此刘说是不正确的。其误在于将周密参加铨试的时间等同于出仕时间——宋人考中进士后也有不出仕者(如著名水利学家郏亶),何况荫补通过铨试而已。

周密监建康府都钱库秩满后应该未得到新的职务,因此遂有景定元年(1260)“客辇下”[11]357之行,应即谋职也。由于周密在监建康府都钱库任时“廉勤自持”,人“以为材”,次年遂为马光祖所辟,开始了长期的幕僚生涯。对于自己的幕职官经历,《弁阳老人自铭》以“六上辟书,畿漕、京阃幕府”一语概括之,已有论著均未能详究,以致周密仕履较为模糊,兹考详如下。

“辟书”指征召僚属的文书,是上级对下级的,“六上辟书”之“上”字当为“下”字之误(“上辟书”不辞,且上、下二字行草相类,朱存理《珊瑚木难》当抄误),如他书“辟书始下”“屡下辟书”用例然。刘静《周密研究》“通过‘六上辟书’自荐入其(指知临安府马光祖)幕府”[8]29的说法显然是把“辟书”理解为自荐书了——如果要六上自荐书才能入其幕,还有什么好特别指出的呢?“畿漕”指两浙路转运司,盖因南宋行在所在临安,故将两浙路视同京畿。据楼钥《户部员外郎黄黼直秘阁、两浙运判》可知:“部使者之职重矣,而畿漕视他路尤剧。”[12]“阃”本“门”义,引申指军门,再借为军事机构的代称。在宋代,制置使司称制阃,安抚使司称帅阃,沿江制置使司称江阃,则“京阃”指京师所在地两浙西路安抚使司。“六上辟书,畿漕、京阃幕府”这句话就是说两浙路转运司、两浙西路安抚司长官曾六次征召周密加入其幕府。因此夏承焘所谓周密“为临安府幕僚”[13]351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

据《宋史》记载,景定二年(1261)十一月马光祖“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7]879,次月“除同知枢密院事,依旧兼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7]5642。故周密《癸辛杂识》所云“余时为帅幕”[9]84即为以马光祖为使的两浙西路安抚司幕职官。马光祖次年五月调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7]881,继任者为魏克愚、吴革、刘良贵,至景定五年十一月,赵与时任两浙转运使、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和浙西路安抚使[14]。两浙路转运司、浙西路安抚司既统于赵与时一人,两司幕职自可方便调动,周密应于此时自两浙西路安抚司转任两浙路转运司幕职官。但赵与时次年即咸淳元年(1265)三月致仕,继任者为任期至五年五月的赵崇贺[15]。从马光祖到赵崇贺六位帅臣、漕臣,与周密自述的“六上辟书,畿漕、京阃幕府”合,则周密两浙西路安抚司、两浙路转运司幕职官的任职经历始自景定二年(1261),终于咸淳五年(1269)。因此夏谱据袁桷言周密与陈厚等在“咸淳初为运司同僚”[16]语得出的“咸淳元年……(周密)为两浙运司掾约在此时”[13]355的推测是较准确的(上一年即景定五年更为可能),有研究者驳云:“咸淳共十一年,袁桷所说固不必坐实为咸淳元年,三年、四年也未尝不可以称为‘咸淳初’”[17]285,看似有理,实则指误反误。

周密下一个任职机构是丰储仓,《癸辛杂识》云:“咸淳甲戌(十年,1274)之春,余为丰储仓”[9]124,“咸淳甲戌秋,余为丰储仓”[9]6。丰储仓是南宋绍兴末年始设的备荒粮库,“置监官二员,监门官一员”[18]。周密自言其在丰储仓任上改为朝官,四库本《珊瑚木难》原文作“由丰储仓□改秩升朝”[19]142,《适园丛书》本同,笔者颇疑缺字为“监”。今览国家图书馆藏稿本《珊瑚木难》,虽略有模糊,但明显为一“氏”字[3]249。言“丰储仓氏”者,盖因古以官为氏(6)《汉书》云:“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卷86《王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90页)。,故翻转其意以氏为官,即“丰储仓监”也。此种表达法宋代并不鲜见,如“历仓氏、庾氏之职至于再三”[20]、“仓氏一官宁久困,禁途供奉政才难”[21]。《癸辛杂识》“咸淳甲戌之春,余为丰储仓”下继有数语:“(余为丰储仓,)久以病痁不出。忽闻贾师宪丁母忧而出,凡朝绅以至各局皆在唁奠,送之江干。同官曾昭阳来问疾,因及此事云。”[9]124其既可久休病假,亦可见所任官为监官(全称是“监行在丰储仓”)——因其病休仍有另一员监官(当即所言“同官曾昭阳”)厘务,故于公事无碍。倘为监丰储仓门,该官只有一员,则不可如此也。对于周密此职,陆心源据《癸辛杂识》“闽人刘裒然毅然自诡,遂以丰储仓所检察除太常丞”[9]285语推测其所任为“丰储仓检察”[22],柯劭忞继之直书“(周密)累官丰储仓所检察”[23];夏承焘亦从之,又进一步指出监某仓、监某仓门“殆皆指检察”[13]363。“检察”是监督、审计之官,不惟诸仓库场务有,如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一些军政机构也有,如四川总领所检察。显然,周密所任既非“丰储仓检察”,“丰储仓检察”亦非丰储仓主管官员监仓、监门的合称,陆、柯、夏三人皆误。监丰储仓周密咸淳十年(1274)春既已久病,其始任该职的时间必在此年之前。按前揭周密在咸淳五年赴惠民和剂局任,秩满即咸淳八年迁监丰储仓,则十年已为任期之末,因此夏谱谓十年周密始为“丰储仓检察”[13]363的说法亦误。

在监丰储仓任上,周密“改秩升朝,出宰婺(州)之义乌”,这是周密一生所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前揭周密初官时寄禄官为承务郎(从九品),属于选人。选人须历三任六考,并用“奏荐及功赏,乃得升改”为京、朝官[7]3694。京官是从八品以下的低级文官,朝官是正八品以上的中高级文官。选人改京、朝官后的首个职事官须为知县[24],所以周密改官后为知义乌县。据前揭周密“咸淳甲戌秋,余为丰储仓”语,可知咸淳十年(1274)秋,周密仍在杭州监仓;又据王沂孙《淡黄柳》序,可知同年冬有其与周密相别于西湖孤山之事[25]。换言之,直至咸淳十年冬周密依然在杭州,因此可以肯定其出知义乌必在德祐元年(1275)、二年(景炎元年)两年间。周密知义乌到底是哪一年,自元末明初夏文彦、清厉鹗诸人以来岐说纷出,或云淳祐(1241—1252)中,或云宝祐(1253—1258)间,夏谱逐一辩驳,定为景炎元年(1276,德祐二年)[13]367-368。然德祐元年十二月元兵入平江府(治今江苏省苏州市);除夕夜元兵入安吉州(治今浙江省湖州市);景炎元年正月十八日元军进至杭州近郊皋亭山,南宋奉玺、表归降;二月五日元人入杭州,封府库、收图书、罢宋官府及侍卫军,次日元军进驻杭州城外钱塘江上;三月十二日,宋室离杭赴上都入朝[7]936-938。以此历史情势计之,且在德祐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知建德军(治今浙江省建德市东北)方回、知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刘怡、知处州(治今浙江省丽水市)梁椅、知台州(治今浙江省台州市)杨必大皆已投降元朝的情况下,周密必无尚于次年赴任义乌(婺州属县)知县之举,则其获知义乌的时间应是德祐元年,亦可知其虽获任命但并未实际赴任。

三、早期经历补苴

已有研究对于周密早期经历亦有二误,兹辨正如下。

周密生于绍定五年(1232),入仕之前随父周晋宦历各地。其《长亭怨慢》序云:“岁丙午、丁未,先君子(指其父周晋)监州太末”[26];《癸辛杂识》云:“丁未岁,先君为柯山倅。”[9]168夏承焘据此得出“淳祐六年丙午(1246),(周密)十五岁,侍父衢州……淳祐七年丁未(1247),十六岁,随父离衢州,赴柯山”[13]345-346的结论。实际上,“太末”为衢州辖县龙游古称,故周密用以指代衢州,“监州太末”即衢州通判之义;“柯山”即王质遇仙之烂柯山,为衢州境内名山,周密亦以代指衢州,“柯山倅”仍衢州通判之义。并且,《长亭怨慢》序已明谓周晋丙午、丁未两年即淳祐六、七年都在“监州太末”即在衢州任通判,因此,夏承焘淳祐七年周密“随父离衢州,赴柯山”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周密研究新成果刘静《周密研究》沿夏氏之误不察,又增注云:“淳祐七年(1247),周晋离衢州赴任柯山(今江苏淮阴)”[8]5,是误上加误矣。

周密《齐东野语》云:“甲寅(宝祐二年,1254)春,往桐川炷香,得签云‘不堪疾病及东床’云云。是岁外舅捐馆。”[11]240刘静据此认为“宝祐二年,杨伯岩卒,周密奔丧桐川”[8]26,这也是错误的。周密岳父杨伯岩先世籍贯代州,自其曾祖抗金名将、死后追封和王的杨存中以来即为杭州人,且杨伯岩未在桐川居官,因此他的丧事不可能在桐川举行,周密不可能有“奔丧桐川”之举。细审周密原话,他只是说宝祐二年春曾到桐川烧香,抽到了一支预兆性的签,当年内他岳父的确就去世了,并未言及“奔丧”。至于周密为何去桐川烧香,则是因为其地有香火神张浡行祠,当时前往烧香乞灵的人多如“蚁聚”[27],周密未能免俗而已。“桐川”是什么地方呢?夏承焘注云“未详”[13]348,实即今安徽省广德市,宋时为广德军治所广德县。因其县“西北二十五里”[28]有桐水(又名桐汭水),人们遂以“桐川”指代广德。著名的宋淳熙三年张杅刻本《史记》就是广德军学所刻,故常被称为桐川郡斋本。

四、结语

最后,将本文新揭周密生平仕履稍加提要,以清眉目。淳祐六年(1246)至七年,周密一直随父在衢州。宝祐二年(1254)春,曾赴广德进香。六年以祖父周珌荫补为承务郎、监建康府都钱库。此为周密出仕之始,时年27岁。景定二年(1260)为马光祖所辟,任两浙西路安抚司幕职官,五年底转为两浙路转运司幕职官,共历马光祖、魏克愚、吴革、刘良贵、赵与时、赵崇贺六位幕主。至咸淳五年(1269),周密入惠民和剂局任职,所任很可能是监造官。任内曾于祭时充奉礼郎兼太祝。八年迁为丰储仓的监行,任上得改为朝官。德祐元年(1275),命知义乌,时宋政权已崩溃在即,故未赴任。除去义乌知县一职,周密在宋宦历18年,担任的都是幕职官、监当官低级职务,这和他非进士出身有很大关系。

猜你喜欢

光祖周密衢州
ON (a ,3)-METRICS OF CONSTANT FLAG CURVATURE*
陆光祖的器重
当闺蜜变成姑嫂
衢州烂柯山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照应周密,行文流畅
夏天的风秋天的雾
难忘的国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