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10-02王淑芳

今天 2023年1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微课内容

王淑芳

(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仁爱光彩小学 甘肃 永登 730303)

前言

微课是依托于信息技术而存在的一种新型教学辅助工具,其内容由教师依据教学目的而决定,由教师独立设计制作,灵活性更强,有效性更高,对小学生而言,是新颖的、是趣味十足的;对教师而言,是便利的,是针对性强的。因此,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教师应重视分析微课的使用优势,从而应用微课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改善目前的教学现状。

1.应用微课,完成重点难点知识教学

数学这门逻辑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其包含知识众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非常多,这些知识点有些非常容易,如加法、减法、乘法等计算规则,学生经过学习后,都可以轻松掌握,但还有一些知识点较难,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学习兴趣减退,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此时,若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应用“题海”战术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不仅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会因此消磨掉学生仅剩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应考虑到当前小学生的实际学情,并总结以往成功的教学经验,将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以更形象的形态展现在学生面前,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应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难点重点知识探究。微课这种教学辅助工具具有一定趣味性,可将抽象的数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符合小学生的理解认知,教师可应用微课顺利完成重点难点知识教学。

以“相遇”知识教学为例,“相遇”出现在路程知识教学中,若教师提问学生路程有关的数量关系式,学生可以轻松回答,路程、时间以及速度之间的关系。但若提问学生“相遇”有关的数量关系式,则学生在回答时会有迟疑。尤其是在“相遇”的应用题计算时,学生会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理解错误,关系式应用错误等多种错误,出现这些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相遇”知识点掌握不牢,理解不清,学习存在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课,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学习难题,使其通过观看微课内容,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这些数学关键词的含义,进而在理解学习中掌握计算公式中的数量关系。微课内容可以是以形象的动画内容向学生展示两辆小汽车的“相遇”,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相遇”发生过程中存在那么关系,理清各数学关键词间的关系,写出数量关系式,正确做出答案。此外,教师还可以将“相遇”知识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同样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便于学生掌握“相遇”重点难点知识。

2.应用微课,完成课堂教学知识验证

小学生都有极强的好胜心理,在课堂学习中也非常愿意表现,尤其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验收时,若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一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将进一步增强,在课堂学习中主动性与积极性也更显著提高。基于此原理,教师可应用微课,完成课堂教学知识验证。具体为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自主预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预习内容为提问对象,学生进行问题回答,这时,教师不直接评价学生回答是对还是错,而是向学生播放微课内容,此时,学生想要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否正确,就会认真且仔细地观看微课内容。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已经将课堂所学知识点条理清晰地纳入微课中,学生观看微课,实际上也是对预习知识进一步巩固学习,在微课最后,学生将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否正确。

以“因数与倍数”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向学生布置“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习。教师将“因数与倍数”相关知识有条理地制作成微课,并在微课的后半部分给出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的答案[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预习内容为提问对象,向学生提问,问题1:这个数是3 的倍数,同时也是5 的倍数,那么这个数是哪几个两位数?问题2:这个数是2 的倍数,同时也是5 的倍数,若这个数是三位数,且是最小的,应该是多少?若学生课前认真完成预习作业,那么则可以轻松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30 秒的互动讨论时间,接着学生给出答案。一名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个两位数有6 个,分别是15、30、45、60、75、90。”一名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这个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有些学生提出质疑,于是经过短暂讨论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答案。此时,学生认真观看微课,对其中内容认真学习,在微课最后发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时,学生对“因素和倍数”知识将进一步学习掌握,课堂学习效果倍增。

3.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巩固

数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会联系生活实践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效果也较为理想。很大一部分学生会在课堂学习结束后,认为自己知识都掌握了,于是对教师布置的课后复习巩固作业不上心。在传统复习巩固教学中,教师多会布置大量的习题练习,若学生正确率达到标准,则可以认定为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数学知识。但这样的复习巩固方法与目前“双减”政策要求相违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复习习惯[2]。在数学学习中,一题多解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温故知新,找出最优的解题方法。但是,小学生在学习时联系性思维不强,如果仅靠教师的提醒,让他们去回忆过去学过的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一点上,微课有着较大的优势。微课较为短小,信息精炼,很容易让学生接受,能够更好地复习旧知识。同时,微课又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学模式较为新颖,能够牢牢吸引住学生的兴趣,更喜欢上数学课。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巩固,一来可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关注目光,对微课中的复习内容产生复习巩固兴趣;二来便于应用一些典型数学练习题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三来更是可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要求。

以“可能性”知识教学为例,在学习“可能性”知识时,学生就对这节知识学习抱有畏难心理,更愿意做一些计算题目。因此,在复习巩固此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将“可能性”知识融入到生活场景中,设计数学题目,便于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复习“可能性”知识,强化应用记忆。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微课内容“国庆假期期间,各大商场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 ,李想与妈妈也趁着商场有活动前来购买商品,在刚进入商场时,看到商场门口摆放着一个大的宣传板,上面明确地写着促销活动规则:①购物满200 元即可参与一次抽奖活动。②购物满500 元可以参与三次抽奖活动。③购物满800 元可以参与5 次抽奖活动。④奖项分为三种,分别是:一等奖:10 人,二等奖:100 人,三等奖:600 人。看到奖品丰富,且可以多次抽奖,李想妈妈决定多买一些东西,最后共消费820 元,请帮助李想妈妈算一算,她能抽到几等奖?”这时,学生的注意力会放在帮助微课中李想妈妈解决问题上,对知识是否是复习巩固并不在意,最终做出正确答案后,学生的“可能性”相关知识已经全部复习巩固完成。

4.应用微课,顺利进行新课知识导入

数学教学需要提前做好教学规划,几乎每一节课都有新知识教学,为顺利开展新课知识教学,教师研究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课之初就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跟上教师教学节奏。但实际上,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在课间休息时多会与其他学生玩闹,以致于上课后,注意力还未集中,更有甚者,即使上课,教师已经开始讲授新课知识了,一部分学生还在玩闹,从而导致课堂纪律不佳,教师还要余出时间管理课堂纪律。每一堂课时间有限,且教师已经提前安排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内容,突然增加时间规范课堂纪律,也就意味着其他教学环节时间要进行压缩,进而会影响教学效果[3]。久而久之,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将明显下降。为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教师研究应用微课,顺利进行新课知识导入,以微课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将学生目光吸引到微课内容上,进而快速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教师讲解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

以“吨的认识”知识教学为例,“吨”是质量单位,计量较重的或者是大宗物品的质量时,通常会用吨作单位。学生对“吨”的认知较少,对“克、千克”的认知也刚处于初步认知状态。此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性学习“吨”相关知识,教师可将“克、千克、吨”三个质量单位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比较教学,制作成微课视频,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在观看微课内容时,对“吨”有进一步的认识。微课内容如下:首先出现的画面是以“克”为单位的物品,如学生熟悉的200 克的糖果。接着出现的画面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大米,这也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这里的大米每袋是100 千克。最后出现的画面是以“吨”为单位的物品,是一个集装箱汽车,标记是1 吨。画面转换,学生发现将10 袋100 千克的大米放在天平的一端,将载重1 吨的集装箱汽车放在天平的另一端,天平平衡了。这时,视频中显示1000 千克=1 吨。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微课内容中,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探究兴趣。

5.应用微课,指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

新课改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被重点提出,于是小学数学教师响应教育号召,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但学生因学习能力不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程度不一,因此预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性,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难免顾此失彼,无法找到更好的教育平衡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学习数学知识。于是,教师经教学经验总结,以及对班级学生的整体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决定应用微课,指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从而使学生预习更有针对性,可在自主预习时更有方向性,预习效果有更大保障,这样班级学生通过微课预习,学习差异将减小,课堂教学时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几分之几”知识教学为例,此知识教学目标是需要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明确“几分之几”的具体含义,同时也培养学生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确分数的几分之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4]。这时,教师可将“几分之几”知识内容做成微课视频,并将此微课发送到微信家长群或者是其他学习平台上,便于学生下载观看学习。学生通过微课中的知识内容,可以自行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感受“几分之几”的含义。微课中有这样的预习内容,要求学生将一个正方形的纸平均折成四份,接着将其中的一份涂成红色,这个红色部分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4。学生需要动手自己做一做。随着学生动手操作兴趣增加,对微课中的知识内容理解更加通透,这时学生再翻开教材,进行理论知识预习,将会更有方向性,预习效果更加显著。在第二天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几分之几”教学时,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将增强,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

6.应用微课,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内容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多依据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生的认知中,数学知识只有教材中这些,这样的学习思想不仅将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应用微课,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内容,增加数学文化背景知识,增加数学知识科学,增加数学名人故事等,一来便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长数学知识见识;二来便于学生知道目前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是从何而来,为什么被发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从而使得学生明确数学知识学习重要性,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三来便于通过丰富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使其学会观察,善于思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制作微课,丰富课堂教学知识内容。

以“圆的认知”相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在备课时,可先从互联网上收集与“圆”相关的数学故事,或者是与“圆”相关的数学知识、名人故事,将这些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融合搭配,制作成短小精悍的微课,在课堂教学恰当环节向学生展示。比如微课中融入数学小故事: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对《九章算术》作注时,发现了“径一周三”原理,于是他创立了“割圆术”。在故事旁边插入一个动画小视频,内容是一个大圆内部有一个内接正方形,将这个正方形增加边数,变成多边形,随着边数的增加,这个内接多边形的周长越来越接近圆周长。学生一边听微课中的小故事,一边观看这个动画小视频,对“圆”有了进一步的认知[5]。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圆的生活知识做成微课,以便于学生对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有直观感受,进而认真学习“圆”相关知识。微课内容可以是这样的:“草原上有一个个蒙古包,什么蒙古包是圆形的?”“为什么绝大多数植物的根和茎的横切面是圆形的?”“为什么生活中可以转动的物体,都是圆形的,比如自行车轮子。”

总结

综上分析可知,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微课,可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课堂学习模式。应用微课完成课堂教学知识验证,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增强;应用微课完成课堂新知导入,学生的学习专注力将有效提高;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巩固,学生将在大脑中清晰构建数学知识模型,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等等。微课的应用价值很多,需要小学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发现,并充分应用,构建高效课堂,改善教学现状,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微课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