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路径

2023-10-01刘箴

国际公关 2023年15期
关键词:转向发展路径

刘箴

摘要:近年来,农村公共管理工作的研究更加深入,从学科的研究属性上来看,农村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个分支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农村公共管理的实践价值、捍卫和创造出更多的公共价值。但是从目前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来看,农村公共管理的研究出现了诸多问题。在本文的研究中,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对农村公共管理研究转向进行分析,并做出了发展趋势分析,旨在引导农村公共管理研究走出困境,树立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自觉。

关键词:农村公共管理研究;转向;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 “三农”工作的主题,充分体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突出重要性。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公共管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导致名实分离和身份危机的出现,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科学发展也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必须回应农村社会的变革,明确研究转向,优化发展路径,引导农村公共管理研究走出困境,树立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自觉,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转型、构建基层现代化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术支撑。[1]

一、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学科属性

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它关注的是农村公共领域中的组织、决策和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具有较强交叉性质的学科,涉及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对于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来说,它的学科属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应用性

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应用性很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策制定和实施。通过深入分析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问题,研究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评估政策效果和改进策略,推动农村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第二,组织管理和创新。通过对农村社区、村委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的研究,推动基层组织的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第三,公共服务优化。针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服务质量低、资源配置不均、服务内容单一等,研究优化农村公共服务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第四,社会治理创新。通过对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研究,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居民自治为核心的立体化社会治理格局,实现乡村善治。[2]

(二)公正性

第一,政策制定的公正性。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对于政策制定中的各项利益进行平衡和协调,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体现公开透明,充分听取各方声音,确保政策的公正性。第二,资源配置的公正性。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关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要体现以需求为导向、优先满足弱势群体需求、公平竞争等基本原则,确保服务资源的公正分配。[3]第三,服务提供的公正性。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强调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应该是坚持公益性、普惠性、非营利性的,要防止某些人或组织通过权力和金钱获得不公正的服务优先权,导致农村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和失衡。第四,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重视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强调农村社会治理需要以公正、公平为原则,推行公开、透明、法治化的农村治理模式,实现民主参与和社会监督的有效结合。[4]

(三)公共性

第一,公众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尊重农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监督权,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促进农村参与和监督。第二,公共利益。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坚持以公共利益为导向,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普惠和公平。第三,公共责任。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强调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公共责任,推动资源合理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聚焦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及供给质量提升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住房、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需求。

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的转向分析

(一)从强调政府主导到实现多元共治

农村公共管理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涉及政府、社会组织、农民等多方利益关系。在过去,农村公共管理主要由政府部门主导,农民在其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但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政府虽然在农村公共管理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的需求。[5]政府需要与其他主体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多元治理。多元共治是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村民等多种主体在农村公共管理中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形成一种合力,实现乡村善治的目标。政府应该发挥好政策制定的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社会组织和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积极培育社会组织的发展,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村公共管理,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二)从偏向刚性行政到强调柔性治理

在传统的农村公共管理刚性行政范式下,通常是由政府单中心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村委会异化为基层政府的代理人,行政色彩浓厚,强调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农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柔性治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农村公共管理的必然选择。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拓宽乡村自治的弹性空间并建构起以 “农民为中心”的柔性治理模式是乡村治理转型的基本面向。[6]乡村柔性治理是指多元乡村治理主体在协商民主的治理平台上,以软法和软权力为主要治理手段,以农村社区文化、人心和价值观为重点治理对象,更多地運用调解、协商、讨论等人文关怀的柔性执法手段形成治理合力,不断满足社区共同体成员各方面需求,共同治理好乡村社会各种公共问题的治理方式的总和。具体而言,在治理机制上,柔性治理范式采取民主协商的政社互动机制而非政府单向度的一元主导;在治理目标上,改变了传统刚性治理以 “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导向的制度安排,强调乡村社会的主体性培育;从政社关系上看,柔性治理强调的是政府与乡村社会的进一步分离,并有明确的权力边界;在政府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7]乡村柔性治理是在市场化程度发育程度较高的环境中存在的,强调的是政府部门高度的放权和分权,在治理过程中尊重村民的利益诉求。

(三)从注重顶层设计到鼓励基层创新

传统的农村公共管理通常由政府单一主体来管理,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是由上至下的顶层设计,缺乏基层实践的探索、创新和反馈。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农村公共管理的转型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探索,注重实践和反馈,以实现农村公共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在顶层设计中,政府需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为农村公共管理提供基本的框架和支持。[8]在基层探索中,农民、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面需要积极参与地方公共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因地制宜提出符合地域特色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反映当地农民的需求和利益,推动地区公共管理的改进和完善。基层探索需要注重实践和反馈,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农村实际情况的普适公共管理模式和方法。

三、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研究不足之处

(一)研究范式不成熟

在农村公共管理研究中,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和理论框架,导致研究内容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一些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无法体现实践和案例经验。同时,部分研究仍依赖于传统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并未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数据挖掘等现代科技手段。同时,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缺乏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过多地重视定量研究,忽视质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的应用。此外,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学科建设也比较薄弱,学科交叉度不够,涉及面过于局限,难以全面理解农村公共管理的复杂性和多维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完善相关理论,深化研究方法应用,提高研究水平。

(二)研究方法较单一

在农村公共管理研究中,学者们常常采用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桌面研究等方法进行探究。实证研究使用科学实验和调查技术收集和分析数据,寻求事实和规律;案例研究则通过深入地考察一个或者多个典型案例来收集数据和获得深度理解。[9]但是由于研究领域广泛,研究者往往难以兼顾不同领域和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容易产生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片面性。

(三)理论构建不重视

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成果往往难以直接应用于实践,需要加强和管理实践的关联,有助于推进管理实践的创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农村公共管理研究需要更多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方法创新和实践应用,同时注重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只有这样,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不断变化的农村公共管理领域的实践需要。

(四)学科本土化显薄弱

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不足之处中,学科本土化显薄弱是一个重要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内的农村公共管理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该领域仍然缺乏学科本土化方面的深入研究。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在理论层面上缺乏中国特色,热衷于借鉴国内外先进发展经验,缺少针对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的理论指导和理论框架,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和标准;另一方面,在实践层面上,缺乏对于中国特有的农村制度、习惯、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对于如何将西方现代管理理念与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四、当前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路径

(一)为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划清边界

进行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必须先弄清其学科性质,限定研究范围,梳理核心的研究领域和提炼重要研究议题。农村公共管理学不仅是一个学科,而且是一种实践和职业,更是一门艺术。为农村公共管理学 “划界”就是需要发展出自己严谨的研究方式。为此,必须弄清农村公共管理学与相近学科的关系,聚焦本学科的核心问题,梳理出基本的研究领域或分支学科,并提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聚焦并推进这些主题领域的研究,必将大大夯实农村公共管理学科的知识基础。

(二)契合学科前沿尊重方法迭变

当前在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多学科的交叉和相互影响下,复合学科的发展成为新兴趋势,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跨领域、跨学科开展学术对话。同时,以定量与定性方法为异的学科分野业已逐渐消弭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路径中,已经达成了量化质性 “两条腿”走路的共识——不断地更新研究工具,使方法日趋精密化、严谨化。近年来,在数字治理、计算社会科学等方法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农村公共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成为不可遏止的发展大势,也是国内外研究的转轨方向。当前我国的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特别需要加强对经验研究或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引进和应用,补好经验—分析方法及技术这一课。还必须借鉴并应用当代科学方法论 (如系统分析)和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学科所发起的、行之有效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奠定研究方法论基础,由此推动我国农村公共管理学的科学化、学术化水平的提升。

五、结束语

国际公共事物治理理论为人类研究如何克服公地悲剧问题提供了系统框架,但在中国特色的具体情境之下,特别是农村治理复杂性的情景下,国际公共事物治理理论在我国并不完全适用。未来农村公共管理研究必须探索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内在机制与治理原则,进行农村公共治理理论建构和学术创新,形成中国学派与中国风格,促进农村公共管理知识的增长和积累,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管理研究范式,推进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 侯雷.试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公共管理的关联性[J].农家参谋,2022(23):1-3.

[2] 杨子.农村公共管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改革实践与应用型课程建设[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6):107-109.

[3] 王利敏.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村公共管理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评《农村公共管理》[J].中国瓜菜,2022,35(07):116-117.

[4] 黄琦.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公共管理探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2):132-134.

[5] 李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公共管理型人才培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16):119-121.

[6] 樊凡,陳毅.农村公共管理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与反思:兼议公共管理学的社会学化[J].农业经济问题,2022(04):133-144.

[7] 孙亦贤,王成宇.善治视域下农村公共管理弥合数字鸿沟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07):16-18.

[8] 刘祖云,孔德斌.乡村软治理:一个新的学术命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3):9-18.

[9] 胡卫卫,于水.贫困治理失灵:问题缘起、发生逻辑与策略选择[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02):209-215.

猜你喜欢

转向发展路径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问题分析
新时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思路探究
二战时期日本文坛的转向文学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微”转向的必然性与具体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发展路径
保定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困惑与转向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