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药浴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及对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

2023-10-01邓杰文文兵郭之强李琳余露

药品评价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染药浴口服液

邓杰,文文兵,郭之强,李琳,余露

江西省儿童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新生儿黄疸会导致患儿巩膜、皮肤等黄染,严重时会全身黄染并伴有抽搐症状,如不及早治疗,将会损伤患儿的免疫功能,诱发多器官损伤,造成患儿病死。蓝光照射治疗可促进患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降低,加快皮肤黄疸消退[1]。但该疗法起效缓慢,对部分患儿的治疗效果及对其免疫功能的改善效果不理想,需联合其他方案以增强疗效。中医认为该疾病属于“胎黄”范畴,认为患儿脾胃亏虚、湿热之邪内侵,致使湿热蕴阻,胆汁自脉内溢出,需以清热退黄为主要治疗原则[2]。中药药浴采用茵陈、黄芩、大黄等药物泡澡,可发挥利胆退黄、清热解毒之效。茵栀黄口服液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效,为治疗新生儿黄疸常用中成药[3]。本研究探究中药药浴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观察及对免疫功能的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江西省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6 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0 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7 例,女13 例;日龄(3.22±0.32)d,日龄范围1~6 d;胎龄(39.52±1.32)周,胎龄范围37~41 周;黄疸指数(18.52±0.88)mg/dL,黄疸指数范围17~20 mg/dL。治疗组男16 例,女14 例;日龄(3.25±0.33)d,日龄范围1~7 d;胎龄(39.55±1.35)周,胎龄范围37~41 周;黄疸指数(18.49±0.86)mg/dL,黄疸指数范围17~20 mg/dL。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有可比性。患儿家长已签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儿科学(第9 版)》[4]中疾病有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实用中医儿科学》[5]中湿热证诊断标准,主症:面目皮肤黄染,呈橘色;次症:烦躁啼哭,不欲吮乳,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指纹紫滞。

1.3 纳排标准

(1)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均可耐受蓝光治疗;③对所用药物可耐受;④患儿家长可正常沟通、配合研究。(2)排除标准:①母亲有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患儿;②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或其他遗传代谢病致病患儿;③皮肤破溃或感染的新生儿;④需换血或手术治疗的患儿;⑤合并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等疾病的患儿。

1.4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蓝光治疗:采用双面光疗箱(浙江宁波戴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XHZ)对患儿进行蓝光治疗,光疗前需用遮眼罩覆盖患儿眼睛,尿布遮挡会阴,其余部位均裸露,用间断蓝光照射法照射12 h,间隔12 h 后再次照射,设置光照强度8~10 μW/(cm2·nm),波长425~475 nm,控制患儿体温36~37 ℃,光疗期间及时为患儿补充水分,持续干预5 d。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药药浴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1)中药药浴:药方为茵陈10 g,黄芩10 g,大黄8 g,栀子10 g,金钱草10 g,车前子10 g,虎杖10 g。均选用江西省儿童医院中药房颗粒剂,将其倒入开水中冲泡后倒入洗浴盆温水中,控制水温为38 ℃左右,调节室温30 ℃,将患儿颈部以下浸泡于药浴中10~15 min,然后用碘伏消毒患儿脐部,擦干,1 次/天,持续5 d。(2)患儿每天口服茵栀黄口服液(北京华润高科天然药物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1020607,规格:10 mL/支)3 mL/次,3 次/天,持续5 d。

1.5 观察指标

(1)疗效,参考相关疗效判定标准[6]评估患儿治疗5 d 的疗效。显效:治疗后患儿黄染症状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85 μmol/L;有效:治疗后患儿黄疸部分消退,经皮测胆红素值为85~221 μmol/L;无效:治疗后皮肤黄染消退不明显,胆红素值>221 μmol/L。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免疫功能,抽取患儿治疗前、治疗5 d 的晨起空腹肘静脉血3 mL,经染色、溶血、洗涤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儿T 淋巴细胞(CD4+、CD8+、CD4+/CD8+),免疫球蛋白(Ig)G、IgA。(3)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皮疹、腹泻、发热发生率。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以例(%)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疗效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免疫功能

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IgG、Ig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两组CD4+、CD4+/CD8+、IgG、IgA 较治疗前高,治疗组较对照组高,CD8+较治疗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发生与患儿肝脏代谢胆红素功能不成熟、胆红素蓄积于体内有关。蓝光照射可促使黄疸患儿体内的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进而随着尿液、胆汁、粪便排出,达到降低胆红素水平、减轻黄染症状的目的[7]。但蓝光照射治疗可能会诱发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且长时间的蓝光照射可能会对患儿的免疫功能产生影响,故需联合药物治疗以强化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医认为,该疾病病位在肝胆、脾胃,多因湿热之邪熏蒸肝胆,肝胆失于疏泄,湿热蕴阻于脾胃,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治疗需以清热退黄为主[8]。中药药浴为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将患儿泡于温热药液中一定时间来促使药力渗入体内,发挥治疗效果。药浴方中,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凉血解毒、清热利湿;黄芩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大黄清热泻火、利湿退黄;金钱草、车前子、虎杖可利尿通淋、利湿退黄;诸药合用,可发挥利湿退黄、清热解毒之效[9]。而茵栀黄口服液中,所含成分茵陈为君药,退黄利湿;栀子、黄芩为臣药,清热利湿、泻火解毒,与君药合用可强化清热利湿效果;佐药金银花可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可有效消除黄疸症状[10]。

有研究[11]指出,新生儿黄疸病情进展与患儿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患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会导致T 淋巴细胞亚群失衡,CD4+/CD8+水平降低,免疫力降低;而B 细胞分泌的IgG、IgA 也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其水平降低预示患儿免疫力低下。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治疗5 d 的总有效率及CD4+、CD4+/CD8+、IgG、IgA 较对照组高,CD8+较对照组低,说明中药药浴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可提高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分析原因在于,中药药浴所用茵陈、栀子可促进胆汁的排泄与分泌,并有利尿、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可促使胆红素随着排泄物而排出体内[12];大黄可以增强胆囊收缩,促进胆红素、胆汁分泌,阻断胆红素随肝肠循环,从而减轻患儿黄疸症状[13]。李丽[14],史玉琴等[15]研究结果均可证实中药药浴对于新生儿黄疸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茵栀黄口服液可以改善患儿胆红素、胆汁酸代谢能力,改善患儿局部免疫力,进而提高其整体免疫力[16]。故上述两种方法合用可强化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提高患儿免疫力。本研究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药浴联合茵栀黄口服液不增加患儿的不良反应。这是因为中药药浴、茵栀黄口服液均有清热解毒效果,且成分均为中药,安全性较高,不会增加患儿的不良反应。但因研究者精力有限,未纳入更多的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可能导致研究结果有偏差,未来可扩大样本量,对此展开深入探究。

综上所述,中药药浴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可提高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效果,改善患儿免疫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黄染药浴口服液
药浴益身心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HPLC法同时测定四磨汤口服液中5种成分
苦夏药浴正当时
HPLC法同时测定固本补肾口服液中3种黄酮
HPLC法同时测定阿胶强骨口服液中4种氨基酸
可擦碘降低手术室地面黄染的应用研究
不同消毒液对手术室塑胶地板黄染的影响
藏医药浴法治疗关节炎8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