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岛素周制剂Icodec 的分子结构和药理学特性

2023-10-01李健洪天配

药品评价 2023年6期
关键词:亲和力降糖稳态

李健,洪天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191

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长,2021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 Diabetes Federation,IDF)指出,全球20~79 岁的糖尿病患者约为5.37 亿,其中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居世界首位[1]。据统计,我国糖尿病总体患病率已达到14.92%[2],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控制率和达标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在多种糖尿病治疗措施中,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减少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手段。随着病程进展,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逐渐减退,当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禁忌证时,采用胰岛素治疗是最主要的控糖措施之一[3]。基础胰岛素通过模拟正常人体内生理性基础胰岛素分泌,可有效维持血糖稳态和调控葡萄糖代谢,是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治疗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起始治疗方案之一[3-5]。

目前基础胰岛素治疗的主要问题是注射次数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导致依从性差[6]。医生和患者都期望有疗效好、注射次数少的胰岛素制剂,胰岛素周制剂便成为近年研发的热点[7]。目前胰岛素周制剂的研发方向主要集中在脂肪酸酰化、Fc 融合蛋白、聚乙二醇化等方面[8]。其中,脂肪酸酰化技术的代表是现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的胰岛素周制剂Icodec 胰岛素。Icodec 胰岛素是一种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通过改变氨基酸序列,引入脂肪酸侧链,实现了延长半衰期和作用时间。Ⅱ期临床研究[9]结果表明,在不同治疗背景的T2DM 患者中,Icodec 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相比具有相似的疗效与安全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也在逐步公布中。本文将围绕胰岛素周制剂Icodec的分子结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特征等方面进行综述。

1 Icodec 胰岛素创新的分子设计:使每周一次给药成为可能

Icodec 胰岛素是一种新型基础胰岛素类似物,延续了脂肪酸酰化技术,在人胰岛素分子基础上,去掉人胰岛素B30 位的苏氨酸,引入20 碳脂肪酸侧链,通过间隔子-连接子(2×寡聚乙二醇-L-γ谷氨酸)与B29 位的赖氨酸连接;同时进行了3 处氨基酸替换,包括A14 位的酪氨酸替换为谷氨酸(A14E)、B16 位的酪氨酸替换为组氨酸(B16H)、B25 位的苯丙氨酸替换为组氨酸(B25H)[10-11]。创新的分子结构设计使得Icodec 胰岛素可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强效且可逆地结合、减少胰岛素受体(insulin receptor,IR)介导的清除、增加稳定性、减少酶降解,实现半衰期和作用时间的显著延长,每周注射一次给药,即可满足一周的基础胰岛素需求(图1)。其具体机制如下。

图1 Icodec胰岛素分子结构示意图

1.1 与HSA 强效且可逆的结合

Icodec 胰岛素在人胰岛素的分子结构中去掉人胰岛素B30 位的苏氨酸,引入20 碳脂肪酸侧链,通过间隔子-连接子(2×寡聚乙二醇-L-γ 谷氨酸)与B29 位的赖氨酸连接,上述分子结构的变化可使Icodec 胰岛素获得了与HSA 强效且可逆的结合能力。研究[11]显示,与地特胰岛素相比,Icodec胰岛素与HSA 的亲和力提高了9.5±0.6 倍。

1.2 减少IR 介导的清除作用

仅依靠引入20 碳脂肪酸侧链不足以延长半衰期到满足每周一次给药的需求,因此Icodec 胰岛素在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上进行了3 处氨基酸替换,如前所述,A14E、B16H 及B25H 三处氨基酸的替换降低了Icodec 胰岛素与IR 的亲和力。研究[12]表明,A14E、B16H 及B25H 分别可使分子的IR 亲和力降低为人胰岛素的80%、22%及30%,整体三处氨基酸替换可使分子的IR 亲和力降低为人胰岛素的5.5%;与此同时,20 碳脂肪酸侧链与HSA 的高亲和力进一步限制了与IR 结合的Icodec 胰岛素分子的数量,从而将在1.5%HAS 存在条件下Icodec胰岛素的相对亲和力由人胰岛素的5.5%进一步降低到0.03%。通过降低Icodec 胰岛素与IR 亲和力,减少IR 介导的清除作用,使其半衰期进一步延长。

1.3 增加分子稳定性,减少酶降解

除减少IR 介导的清除作用外,氨基酸的替换同时赋予了Icodec 胰岛素更好的分子稳定性,减少了Icodec 胰岛素的酶降解[12-13]。值得一提的是,A14E 和B25H 的氨基酸替换增加了Icodec 胰岛素的可溶性[14],当制剂浓度达到700 U/mL(为甘精胰岛素100 U/mL 的7 倍),依然具有良好的可溶性,使得Icodec 胰岛素每周一次注射剂量的体积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相似。

2 Icodec 胰岛素临床前研究:证实与人胰岛素相似的生物学特性

在开发胰岛素类似物时,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是需要确保达到预期PK 的分子修饰不会对其生物学特性产生不利影响。体外研究[13]证实,Icodec胰岛素保留了天然人胰岛素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显示,Icodec 胰岛素是一种IR 完全激动剂,其表现出与人胰岛素相同的作用模式,能够磷酸化IR 并激活细胞内信号通路(AKT 和ERK)。功能实验[13]显示,Icodec 胰岛素可引起与人胰岛素相同的代谢效应,包括促进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摄取和脂肪生成、刺激肝细胞中的糖原合成等。此外,体外研究[13]证实,Icodec 胰岛素在代谢效应和促有丝分裂作用之间保持了相对平衡,Icodec 胰岛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receptor,IGF-1R)的亲和力低于人胰岛素,分子结构的修饰并没有增加其促有丝分裂的能力。

3 Icodec 胰岛素的临床药理特性

3.1 满足一周给药需求,降糖疗效分布均衡

一项Icodec 胰岛素治疗T2DM 患者的随机、双盲、双模拟、多剂量临床试验[13]纳入了50 例T2DM 患者,接受每周一次Icodec 胰岛素(三个剂量组分别为12、20 及24 nmol/kg,n=13、13 及12)或每日一次德谷胰岛素(0.4 U/kg,n=12)治疗。在第5 周,给药前和预先设定的时间点测定血清Icodec 胰岛素浓度;在给药后24~48 h 和144~168 h进行正糖钳夹试验(目标血糖5.5 mmol/L),通过PK/PD 模型预测一周内的降糖疗效日间分布,评估Icodec 胰岛素的PK 和PD 特征。

PK 研究显示,Icodec 胰岛素半衰期为196 h,达到最大浓度的中位时间为16 h,不同剂量组之间未见明显,可满足一周给药需求(图2)。

图2 每周一次给药,第5周平均血清Icodec胰岛素浓度

PD 研究显示,Icodec 胰岛素每周注射1 次,给药3~4 次后达到稳态,每日葡萄糖输注率(glucose infusion rate,GIR)曲线下面积(AUC)占7 d 总AUC 的比例为12.0%~16.3%,反映了稳态时Icodec胰岛素的降糖疗效日间分布接近平均(图3)。

图3 稳态时给药间隔内模型预测的Icodec胰岛素降糖疗效分布

3.2 多倍剂量给药,相较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不增加低血糖风险

一项随机、开放标签、两阶段自身交叉对照临床试验[15]纳入43 例T2DM 患者,旨在分析Icodec胰岛素过量给药后的低血糖发生风险和机体反应。研究中给予两倍或三倍的Icodec 胰岛素或甘精胰岛素U100,进行低血糖诱导,并分析低血糖症状评分和机体的反向调节激素水平。结果显示,相较于给予患者两倍或三倍剂量的甘精胰岛素U100,两倍或三倍剂量的Icodec 胰岛素不会增加低血糖风险,且在低血糖发作期间,两种制剂之间低血糖症状评分相似,Icodec 胰岛素相较于甘精胰岛素U100的反向调节激素反应可见适度增强。

3.3 不同部位给药,降糖疗效相似

在一项随机、开放标签、三阶段自身交叉对照临床试验[16]中,比较了不同注射部位的选择对Icodec 胰岛素的暴露量和降糖疗效的影响。该研究纳入25 例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的T2DM 患者,分别先后在患者大腿、腹部或上臂(洗脱期为9~13周)单次皮下注射Icodec 胰岛素(5.6 U/kg),在给药后35 d 内,采集血样进行PK 分析,并根据单剂量的血药浓度,使用双室模型,模拟稳态下的血药浓度曲线,且在给药后36~60 h 进行葡萄糖钳夹试验(目标血糖7.5 mmol/L)评估降糖疗效。

PK 研究显示,单剂量给药后Icodec 胰岛素在大腿、腹部及上臂注射的总暴露量相似[AUC0-∞,SD(95%CI):腹部/ 大腿1.02(0.96,1.09),P=0.437;上臂/大腿1.04(0.98,1.10),P=0.162;腹部/上臂0.98(0.93,1.05),P=0.610]。由于从单剂量外推到稳态时对总暴露量无影响,因此稳态下的Icodec 的总暴露量(AUCτ,SS)也与注射区域无关(图4)。

图4 平均血清Icodec胰岛素浓度-时间曲线:A.单剂量;B.稳态下

PD 研究显示,各注射部位单剂量给药后36~60 h的降糖疗效(AUCGIR,36-60h,SD)相似,大腿、腹部及上臂的AUCGIR,36-60h,SD几何均值(变异系数%)分别为1 961 mg/kg(51%)、2 130 mg/kg(52%)及2 391 mg/kg(40%)(图5)。

图5 Icodec胰岛素单次给药后36~60 h平均降糖疗效曲线

上述结果提示,Icodec 胰岛素可在大腿、腹部或上臂皮下注射给药,暴露量未见临床明显差异,且降糖疗效相似。

4 展望

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胰岛素治疗的终极目标,胰岛素研发的每一次创新与突破,都推动着胰岛素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百年来,对于更长效、更平稳、更便利的基础胰岛素的探索从未止步。Icodec 胰岛素延续脂肪酸酰化技术,通过创新的分子设计,实现超长作用时间。在Ⅰ期临床试验中,Icodec 胰岛素表现出持久、平稳的PK/PD 特征,可满足每周注射一次给药需求,降糖疗效一周内分布均衡,两倍或三倍剂量给药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相比未见低血糖风险增加,且不同注射部位给药的降糖疗效相似[13,15-16]。一周仅需一次注射,可将基础胰岛素的注射次数从每年365 次减少到52 次。胰岛素周制剂Icodec 胰岛素有望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创立胰岛素治疗的新模式,对于简化现有治疗方案、提高患者依从性、克服临床惰性、降低治疗负担、促进血糖达标,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期待Icodec 胰岛素后续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早日为广大糖尿病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

猜你喜欢

亲和力降糖稳态
可变速抽水蓄能机组稳态运行特性研究
碳化硅复合包壳稳态应力与失效概率分析
电厂热力系统稳态仿真软件开发
快乐降糖“穴”起来
元中期历史剧对社会稳态的皈依与维护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