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广西的使命与服务

2023-09-30张斌

东南亚纵横 2023年3期
关键词:战略定位服务功能命运共同体

张斌

摘要:更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双方友好关系深化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国家层面对东盟关系的向好愿望。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其服务国家战略使命、面向东盟的战略定位,中国国家层面多重政策也指明广西服务于国家总体外交政策和周边外交战略格局的特性。广西与东盟之间坚实的人文基础、显著的往来成效和双方民众认可是最稳固的基础支撑,也奠定了其重要的战略定位与战略使命。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要求下,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份,应发挥其应有的比较优势,高质量地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建设。目前,广西在服务这个建设过程中,仍存在港口基础设施薄弱、陆路海运江河交通网络不完善、通道物流水平较低等“硬联通”问题,“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合作政策机制障碍等“软联通”问题,交流质量仍不够高和交流不够畅等“心联通”问题。为此,文章提出了加快完善江河海陆空基础网络建设,做实“硬联通”;通过深化务实合作促发展,改善“软联通”;携手东盟共建命运与共的美好家园,加深“心联通”的展望,以期推动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关键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广西;战略定位;服务功能

[中图分类号] D814.1;D8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23)03-099-12

Building a Closer China-ASE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Position and Service of Guangxi

Zhang Bin

Abstract:The proposal of a closer China-ASE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is the result of deepening friendly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nd also reflects China's positive desire for ASEAN relations.The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f Guangxi determine Guangxi's strategic positioning towards ASEAN by serving the strategic needs of China, and the multiple policies at the national level also indic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serving China's overall foreign policy and the strategic pattern of peripheral diplomacy. The solid cultural foundation,  significant exchanges and public recognition between Guangxi and ASEAN are the most solid support and have also laid an important strategic function. Sorting out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a closer China -ASE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Guangxi, as the only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unit in China that is connected to ASEAN countries by land and sea, should leverage it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nd serve this overall goal construction with high quality.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to be settled in Guangxiin the process of serving this construction: 1) "hard connectivity" problems such as weak port infrastructure,incomplete land-and-water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nd low level of corridor logistics; 2) "soft connectivity" problems such as relatively lagging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bstacles to cooperation policies and mechanisms; and 3) "heart connectivity"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communication quality, asymmetrical communication, and obstacles to cross-border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prospect of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network of rivers, seas, land, and air to achieve 'hard connectivity'; deepening practical cooperation to promote developmentto improve 'soft connectivity'; and working together with ASEAN to build a beautiful home with a shared future and deepen people-to-peopleconnectiv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oser China-ASE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Key Words: China-ASE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Guangxi; strategic positioning; service function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来,双方关系经历了从对话关系、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到全面战略伙伴等几个阶段。2018年,中国与东盟决定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从双方关系不断深化来看,其互为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广西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省份,应发挥其应有的比较优势,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周边外交战略。因此,研究建設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科学要义,梳理广西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将有助于从学理上厘清广西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要求和现实逻辑,厘清广西在服务这一目标体系中的定位和优势,对未来广西如何更高质量地服务这个总体目标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背景: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为此,厘清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要义和要求显得极为重要。

(一)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提出

1.从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路

“共同体”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特指当时希腊的政治生活单位或者古希腊城邦,而“共同体”则是城邦成员追求共同目标及共有共享的政治实体1。随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的介入,“共同体”被赋予不同的时代内涵,滕尼斯的“精神共同体”、麦基弗的“共同体意识”、鲍曼的“温馨共同体”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奠定了人文基础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早的“命运共同体”概念在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被提出,指出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3,主张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4。此后,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再次强调:这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这之后,“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愿景,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6,则是解决“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个全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更是明确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7。

2.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到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首次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强调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1。2018年11月,中国和东盟成员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1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一致同意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决定构建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为主线,多领域合作为支撑的合作新框架,打造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2021年11月22日上午,习近平在中国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并主持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发表题为《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创更加繁荣美好的地区和世界”的倡议3。由此可见,“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发展成“共建家园”,是一个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双方友好关系深化的结果,也反映了中国国家层面对东盟关系的向好愿望。

(二)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内涵和发展要求

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从提出伊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重要内涵和非凡的使命。它与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等一起,被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0年来,中国与东盟从对话关系逐渐发展到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关系,再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双方不断加强合作、赢得信任并积极展望未来的结果。

1.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

建立对话关系30多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主要源于双方一直秉承的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包容互鉴4的理念和原则,源于双方一直坚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走和平发展道路、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共建开放的区域主义的做法5。现如今,中国与东盟合作已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柱6。中国与东盟各国数十年的外交和经济关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为双方推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打下了基础。30多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发展迅猛。与30多年前相比,中国与东盟双方贸易额增长超过85倍7。从2009年中国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到2020年东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实现互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跨越8。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中国在2021年和2022年进出口商品总值最高的国家(地区)都是东盟,分别达到56743.1亿元人民币9和65153.2亿元人民币10,欧盟和美国都排在其后(表1、表2)。

2.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要求

梳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不断被赋予重要战略使命的本质。根据习近平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的讲话内容,不难发现,中国期待与东盟建立更为紧密、亲密的国际关系,那就是——要一起共建家园的“准家人”。这个关系的提法相较早期提出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更亲密无间、更紧密团结,其评判标准是“更加相知、相亲、相融”1。这个逐渐深化的定位,表明了中国在统筹国家总体对外关系中对东盟的特别情怀。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五个家园”的提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五个方面总布局的内涵是相同的、目标是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的总路径;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描述的“共建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则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更为具体的路径目标。在这个路径目标下,中国与东盟人民应促进彼此“更加相知、相亲、相融”,从而构建更为紧密的国际关系。

二、广西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关系的定位分析

一直以来, 东盟在中国对外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外交全局中位置突出。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2和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提出《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的倡议,都彰显了中国国家层面在统筹总体外交中对于东盟的特别情怀。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广西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格局中的区位优势及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往来基础进行梳理,其被赋予的特别功能定位一目了然。

(一)国家战略需求赋予广西的战略定位

1.东盟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国家的战略需求

东盟是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是周邊战略的重要一环3。国家战略需求是由东盟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而东盟的战略地位是由其地理区位优势决定的。从地缘上看,东南亚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界处,拥有通向大洋洲和亚非欧三大洲的必经航道。全球每年约有50%的船只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东南亚在中国的南面,又是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必经之道。从国际关系的战略考量来看,与邻国和周边地区保持亲密友好关系,意义重大。发展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与周边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政治来看,东盟作为亚太地区的一个区域联盟,其战略地位对中、美、日都极其重要。尤其对中国而言,其地缘战略地位和作用极为凸显。东盟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居,是中国周边发展环境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是中国稳定周边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向好向善发展,对于维护中国周边的稳定安宁至关重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加强中国与东盟的联系直接对促进双方的贸易投资往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国际经济的战略发展要求来看,中国与东盟良好的合作对中国对外贸易渠道的扩大和畅通起到促进作用。加强与东盟的联络可以保持中国与海外联系通道4。

2.广西的独特区位优势决定了其面向东盟的战略定位

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是中国西部地区通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国家的必经之路。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交汇于此,向东连接东部板块,可有效承接粤港澳大湾区资金、产业、技术转移;向西镶嵌于西部板块,可与西南地区共同构建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向北连接中部板块,可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可以说,广西是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交汇区,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大节点1。一直以来,广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其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中的定位发生了实质性改变, 在战略空间和功能区划上由“末梢”变“前沿”,让广西从昔日的南部边陲发展成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枢纽2,“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进一步彰显。广西南接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中国西南中南地区由北部湾走向世界的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面向东盟,是国家赋予广西的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格局重要部署的战略定位。

3.国家层面多重政策指明广西的服务功能

近些年来,中国国家层面不断赋予广西多项平台支持,帮助搭建广西与东盟的合作机制与平台。自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以下简称东博会)与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3,而与此相配套的各领域论坛也在此期间先后进行。此后,国家层面不断赋予广西各项政策及平台,以支持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开放平台。如在南宁建立中国—东盟信息港,打造连接中国与东盟的“信息丝绸之路”,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数字经济高地;把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将西江和钦江水系连通,缩短南宁面向东盟的出海航程;分别在广西设立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中国—东盟经贸中心、南宁临空经济示范区、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以及一批边境合作区(中国—马来西亚、中国—泰国、中国—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合作园区)等,以助力广西快速与东盟对接。此外,中国还出台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北部湾城市群、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政策帮助广西进一步拓展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新空间。

(二)广西与东盟的人文基础奠定了其重要战略功能

1.坚实的人文基础是最稳固的支撑

首先,广西的北海市、钦州市和防城港市都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3地在西汉之后的很长时期都是中国对外海上贸易的中心和枢纽之一。3地在“海上丝绸之路”有效运行的时期,主要将广西区内及邻近省份生产的瓷器、茶叶和蚕丝等运往亚洲他国。广西合浦是汉代进行海路贸易的港口城市,是两广地区入交州(今越南)的枢纽,也是海路和陆路的中转枢纽。合浦对于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及世界各地社会文化的交流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的合浦港,一方面汇聚世界各地的外来商品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将汇聚而来的异域文化与当地文化充分融合并生产出的一系列独特的珠宝饰品,向内推向内陆地区,向外推向世界各地,从而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到了唐宋时期,海门镇(今合浦县廉州镇)成为合浦的主要商埠,也是当时的安南(今越南)等国朝贡中原王朝的重要通道。此外,宋代广西钦州境内设置了钦州博易场,作为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各国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其影响遍及东南亚,甚至更远的海外国家和地区4。

其次,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民族习惯、文化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相似度高。如广西的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广西的壮族与越南的岱族、侬族,与泰国的主体民族也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1。广西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语言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龙族,越南的越族、岱族、侬族、傣族和缅甸的掸族都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广西的高脚屋文化、山歌文化、铜鼓文化、民族习俗、村社文化、民族乐器、饮食文化、农耕文化等都与东盟部分国家相近。

第三,广西在东盟国家中的华侨数量众多、跨境通婚现象普遍。作为中国第三大侨乡的广西,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约有700多万,其中大部分定居于东盟各国。据史载,西汉时期广西合浦港就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当时已有广西人经海上移至暹罗(今泰国)等地;唐宋以后,便有批量广西人有规模地向海外移居;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广西人移居到东南亚特别是中南半岛各国的越来越多。此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山连山、水连水”的广西与越南边民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族群关系。地域相连的环境下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带来的表征就是文化相似、习俗相近、语言相通。这种血缘、地缘、业缘等关系逐渐也促成了广西与越南边民之间源远流长的通婚现象。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边界概念不断强化并清晰化,这类婚姻归属“跨境婚姻”范畴。自20世纪90年代中越关系逐渐复苏后,边民跨境通婚逐渐增多。结婚生子后,他们的亲属关系广泛,社会互动频繁,在中越边境两侧保持着基本的日常生活联系。此外,东盟各国在广西有许多活动遗迹,如越南育才学校、胡志明足迹、老挝六七学校、泰国诗琳通公主资料中心等2,这些都是广西与东盟友好往来的历史明证。

2.广西与东盟人文交往成效显著,得到双方民众认可

广西这些年与东盟人文往来密切且效果颇佳。 一是形成了多元化交流格局。首先,交流的领域越来越多,在文化、体育、艺术、教育和旅游等领域深度交流的基础上,近年来又拓展了卫生和医疗等交流领域。其次,交流的方式发生转变,从粗放型交流向精细化交流发展。最后,交流的形式越来多样化。通过培训交流、艺术表演、体育赛事、旅游互访、合作办学、媒体联合采访、广电频道合作、青年联欢、缔结友好城市、减贫经验交流、智库对话等各种形式,让双方民众有了更多相互了解的机会,增进了文化互相欣赏、互学互鉴。 二是建立了经常性交流平台和机制。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人文领域实施了一大批合作项目,例如在东盟国家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中国—东盟妇女培训中心、中国—东盟青少年培养基地,以及“文化中国走进东盟”项目等。此外,通过一系列主题交流年、展览、会议论坛、节庆、竞赛和活动等,使人文各领域的交流有了稳定的交流平台和机制。永久性落户于广西南宁的每年一届的东博会围绕文化、教育、科技、旅游、卫生、体育、环保、智库、广电、出版、媒体、妇女、青年、残疾人、减贫和减灾等领域举办专题展示和论坛,成为中国与东盟人文领域各界人士定期交流的场所。同时,东博会还专门举办文化展、动漫游戏展和旅游展,使重点领域交流更加细化和专业化。

此外,广西与东盟留学生往来密切,与东盟有结交友好城市的传统,与东盟的跨境旅游基础较好等,双方在这些方面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三、广西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既是发展责任又是发展动力的与东盟深化合作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聚焦不够精准和推进不够到位的问题。如在平台搭建、通道建设、经贸合作、利益共享等方面推进不到位,聚合产业与资源、突破政策瓶颈与机制障碍等方面开拓不力。总体来看,“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一)“硬联通”有待完善

目前,广西重要门户依然处于建设阶段,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1.港口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仍然存在广西北部湾港港口国际化程度不够高、泊航能力不足、港航服务市场发育不充分等现象。此外,北部湾港深水泊位偏少、集疏运能力弱、综合服务费用高,制约了西南出海大通道能力的发挥。

2.陆路海运江河交通网络不完善

广西通往东盟的跨国基础设施与双方之间的往来不匹配,需要尽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方兴未艾,江海联运动能尚未全面形成。当前如广西沿边公路等级低、口岸规模小、通关能力有限;连通越南、柬埔寨等的陆路通道有待加快推进;通往越南的铁路因双边铁轨不一致问题导致通道受堵;铁路运力不足、运输成本高等都是致使陆路通道瓶颈的主要原因。此外,西江黄金水道航道等级偏低,主要港区与干线公路、铁路连接不畅;2022年,广西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再次跻身双前十,分别位列全国港口第10位和第9位1,但广西北部湾港的远洋航线仍然偏少,其国际门户港价值未能充分体现。

3.通道物流水平较低

广西沿边口岸基础设施等级低、通关便利化相关问题凸显;与湘云贵川渝等省份的物流合作仍存在颇多堵点;广西货物仍存在不走钦州港而选择深圳的“广西货物不走广西港”的现象;边境贸易多为“穿岸而过”,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困难重重。此外,向海发展空间布局不优,江海联动优势不能有效发挥,致使国家层面赋予国际大通道作用和战略支点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用。

(二)“软联通”痛点堵点尚存

目前,广西与东盟在“软联通”方面仍需拓展。

1.软环境建设仍需改善

营商建设有待改善;物流环节多、成本高、时间长等问题突出;与东盟之间的多式联运体系尚未形成,通关能力较弱,面向东盟的物流贸易大通道仍不够畅通。

2.合作机制仍需深化

广西作为一个地方省区,其在代表国家对外进行政策沟通时会受到制约。总体来讲,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政策沟通沟通方面仍存在不通畅不顺畅情况。一是表现为对外政策不够理想。如跨境劳务政策比较僵硬,境外边民务工出入境的有效限期对于用工方和务工方来说都过短,每次出入境手续和往返办理务工签证造成的时间成本则过高,这给当地用工企业和跨境务工人员都带来困扰。二是政策的动态调整不够及时。由于对东盟国家的发展规划等政策等没有及时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造成对外政策决策时出现不吻合现象。存在广西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配套的法律法规服务滞后等问题。三是政策的支撑配套不足。国家制定的政策到了地方后,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不能及时出台,致使开展合作相对滞后。

(三)“心联通”有待深化

当前,广西和东盟国家交流的质量不够高,影响力不足,“心联通”有待深化。

1.交流质量不够高

双方之间的交流活动还处于“做”与“做了否”阶段,未达到“做好”层次;就活动本身的开展而组织活动的现象比较常见,也就是常言的“为了组织而组织”的做法。有时更注重组织活动的领域的平衡及活动形式的开展,而忽略了组织活动的目的,缺乏深层次的交流1。教育合作处于相对较低层次的水平,对于双方民心相通和未来合作关系良性深化的推动力有限。

2.交流存在不对等情况

与东盟在交流活动方面存在官方发起的多,民间发起的少;政府组织的多,民众自觉组织的少;任务式的多,自发式的少;中国主动的多,东盟主动的少的情况。这样一來,就会出现交流活动由中国官方主动组织的居多的现象。活动由中方发起、组织和承办,而东盟各个国家会处于被动角色;双方交流中,从东盟各国来中国的相对较多,中国因政策限制等原因出去交流的较少;与东盟非政府组织、学术界和智库的交流不够活跃。总体来讲,双方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形成交流该有的平等态势2。

3.跨国交流合作障碍

东盟不同国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法律规范差异大,导致协调困难,如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推进缓慢,两国尚未签署相关协议,跨境合作区建设缺乏国家层面政策支撑,且越南内部意见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跨境合作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跨境旅游业发展受到多重限制,阻碍了民间文化交流。

四、广西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展望

广西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必须加快把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3,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推动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完善江河海陆空基础网络建设,做实“硬联通”

基础设施是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支撑,对于推动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全局至关重要4。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核心部分,能加速实现运输便利化,提升国际国内道路通达度,减少运输成本和货物过境时间,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往来,推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广西应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逐渐完善与东盟各国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及亚欧非地区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广西应强化外联大通道谋划,持续完善向南快捷外联通道建设5。一是要完善沿边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口岸配套设施,提升口岸的公路等级。加快完善公路网、铁路网,构建联通沿边公路、高速公路和国际公路通道网。二是要提升战略大通道能力建设。重点应加快完善国际门户港和国际枢纽海港建设。加快建设平陆运河,贯通江海联运捷径。加快建设南宁面向东盟门户枢纽机场,推进桂林、北海、梧州等机场建设,增开通往东盟国家国际航线。推动与广东港口协同发展,共同完善提升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二)通过深化务实合作促发展,改善“软联通”

规则标准“软联通”是中国—東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制度和规则兼容、加强合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依托1。广西是中国东中西三大板块的交汇区,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大节点,应重视提升规则标准等“软联通”水平,在以下方面着力改善。

1.高标准建设和升级国际重大平台

一是高水平办好东博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充分利用东博会平台功能,通过高层对话机制,促进双边投资稳定性增长,推动广西与东盟在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和价值链深度融合。另一方加强系列会展与配套论坛会议融合发展,构建多渠道立体化的经营服务体系,促进会展业的融合发展。二是高标准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桂政发〔2023〕6号)》文件为纲,用好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制度创新,推进贸易、投资、跨境资金、运输往来、要素资源、人员进出、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构建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市场主体平等准入有序竞争的投资管理体系、贸易转型升级和通关便利的监管体系、金融开放创新和风险防控服务体系、跨境多式联运高效衔接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更加便利的人才发展体系等2。三是高水平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以打造“数字丝绸之路”为推手,推动数字互联互通;主动参与中国—东盟数字领域的规则制定和标准制定,推动经贸、物流、通关和检验检疫等信息共享3。四是加快建成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加强与东盟的证券、期货和债券等的交易合作。加快建设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跨境结算和跨境投融资服务体系;以推进中国—东盟金融城为抓手,大力引进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入驻或专设机构。五是加快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合作;着手推进中国—东盟公共卫生的应急联动机制;推进传统医药国际合作,主动对接东盟国家开展传统药材使用标准交流,出台政策支持中医药“走出去”4。支持在试验区设立保税仓、物流中心、医药和医疗器械综合交易专业市场,建设国际健康养生产业园区和国际医疗保健中心。

2.深化拓展跨国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一是巩固和加强与越南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跨境服务贸易产业集群;着力推进国际产能加工基地、贸易基地建设;以建设沿边开放新高地、跨境合作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融合创新,着力做好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和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的配套服务。二是深化拓展与东盟的跨国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要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有所突破,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合作关系。根据东盟不同国家之国情,采取差异化策略与之合作。发挥好跨境合作园区优势,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步伐。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口岸“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逐步拓展并形成跨境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

3.主动融入服务RCEP国际合作平台

一是加强RCEP规则应用的先行先试。推动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RCEP规则应用先行先试;提升沿边开放发展;出台政策鼓励沿边地市开展与RCEP规则的探索性尝试,推动广西在经贸规则应用上、重点产业合作上、开放平台上和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先行先试。二是积极搭建平台探索融入服务RCEP。以开展深度战略合作为目标,探索在广西建立中国与RCEP各成员国的跨境合作示范园区;推动组建中国—东盟/RCEP国际知识产权总部基地,着力打造国际知识产权支撑平台、国际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及服务保障区,加快构建面向东盟/RCEP高水平开放合作特色型知识产权强区1。

4.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广西应注重提升国际化服务环境,应加强与东盟各国在规则衔接、标准互认、信用体系方面的对接。要虚心学习东盟国家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中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加快构建与之接轨的制度规则体系,实现“贯通”;对于管理方式不同造成的制度规则差异,要充分协商,推动“融通”。携手东盟共同搭建全链条“跨境通”平台、扩大“跨境通”服务范畴、提升营商环境“软联通”政策中投资的便利化水平,携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2。一是继续在降费、提效、优化服务上下功夫求实效,进一步完善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着重把船舶代理、货物运输代理等第三方企业收费降下来,全面降低港口综合收费,全面提高港口竞争力。二是深化区域通关一体化,推动渝桂黔陇青五地海关合作协议范围扩大至西部所有省份,通过打造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升级版、推行海铁联运“一单制”“一口价”等方式,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三是通过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航运服务中心和北部湾航运交易所等方式,大力培育现代航运服务业,积极引进码头装卸等专业人才和团队,推进港口生活区建设等,全面提升北部湾港综合服务水平。

(三)携手东盟共建命运与共的美好家园,加深“心联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是推动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与东盟的互联互通的重要基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推进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

1.以家园成员间互通需求为目标,加强重点项目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一是加强教育合作。建设面向东盟教育合作高地。办好跨境教育培训中心。建议在RCEP框架下,或在中国—东盟(10+1)机制内,搭建新的教育合作协调机制,加强和提升教育合作水平,加大互派留学生、互招本科生及互派教师的规模和质量。尤其要加强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的教育合作,将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合作分门别类地进

猜你喜欢

战略定位服务功能命运共同体
集业集团内部审计战略定位与其框架的构建解析
浅析企业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
解析水轮发电机组运行与维护要点
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研究
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研究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中的问题分析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