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及中国的应对
2023-09-30成汉平
成汉平
摘要:2022年5月24日,美國总统拜登正式提出了“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IPMDA)这一海上安全新倡议。其根本目的是,在战略上,填补美国在海上“灰色地带”的空缺,重塑美国海洋大国的影响力;在战术上,包括利用与其他参与国的合作,形成多方异地联动的互动格局,让其他国家在分担美国压力的同时,形成共同在海上应对中国的合力。为此,拜登政府尤其看重并拉拢一些东盟的南海“声索国”。在实施过程中,IPMDA打着“打击非法捕捞”“人道主义援助”“联合救灾”等具有极强欺骗性的幌子,在全球海域构建海域情报信息共享网络,不断强化对中国渔民作业船只的跟踪监视,并公开阻扰和干预中国渔民正常且合法的海上捕捞作业。美国还先后派出多艘海洋测量船和海洋监视船在南海海域秘密展开水文调查,探测海底地形,对中国和相关地区内国家构成严重的侵权,破坏地区安全和稳定,影响“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IPMDA是在大国博弈的时代背景下推出的,蕴含着明显的冷战思维和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的战略动机,它不仅大大挤压了东盟自身的战略选择空间,还破坏了东盟的“中心地位”,东盟国家对其表现出3种并不完全一致的立场,但更多的是疑虑和观望。多数东盟国家在未来并不会选择参与IPMDA,美国一心希望的由此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涉海统一战线”的愿望更不会实现。
关键词:印太战略;“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四方安全对话”机制;中美竞争
[中图分类号] D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2479(2023)03-056-09
China's Response to the US's IPMDA: Positions and Choices of ASEAN Countries
Cheng Hanping
Abstract:On May 24, 2022, US President Joe Biden officially proposed the "Indo-Pacific Partnership for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 (IPMDA)" initiative, whose fundamental goal is to strategically fill the gap in the "gray zone"of the United States at sea and reshape the influ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a maritime power and totactically cooperate with other participating countries to form remote interaction through multiple parties, allowing them to share the press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while forming a joint force to deal with China at sea. As such, IPMDA attaches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and attracts some South China Sea claimants that have maritime power disputes with China.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under the guise of "combating illegal fishing", "humanitarian assistance", and "oint disaster relief",IPMDA has established a maritime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network in global water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tracking and monitoring of Chinese fishermen's operating vessels, and openly obstructed and interfered with Chinese fishermen's normal and legitimate maritime fishing operations. The United States has successively dispatched multiple ocean survey vessels and surveillance vessels to secretly conduct hydrological survey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exploring the topography of the seabed, which constitutes a serious infringement on China and regional countries, undermining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and affecting the negotiation of Code of Condu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C). Given that the IPMDA was introduc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era of big country gaming, which contains clear Cold War thinking and strategic motivation to serve the interests of the United States, it not only greatly squeezed ASEAN's own strategic choice space, but also undermined ASEAN's central position. Based on this, ASEAN countries have shown three entirely inconsistent positions on IPMDA, but more of them are doubted and wait-and-see.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most ASEAN countries will not choose to participate in IPMDA in the future, and the United States' desire to build a "maritime united front" against China will not be realized.
Key words: India-Pacific strategy; IPMDA; QUAD; Sino-US competition
202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上提出的“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關系”(Indo-Pacific Partnership for 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以下简称IPMDA)倡议,实际上最早要追溯到奥巴马政府时期。2015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阿什·卡特(Ash Carter)在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正式提出了所谓的“东南亚海上安全倡议”(Southeast Asia Maritime Security Initiative)1。到了2016年,部分美国国会议员在国防预算授权法案中将其明确为“南海倡议”(Southeast China Sea Initiative)。根据这一倡议,美国计划于当年投入5000万美元用于提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和泰国的海洋安全与海域态势感知的能力2。2019年,随着“印太战略”的提出,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防授权法案中将此前奥巴马政府时期的“亚太海洋安全倡议”扩大为“印太海洋安全倡议”,内容包括加强与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及太平洋岛国的海洋安全合作,同时将覆盖范围从南海扩大到印度洋地区,把斯里兰卡和孟加拉国纳入重点援助国家范围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员、“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主任胡波认为,IPMDA是QUAD中极为少有的“带牙齿”的具体举措4,意即IPMDA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得以实施且对其他方构成一定威胁和真正影响的多边性海上合作机制。本文通过分析IPMDA推进进程与目的、东南亚国家对IPMDA所持的立场与态度及IPMDA对中国海上安全构成的冲击和影响等诸多方面,来预测它的未来趋势与前景。
一、美国推出“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的目的
所谓“海域态势感知”(maritime domain awareness,以下简称MDA)就是通过设置于近岸的雷达设施、卫星定位与跟踪、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以及航空抵近侦察等技术与手段,实时掌握特定海域的海空运行动态,将过往的船只和空中航行器等相关信息“一网打尽”,并将由此获知的信息进行系统汇总分析和有效识别,以判断出是否对其他方构成威胁、是否存在危险,从而对相关海域和有关方面及时作出预警5。在获得上述海上感知信息之后,美国还将整合印太地区的4个(信息)中心,即位于印度的印度洋信息整合中心(成立于2018年)、位于新加坡的信息整合中心(成立于2009年)、澳大利亚资助在瓦努阿图设立的太平洋融合中心(成立于2021年),以及太平洋岛国论坛渔业局在所罗门群岛的区域渔业监控中心的庞大数据。因此,这一做法通常被视为合作应对全球海上非传统安全的重要基础1。基于此,这一倡议极具欺骗性,会使一些国家误认为能够通过美国的IPMDA实现信息共享,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确保海上安全、减少海上损失,然而实际上,这一计划却隐藏着美国的其他目的。从这一计划业已实施的情况来分析,美国的真实目的涵盖了战略、战术及军事等层面。
(一)战略层面
战略上,填补海上“灰色地带”的空缺,重塑美国海洋大国影响力。
2015年,美国特种作战司令部发布了题为《灰色地带》(The Gray Zone)的白皮书,将“灰色地带”定义为发生在“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之间和内部的、处于战争与和平传统二元对立之间的竞争性互动”2。2014年5月,越南船只冲撞中国船只、对“981”钻井平台第二阶段正常作业持续进行干扰。这个事件使美国军方意识到中国在南海海上一线进行执法和护渔、护航的庞大力量。美国亦将此称为“灰色地带”,认为这是中国在南海的明显优势却是美国的劣势,因为美国远离南海,鞭长莫及,无法将“执法”力量大量派遣到南海,将渐渐地丧失其在南海的传统海洋强国影响力。然而,如果IPMDA得以顺利启动,那么,其不仅能够弥补美国在南海大国竞争中“灰色地带”上力量的缺失,还可通过MDA牢牢控制参与其中的国家,彰显美国海洋强国的影响力。按照计划,美国主要通过人员培训、装备提供、系统操作统一、基地援建及直接拨款等方式增强参与国的所谓“感知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参与国形成持久的涉海影响力。
(二)战术层面
战术上,以类似于“摊派” 的做法减少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主导成本。按照拜登政府的设想,推出IPMDA在战术上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1.在美国国内经济持续萎靡不振的大背景之下大大减少美国主导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成本
2022年,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曾七度加息,但仍难平抑高企的通货膨胀。相较之下,美国主导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成本则快速上升且力有不逮。美国“市场观察”网站援引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全球策略师大卫·凯利(David Kelly)的分析称,“2023年,美国或陷入沼泽式衰退”3。美国欲以IPMDA之名,通过与QUAD成员分担责任的做法来大幅度减少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推行海上军事主导权及遏制竞争对手海上影响力外扩的成本和开支,避免美军力量在东北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印度洋的漫长战线上分散兵力和过度消耗4。此前,就曾出现过美国海军舰只因疲劳驾驶而与商船、货轮相撞,导致人员伤亡的严重事故5。
2.利用与其他参与国的合作,形成多方异地联动处理的互动格局
以此将东南亚、太平洋及印度洋地区各国进行组合勾连、抱团协调,让其在分担美国压力的同时,形成在海上共同应对中国的合力。拜登政府尤其看重一些南海声索国,因为这些国家直接面对中国。2022年5月12日,美国与东盟举行特别峰会,双方的联合声明明确提出将开展覆盖各个领域的海洋安全合作,美国还允诺特别拿出6000万美元专门用于海上安全合作1。在国际关系理念中,结盟能快速地改变双方实力对比,进而影响权力转移的方向和结果2。
(三)军事层面
1.混淆概念,以所谓海上数据共享妄图形成涉海情报体系
到目前为止,QUAD尚未建立起情报共享机制,然而,美日印澳4国却可通过IPMDA这类民用框架来加深彼此之间的信息共享及合作,为进一步建立4国军事情报共享机制奠定基礎3。表面上看,IPMDA的直接目标是建立基于“商业遥感卫星数据的船舶跟踪系统”,打出的幌子是“满足监视追踪非法捕捞、打击海上犯罪、预警防范海上自然灾害、组织人道主义救援等联合行动情报需求”,并对海域情报信息进行一系列的融合处理、取舍和分发共享。如上文所述,它实则具有很强的欺骗性。IPMDA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牵头实施的,后者是美国最高的军事决策机构,这也就注定了IPMDA的特性4。准确地说,在未来形成一张以美日印澳为主、涵盖“印太”地区更多国家的庞大的涉海情报网,以形成“海上情况实时跟踪、数据信息远程共享”的未来格局,是IPMDA的重要目标之一。
2.以非军事和非传统安全掩盖真正的军事目的
美国推出IPMDA打出的旗号是,加强“印太”地区各国之间的海上“海洋安全合作”,以共同“应对人道主义和自然灾害、打击非法捕鱼”,防止海上非传统安全事件的发生。从其文字表述上来分析,IPMDA旨在与区域伙伴通过海域信息共享合作,提升“印太”地区各国的海域监控能力,维护伙伴国的渔业权利和海事安全。这一方面是对区域内参与国家的援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上述领域如海上捕捞、海上灾难及人道主义救援等活动多属于民用或海事概念,既非军事领域,也非敏感的政治范畴。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则隐藏着多重军事、地缘和政治经济目的,IPMDA以非传统安全、非军事及非敏感事项为切入点,从而大大降低了区域内国家的戒备心态和抵触心理。实际上,美国动用的是海岸警卫队、海空军、情报部门及政府认证的承包公司等力量来协同行动,民间力量和资源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美国的最终目的是以此不断强化其在南海和东海等敏感海域的海上军事存在,并强化对特定国家(如中国)的侦察监视。
二、“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的影响
出于大国竞争考虑,拜登政府几乎在同一时间接连推出一系列旨在彻底边缘化中国的举措,如“印太经济框架”(IPEF,2022年5月)和《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2022年8月),以及提出成立“芯片联盟”(Chip4)主张(2022年10月举行首次会议)。因而,尽管2022年5月,拜登政府在QUAD首脑会议上提出的IPMDA并没有指名道姓地针对中国,但是国际社会普遍认为,IPMDA将中国作为针对对象,必将对中国造成潜在风险与威胁5。
(一)借打击“非法捕捞”为名,污名化中国渔民,削弱中国的渔业收益,影响中国渔民生计
打击“非法捕捞”是IPMDA中的主体内容之一,但其实际上很具欺骗性,而且针对性也十分明显。在IPMDA提出仅仅一个月之后,2022年6月27日,拜登又签署了关于“非法的、不报告的、不受管制的”(Illegal、Unreported、Unregulated,以下简称IUU)及相关“危害性捕捞活动”的国家安全谅解备忘录,并增加与不同利益攸关方的协调合作1。此外,美日印澳4国还通过组建跨部门联合工作组来推进合作并拟定具体的规则,共同打击IUU及其涉及的所谓“强迫劳动”问题。这些话语叙事无一不是针对中国的。美国政府曾宣称“中国要为印太地区95%的‘非法捕捞活动负责”2。2022年8月,美国海岸警卫队首次派出全副武装的舰船前往东太平洋地区进行此类“执法”,企图阻碍中国渔民的合法捕捞作业。当时,中国远洋捕鱼船队在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的公海海域与其进行了激烈的海上对峙3。可以预见,美国海岸警卫队未来将会持续以所谓的“世界海警”“海上联防队”身份,打着打击海上“非法捕捞”的旗号,肆无忌惮地在公海海域进行所谓的“巡航”“执法”,其重点则是瞄准中国渔民,强加以中国渔民“非法捕捞”“扰乱邻国海洋秩序与权益”等罪名,以此为借口公开阻扰和干预中国渔民正常的海上捕捞作业,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登检船只,随意没收中国渔民、渔具和渔获,抓扣船员和船只,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广大渔民的生计。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海上渔业资源的养护,创新性地率先提出了海上伏季休渔制度,并始终严格遵守这一制度。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在黄海、渤海、东海和南海海域都实行了全面的伏季休渔制度。2020年,中国又在西南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等中国远洋渔船集中作业的重点渔场试行公海自主休渔措施4。在发展远洋渔业的几十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对非法捕捞采取“零容忍”政策,并实行严格的远洋渔业监管,先后签署了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内的一系列双边、多边协议和国际条约,与多国都有良好的渔业合作。如今,美国通过建立IPMDA,不断指鹿为马、栽赃陷害,妖魔化、污名化中国渔民和中国渔业政策,并借机制造和扩大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渔业纠纷,渲染“中国威胁论”,恶化中国的周边环境。
(二)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与拓展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途径,积极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规划,注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海洋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与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在海洋气象、海洋垃圾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开展合作5。如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蓝色引擎”的作用日益显现,沿线国家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各方良性互动的局面逐渐形成。然而,拜登政府通过IPMDA大肆介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事务,尤其以东南亚地区为切入点,以信息共享、人员培训、打击“非法捕捞”等名义,在安全和经济利益方面深度捆绑、拉拢域内国家,不断拓宽海上合作事务范围,强化双边及多边的交流合作力度,不断对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同时,IPMDA虽然反复强调其“包容”特性,但是实则意在建立一个具有排他性的小圈子和小团体,大搞团团伙伙,以意识形态划线,将中国完全排除在外,最终要将IPMDA变成一个对抗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的新冷战产物。
此外,印度一直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抱有疑虑,认为其与印度的“印度洋构想”存在冲突,影响印度对其周边影响力的拓展1。如今,印度则可以借助美国推出的IPMDA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行抗衡。本文认为IPMDA是QUAD中极为少有的“带牙齿”的具体举措,同样地,本文推断IPMDA推出之后必然有助于QUAD加快落地的速度。
(三)对中国的海上信息安全尤其是南海海洋数据安全构成严峻考验和挑战
如上文所述,美国借助IPMDA,意欲构建所谓的MDA网络,达到形成大面积覆盖南海海域的情报网及无盲区的动态实时监控的目的。因而,美国将依托现有的4个信息中心,以构建美日印澳QUAD情报协作机制为核心点和出发点,逐步拓展到其他国家, 如东南亚的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以及东亚的韩国等具备较强海上监视能力的域内伙伴,共同参与、相互分享,以模糊军民界限及通过伪装掩盖等欺骗手段,加上出动各种空中侦察机、海上侦察船、水下核潜艇及太空轨道侦察卫星等一系列先进的侦察装备,全方位聚焦和锁定中国在南海的海上、水下及沿岸的军事行动、渔业活动、商船往来等,并获取重要的有关潮汐、水文、海床及渔业资源等涉海数据。这些数据在未来一旦爆发冲突或战争时均可用于军事用途,直接服务于战争。自IPMDA提出之后不久,美国先后派出多艘海洋测量船和海洋监视船在南海海域秘密开展水文调查, 探测海底地形, 遭到中国南部战区的强有力反制。2022年夏,美国海军派出了“汉森”号海洋测量船和“忠诚”号海洋监视船两艘侦察船进入南海,分别在海南岛以南和西沙群岛东北部进行高强度作业。11月29日,未经中国政府批准,美国“钱斯洛斯维尔”号导弹巡洋舰非法闯入中国南沙岛礁邻近海域,被中国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进行跟踪监视并予以警告驱离2。12月21日,美军派出3架P-8A反潜巡逻机、 1架E-3G预警机和1架RC-135V侦察机, 分别从日本嘉手纳空军基地和菲律宾克拉克空军基地起飞,在南海进行侦察活动,企图通过构建立体化MDA体系,掌握地区战略态势主动权3。
(四)影响地区安全与稳定,不利于“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与制订
首先,在将其海岸警卫队派往南海等海域“执法” 的过程中, 美国将充分发挥海岸警卫队力量灵活程度高而敏感性低等一系列优势, 以“拉偏架”的方式公开介入南海问题。如今,美国的公开介入或导致“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进程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推进缓慢。
其次, 在IPMDA中, 虽然美国声称要为南海周边国家提供情报信息共享、 “非法捕捞” 信息及救灾行动支援, 但是这绝非美国无偿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当前, 美国的全球公共产品呈现出武器化和私物化的趋势4。在所谓 “信息共享” 的过程中, 美国必然会夹带对南海问题的种种歪曲和抹黑, 甚至颠倒黑白,不仅放大声索国之间的争议, 还有可能大力向有关国家输出 “太平洋威慑倡议” 和“海上安全倡议”, 让其被动地卷入海上对抗与冲突, 或被迫“选边站队”, 从而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和混乱, 影响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三、东盟国家对“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的立场与选择
按前文所述,美国拜登政府为IPMDA设计了如此“美好”的愿景,且在QUAD内得到了积极响应,但IPMDA能否持续顺利运行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其中,并不取决于美国政府。
对美国政府而言,IPMDA的参与者自然越多越好,中国周边的参与者越多则更好,因为它可以服务于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为此,一方面,2022年,拜登政府多批次派出官员,先后访问了东南亚的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中国的周边“开足马力”,不断游说、推销IPMDA;另一方面,美国海岸警卫队正广泛推广应用无人系统(UxS),包括无人驾驶的空中、水面和水下飞行器,以及无人驾驶系统,以扩大海域感知范围与能力,用高科技手段吸引更多国家的关注或参与1。如果东南亚国家加入其中且被加以利用,或朝向军事化的方向发展,将明显削弱东盟在安全事务上的主导地位,因而实际上,美国企图围堵中国的地缘政治意图也挤压了东盟的战略选择空间2。
目前为止,南海周边国家针对IPMDA表现出3种立场不一的选择。其一是菲律宾、文莱和泰国等国认为IPMDA作用积极,表示将通过进一步对接沟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考虑加入。然而,即便出于这一考虑,这些国家也绝无美国所希望的成为其对抗其他国家的工具的意图,而是希望IPMDA有利于本国的海洋综合治理,提升自身应对海洋自然灾害的能力。例如,2023年新年之后,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成为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外国领导人,在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中,明确将重启海上油气资源联合开发。可见,在相关海洋议题上,菲律宾选择的是与中国开展合作而不是对抗3。
其二是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的态度比较谨慎,对IPMDA心存戒备和担忧,未明确表态要加入。中共二十大闭幕后,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便来华访问,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事件也成为2022年越南的“十大事件”之一,且僅次于“经济高速发展”,排在第2位;马来西亚新当选的总理安瓦尔也表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关系至关重要,将加强与中国的关系4。2023年3月,安瓦尔实现了任内的首次访华。
其三是印度尼西亚等国,始终对IPMDA持十分消极的态度,甚至表示不愿意卷入“印太”地区复杂地缘政治利益5。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也是2023年东盟轮值主席国,在推进多边主义及东盟中心地位方面不遗余力,是不大可能“选边站队”的。
四、“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的前景
笔者认为,IPMDA的未来前景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如果QUAD继续高举“打击IUU”的大旗,那么,针对其他存在IUU现象的国家该如何行动决定着其前景。例如,2017年10月,欧盟就首次向越南发出黄牌警告,原因是欧盟委员会认为越南在打击IUU方面做得不够1。一旦美国在这一问题上推行“双重标准”,其公信力将注定受到质疑,并影响这一倡议的实质推进。
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日等国刻意要将IPMDA打造成对抗其他国家的工具的意图终将会暴露,到那时,还会有多少国家积极响应这一倡议?澳大利亚驻日本前大使约翰·梅纳杜(John Menadu)在澳大利亚媒体发文认为,美国所要做的是希望其他国家遵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基本确定并嵌于联合国各机构的“基于规则的秩序”,根本不承认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的合法权益。因此,作为美国的盟友,最危险的是被(美国)牵着鼻子拖入一场与中国的战争之中2。面对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当前各国主流选择是对冲策略34。
第三,美国到底能够拿出多少经费来推进IPMDA的落实是其能够在多大范围内实行其计划的关键。如上文所述,2023年,全球经济都不景气,美国自掏腰包或指望其他国家共同分担责任来全面推动IPMDA都不现实。这让人联想到拜登政府曾推出的所谓“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即B3W)计划最终“胎死腹中”的结局。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所谓替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多边资助计划,意在与“一带一路”倡议相抗衡5。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QUAD成員出于各自的考虑积极参与其中,IPMDA也因而成为QUAD框架下少有的实质性的合作内容,但要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更加广泛针对中国的“涉海统一阵线”并不现实。
五、中国应对“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的对策
上文分析了IPMDA对中国及地区安全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与冲击。中国可以积极应对,将其负面影响降至最小,其中的重点依然是东盟。
(一)后疫情时代注重与东盟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所确定的优先方向,东南亚地区又是这一优先中的优先。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双边经贸额不降反升,2021年首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诠释着真正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6。2023年1月8日,在中国出入境防疫政策调整之后,相较于美日等国对中国公民入境所采取的种种歧视性政策,东南亚各国普遍敞开国门欢迎中国游客,泰国副总理兼卫生部长阿努廷(Anutin Charnvirakul)更是来到机场欢迎中国游客的到来7。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可在提质升级双边经贸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人员往来,不断强化双边战略互信。其次,在推进“智慧海洋”“透明海洋”的基础上与东盟国家共建蓝色伙伴关系,共同保护好人类拥有的海洋资源,如成立中国与东盟海洋发展可持续双边委员会,在海洋治理方面再迈出关键一步。最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智库在交流对话时应将IPMDA对地区和平稳定造成的威胁列入其中,提高对其危害性的认知,引起共鸣,共同维护地区安全。
(二)预设海上场景并对渔民进行培训
鉴于美国海岸警卫队已经在国际公海上与中国渔民出现了激烈的对峙,面对这一全新的海上形势,中国各地的渔政部门和海警海监等职能机构有必要未雨绸缪,持续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渔民进行必要的培训,并预设场景,针对类似的对峙进行讲解、推演和演练,意在提高渔民们的应对技巧,特别是面对挑衅时如何保全证据、保护自己。
(三)强化与周边国家的海上安全合作
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虽然存在海洋执法范围的冲突和争议,但是在海洋领域依旧存在很多共同利益点,如海洋环境的保护、打击海上恐怖主义、海难救助及打击海上走私等跨国犯罪等,此类合作还应扩大到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此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已有海上执法合作的尝试,但基于各种原因,其效果并未完全显现。因此,中国应该主动建立更多的多边机制,加强中国在其他国家海上执法力量中的合作性存在,以此削减和对冲美国海岸警卫队对周边国家海洋执法的干预,挤压其空间,使IPMDA无法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
(四)向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IPMDA也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提升海域态势感知能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中国始终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排头兵”,中国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完全可以更普惠的方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系列涉海公共产品,如灾害预防、海洋生态变迁、导航定位、遇险救生及海上通信等信息服务,把南海周边国家的港口、企业、渔政、渔船和人员等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也以此彰显大国担当。
六、结语
美国拜登政府推出的IPMDA倡议,与其同一年度推出的《2022芯片与科技法案》和IPEF等一样,是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围堵的工具。所不同的是,IPMDA拥有冠冕堂皇的借口,就是“打击海上非法捕捞”“涉海人道主义信息共享”等,具有较强的欺骗性。IPMDA推出之后,的确会对中国在渔业、涉海信息安全和周边影响力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以此对付中国的真正目的和意图终究会渐渐暴露,这会使不少国家三思而后行并与其保持距离。虽然在QUAD框架下,IPMDA算是美日印澳4国之间为数不多的实质性合作内容,然而,即便是QUAD4国,各自的目的与做法也不尽相同。澳大利亚执政的工党政府明显有别于上一届莫里森政府,而印度与中国既同是金砖国家成员也同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美国非要用IPMDA将其他国家绑上其“战车”来对付中国,除了极少数国家响应,恐怕不会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一呼百应”的效果。毕竟,美国的全球影响力在不断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22年,美国曾要求沙特阿拉伯增产石油,拜登本人甚至亲自登门游说,但结果是,沙特阿拉伯丝毫不为所动,美国媒体形容称,这不啻是(给拜登的)“一记耳光”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与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共同签署了三方联合声明,决定恢复与这两个国家中断了7年的外交关系。
注:本文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百年未有大变局下的我国发展外部环境研究”(20JZD06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2023300110)。
(责任编辑:颜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