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评述与展望

2023-09-29王长峰岑宇雯李文博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3年6期
关键词: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创新绩效

王长峰 岑宇雯 李文博

摘 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不断涌现,但文献涉及领域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分析。运用文献计量分析和定性评述相结合的方法,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对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研究概况、研究热点和演进脉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2000-2021年的134篇文献为样本,全面考察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前因、后果和调节因素,构建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综合分析框架,系统揭示知识转移过程中负面效应形成机制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即企业如果能够在知识转移前确保良好的始发状态,在转移过程中巧妙地避开衍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在转移后对负面效应进行积极引导,能更好地提升知识转移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文献计量法;知识管理;创新绩效

DOI:10.6049/kjjbydc.2022040608

中图分类号:F2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3)06-0151-10

0 引言

已有研究发现知识转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企业以及其它组织的创新发展都离不开跨组织知识转移。然而,知识转移同时也伴随着风险,例如企业知识转移时易发生关键敏感知识溢出或泄露现象[1-2]。企业知识转移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受到管理领域学者们的关注。这不仅体现在知识交换与流动过程中易造成知识浪费,还对转移双方创新绩效和核心竞争力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企业如何引导良性知识转移与防范知识转移风险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理论界和实践界都需要高度重视这一复杂现象背后的机理。

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是指企业由于知识转移前、中、后阶段的一系列可能的失误,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受损以及企业绩效下降的负面影响集合体。当前的主流研究重点关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知识隐藏[3-5]和知识泄露[6-7],分析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产生的临界点[8]。例如赵炎等[8]提出地理距离过度邻近反而会使得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知识溢出加剧,对转移绩效和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迄今为止,关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日益丰富,但对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认识仍然是混乱和碎片化的,尚未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框架,导致无法深入系统地理解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从整体上分析,大部分研究认为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是知识转移的某种不利后果,将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作为独立整体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9]。这种混乱和碎片化现象不仅限制了该领域研究对一般知识转移理论发展的可能贡献,而且削弱了这些研究对企业知识转移治理实践的指导价值,使理论进步与实践创新无法有效融合。

20多年来,管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分析的重要性[1,10],但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负面效应的整体理解仍然有限。基于此,本文通过软件计量与聚焦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性文献回顾尝试解决以下问题: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有哪些具体表现?哪些因素或行为会激发或阻碍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面效应会带来哪些损害?这个影响过程中的调节变量有哪些?作用机制是什么?在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将提出预防和缓解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策略。

本文的研究目的如下:①运用一种较为新颖的文献综述方法,对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关键词聚类分析以及时间线趋势分析,深度剖析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研究热点;②通过对代表性文献样本的深入挖掘,识别和整合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主要表现;③将样本文献中影响企业知识转移負面效应的前因与知识转移的调节因素进行整合,梳理事前调节变量;④分析主要负面表现的后果和显化负面效应的调节因素,即事后调节因素;⑤构建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综合性理论框架,系统揭示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负面效应形成机制和治理方式。同时,提出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双向调节因素、调节变量作用时机和负面效应的积极面。

1 概念基础、样本与研究边界

1.1 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定义

通过词汇列表、概念性文章和知识转移背景下负面效应文献回顾的对比分析,发现已有文献中的负面效应并没有形成一个明晰的特定概念。例如Reus等[11]从企业并购角度认为负面效应是指知识转移会破坏企业权力结构,并可能引发冲突或权力斗争,从而降低企业绩效;而Salsali等[12]则把负面效应定义为被转移的知识无法被接收方应用于实践;Burg等[2]提出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如知识转移不连续或意外中断等),使得知识转移过程中企业核心知识或技能泄露,从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损害以及企业绩效降低的结果。本文借鉴Burg等[2]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转移负面效应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范围扩充和明晰,将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定义为企业由于知识转移前、中、后阶段的一系列可能失误,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受损以及企业绩效下降的负面影响集合体[13]

在梳理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定义的过程中发现,关于负面效应的描述大多总结为知识转移过程中机会主义或冲突带来的不利后果[11]。实际中,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有多种不同描述,涵盖从知识泄露到绩效降低等多个方面。这些不同描述不仅反映出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会产生多样性结果,而且促使学者们开始关注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文献的系统梳理。

1.2 文献收集方法与研究边界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本文分别选取时间跨度为2000-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的已有文献。具体检索步骤如下:英文文献通过Web of Science核心文献集专业检索TS="knowledge hidden"OR"knowledge loss"OR"knowledge leaked"OR"knowledge accumulation"OR"knowledge spillover"OR"knowledge transfer ride"OR"knowledge transfer and opportunism"OR"knowledge transfer and conflict"获取初步文献范围。在此基础上,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会议征稿等不适用或不相关条目,最终得到英文文献1 079篇。同时,中文文献通过中国知网专业检索“SU=知识隐藏+知识流失+知识泄露+知识堆积+知识外溢+知识转移*机会主义+知识转移*冲突+知识转移*搭便车”得到初步文献范围,采用英文文献类似筛选方法得到中文文献441篇。此外,进一步搜索“知识共享”“知识流通”等多样化表述下负面效应的相关文献。在确保样本全面性和准确性基础上,通过文献筛选尽可能降低软件自身局限性对结果的影响。

2 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文献梳理

2.1 发文量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可视化分析发现,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见图1。具体特征如下:自2000年开始,部分学者逐渐注意到知识转移负面效应;2007—2013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此阶段发表量占全部文献总量的28.5%,特别是国外研究发文量增长迅速;2013—2021年,中文文献数量起伏波动,2014年逐渐回升;相比之下,英文文献数量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以上数据表明国内研究起步较早,但自2018年国外发文量反超国内以来,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中文研究发展缓慢,中外差距逐年拉大。

2.2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文献的核心,反映了该文献主要内容,本文以关键词共现图谱反映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主题。具体过程如下:首先,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提取277个中文关键词以及607个;其次,将关键词进行整理与合并,删除范围过于宽泛的词汇,最终得到175个中文关键词和600个作为研究对象;最后,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图3所示。

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国内研究主题突出,但节点数量、连线数量较少。这表明国内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间的关联性较弱,且着眼点不多,总体上具有一定局限性,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基于计量分析结果,本文整理了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排名前5位的中以及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具体见表1。经对比分析国内外热点词汇,发现两者均对知识外溢、知识溢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看,国内相关研究的关键词表述相近,研究整体发展缓慢;而国外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更为宽泛,自2009年开始研究整体不断发展。

2.3 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

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关键词聚类,获得聚类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这两个指标分别反映聚类图谱的显著性和同质性。Q>0.3,表示聚类划分的结构显著;S>0.5,则表示聚类合理。本文对国内外文献分别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对前六类关键词聚类名称、轮廓值以及主要关键词进行汇总,具体见表2。其中,中文聚类的Q值为0.743 5,S值为0.935 4;英文聚类的Q值为0.874 3,S值为0.944 1,说明聚类结果合理有效。从轮廓值来看,数值越接近1,则表明聚类内关键词的相似度越高。中文聚类相较于英文,整体轮廓值更高,表明中文研究主题更加聚焦。

2.4 研究热点总结

(1)国内研究热点。中国情境在企业管理方面具體表现在文化习俗和组织结构两个方面。在文化习俗方面,中国情境下的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14],且企业评级体系清晰,属于高权利距离的组织结构。领导层的权力距离会影响他们对待下属的态度[15],而员工层的权力距离决定了他们如何感知和面对领导[16]。因此,当员工感知较高的权力距离时,更容易产生情绪衰竭[17],会主动避免与他人交流,导致工作自主性下降。而企业成员的个人主义观点越强烈,将导致企业内部竞争越激烈。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中国情境下企业成员更关注自身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培养,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层级分明的等级制度。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采取知识隐藏、知识囤积、机会主义等知识转移破坏行为,导致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发生。

(2)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类型。依据梳理内容和VOSviewer软件分析,将8种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类型及概念特征进行整理,如表3所示。

根据以上研究热点,可以发现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逐步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内容。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的宏观分析,能够识别出发文量较高的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类型,但仍存在部分已逐渐显露却未发展成熟的负面效应类型无法自主识别,需要对关键词进行手动筛选。例如,知识囤积、搭便车等。此外,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是以相关领域文献为研究基础,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发展现状和演化进程进行系统梳理,但缺乏对未来企业发展规划的针对性分析和可行性建议。

3 文献聚焦内容分析

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宏观分析得出8种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类型的基础上,为了弥补文献计量软件的不足,聚焦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代表性文献,提出涵盖企业知识转移前因—事前调节—后果—事后调节的理论框架,本文将挖掘各类型具体含义以及影响因素,提出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可行性建议。

3.1 手动检索方法

在手动检索文献样本的过程中,通过跨研究领域期刊列表搜索以及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搜索词的饱和程度检验来保证文献内容全面性。

首先,确定涉及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的顶级和权威高水平期刊目录。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将期刊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的《管理科学重要学术期刊表》,二是与知识转移和创新绩效密切相关的专业期刊。基于Web of Science英文数据库,本文参考Hallgren等[21]的做法,将主要期刊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管理学领域公认的国内国际顶级期刊;第二类是知识转移领域发文量较多的高质量期刊。其次,本文基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已有评论、概念和实证文章建立搜索词列表,旨在初步解决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概念模糊问题。最后,在初始样本的基础上,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手动筛选和排除,以保证文献与本文界定的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密切相关。

3.2 期刊分布

本文主要依据两个标准进行文章筛选:①文章内容主体聚焦于知识转移;②虽然涉及负面效应研究(整体或局部),但是剔除与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关联度不高以及质量不高的文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两个排除:第一,在浏览文章的基础上,相同作者且主要内容重复的文献只保留一篇,其余文献排除;第二,检索文献内容,文章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不是讨论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文献被排除。最终,以筛选得到的57篇中文文献和77篇英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总计134篇。

3.3 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前因、后果与调节因素

根据Oliveira & Lumineau[13]提出的分析层次框架,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不同方面间的联系进行总结,具体如表4所示。

(1)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前因。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系统梳理,本文发现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前因首先涉及行业环境层面。具体内容包括行业网络结构、关系、认知和基于行业环境的社会聚合程度等[22-23]。同时,一些研究也报告了行业内社会文化差异因素[24]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影响。例如, Reus & Lamont[25]提出,国家文化距离不仅阻碍知识资源转移过程中知识吸收理解、整理融合能力的发展,且制约收购方与被收购方之间的沟通,从而间接对收购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层面的研究发现,接收方和发送方企业的规模、年龄、分权程度、吸收或发送能力、合作关系质量等会对知识转移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Burg等[2]提出,质量不佳的关系或冲突会成为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前因。也有研究发现,文化差异和产业距离[8]对跨国并购知识转移绩效具有负面影响[26]

知识层面的前因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隐性、粘性[27]、复杂性、因果模糊性[28,29]、不確定性、多样性以及知识势差[30]等方面。例如知识粘滞性会降低新旧知识整合效率,导致新产品无法顺利研发,对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王毅,2005);康鑫等[30]则认为,在知识势差较低的条件下,知识隐匿现象会更加频繁。

在合作伙伴层面,主要涉及转移双方知识背景相似性对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影响[22,31]。研究发现,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相似性不高时,知识转移过程中会遭遇更大障碍。另外,合作伙伴之间的竞争性和信任程度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对企业知识转移产生负面影响[28,31]。例如,Wijk等[28]研究发现,信任虽然能够促进组织知识转移,帮助合作伙伴理解外部新知识,但高水平的信任也可能产生集体盲目性,抑制知识交换和组合。

(2)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事前调节因素。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事前调节因素的文献不断增多,但仍较为零散。已有研究发现,行业环境层面的情境因素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前因与后果关系具有一定调节作用[28]。还有研究表明,行业环境的动荡程度也会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产生一定调节作用[32]。如果企业所处的外部行业环境动荡加剧,企业知识转移的整体绩效会随之下降。

企业层面的事前调节因素主要涉及战略、资源、能力柔性3个方面[33]。张红兵[33]发现,资源柔性会引发组织惰性和资源刚性化,从而弱化企业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意愿。此外,知识层面的研究是主要的事前调节因素[34]。杨治和刘雯雯[7]提出知识分割的概念,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进行有效分割,降低转移过程中的泄露风险。

合作伙伴层面事前调节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团队网络密度对双方知识转移意愿及结果的影响方面[35]。网络密度对转移双方企业的知识转移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通过提高知识转移效果降低知识转移负面效应。良好的沟通也会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产生缓解作用(龚毅等,200)。

与前因研究类似,对事前调节变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和合作伙伴层面。例如,输出方可以通过提高知识隐藏率降低核心知识泄露风险;知识相关性对因文化距离产生的负面效应有一定缓解作用[34];转移双方意愿有利于促进知识转移发生,降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

(3)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后果。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会影响企业创新发展,从企业、知识以及合作伙伴3个层面造成不利影响。企业层面的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以及整体创新绩效下降。另外,企业层面的负面效应还包括转移过程中的收入成本损失,例如Ritala等[37]发现转移过程中的知识泄露负面效应会造成企业收入损失、声誉受损、额外成本增加等不利影响,进而降低企业整体创新绩效。

知识层面的负面效应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知识转移效率方面[38-39]。例如,龚毅和谢恩[39]提出联盟成员间的管理差异与双方对正式控制的依赖性,会导致企业知识转移效率下降;Kang等[38]也提出高度编码的知识在转移过程中会更快速且高效,而隐性知识的转移效率较低且不易转移,会降低知识转移的整体有效性并产生不良后果。

除知识层面的负面效应影响外,合作伙伴层面的作用后果也受到较多关注。主要包括并购方的收购绩效降低以及团队成员创新能力下降、生存能力下降、未来回报负增长等方面[3,25,34]。此类负面效应的影响后果因素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合作过程中[3]

本文发现围绕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后果因素的研究中,知识层面的文献数量有限。除了上述的知识有效利用率下降外,其它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层面的创新绩效和团队创新能力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带来的不利后果,但合理且适度的负面效应表现有时也会产生一定有利影响[40]。因此企业需要合理权衡,并采取与自身相适应的理性知识隐藏策略。

(4)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事后调节。部分研究表明,正式和非正式的调节因素有助于缓解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从企业层面来看,已有研究考察了具体的解决策略[41]。策略内容主要集中在正式控制和契约控制两个方面,目的是减少知识外泄与冲突的负面效应。例如,刁丽琳和朱桂龙[41]提出契约协调机制会促进联盟组织成员间显性知识转移,但对隐性知识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

与此同时,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事后调节因素还包括知识溢出[19,42]。此方面研究涉及正反两方面的调节效应,例如方伟等[42]提出同行业或相似行业间的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实现技术追赶,从而缩小企业间差距。而刘满凤和唐厚兴[19]则认为知识溢出对知识分布的影响受到组织初始知识存量和交互阈值条件的限制,造成组织知识吸收过程产生知识同化、异化的不良情况。具体地说,知识溢出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组织趋于同化,降低竞争优势,导致知识转移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4 综合与探索:理论框架与未来研究方向

上述分析表明,在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相关文献中,学者们从前因、后果以及调节因素3个方面对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一个关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以便从现有文献中总结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认知。由于该理论框架建立在对现有文献分析和整合的基础上,某些部分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1 理论框架

通过构建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综合性理论框架,可以更完整、更系统和更全面地认识负面效应形成机制及治理方式,如图4所示。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前因主要包括行业环境、企业、知识以及合作伙伴4个层面。其中,知识的模糊性、异质性、隐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等均会对知识转移造成阻碍,不仅会提高知识转移难度,而且可能加大企业知识转移成本、降低企业创新绩效。知识转移双方的组织特征(如企业规模、文化差异、吸收能力等)会影响知识共享进度、知识隐藏率以及知识吸收转化程度。另外,网络结构、关系、认知维度以及社会聚合程度等也会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产生影响。例如,网络密度越大,表明双方联系越频繁,进而越有利于促进并控制知识转移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知识转移负面效应。

本理论框架中还引入环境动荡性、双方知识背景相似性、信任以及情境因素作为事前调节变量。当企业外部环境动荡性加剧时,对知识的投资会降低知识转移绩效,甚至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而当双方企业知识背景、文化差异较大时,易导致知识转移受限或被转移知识无法被充分吸收和利用,造成知识外溢和堆积浪费。这不仅会增加知识转移成本,而且会降低企业整体绩效。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强有力的信任机制,有效减少机会主义和知识泄露行为发生,促进沟通与交流。关于情境因素方面,主要涉及组织支持、同事行为、工作任务3个方面,对与知识转移绩效相关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起调节作用。

同样,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还受到事后调节变量的影响,主要包括知识溢出和控制机制等。行业内适度的知识溢出不仅会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而且可以缓解由于知识堆积或知识无法吸收利用而产生的危害。但过度的知识溢出会使得企业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外泄,降低知识转移绩效,同时对企业的竞争优势造成稀释。而企业内部的契约控制、合同约束等可以有效降低知识转移风险,并在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出现后,通过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或其它应急补救手段,降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损害。

在上述3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下,知识转移过程中负面消极影响会出现加剧或降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主要8种类型,但最终均会降低企业创新绩效,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带来危害。

4.2 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系统總结了企业知识转移的负面效应,可为将来深入研究企业知识转移提供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研究方向:表现特征、显现速度与作用时间、负面效应的积极面以及对管理实践的影响。

(1)表现特征。一是未来研究应该关注知识转移合法性和道德问题,以及缺乏合法性和道德问题通常会带来哪些知识转移困境。虽然部分企业知识转移的负面做法是不道德的,但却可能是合法的,反之亦然。例如知识转移中的“搭便车”行为。二是未来应重点关注部分影响因素的双向调节作用。如组织关系强度能够有效提高组织对外部知识的整合能力,但仅对既有知识转移产生正向作用,而对创新性知识转移产生负向作用。组织的能力柔性有利于知识转移,提高创新绩效,但组织的资源柔性却会抑制知识转移发生[33]

(2)显现速度和作用时间。一是企业对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感知以及负面效应的显现速度。例如,一些机会主义行为会在供应商出售有缺陷的部件时迅速表现出来,而其它机会主义行为则需在交易过程中或其它后续过程中逐步显现。二是调节变量的作用时机。基于部分研究[41],本文发现若负面效应出现在知识转移过程中,表现为知识外溢或丢失,信任不仅不会降低其负面影响程度,反而会加快知识转移速度,造成更大损失。若负面效应发生在知识转移后,则强大的信任机制将有助于缓解负面效应的影响。

(3)负面效应的积极面。根据传统定义,关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主流研究主要强调负面效应的消极方面。然而,直接或间接的负面效应不仅产生经验成本,而且适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以及远景计划。负面效应的实践经验可能促使企业将运营管理和战略活动联系起来,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成功概率。未来研究应基于利益受损者和非法获利者在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经历,提出企业运营管理与战略计划相结合的调整策略。

(4)对管理实践的影响。本文为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潜在受害者和潜在非法获利者,提供了预防、缓解负面效应的企业知识转移管理策略。相关领域学者可以进一步深入探索,企业是否可以通过投资筛选潜在的商业合作伙伴,投入资源发展当前合作伙伴关系,制定政策、程序、行为准则和培训计划等方式降低知识转移的负面效应。

关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缓解策略,管理者可以鼓励员工揭发正在发生的个人或组织知识转移负面行为,防止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扩散,并缓解其对合伙人和组织的负面影响。此外,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内外部沟通干预策略,将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5 结论

企业创新发展越来越离不开知识转移和吸收,而知识转移风险也不言而喻。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总结概述,推动并引导企业知识转移过程,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效应发生,提升企业经营和创新绩效。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跨管理领域发表的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相关文献,但由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文献分布比较零散,整合难度较大,覆盖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在确定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主要表现后,具体梳理了它的前因、后果,以及根植于多层分析的事前和事后调节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在发展趋势上,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呈现出慢启动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但国内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仍较低。第二,在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内涵方面,本文在已有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是企业由于知识转移前、中、后阶段的一系列可能的失误,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受损以及企业绩效下降的负面影响集合体。第三,本文系统梳理了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内在作用机理,总结了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前因变量、后果变量和调节变量。不仅讨论了旨在解决当前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问题的研究步骤,而且提出了研究理论框架和未来研究议程,以推进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进一步研究。如果缺乏关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的生成性知识,对知识转移的理解将是不完整的[13],希望未来有更多学者致力于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研究。最后,面对企业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可以通过2条途径进行预防和限制。第一是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对知识转移双方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与约束,以保护知识输出方的知识产权,促进知识输出和接受双方进行合理匹配,使知识得以更好地吸收利用,同时,对弱势企业进行扶持和帮助。第二是企业的自我控制。企业领导者一方面应积极利用知识转移,创新发展优势,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知识转移风险和挑战。在知识转移前详细设计合同条款,转移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转移后进行充分有效地吸收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转移优势,遏制知识转移风险。

参考文献:

[1] CONNELLY C E, ZWEIG D, WEBSTER J, et al. Knowledge hiding in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12, 33(1): 64-88.

[2] BURG E V, BERENDS H, RAAIJ E M V. Framing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a process stud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the aircraft indust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4, 51(3): 349-378.

[3] FONG P S W, MEN C, LUO J, et al. Knowledge hiding and team creativity:the contingent role of task interdependence[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8, 56(2): 329-343.

[4] SINGH S K. Territoriality, task performance, and workplace deviance: empirical evidence on role of knowledge hid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9, 97: 10-19.

[5] 郭夢瑶, 张丽华, 朱嫣婷. 领地性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以知识隐藏和不信任为连续中介[J]. 经济管理, 2020, 42(5): 88-102.

[6] MARTINKENAITE I.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transfer: emerging themes and openings for further research[J]. Balt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1, 6(1): 53-70.

[7] 杨治, 刘雯雯. 企业研发外包中知识泄露风险的案例研究[J]. 管理学报, 2015, 12(8): 1109-1117.

[8] 赵炎, 王琦, 郑向杰. 网络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J]. 科研管理, 2016, 37(1): 128-136.

[9] BATTISTELLA C, TONI A F D, PILLON R. Inter-organisational technology knowledge transfer:a framework from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16, 41(5): 1195-1234.

[10] REUS T H, LAMONT B T, ELLIS K M. A darker side of knowledge transfer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37(5): 932-944.

[11] SALSALI M, CHERAGHI M A, AHMADI F.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fluencing knowledge transfer into practice in Iranian nursing context: a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Practice, 2009, 15(5): 426-436.

[12] OLIVEIRA N, LUMINEAU F. The dark side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 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9, 45(1): 231-261.

[13] FU J, RUTHERFORD C. Mitigation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al risk caused by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0, 21(2): 251-270.

[14] COLE M S, CARTER M Z, ZHANG Z. Leader-team congruence in power distance values and team effectiveness: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cedural justice climate[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13, 98(6): 962-973.

[15] KIRKMAN B L, CHEN G, FARH J L,et al. Individual power distance orientation and follower reactions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a cross-level, cross-cultural examin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9, 52(4): 744-764.

[16] 刘海洋, 刘圣明, 王辉, 等. 领导与下属权力距离一致性对下属工作绩效的影响及其机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6, 19(5): 55-65.

[17] LIU Y, LI Y, SHI L H, et 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buyer-supplier relationships: the role of transactional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mechanis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7, 78(9): 285-293.

[18] 高霞, 其格其, 高群婷. 知識转移效果的结构性指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 39(5): 89-99.

[19] 刘满凤, 唐厚兴. 知识溢出吸收模型与仿真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 32(9): 74-8.

[20] HALLGREN M, ROULEAU L, ROND M.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how extreme context research matters for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8, 12(1): 111-153.

[21] VILLASALERO M. Signaling, spillover and learning effects of knowledge flows on division performance within related diversified firms[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13, 17(6): 928-942.

[22] SHI G, MA Z, FENG J, et al.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 on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y innovation network: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firms[J].PLOS ONE,2020,15(5):e0232658.

[23] XI Y J, WANG X Y, ZHU Y X.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cross-border M&As: the mediating role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from a routine-based view[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2020, 24(4): 841-860.

[24] REUS T H, LAMONT B T.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cultural distance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9, 40(8): 1298-1316.

[25] VAARA E, SARALA R, STAHL G K, et al. The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na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social conflict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12, 49(1): 1-27.

[26] TSANG E W K. Transferring knowledge to acquisition joint ventures: an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perspective[J]. Management Learning, 2015, 39(1): 5-20.

[27] WIJK R V, JANSEN J J P, LYLES M A. 組织间和组织内知识转移:对其前因后果的元分析及评估[J]. 管理世界, 2012, 4(13): 159-168, 185.

[28] 康鑫, 赵丹妮. 知识势差、知识隐匿与知识进化:组织惰性的调节作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6): 122-130.

[29] 张毅, 张子刚. 企业网络学习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 18(3): 22-28,73.

[30] LAMONT B T, KING D R, MASLACH D J, et al. Integration capacity and knowledge‐base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J]. R&D Management, 2019, 49(1): 103-114.

[31] 张红兵. 技术联盟知识转移有效性的差异来源研究——学习和战略柔性的视角[J]. 科学学研究, 2013, 31(11): 1687-1796.

[32] LAMONT B T, KING D R, MASLACH D J, et al. Integration capacity and knowledge‐base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J]. R&D Management, 2019, 49(1): 103-114.

[33] WEI J, ZHENG W, ZHANG M. Social capital and knowledge transfer: a multi-level analysis[J]. Human Relations, 2011, 64(11): 1401-1423.

[34] RITALA P, OLANDER H, MICHAILOVA S, et al. Kno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leaking and relativ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study[J]. Technovation, 2015, 35: 22-31.

[35] KANG J, RHEE M, KANG K H. Revisiting knowledge transfer: effects of knowledge characteristics on organizational effort for knowledge transfer[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0, 37(12): 8155-8160.

[36] TSANG E W K. Transferring knowledge to acquisition joint ventures: an organizational unlearning perspective[J]. Management Learning, 2015, 39(1): 5-20.

[37] 赵红丹, 刘微微. 知识隐藏: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 42(5): 121-137.

[38] 赵红丹, 刘微微. 知识隐藏: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0, 42(5): 121-137.

[39] 方伟, 杨眉.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知识溢出对企业技术追赶的影响[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 37(9): 87-95.

(责任编辑:胡俊健)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Firm Knowledge Transfer

Wang Changfeng, Cen Yuwen, Li Wenb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0, China)

Abstract:Knowledge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resource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R&D performance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Despite the fact that most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positive impa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persists. With the deepening of practice, firms gradually find that knowledge transfer sometimes not only fails to bring the expected benefits, but also becomes a burden to organizational costs. At present,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on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has the potential to meaningfully impact managers'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control and practice outcome transformation. However,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emphases of existing studies are scattered. It is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current work to conduc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tant research on negative effects of firm knowledge transfer.

First, the protocol used to collect and synthesize the extant research on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s outlined, including a comprehensive search of CNKI and WOS databases as well as standard screening. Second, there is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findings from the literature reviewed. By Citespace and VOS software, this study makes an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keywords to extract the eight research hotspots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the evolutionary law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s clarified. Third, from 124 literatures from 2000 to 2021, it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cope review, and further reviews the antecedent variables, consequence variables and moderating variables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n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s constructed to systematically reveal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overnance mode of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

The main research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trend, the research 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presents two stages of slow start and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re is still little domestic attention. (2) The connotation of negative effect of knowledge transfer is analyzed based on reviewing the concept of existing litera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negative effect refers to the leakage of core knowledge or skill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due to some reasons (e.g. opportunistic or conflicts). Therefore, it damage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and reduces the effect of firm performance. (3) From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e antecedent variables, consequence variables and moderating variables are summarized. On the one hand, some factors among the four levels of knowledge, industry environment, organization and partners will lead to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adversely affec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organiz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ituational factors, organizational flexibility, knowledge segmentation and other factors in the four levels will adjust the negative effects i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before and after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4)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 there are fewer systematic review papers on the relevant topics;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most of the scholars have adopted a single subjective method. Few research uses macro software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representative sample systems to clarif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transfer. Specifically, the use of a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provides a broader lens to research content that has not been covered by previous reviews.

This paper poses greater challenges for future empirical researchers to note and by providing actionable direction for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around negative effec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d for firms, they should ensure a good start-up state before knowledge transfer and skillfully avoid the negative effects arising from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Through active guidance to firms in this paper,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re improved,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firms are further enhanced after knowledge transfer.

Key Words:Knowledge Transfer; Negative Effects; Bibliometric; Knowledge Management; R&D Performance

猜你喜欢

知识转移负面效应创新绩效
由“奥迪二手车”广告的负面效应谈媒体广告的自律与他律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直播的负面效应与出路
技术选择、二元学习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高职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知识转移方式
高管流动、关系人口学与跨企业战略学习
跨层次视角下项目社会资本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校企合作创新网络信任与知识转移的演化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