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芍六君子汤治疗脾虚肝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2023-09-28刘伟军
钟 冰 刘伟军
(1.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消化血液科,江西 赣州 341600;2.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西 赣州 341600)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病程迁延,典型症状是胃酸、嗳气、胃脘痛等[1]。CAG 尚且无特效的治疗药物,西医一般是应用抑酸、促胃动力、保护胃黏膜以及抗生素药物干预。虽然采取西医治疗对疾病有一定效果,但是长期用药的患者也容易出现耐药问题,不能根治疾病,因此病情反复发作,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中医对胃病的研究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医学将CAG 纳入“胃痞”“胃痛”的范畴,常见证型是脾虚肝郁型,典型表现为胃脘痛、胁肋胀痛或胸闷不舒等,此外还伴大便不畅或稀溏,舌质淡、苔薄。柴芍六君子汤具有健脾平肝、化痰祛风的功效,针对CAG 患者根据疾病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可对疾病症状进行控制[3]。本研究纳入脾虚肝郁型CAG 患者,探讨采取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的效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3 月江西省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脾虚肝郁型CAG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 组,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体如下:观察组30 例,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31~68 岁,平均年龄(45.13±2.26)岁;腺体萎缩程度:轻度13 例,中度14 例,重度3 例。对照组30 例,男19例,女11 例;年龄30~68 岁,平均年龄(44.98±2.28)岁;腺体萎缩程度:轻度13 例,中度13 例,重度4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4]关于CAG 的诊断标准,并且经电子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5]关于脾虚肝郁型CAG 脾虚肝郁型的标准,具体为:胃脘胀满或疼痛,胁肋胀痛或胸闷不舒,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不畅或稀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或细弱。
1.3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年龄均在18 周岁以上;无药物过敏反应;本人均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合并消化道溃疡及肿瘤疾病的患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女性。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深圳高卓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1345,规格0.25 g×20 s),每次0.5 g,每天3~4次;口服胶体果胶铋干混悬剂(湖南华纳大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04,规格150 mg×12 袋),将150 mg 药物混合100 mL 温水,充分混匀后,每天4 次,于三餐前1 h及睡前口服。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给药基础上,加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组方:党参25 g,白术、茯苓、白芍各20 g,柴胡、清半夏、陈皮各12 g,炙甘草10 g。恶心呕吐甚者加生姜、竹茹、赭石各10 g;反酸疼痛甚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各10 g。诸药加500 mL 水煎至300 mL,每日1 剂,分早晚2 次温服,每次150 mL。2 组均持续4周后评估疗效。
1.5 观察指标(1)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中医症状积分进行评价,选择患者共有症状评价,包括胃痛、胃脘胀满、口干苦、反酸嗳气4 个症状,各症状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对应0 分、1 分、2 分、3 分。(2)疗效评价标准。通过中医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疗效指数≥90%;显效:疗效指数为46%~89%;有效:疗效指数为18%~45%;无效:疗效指数<18%。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3)胃肠激素水平。治疗前后均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液4 mL,经3000 r/min(离心半径10 cm)持续离心15 min分离血清,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与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相关检测均是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4)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头晕、失眠。
1.6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x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各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脾虚肝郁型CAG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s,分)
表1 2组脾虚肝郁型CAG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胃痛治疗前1.82±0.45 1.84±0.46 0.238 0.812治疗后0.86±0.111)1.21±0.161)11.981<0.001胃脘胀满治疗前1.78±0.43 1.77±0.42 0.130 0.896治疗后0.91±0.131)1.24±0.191)9.513<0.001口干苦治疗前1.91±0.45 1.93±0.46 0.238 0.812治疗后0.95±0.11)1.27±0.211)8.346<0.001反酸嗳气治疗前2.01±0.41 2.03±0.43 0.254 0.799治疗后0.92±0.111)1.22±0.191)8.648<0.001
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P<0.05)。见表2。
表2 2组脾虚肝郁型CAG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血清指标治疗前2 组血清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G-17、PGⅠ、PGⅡ均升高,且观察组G-17、PGⅠ、PG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脾虚肝郁型CAG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 s,ng/L)
表3 2组脾虚肝郁型CAG患者血清指标比较 (± s,ng/L)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 30 G-17治疗前280.14±41.16 279.86±40.89 0.037 0.970 PGⅠ治疗后27.41±4.511)21.42±3.511)9.347<0.001治疗后381.12±37.121)336.25±38.891)6.319<0.001治疗前74.12±8.61 73.96±8.59 0.102 0.919治疗后131.15±15.211)101.15±11.451)14.350<0.001 PGⅡ治疗前13.21±2.51 13.14±2.48 0.154 0.877
2.4 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2/30),低于对照组的10.00%(3/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脾虚肝郁型CAG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CAG 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病因主要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下造成固有腺体的萎缩以及腺体数量减少、胃黏膜变薄及黏膜肌层增厚[7]。CAG 的典型表现是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而这些症状是大多数胃病的共有症状,患者常常会忽视,延误治疗,使得病变进一步加重,甚至还有癌变的可能[8]。目前西医针对CAG 的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给予患者应用阿莫西林与胶体果胶铋,其中阿莫西林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良好抗菌作用;胶体果胶铋则对胃黏膜有良好保护作用,并且也能让上皮细胞在短时间分泌黏液,保护患者胃黏膜,促进胃炎的治愈[9]。但常规西医治疗,长期用药容易引起耐药情况,使得效果不佳。
CAG 归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病机多是情志不畅、饮食积滞、先天禀赋不足、忧思郁结,致脾胃失健,气机郁结于中焦;或情志不畅、抑郁恼怒伤肝,导致肝气郁滞、疏泄不利,甚至伤及脾胃,故肝脾失和、肝郁脾虚是CAG 发病的根本原因[10]。在对脾虚肝郁型CAG 的治疗中,本研究采取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具有补脾益肾、益气生血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白芍具有缓中止痛、养血柔肝的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清半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陈皮具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炙甘草可调和诸药[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各项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各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肝郁型CAG的效果令人满意。
CAG的发生可引起胃肠激素的变化,具体表现为G-17、PGⅠ、PGⅡ的降低。G-17主要由胃窦G 细胞分泌,可促进胃酸分泌以及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及分化,因而CAG 患者胃黏膜萎缩使得G-17 水平明显降低[12]。血清中PGⅠ、PGⅡ水平充分反映了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及功能,CAG 患者因为胃黏膜萎缩以及腺体数量减少,使得胃蛋白酶的合成量也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血清G-17、PGⅠ、PGⅡ水平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采取中医治疗的效果令人满意。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2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的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针对脾虚肝郁型CAG,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患者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同时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