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医术语的理据性及对医学术语教学的启示

2023-09-28马晓婧汪田田赵小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19期
关键词:理据语素义项

马晓婧,汪田田,赵小妹

(蚌埠医学院公共基础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素问·气交变大论》有“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1]。人乃自然之躯,人体的活动随着天地的运动而变化,研究医道需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 中医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融文、史、哲于一体,凝聚着中华民族关于生命、疾病、健康的认识和智慧。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载体,中医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明白中医学使用的语言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理论[2]。然而,由于中医古典文献是由古汉语写成的,所以描述中充满了中国古代文史哲思想, 加之受近代以来传统文化断层与思维方式变化的影响, 当代人去理解中医语言,尤其是大量的中医术语已非易事,更谈不上去体悟天地之气、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域方宜对人的健康所产生的影响。 如何帮助人们学习和理解这门集古雅与科学于一身的语言? 揭示中医语言创造和发展的原因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对其语言形式知其然,还可以知其所以然,领略中医语言的风光。

1 中医术语的理据

在语言的演变进程中,每个诱发或促使其存在、变异和发展的动因(motivation)都是“理据”[3]。 汉语的理据研究由来已久。 以训诂学为主体的古代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义问题, 无论是汉语辞书之祖《尔雅》、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还是我国首部运用声训解释事物命理理据的词源学专著《释名》,都非常注重语言的语义研究。从总体上来说,中国传统语言研究认为语言是有理可据的,正如《释名序》开篇中关于百姓口中“名”与“实”的问题: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4]。现当代中国理据研究在延续古代语言研究传统的基础上,推进了汉语词汇的语源研究,可以说既有传承又有新的发展。 通过回顾国内古今理据研究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对汉语的理据研究历史悠久,且成果卓著,但关于中医术语的理据研究还比较薄弱,对理据的了解难, 且一些中医术语的理据随着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早已淹没于世, 但挖掘隐藏在中医术语背后的本质对中医的认知、 发展和传播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探究中医术语理据的方法

中医术语的理据主要通过语词的词内(声、形、义)和词外理据两部分获得。

2.1 词内理据

2.1.1 拟声理据

顾名思义,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也称作象声词[5]。常见汉语拟声词,如自然界的蛙叫声“呱呱”、水流声“哗啦”等。 中医术语中也存在少量拟声词,如“噫嘻穴”和“阿是穴”就是两个拟声的术语。 为什么这两个穴位被称为“噫嘻穴”和“阿是穴”呢? 这就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成因。 按压“噫嘻穴”,人会发出“噫嘻”的声音。 “阿是穴”,据说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给一个患大腿疼痛的病人治病时, 一连扎了几个穴位都未见效,他便在患者身上到处按掐,当按到某个压痛点时,患者喊道:“啊……是! ”孙思邈在此穴位给患者扎了一针,患者腿疼立即消除,于是便把此穴位定名为“阿是穴”。

2.1.2 拟象理据

拟象理据指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 其形体与字的意义关系密切。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认为汉字属表意文字,字形和意义关联性强[6]。表意文字虽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 多少留下了一点理据性的痕迹。 中医术语拟象理据的探究需要依赖古汉字造字方法和形体结构,如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构成,其中形旁和意义联系密切。例如,中医术语中表示疾病的形声字如“瘟”“疮”“疹”“癣”“疝”“疡” 皆是来源于此。再如“口”这个字,这个字的甲骨文形是口腔的外形,所以从口字旁的字一般都与口腔有关,如“吐”“喘”“喉”“吞”“咳”等皆属此类。

2.1.3 语义理据

探求中医术语理据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认识术语中每一个语素, 了解语素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一部分中医术语的内部形式及词义, 借此可以获得一部分术语的理据, 剩下的理据需要从外部理据等诸多方面进行探究。但即便如此,也离不开对语素义和词义的理解和探究。

(1)认识语素义

从难易区分度上划分, 语素义可以分为生字语素、熟字语素和义项不对等语素三类。

生字语素:汉语的语素通过字来外显,问题是认识不认识这个字或者这个语素, 要认识它们并不困难,我们只需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即可完成。 如中医术语中的“镵针”,如果“镵”是生字词素,那么通过查阅词典或者辞书就可以认识它。通过查阅得知:镵为古代铁质的一种掘土或挖药草的工具,见《抱朴子·外篇·逸民》“何假乎良史,何烦乎镵鼎哉”;针、锥等锐利的铁器, 见《宋书·卷七四·臧质传》“乃作铁床,于其上施铁镵。说文解字注:“(鑱)銳也。从金。毚聲。”由此可知“镵针”为中医针灸中用于治疗的锐利的铁状针,医学典籍《灵枢·九针论》可知该针尖锐突出,形若箭头,主要用于中医针灸浅刺出血。《黄帝内经》列出中医九大针具,九针的形状和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据此也可以得知镵针的大致形状和用途。

熟字语素: 熟字语素包含熟字熟义语素和熟字生义语素,鉴于熟字熟义语素的音、形、义都是为人们所熟知的,此处仅讨论熟字生义语素。如在遇到中医术语中的一些语素时, 人们看起来已经熟知该语素的常用义, 但该词素义还原至该术语中却令人费解, 因为该语素使用的是现在已不用或少用的古僻义。 试看下列术语中语素的古义:“关格”之“关”与“格”,现代词典中给出了“关”的11 个义项,其中常见的如“使开着的物体合拢;倒闭;放在里面不使出来”等,这些意义与“关格”中的“关”都不对应。《伤寒论》中有“关则不得小便”,因此“关”为小便不通的意思。 再如,“病间”,“间(jiàn)”词典中给出了以下几种释义:空隙;隔开,不连接,如间隔、间断;挑拨使人不和,如离间;拔去,除去;偏僻的小路,如“间行”(从小路走)。 在以上所列几个义项中,找不到与“病间”的中的“间”语素相对应的意义。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方言》:“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间。 ”故“间”的意思是病略微好转。 所以在辨析这类熟字生义语素时,仅靠主观臆断是靠不住的,必须查询考证,花费一番工夫。

义项不对等语素: 义项不对等语素为该复合词中的该语素在词典或辞书上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义项。 例如“丹皮”,词典给“丹”列出的义项分别是:红色;依成方制成的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中药;姓。 而这三个义项和“丹皮”里的“丹”义项都不对应,它实际指的是牡丹根,“丹皮”即牡丹根之皮。 由此可见,丹皮的首语素“丹”,并未采用词典上列出的义项,而是使用了以“丹”这一语素构成的另外一个词的词义,这时“丹”成了“牡丹”的意义支点。再如“赤游丹”,这里“丹”的义项使用了以“丹”这一语素构成的另外一个词的词义——“丹毒”, 所以赤游丹是初生儿的一种丹毒。 还有“丹田”,指人身脐下三寸处,其来源为道教内丹派修炼精气神的术语,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之说,一般所指易守丹田即为易守下丹田,下丹田内藏如灵丹之精气之田, 故丹田该词义中使用了以“丹” 这一语素构成的另外一个词的词义——“灵丹”。 意义支点语素所表达的并不是自身的语素义,而是另外某个词的词义,故要了解它就比一般语素要难一些,而把意义支点所代表的那个词找出来,便可以还原意义支点,找到该词最初的词义和原形。

上文提到的生字语素, 一般通过工具书都可获得该语素的意义, 即便是熟字生义语素也可以通过求本溯源、探寻古籍等方法获取其语义,揭示内部形式最困难的是由义项不对等的语素构成的中医术语,例如“半夏”并不是半个夏天或者夏天的一半,“半夏”实为一中药名,源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球形白色块茎,药用可做止咳、祛痰、止吐剂。 据此,仍然看不到与“夏”这个词素的关系,实则因其地下块茎成熟于仲夏,故取名半夏。遇到义项不对等语素时,单纯靠意会或主观推断是不可行的,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我们查询古籍、 深入语义和生活中去获得理据。

(2)比喻造词的语法和语义结构

比喻造词也称为相似造词,如A 物在某方面与B 物相似,A 物既可以与B 物相似, 也可与C 物相似,诸如此类,样式繁多。汉字“是用比喻、借代、象征等隐喻性思维将‘世界图式’与物质符号融为一体的文字”[7]。在中医术语这样高度凝练的结构里,词中语素分别代表本体和喻体。找出本喻体的语素代表,以及它们如何构成比喻和构成了怎样的比喻语义关系,才能帮助人们找到这类词的语法和语义结构。例如“牛皮藓”是喻体加本体的后中心结构,意为患有此病的部位皮肤坚厚,如牛颈之皮。 类似的有“鹤膝风”,形容膝关节肿大,如仙鹤之膝。 “鸡爪疯”,人的手指、脚趾痉挛,不能伸展之症,此处用鸡爪痉挛时的样子来形容手或脚趾不能伸展开来的形态。 也有本体加喻体的前中心喻体形式,如“病灶”,说明病变处发炎受破坏, 如火灶一般。 再如术语中本体在词外,词中各语素共同代表喻体的外中心结构,如“狐惑”“壶腹”“奔豚”等。“狐惑”为一种发生在口、眼、生殖器部位的溃疡,因患者常精神错乱,起居不安,犹如受到狐狸迷惑,故名。“壶腹”指人体内管形结构膨大部分,犹如壶腹。 “奔豚”,由肾内寒气上冲或肝火上逆所致,症状为腹部绞痛,有如小猪奔跑,因古时称猪为豚,故得名。通过比喻性的术语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些中医名词。

2.2 词外理据

当语素义、内部形式、词义都明确,但仍然得不出其理据时,就要考虑词外理据。探寻词外理据需要从历史、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

2.2.1 原始理据

原始理据是最初的造词理据, 如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术语造词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医学体系的确定与该民族的哲学密不可分[8]。 中国古代哲学“天人相应”“五行学说”“阴阳学说” 等在中医术语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如“天人相应”“法天则地”等明确地表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相参相应, 体现了把人看作一个整体,与外界环境合成一体的整体观念。“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转化”“阴阳互根”等皆指明阴与阳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五行归类”“相乘”“相侮”“亢害承制”阐述了五行中相生相克的关系。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思想中哲学思想对中医的影响。

再如文化中独特的成语或典故对中医影响甚广。 中医术语“郑声”,该词来源于春秋时期的“郑卫之音”的典故,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郑卫之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而两国流传的以男女之间的爱情和人民的反抗为主要内容的民歌被称作“亡国之音”,中医术语中的“郑声”表示病人时日不多。

2.2.2 民俗理据

民俗理据是后人无法知其源理据时而杜撰出来的故事。例如中药名“杜仲”就不仅有一项民俗理据。这里试举两项: 一是古时名为杜仲的人发现喝了某种树的树皮煎出来的汤汁之后,病痛消除,故将这种树称为杜仲树; 二是古时名为杜仲的纤夫为了帮助纤夫去除腰膝酸痛的病症, 拿着老翁给的树皮上山采药而不幸遇难,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这种树皮命名为“杜仲”。 凡此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中药名数量繁多,如茵陈、刘寄奴、仓术、苏合香等,它们有的来自专业医者,有的来自文人墨客,更有的来自山野村夫,但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3 中医术语的理据性对医学术语教学的启示

如前所述, 中医术语的理据性帮助人们在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回答出“为什么”这一关键问题,直指术语成因和演变规律, 这无疑对医学术语教学产生启发。 把理据运用于医学术语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术语的概念和内涵,还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中医文化。 如何在医学术语教学中对学习者渗透理据性的认知呢?笔者认为方式有三:

首先, 在术语教学中应补充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如中国古代哲学著作等,以增强学习者的文化素养。 在长期的医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中医体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和文化特性,不了解中国文化,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医术语。中医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以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医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为甚。 如在讲授“阴阳”“五行”“元气”学说时,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相关哲学作品,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中的体现。 中医的阴阳概念, 阐明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中得以体现, 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也要从阴阳变化规律着手,所以中医构建了以“生之本,本于阴阳”为生命观的理论体系[9]。“五行”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贤哲对事物进行的分类。中医的五行,即以五行特征去探究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何谓“元气”?《说文解字》说:“元,始也。”中医认为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元气”。 人体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离不开“气”的运作。气分为先天精气、后天精气和肺脏吸入的自然之气,中医中不同名称的“气”:宗气、真气、营气、卫气、津气、脏气、腑气等。 因与天地、四时之气相应,随天地、四时在人体不同部位表现,故可以提早预防和诊断。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内容的引入, 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中医理论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力量,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其次,注重培养和夯实学生语言文字功底。中医术语不仅集中体现了古汉语词义蕴含丰富、 表达形式言简意赅的特点, 而且部分中医术语存在表意模糊现象。如诊断学中的“真脏色”,脏腑之气败露的面色是什么样的面色?再如“骨蒸潮热”,由骨头透出的发热具体是何样的热呢? 这类语言的表达实则是古人对事物外延性不明确的一种模糊表达, 这些模糊语言与中医其他精确语言表达一起, 组成了中医术语的重要特征。除此之外,对于前文提到的义项不对等语素,学习时需要特别留心通假字和音变现象等。首先,通假字为“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10]。 中医术语中通假字如“矢气”,“矢”通“屎”,即粪便。再如“卒中”,卒通“猝”,有突然, 出乎意外的意思,“卒中” 即为我们常说的中风。还有“柴胡”本为“茈胡”,因为“茈”有“柴”和“紫”二音。 “羊角风”,“角”通“厥”,该病最初被称为厥或厥风,得名源于得此病之人症状为晕厥,不省人事,后期厥风便化作角风,实与羊角无关。 再者,注意音变现象。汉字读音的变化可能引起书写形式的变化。例如“鸡眼”——一种脚趾或脚掌经长期摩擦和受压引起的圆锥形角质层增厚症状。 为何称作鸡眼而非鸭眼或者鹅眼呢? 因为鸡眼的音为“ji yan”,音变后连读则为“jian”——趼,原指马蹄掌,后引申为手或脚上因长久摩擦而生硬皮。 也有人认为鸡眼得名因为其形状如鸡的眼睛, 但笔者认为前一个鸡眼的理据较为合理。由此可见,学生不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就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术语的精髓。

再者,要丰富术语教学形式,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 中医术语广泛存在的比喻、拟人、对仗等为术语教学设计趣味性提供了可能性, 因此在术语教学中可以导入部分文学作品阅读和分析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经络中的“奇经八脉”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金庸武侠小说中打通奇经八脉的人物以点燃学生学习经络术语的兴趣。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会发现金庸在创造中加入了很多中医理论方面的内容,如“蝶谷医仙”胡青牛在救治张无忌时用了灸法,灸的正是奇经八脉。 在阐述三焦功能的时候,中医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而在《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三焦之内的寒毒并未被除去,原因为何? 凡此种种问题都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去探求答案。 引入部分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术语,还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欲望。

4 结束语

本文凭借中医术语词内、词外理据的分类方法,在探寻中医术语理据性的过程中发现中医术语理据性不仅体现在与词内理据性紧密相关的语音、形态、语义方面,还体现在词外理据,如历史、文化、民俗等。 中医术语的理据性可以帮助优化医学术语教学,使学生管窥到浩如烟海的中医文化和华夏文化,深化对医学术语的词汇、语法和语义的理解,真正领略医学术语之美。

猜你喜欢

理据语素义项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