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好问政类电视栏目的几点思考

2023-09-28靳长翔

中国地市报人 2023年8期
关键词:问政舆论监督栏目

靳长翔

从2019年3月开始,以《问政山东》为代表的电视问政栏目,本着“一问到底 狠抓落实”“一诺千金 真抓实干”的节目宗旨,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邀请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走进演播厅,与群众开展面对面交流,就相关政策和问题,公开向社会解疑释惑、做出答复。此类舆论监督类节目很快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市级、县级媒体也陆续开办了电视问政栏目,并相继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党对舆论监督的重视促进了新闻舆论监督节目的发展,电视媒介与舆论的有机结合,对党媒融合发展、舆论引导和监督都极其有利。但也导致出现群众对舆论监督期望过高、节目受地域等多方限制和压力“隔靴搔痒”等等现象和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正确处理好电视监督和舆论引导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电视问政栏目办好,促进舆论监督的常态化、机制化发展,成为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一、电视问政栏目简述

以开办较早、影响较广、监督力度较大、效果较好的《问政山东》为例。从2019年3月开办至今,一直保持周播的频率,每期邀请一个省直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节目开办以来,通过视频暗访、深度报道、现场追问、公开承诺和追踪采访等形式,聚焦和解决了很多的政策性、社会性问题,有力推动了政策落实、作风转变、基层减负等,为各地办好电视问政栏目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该栏目还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写进了工作报告,也为各地政府支持和推动电视问政栏目提供了模板。2019年9月,河北成安县融媒体中心也开办了第一个大型舆论监督节目《成安问政》。至今已经播出30余期,邀请32个县直部门走进录播间,解决了70余类、180余个具体问题,提出了160余件推动工作落实的建议和意见。随着各地相继开办电视问政栏目,这类节目大都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问”与“追”相结合

电视问政的手段主要是视频采访。通过对现场画面和声音的素材收集整理,还原事情真相原委,使相关部门现场做出承诺,使“追”有可依,坚持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的原则。“追”一是现场的追问,二是问后的追踪。根据现场答复和承诺,通过延伸报道的方式,客观呈现事情解决的过程,对事情的解决有所回应。问与追的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强化相关政策的深层解读,推动政策落实,起到积极有效的舆论监督效果。

(二)融合群众参与的方式方法

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监督。电视问政栏目自然少不了群众的参与。在问题线索的征集上,群众可以通过热线电话、网络留言和电子信箱等多种途径提供;也可以在现场提出疑问和建议。对于部门的回答,群众现场表决满意与否。对于事件解决的后续,群众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保持关注。电视问政体现了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公众,成为群众通过新闻媒介积极参政议政,参与社会管理,推进民主进程的一种有效形式。

(三)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有机统一

舆论监督是为了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点,更是为了改进提升工作,凝聚更好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电视问政自然也不例外。各地在开办此栏目中,始终把“改”字贯穿其中。尽管是奔着问题去、盯着难事办,但更加注重“及时解惑,引导心理预期,推动改进工作”。每期的专家点评,也更加激发了部门和群众推进各项工作前进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形成推动社会进步、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正能量,起到了正面宣传的效果。

二、问政栏目存在的问题

电视问政栏目在问题疏导、政策推动和作风提升等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限制,省、市、县级媒体所处地域的不同,栏目运行中的一些变化,使各地问政栏目的质量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批评类的报道减少

电视问政栏目的初衷是打破沉默,批评工作中的不足。这对平时习惯了“好声音”“暖新闻”的部门来说,总是有些不适应。各级媒体平时与同级部门之间经常打交道,猛然拿出一些批评性报道,难免让部门会感觉有些“难堪”。希望公开报道变成内部反映的声音越来越多,各类干扰增加,批评类的报道变成政策咨询,让人感觉监督的力度慢慢减弱。

(二)节目成本的压力

受互联网媒体的冲击,电视媒体近年来的效益一落千丈,特别是市、县级媒体,目前大都举步维艰。问政栏目是纯公益的节目平台,为尽可能实现公平公正,多数没有拉赞助商介入。无论是视频暗访,还是节目录制,都需要足够的人力和财力保障。节目成本造成的压力使节目的发展和创新受限。

(三)监督类报道的重复

受地域因素的影响,省级电视报道的范围较广,选择报道的问题具有突出性特点。市、县级媒体选择的时候往往跟着省级媒体的节拍,特别是县级融媒,在题材选取上,更多参考省市曾报道过的问题,导致一个现象多次报道、重复报道,反而忽略了身边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技术力量、人才素质等媒体间的差异,也使各地问政栏目制作呈现的质量效果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推动栏目的常态化、机制化运作,将节目办得更好。

三、新闻舆论监督及问政栏目的发展建议

电视问政作为近几年新兴的一档新闻舆论监督类节目,它的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都在逐步地探索。电视问政栏目遇到的问题在新闻舆论监督类栏目中也普遍存在。总结先进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经发现的问题,寻找行之有效的策略办好问政栏目,也会为新闻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一)完善法制保障体系,提供社会认识

舆论监督有法律法规的保障,才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舆论监督跟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健全舆论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根本之策。必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管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廉洁政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些都为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了思想指导。只有从业人员有了更有力的法律保障,才能更好地保证舆论监督的力度。

(二)完善政府支撑体系,健全联动机制

为了确保问政栏目及舆论监督类栏目的客观公正性,保障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各级政府对问政栏目及舆论监督类栏目应该加大经费上的保障,并探索建立一套反馈联动的工作机制。问政,还要跟踪问效,问出群众满意的结果。

《问政山东》一体化推进的“全媒体联动问政+政府机关反馈答疑全媒体发布+省直部门全社会公开打分评价监督机制”,就给了很好的参考。《成安问政》和成安县纠风办联合开展的“全媒体线索征集+问题回访明白卡”,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舆论监督与部门联动互动。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得到及时的回馈和妥善处理。

(三)完善业务培训体系,提升从业素质

在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人人都做网络自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需要不断地反省、提高,适应融媒体的需求,打造一支全媒体记者队伍。这就需要各级媒体定期开展党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培训,始终保持新闻队伍“以事实为准绳”的原则性、清正廉洁的纪律性和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的战斗力。

结语:

舆论监督是党一直坚持和倡导的重要而独特的有力武器。新闻舆论监督栏目也是各级媒体不可或缺的节目之一。问政栏目的相继开办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作为媒体搭建的政府部门与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能够及时发现并将基层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推动工作落实。目前,各地媒体建设性的问政中,助推地方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回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媒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担当,使一些多年未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以缓解或解决,政府部门和群众的舆论监督意识大有提升,成为广大群众积极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

俗话说,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随着问政栏目和新闻舆论监督类栏目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对自身的要求也要越来越高。不断丰富节目的形式和风格,更加顺应时代发展,贴近百姓需求,确保舆论监督的科学准确、合法合规,真正用一时的“红红脸 出出汗”换取社会治理工作的改善和全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化解难题的共识,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现,是我们办好问政栏目和舆论监督类栏目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问政舆论监督栏目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关于栏目的要求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