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姚振宗在目录学领域的贡献

2023-09-28洪春花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郑州450044

名作欣赏 2023年15期
关键词:经籍隋书佚文

⊙洪春花[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郑州 450044]

一、姚振宗生平

姚振宗(1843—1906),字海槎、金生,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晚清一位优秀的目录学家,他精通校勘、考证、版本、辑佚之学,并将它们熔铸于一炉用于目录学。姚振宗出身书香门第。其父姚仰云(秋墅)曾于苏北以道员总司江北粮台,雅嗜典籍,搜集颇富,建有“师石山房”藏书楼。姚振宗幼承父教,幼时起即好渎书,好占敏求,博览群籍,留心佚事旧闻。姚振宗云:“先公好聚古册,向时所藏半毁兵燹,嗣复随时购储,阅十余年,而稍有蓄。”其父藏书数万卷,曾在扬州得一狮形奇石,因筑师石山房为藏书处。稍长,尝以筹饷功发两淮运判,负责押运粮饷,因功奖四品衔。曾三试秋闱,皆名落孙山。姚振宗三试秋闱报罢,遂不事举业,隐居读书、著述而终其生。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入绍兴,姚振宗奉两祖母、挈妻室由宁波渡海赴江北,与其父同寓泰州、兴化、扬州等地数年。返回故乡后,姚振宗购得鉴湖陆游读书处快阁遗址,于是藏书处称快阁师(狮)石山房。姚振宗“自居此阁后,聚书日富。其中亦有宋元古本,为世所罕见者”。同治六年(1867),姚振宗奉父命编著自家书目,这是他从事目录学研究著述之发轫。同治八年(1869年),父逝世后,迁回绍兴鉴湖快阁,不求显达,以读书著述为乐,特别是专攻目录学。姚振宗于1906年病逝,临终撰遗训,告诫儿子们丧事从简,“于僧道毫无用处”,“不可转煞做七”,不散讣,不开吊,“一切无谓之事,概行禁绝”。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姚振宗的著作

姚振宗时作时息,光绪七年(1881)方编成《师石山房书目》三十一卷,时姚振宗父亲已去世十多年了。姚振宗自序云:“己卯(1879)夏,读礼家居,乃发先公遗箧,次第拂拭,为之甄录。谨按《四库提要》及诸家书目比互对勘,分别部居,疏其梗概。……取古人绪余,以证存本之同异,大抵见诸前人考证者过半,其无从依据、自为考证者无几焉。”此目著录四部书三千二百七十九种,六万余卷,是近代目录学重要著作之一。郑振铎1941 年初在一封信中说,新年中购得“姚振宗氏之《师石山房目录》(即《读书记》,内容极佳,多半为清儒著作之提要,足补《四库提要》之不备)……立即商之开明书店,已允代为出版。诚一可喜之事也”。此目由郑振铎发现后才流传于世。姚振宗自撰《师石山房书目》后,一发而不可收,博治群籍,编撰成一系列目录学著作。光绪六年(1880)得写本《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和《汲古阁刊书目》,重加厘定而刊行之。光绪七年(1881)取黄丕烈《百宋一廛赋注》,编成《百宋一廛书录》。“自兹以后,更穷研前修之作,次第订补。”光绪八年(1882),陶方琦督学湖北,约姚振宗分纂《湖北通志·艺文志》。其主要目录学专著和辑佚有:《七略佚文》《七略别录佚文》《汉书艺文志条理》《汉书艺文志抬补》《隋书经籍志考证》《三国艺文志》《后汉艺文志》等。上述著述编入《快阁师石山房丛书》。关于曹操著作考节录如下:

(1)魏武自作家传。《魏志·蒋济传》注,臣松之案:“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锋之后。”《广韵·六豪》曹字注:“魏武作《家传》,自云曹叔振锋之后。周武王封母弟振锋于曹,后以国为氏,出谁国、彭城、高平、钜鹿四望。”

(2)魏武帝太公阴谋解三卷。《隋书·经籍志》:“梁又有《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解。”《通志·艺文略》:“《太公阴谋》三卷,魏武帝注。”

(3)魏武帝孙子略解三卷。魏武《自序》有曰:“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逐,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魏志·武纪》注:“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注孙武十三篇,传于世。’唐挂牧注书序曰:‘遗书大略用仁义,使机权,曹公所注解,十不释一。’”《隋书·经籍志》:“《孙子兵法》二卷,吴将孙武撰,魏武帝注,梁三卷。”《日本国见在书目》:“《孙子兵书》三卷,魏武解;《孙子兵书》一卷,魏祖略解。《唐经籍志》《孙子兵法》十三卷,孙武撰,魏武帝注。”《艺文志》:“魏武帝注《孙子》三卷。”《宋史·艺文志》同。晁氏《读书志》曰:“魏武注《孙子》一卷。案《汉·艺文志》,《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魏武所注止十三篇。杜牧以为武书数十万言,魏武削其繁剩,笔其精粹,成此书云。”又曰:“唐奎签注《孙子》,以魏武所解多误;陈啤注《孙子》,以曹公注隐微。”陈氏《书录解题》目:“《汉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为十三篇。”孙星衍刻书序曰:“宋雕本《孙子》三卷,魏武帝注。见《汉·艺文志》者,《孙子》篇卷不止此,然《史记》已称十三篇,则此为完书,篇多者反由汉人辑录。阮孝绪作《七录》时,《孙子》为上中下三卷,见《史记正义》。”此本每篇有卷上中下题识。孙星衍校刊《孙子十家诗注》序曰:“兵家言惟《孙子》十三篇最古,称为兵经,比于六艺。而或秘其书,不肯注以传世,魏武始为之注。云撰为《略解》,谦言解其觕略也。”

(4)魏武帝兵书要论七卷。《隋书·经籍志》:“梁有《兵书接要》别本五卷,又有《兵书要论》七卷,亡。”《日本国见在书目》:“《兵书论要》一卷,魏武帝撰。案《隋志》引《七录》,此二书并在魏武《兵书接要》十卷之次,知皆为魏武书。疑皆是别本。其《要论》七卷,似即《唐志捷要》七卷之异名。”②

姚振宗既殁,其子福厚录副本赠浙江图书馆。1931年,浙江图书馆据稿本排印出版。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也印有此丛书,附陶存煦撰《姚海槎先生年谱》一卷。《汉书艺文志条理》以下五种还收入开明版《二十五史补编》。从此,三代秦汉至隋的学术源流略具。据阳海清编《中国丛书综录补正》记,姚振宗还编有《师石山房丛书》稿四十三种,未获行世,稿藏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所收多为汉唐和宋人著述。”可见姚振宗原先的辑编计划颇为庞大。

三、姚振宗对目录学的贡献

中国传统学术实际上是以经学为主干,囊括所有关于社会的、自然的学问体系和研究活动。晚清时,传统学问仍是研究的主要对象,虽然内部也在变化、发展,但研究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③姚振宗在传统学术的整理研究方面成果非常丰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尤其是目录学领域。

(一)重建目录学的框架结构

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七略佚文》在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参考《汉志》的目录框架,“推寻端绪”,还原接近《别录》《七略》本来面目的文本。姚振宗将《七略》《别录》作为“二书”分别写录,揭示了校雠学、目录学的学科分殊。④姚振宗从对《七略》序言、分类结构、文献著录和叙录四大目录要素的具体还原过程,分析《七略佚文》“依据《汉书·艺文志》移易其体裁”的目录学洞见与疏漏,在目录学意义上揭示了《汉书·艺文志》基于“史志之例”而生成的目录学新范式,重建了目录学的框架结构,从而也改变了传统目录学动称“依刘向故事”的叙事模式。由此,姚振宗《七略佚文》也超越了诸家争胜于所辑条目多寡的辑佚学层次,成为聚焦“体例”的目录学之作。⑤因此,姚振宗《七略佚文》无疑是一部成功之作。⑥

(二)精心撰写提要

姚振宗对私人藏书目录多有建树,所撰家藏书目,凡三十一卷,共收录图书三千二百多种,六万余卷,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本着“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宗旨,遵循《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要求每一本图书考证充分,严格结合现存的不同本子,恰当、方便、准确地撰写提要。

(三)类分图书,且类中分类

编制书目必须熟悉类例,据书立目,类中分类。《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四部分类书目,但《隋志》分类也有编次不当之处,于是姚振宗在《四库全书总目》分类基础上有所突破,依据图书源流与发展需要设立类目。其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对《隋书·经籍志》依据图书的内容、著书的时代先后、图书的文体、综合性等进行分类,吸收了以往目录书的分类成果,采用“类中分类”的编撰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⑦

(四)补史《艺文志》,叙述学术源流和目录学史

补史《艺文志》,共补撰五种。《艺文志》用于专记一朝藏书或著述。《汉书》以后至《隋书》之前和辽金元时期诸正史皆缺艺文。清代补志工作异军突起,蔚然成风,形成补志目录学派。《汉书艺文志拾补》六卷,体例仿照六略分类,编次,计补收图书三百一十七部,三十四种,二百五十八家。且所补之书都一一进行了考证,并加以说明,又辅撰《汉书艺文志条理》八卷。对上古载之名目,后人研究之意见,广搜条录,殆已无遗。尤其是《汉书艺文志条理》体例分明,令读《汉志》者耳目一新。《汉书艺文志拾补》与《汉书艺文志条理》对后人研究《汉书艺文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国志》无艺文志,从《隋志》入手,参照《三国志》纪传、“裴注”、《释文·叙录》及有关类书,勤搜逸目,撰著《三国艺文志》共四卷,依四部计类,设行四十四个类门,共著录文献一千一百二十二部,分魏、蜀、吴三国,再各分经史子集编次。《三国艺文志》的长处包含提要的附注项,包括了书名、作者、存佚、附录、内容几项,比较齐全;吸取了前人的辑佚、考订成果,特别是乾嘉以来的经史考订成果;采用了辑录体的提要方式,案语客观精审,借鉴了前人的经验,外加佛、道二附录,避免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谈等问题,类目的划分更合理。《三国艺文志》存在的不足有:人物时间断限不合理,对文献版本重视不够,材料辨析不足,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做法,史志目录的分类似不可取,“注解太玄类”著作的归属不妥,占梦、相书、相牛经归类不合理,地理类之书归类不可取,对所收部类的顺序应该体现当时的特点,《高士传》当入小说家类,等等。《后汉艺文志》四卷,对凡属后汉著述可考者均收入,根据书之实际情况,增删类目,也仿照四部设立类目,以撰著者卒于献帝逊位之年以前为断,分四部四十二类,附以佛道,凡四十四类,图书一千一百零九部。该书按书立目,于书目后附有作者简介,有的加按,说明自己的见解。其与《三国艺文志》的长处相同,不足之处在于有佛教书籍未入附录,存在“夷夏之分”。⑧

(五)精于考证,做到考订宗源之得失

最能反映他成就的,是其得意之作《隋书经籍志考证》。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是迄今为止研究《隋书·经籍志》最为详尽之作,书首“叙录”部分巧为佳构,可谓引导读者学习和考察《隋书·经籍志》的最佳资料。该书卷帙浩繁,计五十二卷。“—书之书,凡本事可考及命意所在者,靡不著于篇,具或疑或信参半,亦姑过而存之……力据繁冗不切之言,务存简要核实之语。”姚振宗《叙录》采用辑录体式,辅以按语来解释、说明以及评论,借此表达撰者观点和见解,其中针对《隋书经籍志考证》种种学术疑案的处理,足以解惑发蒙,启迪后学。⑨

(六)主张灵活采用不同的目录学方法

著录方面,姚振宗善于使用低格或不同字体著录区别,如《七略别录佚文》中引刘向,而《别录》无佚文可采的,一律低一字写录。《汉书艺文志条理》所有引书,一律低一字写录,附录案语低两字写录。《隋书经籍志考证》中针对《七录》及梁代书目所有图书,一律采用低一字著录,同时对《隋书·经籍志》原来篇目,都使用大字题其纲领,附注亡书也依次以大字罗列在醒目位置。考证方面,适当使用小注和按语,对疑异伪造的地方,准确附上子注或按语,或作解释,或作考证。⑩

①柳和城:《百年书人书楼随笔》,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118页。

② 林久贵、李露:《曹操全集》,崇文书局2019 年版,第321 页。

③刘洪全:《姚振宗与〈隋书·经籍志考证〉》,《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第146页。

④ 傅荣贤、房亮:《姚振宗〈七略别录佚文〉略论》,《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年第3期,第122页。

⑤ 房亮、傅荣贤:《姚振宗〈七略佚文〉对〈七略〉体例的复原及其得失》,《图书情报工作》2022年第8期,第63页。

⑥ 孙振田:《试论姚振宗〈七略佚文〉的误失》,《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第226页。

⑦ 伍媛媛:《试论〈隋书·经籍志〉考证》中的“类中分类”》,《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第2期,第88页。

⑧ 赵嘉:《评姚振宗〈三国艺文志〉及〈后汉艺文志〉》,《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26页。

⑨ 阳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 “叙录”发微》,《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年第3期,第103页。

⑩ 李永鑫:《绍兴通史(第5卷)》,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5页。

猜你喜欢

经籍隋书佚文
《四库全书总目》对《隋书·经籍志》的征引与辨正
彝文经籍《祭龙经·祭彩虹经》中的敬畏自然观研究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四库全书总目》对《国史经籍志》的利用与考订
焦竑集外佚文辑释
焦竑佚文五篇
中国瑶族文化经籍的海外传播及其意义
裴矩《西域图记》研究拾零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