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化文学作品话语体系的生成与传播
——以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媒介文本演化为例

2023-09-28张树锋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山西传媒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名作欣赏 2023年15期
关键词:小二黑赵树理解放区

⊙张树锋[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小说《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有感于“五四”以来新文学脱离群众,而腐朽的封建旧文艺又在深刻毒害大众的现状,对通俗化和大众化文学的一次新的尝试。作品描绘了太行解放区小芹与小二黑争取婚姻自由的爱情故事,潜移默化中提出了移风易俗和反对封建迷信重要性的观念。这部作品在1943年出版,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强烈关注:“小说一出版,立即轰动了晋察冀边区,仅在太行区就很快销售了三四万册,创造了解放区出版的历史记录,继而在各解放区以至全中国,得到了空前众多的读者,特别是农村读者。”《小二黑结婚》对于后来中国现代文学山药蛋派的形成,以及文艺路线的“赵树理方向”的提出具有开创意义。赵树理和山药蛋派其他作家的作品,根植于解放区农村生活,借鉴山西地方方言俚语的表现魅力,吸收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以及戏曲、曲艺等民间文艺养分,力求运用独特的农民审美情趣,立足于农民品位,确立了乡土文化美学风格,从而形成了大众化文学的崭新风貌。

作为大众化文学作品的典型代表,《小二黑结婚》的出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赵树理现象”的标志。在80年间的流转与传播中,这部作品曾经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话剧、歌剧、舞剧、评剧和各种戏曲,同时也被翻译成俄文、法文、日文等不同版本。《小二黑结婚》在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的演化是对中国现代大众化文学作品的话语体系生成的管窥,透过这一典型意义的媒介文本衍变,能够梳理出大众化文学作品在不同媒介场域中传播的基本规律。

一、《小二黑结婚》创作的时代价值

(一)文艺服务的时代命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念指引下,《小二黑结婚》出版于1943年。实际上,赵树理在长期的解放区文学创作和报刊编辑的实践中,早早就确立了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创作思想。1941年冬天,太行山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联举行文艺创作座谈会,赵树理在这次会上就提出了作家要写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作品。

赵树理的视角深入人民大众,从调查采访中了解基层大众的基本需求,所以赵树理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作家”。小说《小二黑结婚》之所以创造解放区出版的记录,赢得全国读者特别是农民读者的青睐,其主要原因就是遵循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小说《小二黑结婚》出版后,又被改编成了多种媒介文本,甚至被翻译成不同的外文在国外流传。这部作品生命力如此旺盛的原因除了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以外,还开创了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文学风貌,代表了文艺作品服务人民大众的方向。

(二)大众化文学作品的重要启示

作为媒介文本的《小二黑结婚》,其话语体系的生成与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都离不开大众化和通俗化这一显著特征。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戏剧作品、美术作品、新媒体作品,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作品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具有显著性传播效果的媒介文本,一般要具有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大众倾向和实践意义。赵树理曾经长期工作生活于太行解放区的一线,对群众中间普遍关心的问题十分熟悉,《小二黑结婚》创作之前,赵树理曾经在解放区主持编辑多类报刊,始终处于媒介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工作一线。这种长期深入群众的习惯让他对群众的需求了如指掌。赵树理曾说自己的小说是“问题小说”,他对此曾经说过:“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小二黑结婚》所反映的问题恰恰就是当时解放区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的问题,其中涉及解放区移风易俗的问题、农村政权与民主建设的问题,通过作品鲜明地提出农村社会反封建这一时代主题。第二,文本风格具有强烈的贴近性。除了鲜明的主题集中反映干部群众关心的舆论热点,具有问题导向以外,作品的大众化特征还表现在其风格与面貌具有贴近性原则。这部作品借用了在民间广泛传播的古代白话小说、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等元素,应用于小说的表达空间中,强调文学作品朴素自然的风貌,提高了媒介文本大众化的传播价值。

二、《小二黑结婚》媒介文本的演化

(一)印刷文本:阅读时代的群众动员

《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在1943年5月写出的一部小说,当时他被安排在解放区搞调查,无意中听说了一个关于封建保守势力和农村恶霸破坏婚姻自由的恶性事件。当时隶属于晋冀鲁豫边区的这一地区早已公布了《婚姻暂行条例》和《妨碍婚姻治罪法》,但是赵树理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解放区还存在着恋爱不自由、封建势力顽固保守、基层组织干部专横等不合理现象。赵树理对这一现状愤懑不已,他决心用文字的力量来反映解放区农村根深蒂固的封建愚昧思想,以及当时基层政权建设的问题。但《小二黑结婚》的出版并非一帆风顺,当时太行新华书店编辑担心这种题材和内容的出现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因为语言风格过于通俗,脱离了文学的神圣形象,甚至也有人认为赵树理的作品并非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后来在彭德怀的肯定下,小说《小二黑结婚》在1943年的9月由太行新华书店正式出版,第一版第一次印了4000册,一经推出很快销售一空。这部作品因为描写的通俗化受到解放区群众的广泛好评,后来又连续印刷了2万册,仍然供不应求。1944年3月,太行区新华书店根据当时群众的期望,重新排版印刷,这一次再版时单次印刷就达2万册,此外还被译为俄、日、法、捷、罗马尼亚、越南、挪威、印尼等多国文字,先后在国外出版了50余种版本。

《小二黑结婚》开创了解放区文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先河,作品的广泛传播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赵树理在这部作品推出之后很快就写了《李有才板话》,这部作品同样也是采用群众化的视角进行的文学表达,而且还增加了快板这一艺术形式,语言的大众化风格更为鲜明。两部作品前后相继,共同成为赵树理的代表作品,也为后来山药蛋派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小说作为印刷媒介文本,在当时社会话语体系生成与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通过对现实的形象化、场景化编码和受众对文本内容深层含义的解码,让小说这一媒介文本凝聚了深厚的价值理念,成为重要的社会动员介质,呈现出期盼解放、鞭笞封建愚昧的统一意识形态。

(二)舞台文本:综合艺术的立体呈现

太行解放区自古以来就盛行戏曲、曲艺等民间艺术,小说《小二黑结婚》刚刚问世,就被改编成襄垣秧歌剧搬上了民间的舞台,此后这一故事版本被陆续改编成话剧、歌剧、舞剧、评剧、豫剧、山东快书、弹词等各种舞台文本。作为传播主体的舞台艺术,《小二黑结婚》以小说故事和人物为蓝本,经过不同形式元素的戏曲、唱腔、台词、表演,将文学形象和舞台艺术交相辉映,形成更为丰富的媒介文本,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保证了这一内容主体的持久传播力。

在众多《小二黑结婚》的舞台文本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歌剧。1952年,为宣传新中国首部《婚姻法》的颁布,马可带领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的师生参与了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这部作品由田川、杨兰春编剧,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等作曲,于1953年1月首演于北京实验剧场。这部歌剧运用了戏剧结构设置的特点将小说进行改编,围绕着小二黑与小芹能否自由结婚这一核心焦点,编排了充分的戏剧矛盾冲突和戏剧情节。马可先生根据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精华旋律,创作了剧中的经典唱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这部轰动一时的音乐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2016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又一次复排了新时代的《小二黑结婚》,主创在尊重经典和传承经典的同时,加入了现代理念和青春气息,利用数字化的舞美、灯光进行全新的艺术呈现,一经演出又一次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这一舞台剧目被反复展演,一方面印证了《小二黑结婚》作为大众化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另一方面,这一媒介文本也承载了多元丰富的集体记忆,通过舞台艺术的再现,能够投射变革中的历史,反映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结、民间情怀。

(三)影视文本:影像表达的具象感染

小说《小二黑结婚》的出版畅销,形成了当时的流行文化,在全国各地都备受关注,尤其在各地上映的以小说为蓝本进行改编的舞台剧,加入了地方戏曲的元素,让人物的表现更加生动。舞台剧的二次创作,让《小二黑结婚》更加深入地走入民间,成为妇孺皆知的文化作品。作为当时最为时尚的艺术形式,电影在参与《小二黑结婚》这一文化现象改编中也没有缺席。1948年,香港大光明影业公司出品了首次改编的《小二黑结婚》电影版,这部作品由瞿白音改编剧本,顾而已导演,顾也鲁、陈娟娟、孙景璐、郑敏等主演。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了第二次改编的电影《小二黑结婚》,这部电影由干学伟、石一夫共同编导,俞平、杨建业、周婷、赵子岳、葛存壮等主演,称得上是北影厂200多部改编影片中的佳作。影片公映后不仅受到观众欢迎,就连赵树理看后都十分赞赏,对干学伟说:“我就那么一篇小说,你怎么就把它拍成了一部电影?我看着舒服。”这部电影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艺术展现了场景、人物和情节,成功地对小说进行了电影化的艺术表达。全片以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塑造出小芹冲破封建束缚的新女性形象,让反对封建主义和实现婚姻自由的主题更加鲜明,影片还对边区民主政权与金旺兄弟之间的斗争进行了典型性塑造,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回应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方针。为了表现的需要,这部作品还对三仙姑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场景。

影视改编后的《小二黑结婚》让故事和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电影的拷贝以及电视媒体的播放,《小二黑结婚》这一媒介文本更加具有大众传播的内容特征。影像的叙事、场景的描绘和人物的塑造让大众化文学作品的传播更加具象化,受众通过其中的人物命运、人与社会的关系体察到更为深远的内涵,也为《小二黑结婚》这种大众化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子化、网络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四)融媒体文本:碎片传播的集体记忆

信息技术的革命让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尤其是移动新媒介的出现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层出不穷,《小二黑结婚》这一经典大众化文学媒介文本自然也走进了融媒体的新时空。其一,融媒体让文本的展现更为方便快捷。运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受众可以快速搜集有关《小二黑结婚》的文本信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的技术,可以将大量文本信息进行系统、精确的分解,提炼出其中涉及的具体元素。融媒体的传播技术让许多经典文本进行了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改进,促进其传播效率的提升。其二,融媒体让价值的归纳更为全面客观。移动网络时代对内容生产的机制进行了改进,大众化文学作品的经典文本在融媒体空间中经过内容的不断产生与优化,将其中的价值内涵进行归纳,依据大众传播规律,提炼出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及背后相关联的各种事物。通过融媒体技术,《小二黑结婚》这一经典媒介文本的不同时空表现在网络场域中的展示变得更为全面客观。其三,融媒体让经典的复现更为深沉厚重。融媒体技术和理念让大众传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社会发展和大众心理的规律出发,人们对于经典大众文化形象的追溯与回味是具有本能化倾向的,而融媒体建构的丰富信息资源和内容生产方式,能够将这种社会记忆变成新的融媒体文本,参与到网络媒介文本的传播中,进一步增强经典文化形象的历史厚重感和传播生命力。

三、《小二黑结婚》话语体系的生成与传播规律

(一)主题立意的贴近性原则

《小二黑结婚》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现象级的作品,这部作品开创了通俗化和大众化文学的先河,让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学思潮有了新的转向,特别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中国的文艺创作有了指导方针,《小二黑结婚》正是在这种新气象中出现的典型作品。作为一种媒介文本,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其形式有了什么变化,其中关于话语体系生成和传播的贴近性原则却始终不会动摇。赵树理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围绕着解放区关于移风易俗、政权建设等事件,运用文学化的表达手段将群众集中关注的内容进行组合,并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设置矛盾冲突,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同时应用圆满的结局作为情节叙事的终点,给受众更加完整的叙事关照。

(二)媒介符号的生活化定位

《小二黑结婚》运用了丰富的媒介符号,始终围绕着受众立场,坚守通俗化和大众化的创作原则,采用极具内涵的生活化符号设定手法,达到了兼具生动与朴素的传播效果。对生活化媒介符号的娴熟运用,来源于赵树理的成长经历,他出生于山西晋东南地区的沁水县尉迟村,从小对民间文化耳濡目染,对农民的各种形象了如指掌,后来他写作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来源于他生活中熟知的人物。另外,赵树理在创作《小二黑结婚》之前还曾经主办过《中国人》《抗战生活》等报刊,在这些直接主持或参与的报纸媒介传播经历中,赵树理从大众传播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深刻地体会到传播中主客观关系的定位,也为他后来进行文学创作时能熟稔地运用生活化媒介符号奠定了基础。

(三)传播渠道的多元化选择

大众化文学作品的传播渠道,具有主动传播和被动传播两个方向。《小二黑结婚》从创作完成到正式出版的过程一波三折,由于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出版资源不足,印刷物的出版必然会有优先性原则。出版社集中保证用于当时战时动员的文本,所以对一般的文学作品审核比较严格,而且当时还有人认为赵树理的这部小说是在反映男女恋爱的,对于战时的紧张情绪有些偏离,后来在解放区领导的推荐下,《小二黑结婚》才印刷出版。选择太行新华书店出版,对于赵树理和这部作品来讲属于主动选择的传播渠道,因为当时资源有限,作为作家和作品而言可以选择的空间不足。但是,主动出版之后,《小二黑结婚》迅速在解放区和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传播的热潮,这对于赵树理及其作品来讲,就属于被动选择的传播渠道。而看似被动的传播渠道,实际上也有深刻的规律,那就是内容文本的价值导向规律,因为《小二黑结婚》这一媒介文本深入人心,人们争相传颂,所以才在印刷品、舞台剧、电影等众多传播渠道中被优先选择,这一传播现象与当下媒介传播提出的“内容为王”的口号不谋而合。

(四)互动效果的日常化呈现

作为媒介文本的《小二黑结婚》,遵循了大众化文学作品话语体系生成与传播对于互动性的一般规律。这部作品出版以来,历经80年的时空变迁,但是其文本在流转和传播的过程中,始终没有脱离融合互动的传播方式。一方面,依托人际传播的日常互动,将媒介文本进行生活化延伸。《小二黑结婚》的媒介文本最初形成于纸质印刷形式,根据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读者的面貌,对于印刷文本的读者互动主要表现在人际传播的层面,那就是读者参与式传播。“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信息流通的前提是被允许;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信息被接受并继续传播的前提是接收者有再传播的冲动或渴望。”受众在信息接收后产生了传播的冲动,对于传播内容而言必然要有深刻的感受,而正是这种人际传播中的日常互动,推进了《小二黑结婚》这一文本向更加广阔的时空进行深入的传播。另一方面,运用大众传播的符号互动,将媒介文本进行价值升华。从《小二黑结婚》的媒介文本的变化历程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大众传播机理,纸质印刷传播在符号互动受到一定场域限制后,将这一媒介文本向舞台剧和影视剧转移,在空间与场景的变化中始终不变的是传受双方围绕媒介文本的符号互动。各种不同形式的舞台剧和电影对其进行改编时,加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在集中的时空中面向受众进行近距离的互动,将媒介文本和艺术元素进行深度融合,它们在这种场域互动中将大众传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的媒介文本《小二黑结婚》在融媒体传播新场域中的互动就更为具体而生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大众化文学作品的媒介文本必然会呈现出更为丰富、立体、全面的面貌,而根植于人们心中的社会记忆也会将经典媒介文本在传播场域中表达得更为深刻。

猜你喜欢

小二黑赵树理解放区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形象再谈
在建设旅大特殊解放区的日子里
邻居家的“小二黑”
解放区的天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对1946—1948年华中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考察
试述党在大连“特殊解放区”时期(1945-1949)的艰难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