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洛维夫人》中大英帝国没落主题探究

2023-09-28梅佳怡王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2000

名作欣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大英帝国殖民地伍尔夫

⊙梅佳怡 王芳[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达洛维夫人》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克拉丽莎在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此书成于一战之后,战争后的大英帝国逐渐走向衰落。作为见证了英国由盛转衰的现代主义作家,伍尔夫在小说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帝国的态度,她既看到了大英帝国的辉煌,但是也对于帝国统治的腐朽、无能有着深刻的洞察。《达洛维夫人》对表面风光实则背后深藏危机的英国进行了客观的描写,暗含其对大英帝国没落的忧伤。

一、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

统治阶级,作为在政治、经济上占支配地位,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对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起重要作用,理应正确判断世界局势,制定相应的政策。然而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克拉丽莎的晚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腐败无能、势利迂腐的上流社会。首先是作为大英帝国掌握实权的重要人物——首相,却显得呆滞沉闷,“他看起来很普通,就像你在买饼干的时候在柜台后面看见的人……”“他努力使自己看上去像个大人物,但这一幕是很滑稽的,但其实没有人看他”①。首相的威权在这里荡然无存,甚至还要用金色带子打扮自己,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高贵,对政府首脑的他来说实属荒诞。

布鲁顿夫人,出身名门,是帝国殖民统治的忠诚捍卫者,“她从不会谈起英格兰,但是这片养育她的亲爱的土地,已经融入了她的血脉”,她计划前往南非和印度去考察英国殖民地的情况;在晚宴上和首相商量印度问题。然而,这样一位热衷于殖民事业的贵族夫人,连写一封信都很困难,还需要请达洛维和休替她代笔,“她过去常常对布拉什小姐说,给《泰晤士报》写封信比组建一支南非远征军还要麻烦”②。她深爱自己的民族,却连著名的莎士比亚都没读过。“她让一些出身显赫的青年男女移居到加拿大,并在那里给他们一个光明的前途”③,但在世界民族主义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移民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布鲁顿夫人身为重要的决策者,不但对当时的世界局势没有准确把握,还将其当作挽救帝国危机的策略并引以为傲,从中可以窥见她的愚昧。伍尔夫对这位逆历史潮流的贵妇人,进行了极端辛辣的嘲讽。

小说的主人公克拉丽莎,贵为议员之妻,养尊处优,家里银饰器、亚麻、瓷器什么都不缺,每天在床上用早餐,由佣人露西给她端上去。她是个势利鬼,厌恶穷亲戚,对贫穷的家庭女教师,年复一年地穿着绿色防水布大衣的基尔曼小姐十分仇恨,她嫉妒女儿伊丽莎白跟基尔曼小姐亲近,不仅不体恤她的贫困,不尊重她的自立,还觉得这个“住在贫民窟里,没有垫子、没有床、没有小地毯,要什么没什么”④的女人给了她道德压力。这里,上层阶级腐朽奢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与下层人民艰苦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英国的阶级矛盾,更是通过两人对伊丽莎白情感的争夺,蕴含着新旧女性之间的矛盾。

休·惠特布雷德,作为中产阶级的代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完美的绅士,但是内在势利、谄媚,萨莉说:“休是英国中产阶级中最恶心的那部分代表。”⑤休在和理查德一起挑项链时,以鉴赏家的傲慢姿态选项链,并拒绝接受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接待他,点名要见杜本内先生,如果杜本内先生不再是不会买任何东西的,这样的傲慢让理查德难以忍受。他总是给布鲁顿夫人的管家布拉什小姐几张没人要的票,在会见首相和布鲁顿夫人时踮着脚尖小心翼翼、点头哈腰地往前走,势利、谄媚尽显无遗。霍姆斯和布拉德肖爵士每年赚着一万英镑,还要和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大谈平衡⑥,布拉德肖收取着昂贵的出诊费,光是保养车就得花不少钱,但他却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尽管这个职业要求有着最高的技能。

这些中上层阶级愚昧而又骄傲,生活腐朽堕落,而底层人民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重重为大英帝国的没落埋下了隐患。

二、战争带来的重创

17 世纪英国通过战争进行海外扩张和对殖民地的掠夺,在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的交手的过程中获得胜利,战争的荣耀“激发了英国人的民族精神,为以后发展大不列颠国奠定了基础”⑦,并确立了广袤的殖民地版图。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受到重创,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遭到了破坏,人民的内心也受到了创伤。

小说一开始就写道:“由于是六月中旬,战事已经结束。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战争还在持续,比如福克斯克罗夫特夫人,由于她可爱的儿子在战争中丧生,她昨晚还在大使馆悲痛欲绝;又比如主持义卖的那个贝克思伯纳福女士,据说她最疼爱的约翰战死了。”⑧长达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青壮年都纷纷背井离乡赶往前线作战,枪炮无情,许多士兵因此献出宝贵的生命,原本完整的家庭因为战争而变得支离破碎。由于战争,正常的生产秩序被打破,造成生产停滞,工厂被迫关门,街上出现了许多无业游民,社会变得动荡不安,经济也长时间难以恢复正常水平。“克拉丽莎在一家手套店外停留片刻,要是在战前你可以在这里买到中意的手套”⑨,英国生产水平显然已经大不如前。

塞普蒂莫斯是深受战争摧残的一个缩影,他满怀斗志奔赴一线,然而战争的残酷和血腥将他的民族自豪感消磨殆尽,战友埃文斯的死更是让他精神错乱,饱受折磨。他有着严重的战争后遗症,经常出现幻觉,“说自己淹死了或者躺在悬崖边,海鸥对着他叫”⑩,有时候听见交响乐,但其实是手风琴或者街上人的呼喊,他却总说这声音真美妙,然后眼泪就流了下来。一个勇敢无畏的男人,如今精神错乱,出现死亡的幻觉和奇怪的幻听,可见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创伤难以愈合。他拒绝接受霍姆斯大夫的治疗,然而最终他意识到了自己无处可逃的处境,“现在他投降了,他必须有别的人帮忙才行,必须请人,他屈服了”⑪。这里塞普蒂默斯承认了自己的无能与无助,在这种情况下,他向现实低了头,无奈接受他人的帮助,正如战后江河日下的大英帝国永不复现昨日的辉煌,面对战后整体民族的衰败以及德国、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崛起,塞普蒂默斯最后自杀的结局也预示着大英帝国最终会走向没落。

作者通过突出塞普蒂默斯对于战后产生的幻灭感,正是这种对于战后文化价值的普遍失落。塞普蒂默斯表达的正是底层人民对于战争的反思与抗拒姿态,进而阐释与揭示出小说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话语的欺骗性,凝聚帝国殖民意志的“英格兰性”被得到合理的质疑。

三、殖民事业的受挫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伴随着非洲布尔战争的结束(1902),大英帝国几个世纪的殖民扩张进程宣告终止,并且在1914 年,因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一战爆发,依靠350 多万殖民地士兵与本土军队的作战,英国取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同时,由于帝国殖民地人民大规模卷入战争,殖民地区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英国元气大伤,经济日益萧条,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恶化,帝国由盛转衰,民众对帝国的态度从自信转为怀疑和恐慌。

弗吉尼亚·伍尔夫被认为:“能认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对英国的危害,她对帝国统治阶级的腐朽、傲慢、骄纵尤为不满,她拒绝相信帝国的永恒性。”⑫大英帝国的由盛转衰是伍尔夫所在时代的最重要的事件,她本人感同身受。但同时,从伍尔夫的家庭背景来审察,伍尔夫的家人与殖民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伍尔夫直接受益于殖民经济,她既拥护大英帝国在书中存在着一些帝国主义符号,又具有对殖民主义的某种幻灭或消解,这两点在《达洛维夫人》中都得以影射。伍尔夫借彼得殖民事业的受挫来表达对于英国殖民理想的某种怀疑,进而洞悉了殖民文化内部存在的裂隙。

“他还没有见过伦敦如此迷人的一面——各种差距得到缓和,人们都普遍富裕了,城市绿化也好很多,文明程度也提高了,特别是在印度生活了这几年之后。”⑬“从东方回来后,伦敦的效率、组织和服务精神深深地触动了他”⑭,这是彼得从印度回到英国的切身体验,伍尔夫通过彼得寄托了对大英帝国的无限期盼与希冀。虽然离开英国已有五年之久,但彼得对祖国的印象与他对殖民地的印象仍然有天壤之别——前者代表着先进与文明,后者意味着落后与愚昧,此种二元对立式的印象体现了这位帝国社会叛逆者内心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心理。

但即使是有着殖民主义心理的彼得,他会去参加克拉丽莎的宴会,因为他想问问理查德保守党在印度到底在干什么,正在采取什么行动,“政府对印度什么态度,理查德·达洛维一定知道”⑮。在这里,伍尔夫写彼得会来参加宴会的原因是他想从理查德口中知道一些最新消息,好让他能早做准备。但是在宴会上,“彼得想,他应该待在家里看书的;本该去音乐厅的,本应该待在家里的,因为他谁都不认识”⑯。首相来了之后,彼得想“上帝啊,上帝啊,这就是英国人的势利!她们多么喜欢用金色带子和财富把自己装点起来啊!”⑰彼得在帝国的上流社会已然成了边缘人物,伍尔夫在此完成对彼得思想的转变,通过这个转变,批判了帝国统治阶级的傲慢、腐朽和伪善,暗含对英国未来的深深忧虑。

英国战后实力的削弱,殖民地区的民族意识增强,英国曾经统治的大片殖民地都想要摆脱控制,赢得自身独立。彼得上次回国之际,英国爆发了一次革命,当时印度在甘地的带领下,正在进行大规模反抗英国殖民政府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英国为了镇压出动大批警力,但是印度要求独立的呼声却越来越高。除了印度,其他殖民地也进行了反抗。当载着大人物的汽车穿过街道纷纷引起人们敬畏时,一位爱尔兰老妇人“要不是看见警察正盯着她,她还会往圣詹姆斯街道上丢些钱,以表示她的轻松愉快和对穷人的蔑视”⑱。爱尔兰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一战期间都柏林爆发了反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起义,群众的抗议愈来愈烈,这位爱尔兰老妇人也用自己的行动表示对英国统治的不满,举手投足都透露着讥讽和嘲弄。

四、结语

在《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大量的细节,表现了自己对大英帝国的现实以及帝国命运的关注,无论是统治阶层的腐败无能,战争带来的重创,还是殖民事业的受挫,都暗示了大英帝国的没落,其中,统治阶级与底层民众的阶级矛盾、克拉丽莎和基尔曼小姐之间的新旧女性的矛盾,彼得所带来的殖民话语的分裂等都体现了伍尔夫对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精细洞察,伍尔夫通过女性视角、殖民话语所呈现的一系列问询,更是存在着对于大英帝国兴盛与没落的差异性的某种补偿。

①②③④⑤⑥⑧⑨⑩⑪⑬⑭⑮⑯⑰⑱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王力军、林越泽、赵乐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2022年版,第260页,第163页,第162页,第15页,第107页,第224页,第3页,第13页,第212页,第134页,第104页,第228页,第243页,第252页,第260页,第25页。

⑦ 阎照祥:《英国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⑫ 张燕、杜志卿:《从〈达洛卫夫人〉看伍尔夫矛盾的帝国情怀》,《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58页。

猜你喜欢

大英帝国殖民地伍尔夫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英布战争及其影响
帝国的消失
帝国的消失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维多利亚统治时期对亚洲殖民地的文化植入
十二、什么是“殖民地近代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