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硕士专业学位建设的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基于知识图谱和CNKI文献分析

2023-09-27赵景波郑仲桥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论文机制

赵景波,郑仲桥

(常州工学院研究生处,江苏 常州 213032)

2020年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作为新时代我国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总体方案的出台实施,对教师评价的方式和内容作了清晰界定[1],提出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2],要求改进结果评价[3],强化过程评价。

2021年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坚持学科建设目标导向[4],突出核心要素,综合考察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水平、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能力等学科核心要素[5-6]。本文基于中国知网(CNKI)平台检索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的中文期刊论文,以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学科建设视域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的可视化分析[7],对学科建设与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立足前沿、凝练方向、突出重点、注重交叉、发挥优势、创新模式,为教师评价提供精准数据与决策支持,为构建结构优化、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学科发展格局提供人才支撑。

一、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现状分析

对检索到的6 205篇论文(检索日期:2021年10月8日)所属期刊进行统计,发文量不低于30篇的期刊及其论文总被引频次见表1,CNKI累计刊载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论文1 162篇,占文献总量的18.73%。教师评价研究集中在教育、基础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使得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的研究视野更加广阔。《教学与管理》《教育教学论坛》《中国成人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期刊是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的代表性期刊,贡献了较高的被引频次,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表1 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论文发表的主要期刊

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受到国家级、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资助,资助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基金(见表2)。

表2 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论文基金资助情况

对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论文的作者单位进行统计(见表3),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重点研究机构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者的论文总被引频次远高于其他各单位,其研究者在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如《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教师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等。国内众多实力强劲的研究机构共同促进着我国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领域不断发展。

对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发文量多于5篇且位列前10位的作者见表4。浙江师范大学刘尧发表论文10篇,累计被引频次名列前茅;辽宁师范大学蔡敏与淮阴师范学院曹如军并列成为发表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领域论文数第二的学者。

将被引频次在120次以上的期刊论文定义为高被引论文,位列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如表5所示。蔡永红发表的《教师评价研究的缘起、问题及发展趋势》高居被引榜首。教师评价领域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不同功能类型的评价常常被混用,教学效能评价仍占主导地位,评价内容结构不明确,过度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等。教师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3个阶段,并表现出更加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更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过程和工作中的主动性等趋势。

表5 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高被引论文

二、 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通过对CNKI论文中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得到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1所示。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发展性理念、教师评价体系、教师评价制度等3个方面,图1清晰地展示了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以及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研究领域论文的主题结构。

刘尧在《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论与模式》中指出,奖惩性教师评价有一定的弊端,而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赵德成在《当前教师评价改革中的若干问题》中提出通过教师评价改革处理好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要构建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体现教师个体差异的评价标准。赵希斌在《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中指出,要通过教师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业绩评估和发展性评价的关系。张钧等在《基于我国教师评价制度演进的思考》中,对我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演进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教师评价制度起步较晚,高校教师评价经历了“恢复—发展—健全”等过程。现行教师评价制度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多选择量化方法,评价目标失当和评价标准单一是其主要问题。因此绩效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构建教师—同事—学生—家长多主体的评价参与协调机制,是我国教师评价改进的方向。

高校教师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当前广受关注的研究对象。申继亮在《教师评价内容体系之重建》中,以教师基本素质、职责与表现为主要成分,整合教师胜任力评价、教师绩效评价和教师效能评价的契合之处,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教师评价内容体系的金字塔模型。张俊友在《客观对待教师绩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中指出,要正确处理教师绩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关系。克君在《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中指出,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存在评价指标片面性、评价过程单向性以及评价目的单一性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成功经验,提出在我国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再设计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绩效评价程序以及优化绩效评价功能的基本思路。刘叶云等在《基于社会责任的我国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体系创新研究》中,从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动机等角度,构建了基于社会责任的高校教师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杨金观等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一个在高校实际工作中被误解的概念》中指出,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进展和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与反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陶小军等在《以形成性评价促进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中,结合教学实际,从形成性评价内容、方式、优势以及教师和学生在形成性评价中扮演的角色等方面,对大学课程教学形成性评价进行分析。史晓燕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索》中指出,通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相互作用,搭建多元、透明的评价信息平台,形成教师评价的联动机制;通过采用累积满意性的评价方式和构建生成性的评价标准,通过使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平等互动,创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双向沟通渠道,形成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联动机制;通过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倡导开展质性的教师评价,形成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的联动机制。王春春在《以教学为中心:美国文理学院教师评价制度分析》中研究发现,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与服务3项活动中保持平衡且相互促进的评价标准,具有教学导向明显、评价对象的“教师”角色居于首位、评价者以教学相关者为主、评价材料的教学相关性强、评价周期长等特点。

三、 硕士专业学位建设视域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的建议

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领域的研究热点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各级教育研究领域均有涉及,国内关于教师评价机制改革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在评价方法的创新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未来教师评价发展的方向。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校本特色,应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实证研究,主要从绩效、胜任力、职称等多维度进行评价,突出多主体多元评价,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要聚焦关键技术,强化产学研用协同,提升高层次人才的供给水平和能力,健全应用导向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培育机制,推动产业、人才同步补链强链;积极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师培养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柔性引进产业链中“链主”企业家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共同商定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方案,提升高层次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水平。首先,高校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面向产业创新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机制;其次,因业施策、因人施策,积极探索“成果收益权创新+职务科技成果收益的混合所有制”“合同科研+股权激励”等政策举措,激发教师的创新动能。学科建设视域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的建议如下:

一是建立有效的学科建设组织统筹机制,加强学位点建设。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类资源,制定相关政策,统筹配置与申报学位点相关的人、财、物、空间等资源,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突出发展重点,将各类资源优先向有竞争力的学位点倾斜;建立申报期内监督反馈机制。

二是优化学科布局,统筹构建学科结构体系。高校要按照学科、科研、教学、人才、平台“五位一体”思路,构建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学科发展格局。科学统筹学校学科布局,组织协同攻关,争取重大突破,产生标志性成果,提升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能力,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是开展分层分类建设,形成“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高校要结合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及学校、学科特色,同时根据各个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实施分层分类建设,支持学科层次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形成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培育和建设一批有潜力、高水平、特色化的学科。

四是促进学科交叉发展、集群建设,实现传统学科转型升级。高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探索“学科群+研究院+行业领军企业”的学科群建设机制,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凝练研究方向,通过有组织的科研聚集优势资源,产出大项目、大成果,推动学科集群化发展。高校要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优势工科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赋能,形成学科高质量协调发展合力。

五是完善学科评价机制,加强学科发展状态监测。高校要坚持学科建设目标导向,突出核心要素,精准实现“目标定任务,任务配资源”,完善学科状态监测指标体系,多维度全方位动态监测学科发展状况,关注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学科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论文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